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詳介 |
![]() |
內容簡介:╭╯修石滬,也是修復人與海洋的關係╰╮尋回失落的海洋之心 原來理想的生活樣貌一點也不遙遠! 橫跨全球的石滬文化,是人類自古與海洋共生的方式, 隨潮汐漲退,下海修滬的日子裡,我們找到了那條回家的路! 那是內建在島民一代又一代的海洋基因裡, 對於大海無盡的念想和渴望,一輩子想與其共好共老的生活之道。 ★飛越島嶼,從嶄新視角閱讀不同地域與多樣面貌的漁滬文化 ★由修石滬所開啟的返鄉冒險之旅,石滬工法大揭密 ★7種深藏漁村、即將凋零的里海生活,與其相伴一生的耆老故事和珍藏家私 ★9處最具代表性的澎湖石滬,深入探究背後的傳說典故 ★特製漁滬小報,收錄9篇可能連澎湖人自己也未曾聽聞的石滬冷門知識與報導 你有看過石滬嗎?澎湖的雙心石滬聞名世界,但那顆看似浪漫美好的愛心,其實是為了蠱惑魚兒的迷人陷阱! 築滬圍魚,是全人類在探索海洋時不約而同的共識,而在澎湖,這裡擁有型態迥異、外形優美、保存完整、分布密度也最高的石滬群,它曾供給無數討海人溫飽,甚至是締造一夜致富的傳奇,無疑就是一座與澎湖人相依相存的滬之島。 在各島礁的海平面下,那一個個如同麥田圈般的神祕建築,是三百年前,先民與海洋之間以玄武岩奠定的不朽契約,若你能傾心讀懂潮汐洋流的變化、活用每一顆石頭的重量與形狀,當潮起潮退,石滬會用它長長的臂彎與偌大的愛心為你留住魚群。 兩位生在島上卻不懂海的澎湖青年,以修復為起點,拉開探索石滬文明的帷幕,見證快要失傳的石砌工藝、千奇百怪的造形樣式、五花八門的功能構造,還有縝密周詳的營運機制,並追隨匠師走入漁村,從頭體會在地日常,描繪出這座島嶼隱藏在大海底下的真實面貌,記錄下那些即將被遺忘的里海生活方式——炤海巡滬、刺網拋網、捻海菜挽紫菜、手釣魚、自編魚簍草鞋、徛魚灶煠魚、家家都有的醃漬海味「膎」⋯⋯。 這是澎湖人因滬而相連,牽起整個世代之間集體的海洋記憶,與無數個關於滬與守滬者的故事。 ╰╮推薦序╭╯ 那是夏日,許多國外觀光客在澎湖吉貝島上鏽蝕的鐵皮屋小店換上裝備,被帶往潮間帶走一趟,他們掛著無趣乏味的表情。 而我望著整條巷子裡屋宇倒塌的咾咕石屋裡,扔滿廢棄家電與摩托車,菜宅被銀合歡纏繞掩沒,玄武岩的石滬逐一荒廢,那是當地最具特色的觀光資源,卻一一傾圮,心想:「你們難道不知道自己擁有最寶貴的資源呀?」 二〇一七年,得知馥慈和宥輯從臺灣的大學轉學回澎湖,開始向資深工匠學習修護石滬,立刻向馥慈邀稿。這中間知道他們膚色愈來愈黑,愈來愈會說澎湖的故事,愈來愈像做滬的人,心底想著:「這事成了。」 時隔六年,《回到滬之島》即將出版,馥慈和宥輯從全世界漁滬的起源,各地人們如何用滬來捕魚開始敘述他們投入澎湖石滬修護工作,從自身望向他處,再從他處遠眺自身,讀者不僅大長見識,更看到地方創生的靈魂,而且把故事講得極生動,不禁要讚嘆書寫得極佳,忍不住為他們擊掌說:「好樣的!」 ——《上下游副刊》總編輯 古碧玲(字耕農) 一直就只以為澎湖雙心石滬是個美麗而浪漫,僅存在於歷史的傳說。