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癒陷阱:被世界遺棄時,你想如何被接住?
【內容簡介】
知名精神科醫師鄧惠文╳金獎編劇吳洛纓
以心理視角探討台灣首部心靈宗教犯罪影集《我願意》
從戲劇出入真實人生,直視群體的動力與瘋狂
「每一個願意的背後,都藏著一個不願意。」──鄧惠文
沒說出口的傷痛,
背負內疚的生活,
無人理解的寂寞,
在那些表面平靜、卻舉步維艱的走索人心中,
不相信一點什麼,怎麼活得下去?
而這樣的療癒,又是何時變成了一種陷阱?
●精神科醫師作家鄧惠文,首度針對「心靈療癒」議題發聲
一齣寫實的群像戲,是讓我們檢視自己,也正視每個人的困難。當失意人們走入心靈成長團體,甚至將之視為浮木、交付身心……若我們從旁走過,是否能真的看見那失落、渴求?是否願伸出溫暖的手,真正說聲「我了解」?
●從戲劇到人生,我們是如何一步步走入「療癒陷阱」的?
人在飛黃騰達時,對靈性和自我探索興趣缺缺,當困境來臨,有某個外力支援,的確好過些,而別人能夠輕易跨越的問題,很可能卡住我們一輩子。這些困境都可能讓我們「願意」投身一個組織,無條件奉獻,甚至被控制。本書透過精神科醫師之眼,溫柔揭開這「願意」的背後、每個人都可能有的心靈缺口。
●透過心理對話,剝除一層層異色標籤
人都有自我安頓的需求,但每個人要走的路徑極不相同。家庭的崩解、婚姻的消磨、人際關係的失落,還有誰都無法理解的寂寞,書中廣納各式生命議題,從社會文化到深層心理,爬梳人們步入「療癒陷阱」的背後機制,層層遞進,也讓我們直視內心,更能以此同理旁人,找到出路。
●交換生命歷練,陪你走一趟尋回自我的旅程
人們確實會「相信一點什麼」,化寄託為生活下去的動力。但當「對未知的好奇」反客為主,成為你我的生命主宰時,又要怎麼自處?一名編劇與精神科醫師在書裡交換生命歷練,共修對於人性的見解,更點出真正的療癒與成長,是要「承擔」與「行動」。
「奔向什麼不重要,只要是往離開現在的方向跑,都值得嘗試。這是絕望之人的最後希望。」鄧惠文醫師說。但願這本無私之書,也能接住每一個需要的走索人。
溫柔推薦
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作家
周慕姿|諮商心理師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海苔熊|心理學作家
張國洋|大人學共同創辦人
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為什麼持續有人狂熱投入所謂的「新興宗教」或「心靈成長」組織?這可不是簡單一句「他們很傻」就能標籤解釋的事。──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療癒陷阱》透過編劇吳洛纓和精神科醫師作家鄧惠文的對談,讓我們更能領略故事的精巧,也能夠洞悉人性的複雜……進而投射至自身,或有著類似處境的親友們。──那些電影教我的事/作家
本書內容極有深度,一層一層地帶領我們進入關於社會、自我的深層心理……翻開這本書,或許,你我都會從中找到一部分的自己。──周慕姿/諮商心理師
生命總有幽暗……洛纓和惠文的對話,不但為劇中的每個人物和故事做出更豐厚的詮釋,也為那一個又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問題,找到可能的答案。──海苔熊/心理學作家
作者與心理專家的對話,讓我們可以深入理解每個人到底匱乏了什麼,理解他們的焦慮與孤寂感……若更明白人的心理機制,或許能避免自己陷入類似的狀況,也能以此同理,幫助身邊有類似困擾的人。──張國洋/大人學共同創辦人
我不會保證讀者看完後,可以「一夕開悟,清涼解脫」。這書冊和《我願意》的戲劇一樣,都不是心靈雞湯,更不是處方箋,毋寧是一個提供你傾聽與訴說的樹洞。──黃鵬仁/資深媒體人
原本以為的「笨」,其實是一連串傷痛的連鎖……閱讀兩人的對談,直面內心的脆弱,也跟著劇中人物從錯誤與挫折中,獲得了一些成長。──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書籍目錄】
第1部 人生本來就很難,要「我願意」為哪般?
01婚姻裡的「我願意」,是歸屬感還是控制欲?
02成長說來就來,從不需要你「願意」
03精彩悲慘一念間,看你願意不願意
04每個「願意」背後,都有個「不願意」?
第2部 當失意人遇見那句「我懂你」
05「師」者,是痛苦與祕密的載體
06想知因果?請練習「喜歡」、「可是」、「不知道」
07信念充實了「我」,讓「我」有意義
第3部 是成長獨立?還是永遠依賴?
08我該到哪裡尋找遮蔽?
09為什麼閉鎖式的庇護團體如此吸引人?
10當團體裡沒有鏡子,只有「他願意」
第4部 尊重他人的掙扎,不輕易說「我願意」
11幸福哪有這麼容易?每個人都有他的習氣
12說出「願意」以後,「我」還是要看緊
13是什麼遮蔽了成長的出口?
14陪你照鏡子,認識你自己
結語 我願意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