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這樣想,那樣做? | 拾書所

為什麼我們這樣想,那樣做?

$ 356 元 原價 450

書籍詳介

內容簡介:

究竟是性格決定命運,或是行為決定未來?
理解內在性格並覺察行為潛藏的動機,你也能朝想要的人生前進

★全球售出七國版權,瑞典直譯中文版首度發行★
★內向者、高敏感、共感人都需要的心理學之書★

.為什麼我們有時希望自己與眾不同,有時又希望融入人群?
.為什麼我們有時十足自信熱愛炫耀,有時卻又極度自卑?
.為什麼我們明明渴望吸收新知,卻又忍不住被社群網路的資訊洪流沖走?
.為什麼我們明知道要先處理重要的事,卻常把錯誤的事情放在優先位置?

諸如以上各種矛盾行為,我們可以舉出千百種。人人都希望能掌握自己的命運,擁有更好的生活,卻總是力不從心,問題就在於不夠瞭解自己。例如天生的性格和後天的行為何者影響我們較多?有沒有可能因為你是內向者,卻從事著適合外向者的工作,因此感到不快樂?

究竟是哪些因素決定了我們的行為?本書將會帶領你找出答案。來自瑞典的心理學博士安潔拉.雅赫拉從人際關係、地位與知識三大面向,深入探討這三種動機如何驅策我們的需求、行動和反應,以及原始本能與現代生活間的衝突和衍生的問題。全書以多種研究案例及生動實際的經驗分享相互佐證,每章末並附有邁向理想生活的建議及整理,期許讀者們都能做出更好的選擇及改變。

★人際關係需要培養及灌溉
.謹慎選擇影響你的人事物
.我們都喜歡被人稱讚,所以也不要吝於對他人表達讚賞
.調節自己的孤獨,經營單純而深刻的關係
.勇於展現自己,進行不同的思考
★追求好的影響力會讓自己更快樂 
.拒絕盲目追隨社群媒體
.從成功人士身上汲取經驗及靈感
.為自己的成功喝采、享受自己的成就
.思考真正在乎的人事物。
★擁有知識也能提昇幸福感
.控制手機的使用時間,減少分心,練習專注
.戒掉壞行為、獎勵好習慣
.培養手寫筆記、讀紙本書的習慣,使用老式閙鐘
.親近大自然,練習靜坐
.擁抱「錯過的樂趣」(JOMO)而非「錯失恐懼症」(FOMO)
 
性格能夠改變,卻需要長時間的潛移默化,行為正是促使性格改變的關鍵。當你能瞭解自己的動機,才能改變固有的行為模式。我們都有能力決定自己的未來與發展,只要能覺察自我、相信日積月累持續實踐的力量,你便能駕馭自己的生活步調,擁有想要的人生。

專文推薦——
性格會隨著歲月及生命經驗的洗禮,變得更圓融與更成熟,只要你願意從挫敗中學習,從痛苦中直面自己。不要急著說「我不可能改變」,不再唱衰自己,就是打開內在潛能的開始。唯有深入瞭解自己的動機,明白內在的性格,才能發揮潛力,進而活出新局。現在的你不再是無能為力的命運受害者,不再渾然不覺地受到動機驅使而不自知,而是能夠開創新局的人生創造者。
——洪培芸(作家、臨床心理師)

我很喜歡作者在書中引用娥蘇拉.勒瑰恩(Ursula Le Guin)的一句話:「當你點燃蠟燭時,你也塑造了一道陰影。」本能與需求便是如此,既是幫助人類繁衍與生存的必要手段,但也讓生活產生不少困擾。在我們想要改變之前,對這些現象有所覺察、理解背後的原因,是第一步驟。作者在書中也提供了一些策略,讓我們在未來想做出改變時可以參考;相信讀者能從書中重新找到觀看的角度,看待日常行為。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作家) 

熱情推薦——
瞭解自己是一件最重要的事,尤其身處情緒風暴或感情困擾時,我們常會被負面情緒淹沒,失去了對自我的好奇心,也導致身處迷霧中的我們更走不出來。雅赫拉博士在本書中,不像多數心理學書籍將問題簡化,而是提出更多反思與研究結果,和讀者一同推測人類行為的種種原因,值得一讀。
——莊博安(諮商心理師、《為什麼我們總是愛錯?》作者)

齊聲讚賞——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
劉仲彬(臨床心理師)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作家)

本書特色
●以性格及行為心理學出發,剖析改變行為才是掌控生活品質的關鍵,具有說服力
●章末皆附章節整理小方法,讀者易於生活實踐體驗

目錄:

目錄
【推薦序一】穿過迷霧後的陽光普照,美好人生早已在等你——洪培芸
【推薦序二】為什麼我會這樣想、這樣做?人類行為背後的動機之謎——蘇益賢
【前言】我們的人生不再是一道謎題
全新的時代、相同的人類
你為什麼會這麼做?
為什麼這三項動機如此重要——而個人特質又是什麼?
 
【ChapterOne人際關係】
別人做的事,你也會跟著做
我們能「有一點」與眾不同嗎?
他人目光造成的影響
優質人際關係的意義
慷慨與自私的距離
Tips|動機駕馭指南:人際關係篇

【ChapterTwo地位】
無所不在的比較
高處不勝寒
當地位凌駕家庭
有權勢的朋友就是好朋友嗎?
權力失衡的危險因子
Tips|動機駕馭指南:地位篇  

【ChapterThree知識】
獲取新知的代價
當我們越睡越少
難以控制的焦慮
為什麼現在的你比較沒有同理心?
Tips|動機駕馭指南:知識篇 

【後記】你要將自己的人生帶往何方?
【附錄】關於性格心理學
謝辭
註釋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