「少食.不焦慮」慢活套書:《鬆綁你的焦慮習慣》 + 《少食生活》 | 拾書所

「少食.不焦慮」慢活套書:《鬆綁你的焦慮習慣》 + 《少食生活》

$ 564 元 原價 593

「少食.不焦慮」慢活套書:《鬆綁你的焦慮習慣》 + 《少食生活》

 

【內容簡介】
有節制、吃到剛好的飲食,為身體排毒提升免疫力。
從日常生活的實踐,徹底消除焦慮、擁抱正向人生。

《鬆綁你的焦慮習慣:善用好奇心打破擔憂與恐懼的迴圈,有效戒除壞習慣的實證法則》
焦慮不會解決明日的煩惱,
卻會帶走今日的和平。

看見隱藏在壞習慣背後的焦慮,
從根源徹底消除焦慮、擁抱正向人生。

暢銷書《原子習慣》說明微小習慣能帶來長遠改變,但更重要的是──
在建立好習慣之前,你應該先戒除壞習慣!
本書包含了數種經過臨床實證的科學方法,將協助你打破焦慮、恐懼和成癮習慣的循環。

▌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曾出現下列情況?
.下班回家開始滑手機,不知不覺就到了睡覺時間
.早上爬不起來,晚上睡覺卻又失眠
.工作壓力大的時候,反而特別容易拖延
.無聊時會想吃東西,但肚子明明不餓
.心情不好時會想喝酒、吸菸
.每天早上起床就感到擔憂,卻不知道原因
→以上都是看似無傷大雅的習慣,但其實「焦慮」就藏在這些行為裡!

我們正在經歷人類有史以來最焦慮的時期。賈德森博士提到,實際上,焦慮的典型症狀包含:急躁、坐立難安、容易疲勞、注意力不集中、易怒、肌肉疼痛、難以入眠……(你中了其中幾項?)簡單來說,「恐懼+不確定=焦慮」,如果有許多不確定性,我們就會感到焦慮。

賈德森博士在神經科學領域擁有二十多年的經驗,透過數千名患者的研究與臨床實證(包含美國奧運運動員與教練、政經界領袖),本書將帶著你一步步找出觸發焦慮的刺激源,以及焦慮本身會觸發什麼有害行為。

當你釐清自己的焦慮習慣迴圈,就能了解為什麼自己會被困在擔憂與恐懼的循環之中,進而利用大腦的獎勵網絡來擺脫這個惡性循環。本書也提供了簡單的工具,例如善用人類天生具備的「好奇心」,協助你打破焦慮和其他壞習慣的循環,並養成有益的新習慣。

▌從根源消除焦慮的簡單三步驟:
焦慮就隱身於日常習慣中,我們必須花時間觀察這些習慣,大腦才會真正了解它們造成了多少損害,進而戒除壞習慣、建立新的好習慣。

STEP 1:察覺你的焦慮習慣迴圈
焦慮的習慣會潛藏於一個迴圈裡,包含觸發點、行為及結果,例如:(一)觸發點:覺得焦慮;(二)行為:吃甜食;(三)結果:從焦慮的情緒中轉移注意力。
當你察覺到焦慮、找出起因,就不會再恐懼或擔憂。這並不是要「分析」焦慮,單單只是「察覺」,就能帶來很大的改變。

STEP 2:更新你的大腦獎勵系統
當你吃甜食後感到愉悅,這就是你大腦感受到的獎勵。唯一能夠永久改變習慣的方法,就是更新你的大腦獎勵系統──讓大腦徹底明白「不吃甜食」的價值高於「吃甜食」的價值,就能戒掉壞習慣。

STEP 3:建立良好的新習慣
要是舊習慣仍存在,大腦就沒有空間能建立新習慣。本書提供一系列練習,當你意識到觸發點時,便將這些練習置入你的習慣迴圈裡,將會大有幫助:
(1)好奇心與察覺:不需執著於尋找焦慮從何而來,只要單純覺得好奇──焦慮是什麼感覺?
(2)呼吸:集中注意自己的呼吸過程,有助於你以具體的方式專注於當下。
(3)雨的練習(RAIN):辨識當下並試著放鬆;接受並允許焦慮的出現;確認你的身體感受、情緒與想法;注意現在發生的事。

◎本書第九章完整收錄「覺察性格類型測驗」,協助你深入了解自身行為傾向,以改善你的壞習慣,也能讓你在受挫時從焦慮中跳脫出來。

◤沒有人能回到過去創造新的開始,但每個人都能從今天開始創造新的結局。◢

《少食生活:吃少一點,變瘦一些,活久一點,讓頭腦與身體變年輕的活力飲食法》
吃太飽是疾病和老化的開始!讓有節制、吃到剛好的飲食,為身體排毒,提升免疫力‧「我到四十五歲為止,是一個只知道認真工作的醫師,之後藉由重新檢視身體健康的機會,開始實踐『少食生活』,結果生命竟然產生了巨大的改變。」——石黒成治

正所謂「飯吃八分飽,醫師不用找」,只要減少飮食量,調整進食時間,就能對抗肥胖與發炎,延緩衰老,實現高品質的長壽生活。

作者消化外科醫生暨健康教練石黑成治,原本過著極不健康的生活,在身體狀況亮起紅燈後,親身實踐少食生活,進行有規律、有節制的飲食,例如:吃飯只吃八分飽,只在規定的時間內進食(每天十六個小時不吃東西,只喝水),以及不在吃飽後立刻就寢。此外,關於該攝取什麼營養、過怎樣的生活等,也有明確的計劃。藉由改善飲食的方式,讓他重拾健康,成功瘦身,身心都重返年輕。

