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詳介 |
內容簡介:◆亞馬遜網路書店、《經濟學人》、《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歐普拉雜誌》、《出版家週刊》、美國國家圖書獎,2012年年度最佳好書!◆攻佔亞馬遜網路書店、《出版家週刊》、《紐約時報》等非文學暢銷排行榜 ◆尚未出版已售出11國版權 ◆普立茲獎得主凱瑟琳‧布(Katherine Boo)一鳴驚人首作! 寫著「美好永遠」的機場邊牆背後,正上演著眾多不美好的故事。 在孟買的任何一個貧民窟 要活下去,就注定犯罪 在這座汙穢貧瘠的垃圾國境,人像垃圾一樣被嚴格分類,正義像垃圾一樣彼此交易,生命更像垃圾一樣不值一哂…… 沒有清水的湖泊,沒有藥物的醫院,沒有真理的司法制度 這座貧民窟,遙望著華麗的孟買機場與飯店建築 宛如玫瑰叢中荒謬存在的糞坑 阿布杜不明白,為什麼他與世無爭地拾荒維生,卻因為比鄰居稍微不貧窮一點,就必須被誣陷入獄? 阿莎不明白,為什麼國家的貪腐竊取許多人民的機會,她卻不能利用貪腐,竊取其他窮人的機會? 蘇尼爾不明白,號稱破案率百分百的警方,卻只幫他遭到謀殺的朋友,隨便安上一個因病過世的死因? 普立茲得主凱瑟琳‧布深刻描述貧民窟中因嫉妒、競爭、絕望等情結,外加宗教、政治和印度社會階級等複雜因素,如何在寫著「美好永遠」的機場邊牆背後,釀造出一樁樁不美好的心碎故事。 【名家推薦】 ◎李偉文(牙醫師作家) ◎沈芯菱(少女慈善家) ◎南方朔(知名文化評論家) ◎張鐵志(政治與文化評論家) ◎褚士瑩(公益旅行家) ◎藍佩嘉(台大社會系教授,《跨國灰姑娘》作者) ◎顧玉玲(社運工作者,《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作者) 【好評推薦】 「面對貧窮,你選擇關懷?遠離?還是視而不見?作者選擇了走向他、正視他、紀錄他。距離台灣千萬里遠的孟買,讀起來卻如此熟悉,驚覺在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不也上演著令人心疼的悲劇?作者不僅描繪他們的美德,也揭露他們的缺陷,使得本書更加真實動人。闔起書本,你將會看見不同的世界。」 ──沈芯菱(少女慈善家) 「本書不僅讓我們認識光鮮印度的背後,帶領我們思考發展與生存的意義,也展示了台灣最需要的寫作典範:對城市或社會被遺忘的底層,進行報導文學的深刻書寫。」 ──張鐵志(政治與文化評論家) 「從今日的孟買到里約,歷史上英國倫敦的Rookery到一九三○年代大蕭條時期的美國Hoovervilles,大型城市的貧民窟有如過渡的人工浮島,破敗與貧窮在衰老期的平地上形成汙泥淤積的淺水湖,在浮動不安的浮島上,我看到最美麗的生命滋長。」 ──褚士瑩(公益旅行家) 「這是全球化玫瑰的慘烈暗面。作者以浸滲其中而不漫溢的細節描述,引領我們踉蹌走入貧民窟的裂牆碎磚之間,見證彷如曝光過度而幾近魔幻剪影的生存搏鬥、擠壓、夢想、恐懼、冤屈,微不足道的死亡,與奮不顧身的希望。」 ──顧玉玲(社運工作者,《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作者) 目錄:‧00 玫瑰之間 ◎卷一 劣等公民 幾星期前,阿布杜眼見一個男孩把塑膠放進粉碎機時,一隻手硬生生被截斷。男孩眼裡含著淚水,卻沒有尖叫,只是站在那裡,任截斷的手流著血。他的謀生能力從此結束,於是向工廠老闆表示歉意。「沙巴,對不起,」他對穿白衣的男人說:「我不會報告這件事,給你添麻煩。請你放心。」 ‧01 安納瓦迪 ‧02 幼稚園老師阿莎 ‧03 拾荒者蘇尼爾 ‧04 第一個女大學生曼竹 ◎卷二 引火自焚 身障女人的遭遇細節,不是警察最關注的事。他們關注的,是從這起悲劇中獲利。「看來,你在安納瓦迪賺了大錢。」一名員警一再對卡拉姆說道。阿布杜如今了解到,印度刑事司法制度就像垃圾市場一樣──清白或有罪,就像一公斤塑膠袋一樣,可供買賣。 ‧05 幽靈屋 ‧06 她稱為窗戶的洞 ‧07 崩潰 ‧08 師父 ◎卷三 幾許荒涼 生氣蓬勃、攀爬圍牆的男孩,不會突然因肺結核暴斃;不僅病理學家,安納瓦迪居民也同樣知道,肺結核是會折磨人致死的慢性疾病。然而,卡魯的屍體證據,在機場大道的帕希瓦達火葬場迅速化為骨灰,偽造的死亡原因登記在官方紀錄上,被一支擱著的香菸燒穿過去。而後,按警方規定所拍攝的屍體照片,從薩哈派出所的檔案上銷聲匿跡。 ‧09 變身 ‧10 捉鸚鵡賣錢 ‧11 一頓好眠 ◎卷四 興起與墜落 這些強悍、藐視傳統的印度新女性,處在米娜不知如何通往的國度。擁有大學文憑的曼竹,或許可能通往那個國度。米娜不能肯定,因為她不認識任何唸完大學的女人。不過,觀看肥皂劇和「每年達」廣告,她有時覺得自己的生命是一種渺小的存在。種種事情強加在她身上──定期的毆打、新訂的婚約,她哪裡自行決定過什麼? ‧12 九夜舞 ‧13 閃閃發亮的東西 ‧14 審判 ‧15 冰的裁決 ‧16 黑與白 ‧17 學校,醫院,板球場 ◎後記 ◎致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