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如何觀看 | 拾書所

大師如何觀看

$ 277 元 原價 350

書籍詳介

內容簡介:

破解大師名畫中的眼神
解構觀看行為下的文化深意

繼《像藝術家一樣思考》風靡全球四十年後,
貝蒂.愛德華對藝術與自我探索更凝鍊的洞見

在遠早於攝影術發明的時代,人們便著迷於觀看。從遠古人類維妙維肖的洞穴壁畫、林布蘭精巧生動的蝕刻自畫像,到維梅爾《戴珍珠耳環的女孩》的深邃凝視;大師筆下的經典,是他們從觀看中淬煉而成的不朽結晶。

在這趟穿梭視界的旅程中,貝蒂.愛德華從我們的視覺運作模式來解析,揭示藝術與觀看的關係,探索潛藏於眼神的祕密──我們的眼睛就像慣用手、腳一樣,有「主視眼」與「輔視眼」之分:主視眼主導觀看,分析接收的訊息;輔視眼則在旁捕捉情緒感知做出反應。這項細微的差異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幾乎視而不見,但只要經過適當引導,人人都能掌握觀看的力量。

梵谷在寫給弟弟的信中說:「了解自己很難,但是畫你自己也同樣不容易。」大師觀看的方式,是對自我的深刻凝視;學習大師如何觀看,探索與生俱來的視覺天賦,統合語言與感知的力量,我們將激發前所未見的創意潛能,看到這世界不同以往的樣貌。

專文推薦
「眼睛既不是如同相機一樣忠實的機器,也不純粹是社會脈絡的產物。眼睛是在我們身上兩個性格迥異的生物,理解它們不同的特性,能夠幫助我們理解它們的主人,也能夠幫助我們理解自己。」
──汪正翔 攝影創作者

聯合推薦
Junie Wang 東西縱橫記藝
吳東龍 設計美學觀察作家
謝佩霓 藝評人、作家

本書特色
◆掌握自我的視覺模式,啟發非語言的感知能力
◆認識藝術創作與神話中長期潛涵的視覺文化
◆站在大師的視野,洞見肖像經典的奧祕幽微之處

目錄:

推薦序 為什麼要學習觀看?

引言
第一章 兩種觀看和思考的方式
第二章 主視眼和大腦
第三章 人類臉孔和表情
第四章 尋找主視眼
第五章 繪畫和眼睛及慣用眼的象徵意義
第六章 我們為何畫自己和他人的肖像?
第七章 畫出部分結論

謝辭
詞彙對照
參考書目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