書中從五大面向,對各種健康問題進行探討,揭開少食的祕密,包括:少食與長壽的關係、排毒對健康的重要性、進食的時間和次數對健康的影響、如何實踐少食生活(例如要吃什麼、不吃什麼),以及擁有感恩的心態。

暴飲暴食,當然會生病。合理且適量的少食不只是規律的飲食方式,更是種知足的生活方式。當「知足」融入意識裡,我們吃飯到八分飽便會自然而然停下筷子。少吃一點,就能健康變瘦,也活得更長壽。

實踐少食生活的5大重點:
瞭解少食與長壽的關係
明白肝臟、腎臟和腸道的排毒原理
調整進食的時間和次數
讓少食成為生活習慣
進行不攝取固體食物的間歇性斷食

吃得更健康的五種方法:
適度保持飢餓感,吃飯只吃八分飽。
實行減醣飲食,不吃加工食品。
多吃膳食纖維和抗氧化物質(蔬菜水果)。
適量攝取動物性蛋白質和乳製品。
在不進食的十六個小時可多喝水,增加飽足感。

石黒醫師希望你知道的健康觀念:
胖可能不是吃太多,而是體內累積毒素。
雖然毒素很難分解,但能溶解於脂質,所以肥胖的人體內,通常都累積不少毒素。

每天排便≠沒有便秘。
即使每天都排便,但可能拉出來的是一星期前就吃下肚的東西,這就表示糞便已經在體內停留一個多星期了。

只減少用餐次數,未必有益健康。
學會如何健康地吃,以及如何吃健康的食物,比控制進食的次數更重要。(不吃早餐會使罹患心臟病的機率增加百分之二十七。)

知足的生活方式,就是少食生活。
別總是想要更多,試著改變現有的既定思維,凡事都有意識地心懷感恩。


【書籍目錄】
《鬆綁你的焦慮習慣:善用好奇心打破擔憂與恐懼的迴圈,有效戒除壞習慣的實證法則》
前言 無所不在的焦慮

第零部 了解你的內心
第1章 焦慮大流行
第2章 焦慮的誕生
第3章 習慣與日常成癮
第4章 焦慮是一種習慣迴圈

第一部 釐清你的心理:第一檔
第5章 如何釐清你的心理
第6章 為何你之前使用的抗焦慮(及戒除習慣)的方法會失敗
第7章 無止境的焦慮循環──戴夫的故事,第一回
第8章 什麼是覺察
第9章 你的覺察性格是哪一類型?

第二部 更新大腦的獎勵價值:第二檔
第10章 你的大腦如何做決定?(為何比起花椰菜,我們更喜歡蛋糕?)
第11章 停止思考──戴夫的故事,第二回
第12章 從過去的經驗中學習並成長
第13章 改變習慣──妲娜.史摩爾的巧克力實驗
第14章 改變習慣需要多久時間?

第三部 幫大腦找到更大、更好的機會:第三檔
第15章 更大、更好的機會
第16章 好奇心的科學
第17章 呼吸練習──戴夫的故事,第三回
第18章 下雨天有什麼好的?
第19章 你需要的就是愛
第20章 為什麼的習慣迴圈
第21章 就連醫生也會恐慌發作
第22章 實證信心
第23章 焦慮清醒

後記 六年與五分鐘
致謝
注釋

 


《少食生活:吃少一點,變瘦一些,活久一點,讓頭腦與身體變年輕的活力飲食法》
從排毒開始實踐!
前言 從「不健康的生活」到「實踐少食生活」的心路歷程

第一章 少食生活與長壽
1.長壽的六大要件
2.NMN真的能預防老化嗎?
3.如果無法健康活著,當然不會想活太久
4.長壽的必要條件
5.高蛋白質食物會使老年人出現尿臭口臭
6.蛋白質食用法則:中年少吃,老年多吃
7.「藍色寶地」——世界上最長壽的區域
8.沖繩飲食中的秘密
9.從養成健康的習慣開始
10.為何學了許多飲食法和健康法,卻還是無法實踐?

第二章 排毒的重要性
1.因為無法避免毒素,所以更要重視排毒
2.排毒的整體觀
3.護肝排毒守則
4.每天排便≠沒有便秘
5.排便是最有效的排毒
6.沖水前,先看一下你的便便
7.強腎排毒,讓腎臟健康到老
8.利用蒸汽浴飆汗排毒,清除體內廢物
9.讓身體維持鹼性的深呼吸排毒法
10.專注當下,壓力減半

第三章 如何安排進食的時間和次數
1. 從《養生訓》的觀點,看如何吃才健康
2.「不吃」、「少吃」、「細嚼慢嚥」是進食的健康之道
3.每天只吃一餐的優缺點
4.只減少用餐次數,未必有益健康
5.間歇性斷食的優點
6.何時吃也很重要
7.從減醣飲食開始改變健康
8.阿茲海默症是大腦的糖尿病
9.攝取蛋白質也要有所節制
10.日本人不適合吃太多蛋白質<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