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詳介 |
內容簡介:解放媽咪,治標也治本,活用正向教養的全方面生活管理。 當個新世代媽媽, 在育兒路上跟孩子一起成長。 育兒路上不踩雷,讓七年級媽媽笑顏燦爛的時間管理學。第一本教媽媽如何成功做自己,也幫助孩子成功的實用書籍。 活用時間管理學,輕鬆導正讓爸媽崩潰的孩子行為,豬室友也變神隊友。 有孩子後,人生就像全新的劇本,透過學習人人都能改寫孩子和自己的人生,讓媽咪不再是只是個媽咪。 【各大名師熱誠推薦】 花芸曦 台灣跨界知識社群交流協會理事長 馬哈老師 親子理財專家 張忘形 溝通表達陪訓師 謝文憲 企業講師、職場作家 【自序】 —— 媽咪老師Cindy 我是Cindy,經營臉書粉絲團「媽咪老師聯絡簿」。大學就讀花蓮師院美勞教育系。國小教育實習完取得國小教師證, 繼續深造臺藝大視覺傳達研究所。畢業後,不同於同學出國進修或進入職場工作,我選擇結婚生子,直接走入家庭生活成為媽媽,與先生Nelson育有兩個兒子:哥哥2010年出生、弟弟2013年出生。由於先生工作需要國內外出差,我時常一打二,因此被臉書粉絲笑稱為「左右為難」的媽咪老師 Cindy。 我的學經歷背景,讓我在成為媽媽前,自認能當個「生活與育兒平衡的完美母親」,就像是影劇中法國媽媽優雅地坐在塞納河畔咖啡廳,邊喝咖啡邊陪伴在嬰兒車上自己玩的安靜寶寶。 孩子出生前,我看了好幾本教養書,滿心期待孩子的「模樣」,會如同書中圖片呈現天使般笑容的可愛寶寶。然而,孩子出生後,我才知道書上描述的「哭鬧不休」是沒有暫停鍵的!新生兒的哭泣是以「30分鐘」為單位起跳,即使按照書上的方式:換尿布、餵奶、抱抱,寶寶還是哭個不停。 我看著教養書上完美的寶寶、電視上明星小孩的可愛笑容,再對比手上抱著安撫也無法停止哭泣的寶寶,不自覺地跟著流下眼淚。滑落臉龐的淚水不是難過,而是發自內心的挫折與沮喪。達不到原先的期望,我便認定自己是個失敗的母親,在心中自問:「為什麼他們都可以很輕鬆地做到,我就是沒辦法?」 萌生「失敗母親」念頭源於師院畢業的自信,除了對媽媽 角色有極高的期許,誤將寶寶當成「最佳模範生」,對寶寶有「不合理」的超齡要求。我希望當了母親仍可有完美的計畫表平均分配陪伴孩子、煮副食品與工作時間,也期待孩子符合「天使寶寶」吃、玩、睡的規律作息。 我按照「百歲醫生」的寶寶睡眠訓練,挑選安全的嬰兒床 與放手讓孩子哭泣的方式,培養寶寶一覺到天亮的作息。第一次嘗試,三個月的寶寶斷斷續續哭了快一小時,我也在門外站了一個小時。身為新手媽媽,內心非常不安與緊張,一方面要 承受親友捨不得寶寶眼淚提出的質疑,另一方面也不知道這樣的方式是否正確? 睡眠訓練到了第二週,寶寶可以小哭一下就自行入睡。之後,他偶爾還是會大哭才睡,或是遇到寶寶生病發燒,因為我 擔心他不舒服,從嬰兒床抱到大床一起睡,方便照顧與安撫不 適。等到感冒痊癒要送回嬰兒床時,他已習慣有人陪睡,還不 會言語的寶寶只能用大哭表達抗拒獨自入睡,睡眠訓練又需重新再來。 面對接連不斷的睡眠問題,強烈的挫折與失望動搖我的睡 眠訓練。師院教育培育我「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擦乾眼淚後, 繼續看一本又一本的教養書,並到相關的臉書社團求問。 「該怎樣養成規律的作息時間?」 「該如何吃均衡營養的副食品?」 在我想培養「完美模範生」的心態與日常規矩練習下,兩歲多的寶寶外出時大部分能夠自己吃副食品、吃飽後不看3C,能夠安靜地玩玩具、遊戲書,與習慣「吃玩睡」的規律生活作息。