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啟人生的17個練習【薩提爾推手李崇建力薦】 | 拾書所

重啟人生的17個練習【薩提爾推手李崇建力薦】

$ 284 元 原價 360

內容簡介

薩提爾推手李崇建力薦!

能量滿溢!改造心靈最珍貴的練習

累積逾千場講座、工作坊經驗,感動無數人

 

他念完博士卻長期失業,

他熟知古人卻對自己如此陌生,

靠著三大工具:薩提爾模式、當下力量與自由書寫,

他尋回了自己,並重啟了人生。

他寫下自己的經歷,祈願能幫助到需要的人。

 

17個突破習性、療癒內在的練習,帶領你重新愛回自己

他在原生家庭、事業、健康,都曾經歷艱難時刻,不知道自己為何會鬱鬱寡歡、憤世嫉俗?為何會和父親十八年不說話?為何會輕易放棄、不得志?為何會未老先衰,長期失眠服藥?

 

年近四十,他開始探索內在,透過學習薩提爾模式、靜心冥想、自由書寫等工具,從無意識的習性裡解脫,蛻變為有意識的放下捆綁多年的限制性信念,漸次實踐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安頓自己的課題,帶著重新獲得的內在力量,活出平靜自由的生命狀態。

 

在人生最低潮的那幾年,他的母親無條件接納他,大學學長李崇建陪伴過他。如今的他,已長出接納自己與他人的能力,一路上陪伴過好多人。現在,就讓他用這本書來陪伴你學習愛自己、接納自己,進而讓你也能溫柔地陪伴自己。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羅志仲

1974年生,清華大學中文博士,人際溝通講師、身心靈工作者。

40歲前,曾長期失業、父子失和、身心失調,直到接觸薩提爾模式與托勒,開始學習認識、接納自己,人生才煥然改觀。所學不限於薩提爾模式和托勒,亦包含其他學派與大師,學習重點始終放在:如何愛自己?如何將所學落實在生活裡?

行有餘力,也常應邀至海內外演講,帶領工作坊、讀書會等,累計逾千場,主題包含親子教養、師生溝通、靜心、自由書寫、內在探索與安頓等等,目睹許多人因為學會了愛自己,不僅改變與自己的關係,也改變了與家人的關係。

2023年初,出版有聲課程《用30天重新愛上自己——羅志仲陪你接納自我的每一課》(沐洋學苑),感動無數人。

聯絡方式:[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羅志仲的覺察空間

譯者介紹

目錄

推薦序 改動內在的溫柔引導  李崇建   

推薦序 邁向自由的內在覺醒之路  畢柳鶯  

推薦序 改頭換面的人生,他是怎麼做到的?  陳志恆   

推薦序 落實內在生活,獲得人生幸福  羅寶鴻  

自  序 從人生谷底到活出自己   

 

PART 1 認識自己|清單練習
如果我連「自己」是什麼都不知道,

要如何接納自己、愛自己呢?

了解自會帶來接納【練習1】我是誰清單   
放棄得太早,放棄得太好【練習2】生平大小事清單   
從矛盾的自己到豐富的自己【練習3】資源清單   
我與父親的和解之旅   
擁抱脆弱與無助【練習4】求助清單   
看見自己做得不錯的地方【練習5】自我欣賞清單   

PART 2 接納自己|書信練習
我願意看見、承認內在的傷痛,

我願意擁抱它們,我也願意原諒、接納自己。

幼稚園的第一天【練習6】寫信給小時候的自己   
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練習7】當年的你寫信給現在的你   
接納是珍貴無比的禮物【練習8】寫信給貴人   
局限在角色裡的親子關係【練習9】寫信給父母   
無法避免的生命功課    

PART 3 改變自己|自由書寫
當接納之輪開始轉動,你的世界也隨之改變。

如果死的不是媽媽【練習10】第一次練習自由書寫:我現在感覺……   
快樂與平靜的祕密【練習11】「快樂」「平靜」清單+自由書寫   
失去母親,讓我直視死亡【練習12】自由書寫:爸媽,我想問你……   
失意的博士,兩難的困境【練習13】自由書寫:如果不必害怕失敗   

接納自己的無法接納   

PART 4 安頓自己|回到當下
無法停止思考、難以活在當下,

正是人類痛苦的根源。

失眠不藥而癒,奇蹟持續中【練習14】觀念頭  
陪伴自己的情緒【練習15】情緒清單  
兇猛的恩典【練習16】觀感受  
山居歲月【練習17】聆聽周...