直到認識馥慈、宥輯,才感受到石滬溫暖而真切的存在。 近七百口石滬,背後象徵曾有著七百群守護者,承載著七百家「石滬股份有限公司」的歷史,承載著澎湖人的期望,守護著海洋。跟著他們的腳步,一起修石滬,一起認識澎湖一群依海而生的海人。 看著桃園、苗栗石滬相繼受到關注,謝謝離島出走引領了修復石滬的風潮,也讓大眾有機會再度認識台灣海洋歷史。 ——海洋保育署署長 黃向文 詳實的漁滬調查、親身的石滬修復實踐,那些絕非三言兩語就能夠輕描淡寫的路途,濃縮在這《回到滬之島》一書中,令人驚喜、也令人敬佩。 身為同樣是離開家族鄉境、與家族經驗脫節的一代,謝謝馥慈和宥輯的探訪行動、內容記錄,讓人一起經歷了這段重新返鄉、重新認識鄉土的旅程。 這是一本漁滬文化的代表作之外,更是一本勇氣之書,召喚著每個欲近鄉卻又情怯的離鄉之人。 ——《地方設計》作者 蔡奕屏 各界愛海人誠摯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修滬扛霸子 坤師/百歲海女 寶瑑&柳鳳阿嬤/ 魚灶總舖師 麗華姐/手釣魚一哥 雄哥 《上下游副刊》總編輯 古碧玲/台灣環境紀錄片導演 柯金源/台灣文史作家 曹銘宗 海洋保育署署長 黃向文/海洋文學作家 廖鴻基/演員 蔡昌憲/《地方設計》作者 蔡奕屏 目錄:1/從漁滬文化到石滬經營學,關於石滬你所不知道的二三事/人與「滬」的大歷史 澎湖,臺灣石滬的大本營 ◇石滬小字典 - 石滬構造與功能介紹◇ 石滬股份有限公司 ◇石滬小字典 - 經營「石滬股份有限公司」不可不知◇ 2 / 做滬的戇人 / 與石滬的第一次接觸 修滬之路 修復人與海洋之間的關係 3 / 紅林罩的潮汐,與他和她的海海人生/ 石滬匠師的故鄉|紅林罩——這裡住著一群里海生活的實踐家 外港口石滬|柳鳳阿嬤——活到老,討海到老的百歲海女 ◇炤海的家私 ◇ 刺網&拋網|得利阿公——人生傳記就是一本漁法百科全書 ◇刺網的家私 ◇ 手釣魚|雄哥——透過一條釣線與大海對話 ◇手釣魚的家私◇ 海菜&紫菜|阿滿姨——只要夠骨力,不怕沒菜吃 ◇捻/遛海菜&挽紫菜的家私 ◇ 魚簍&草鞋|寶瑑阿嬤——篳路藍縷,編織海田歲月的足跡 ◇編魚簍&打草鞋的家私 ◇ 永振發魚灶|麗華阿姨——灶台前的溫度,才是最熟悉的領域 ◇魚灶加工的家私◇ 澎湖百家膎——醃藏大海的鹹鮮,令人「屏息」的澎湖罐頭 ◇澎湖的各種膎 ◇ 4 /澎湖滬口調查/ 澎湖石滬分布概況 小池角滬目——西嶼第一滬,「虎目」是老虎的眼睛 七美頂隙滬——澎湖觀光大使、文化景觀的象徵——雙心石滬 西衛籠仔圈——市區也有石滬群!馬公討海人的祕密基地 目斗嶼西邊口滬——捕過鯨魚的傳說級石滬! 吉貝瀨仔滬——只用「牙齒」捕魚的石滬? 潭邊滬井仔——長耳朵的石滬,展現地域性的設計巧思 紅羅滬仔頭——曾經輝煌的漁場,變身最佳石滬生態教室 赤馬牛心灣內滬——討海人最霸氣的海上嫁妝! 瓦硐半肺&雙港仔——「三心」之姿展現大滬之村的氣派 ◇踏查石滬禮貌守則◇ plus+ 漁滬小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