但也有遇到挫折的時候,當寶寶不吃菜,我為了健康希望他吃完而僵持不下;或者到睡覺時間,寶寶在嬰兒床上30分鐘還沒睡著,超出內心預期睡覺時間而延後洗奶瓶、掃地與摺衣服等 其他家務的壓力下,導致我忍不住破口大罵。面對每天重覆的高壓情緒,常常懷疑我的教養是否正確? 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在《你的生命意義,由你決定》中提到教師的小孩,學校成績經常遠不如人。意即,他觀察到身為教師的父母遇到教養問題會施加過多壓力給小孩,造成他們有很大機會藉由反抗來展現個人的意志。 所以當孩子沒睡飽,在我與朋友聚會中鬧脾氣,我將他的正常行為視為育兒挑戰,用強硬手段,例如:講道理、帶到廁 所等方式。現在,我們都知道帶有情緒的教養引導是無效的,只會讓孩子用哭鬧或是躺在地上,以更強烈的行動抗議父母。 我在哥哥大班時,上了正向教養的家長班。課程中我明白 要先改變教養方式,才能影響孩子。當中印象最深刻的正向教養工具是「鼓勵」和「高品質的陪伴」。 國小實習與補習班教兒童美術和孩子們的互動,我算是不吝嗇給學生鼓勵與讚美,上課才察覺我很少鼓勵我的孩子。鼓勵不只是有好的結果才說出稱讚的話,而是過程中也能說出欣 賞孩子做得好的地方。 我還記得第一次練習說出欣賞孩子的好行為,是哥哥正準備往垃圾桶丟垃圾。我對六歲的哥哥說:「謝謝你丟垃圾。」 他聽到我說的話,馬上眼睛瞪大看著我,本來要往垃圾桶丟的 手停在空中,一副難以相信媽媽會說出鼓勵的話,過了一會兒 才把垃圾丟進垃圾桶。 正向教養家長班有一項作業是:「每天要陪孩子玩10分鐘。」我事先告知哥哥有「每天會陪你玩」的功課。沒想到,哥哥反應竟是不願意。不過,我沒有因他的反應出現任何情緒, 採取坐在旁邊提問和拿起玩具玩,自然而然地進入他的遊戲世 界,按照心理師說的「跟隨孩子」,傾聽孩子的想法進行遊戲。 如果孩子想玩樂高積木蓋城堡,便按照他的想法陪他一起蓋。我刻意閉上嘴,按照他的方式進行遊戲,不給建議和選擇決定, 使得他有被尊重的感受。這次課程,我體悟到每個孩子的特質不同,需適性引導。 當哥哥上了小學後,朋友邀請我上正向教養家長課的體驗班。課堂中「角色扮演」是父母轉換成孩子的身分,用孩子的角度體驗父母兩種教導方式,分別為嚴厲的怒罵口吻與溫和又堅定的語氣。 我們總是習慣告訴孩子該怎麼做、要做什麼,又抱怨孩子不會思考。「換位思考」的體驗教學中明白直接告訴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抗,如果使用啟發式提問「現在要做什麼?」孩子會針對問題思考與回答,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 我回家應用這些課程的學習,雖然覺得有效,但是有時候 也會卡關不知道該怎麼辦,甚至被先生質疑太溫和了。我進一步參加「正向教養」創始者簡.尼爾森博士(Dr.Jane Nelsen) 2019 年在深圳的演講,他分享自身的教養歷程。若太過於溫和,孩子會無法聽話,因此轉而使用嚴格的對待。但,過於高壓的 教養會讓孩子有權力爭奪的困擾,並與家長產生距離,於是又 重回溫和的引導。在如此反覆來回的模式中,最後他在阿德勒心理學中整理出溫和又堅定的正向教養。 簡.尼爾森博士以他學齡前孫子花了20到30分鐘自己穿上衣服的例子,告訴家長「尊重孩子」和「相信孩子」,是培 養他能做到的能力進而發展問題解決能力。華人家長常遇到孩 子寫作業拖拖拉拉的問題,他示範運用「家庭會議」共同討論行事曆。我學到了「讓表格說話」,即將親子約定好的事項寫在紙上,用表格引導孩子完成約定。