各界推薦/推薦序

【各界推薦】

李崇建|薩提爾推手、作家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

畢柳鶯|復健科醫師、作家

羅寶鴻|蒙特梭利親職教育專家、作家

馮以量|馬來西亞臨終關懷及家族治療推手

──真情推薦

 

◆落實內在生活的美好見證◆

 

對我而言,志仲是學習者的典範。本書是心靈改造的工程,我相信這些練習的能量,可以為人們帶來改變。──李崇建

 

作者擅長用他自己的生命故事,說明遭遇各種打擊與挫折時,如何利用所學來化解那些難關。常有令人豁然開朗、會心一笑的美好體驗。──畢柳鶯

 

讀這本書很療癒,字裡行間傳遞出安定的氣息……要讓讀者有如此閱讀體驗,作者本身也得內心安定才行。──陳志恆

 

如果你正希望學習如何關愛自己、照顧自己內心,這本書正好能提供你很好的方向與方法,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實踐指南。──羅寶鴻

 

內容試閱

我與父親的和解之旅

我曾與父親十八年不說話,因為我們一說話就吵架,太痛苦了,不說話、零互動,反而輕鬆許多。

母親車禍猝逝後,我不得不重新與父親互動,痛苦的經驗又回來了,我花了兩年多的時間,才與父親和解。

在這條和解的道路上,我做過許多功課。有些功課可以自己做,也必須自己做,有些則需要向外求助。我曾找過我的學長李崇建談話多次,對自己與父親有更多認識,從而接納自己與父親,也加快了父子和解的速度。

有次談話,我告訴崇建,我對父親感到很生氣。他問我,為了什麼而生氣?
自暴自棄。

崇建請我多說一些。

我說,父親在被迫退休後,開始自暴自棄,放棄人生,將自己關在家裡,每天都在看政論節目,晚上看直播,白天看重播。不僅自己不出門,也阻止我母親出遠門,只要母親想去旅行,或參加日月潭、西子灣等地的長泳,父親的臉就會垮下來,開始生悶氣,母親不只一次向我哭訴。

還有嗎?崇建請我再舉一個例子。

我說,父親有巴金森氏症,右手會不由自主發抖。母親還在世時,家中大小事都依賴母親處理。母親走後,要辦理繼承,許多文件都要父親簽名,他的右手已無法寫字,我請他練習用左手,他只練習一天就放棄了。

崇建看著越講越氣的我,停頓了好一會兒,才用他一貫平靜的語氣問:
「志仲,你的人生有自暴自棄的經驗嗎?」

我愣住了一會兒,斬釘截鐵回答:「沒有。」

我當年對自己的認識竟粗淺至此!我的碩論是研究柳宗元,對他的家世、職涯、交友、個性等等,我皆瞭如指掌,卻對自己如此陌生,竟認為自己沒有放棄的經驗,如今想來,實在可嘆。

崇建要我再想想看。

而後,我才逐漸意識到:原來,我也有許多自暴自棄的經驗,我討厭那樣的自己。這個發現很令我震驚:原來,我討厭的可能不是父親,而是自己。我將對自己自暴自棄的厭惡,投射到父親身上去了。我怎麼看自己,就會怎麼看別人。

◆開始學習覺察,才有可能接納◆

然而,只有這次的覺察還不夠,沒多久便淡忘了。在另一次談話裡,我又提到我很不喜歡父親身上的許多特質,崇建請我舉出三個。

我不加思索,應聲而答:
「固執、強制、鬱鬱寡歡。」

崇建停頓一會兒,故技重施:「志仲,這三個特質,你身上也有嗎?」

我聽了,重重一驚。這次,我很誠實地承認,這三個特質我都有。

這個發現,讓我一時之間不知所措:怎麼會這樣?我怎麼會這麼討厭自己?卻又投射到父親身上?難道一切都是我自己的問題,與父親無關?

「志仲呀,以鬱鬱寡歡為例,這個特質有曾經帶給你什麼好處嗎?」崇建問。

我聽了,忍不動激動起來,說:
「怎麼可能?鬱鬱寡歡讓我長期陷入情緒痛苦之中,讓我交不到太多朋友,讓我找不到工作,讓我的人生變得這個樣子,它只有帶來壞處,怎麼可能帶來好處呢?」

崇建停頓了一會兒,輕輕地說:
「志仲啊,有沒有這種可能?你後來喜歡閱讀、寫作,你對文學、歷史、哲學會有興趣,有沒有可能跟你的鬱鬱寡歡有關?」

這番話猶如一記當頭棒喝,我無法反駁。瞬間,我的世界天旋地轉,看自己與看事情的角度截然不同了...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