若孩子沒有按照約定執行時,家長只需拿出表格提問:「現在需要做什麼?」、「你打算怎麼做?」取代怒罵「功課寫了沒?」、「趕快去洗澡!」 等直接命令的教養方式。 2020年寒假受疫情影響,家長第一次經歷同時要處理孩子 線上課程與在家工作的混亂。幾乎班上的父母都反應孩子在家 無法好好坐在椅子上專心聽老師直播,我也不例外,也遇到孩子忘記上課時間錯過直播課、不願意寫作業。此時,我上簡.尼爾森博士的線上課,善用「具體化圖表」與「親師合作」, 我寫訊息給孩子導師,表達我遇到的問題和希望他能多鼓勵哥哥。他在課程與私人訊息中告訴哥哥:「老師看到你在學校的表現,相信你在家可以坐好。」我也試著用「遇到問題又是學習的機會」的心態,重新看待孩子們在家上課沒坐好的行為, 運用正向教養的「鼓勵」和「花時間訓練」。在家庭與學校共 同合作下,孩子們「大部分時間」都能主動記得上課時間並乖 乖坐好聽老師上課。 2017年,我從哥哥大班開始接觸正向教養的家長班以來, 我深刻感受正向教養帶給家庭的改變,於是 2020年進修「正向教養家長講師」、2021年取得「正向教養學前講師」、2022年學習「正向教養的婚姻長樂講師」。 在2022 年的「婚姻長樂課程」,80多歲的簡.尼爾森博士使用線上軟體和設備臨時遇到耳機聽不到,態度自若地請其他老師引導克服問題,親身示範學無止境。他的經驗,提醒了我「每個專業都需要學習」。然而,當醫生要念完醫學系、當老師要修完教育學程,可是卻沒有一個學校教媽媽怎麼當媽媽? 我遭遇育兒的挫折問題,藉由「正念瑜珈」察覺不論是生氣或 是開心,都只是個情緒。我們感受到情緒,讓「它」在身體流動後慢慢離開。 過去的我只有初步認識情緒,成為「正向教養講師」後, 明白正向教養以阿德勒(Alfred Adler)心理學為基礎,以平等與尊重的方式對待孩子。簡 ‧ 尼爾森博士將其設計出 52 種教 養工具,讓家長能按照清楚的具體做法在家進行正向教養。 學習正向教養發現我的「教養風格」偏向優越型,也就是 凡事求好的個性,我以為能兼顧家庭、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與孩 子教育的一個完美媽媽。 我觀察到:原來我的腦袋有個「內建行事曆」,會在腦海 規劃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情。例如:晚上 7 點前要上床睡覺、 預計花兩週訓練孩子上廁所等等。但是,我不會具體地講出內 心計畫,常常造成與孩子及先生在時間觀念上的認知落差,產生情緒上的對立或是不溝通的冷戰。 因而調整計畫表的不同步調,對於孩子,我使用正向教養的具體行事曆,邀請他們一起畫下具體的計畫。以圖畫紙共同 討論孩子的行程與外出活動;對於先生,我採用夫妻會議,共 同討論後選擇善用科技工具,共用Google行事曆。當我開始將 具體的目標簡單畫下來(不需要電腦程式完美畫出來,我們只需拿張白紙記錄。)不斷地檢查與修正,微調到容易執行的方式,漸漸地,就能夠完成自己的目標並養成長久習慣。 「時間管理」跟「情緒管理」這兩個觀念息息相關。因為當孩子大吼大叫哭鬧時,父母一點也沒有辦法執行原本的時間 計畫,只有父母情緒穩定的等待孩子,一起學習情緒教育,才 能夠做到真正的時間管理。 媽媽同時兼任教養、工作、家務等不同的身份,但是每天只有24小時的時間壓力下,特別需要高效時間管理。然而,市面上卻沒有專門寫給媽媽的時間管理書。如果讓媽媽們跟商務 人士學習時間管理,卻又太強人所難,因為他們不需要跟失控 的幼兒相處、不需要花三小時陪睡,也沒有一個晚上要起來五 到六次喝夜奶的寶寶。我整理學習正向教養的學習與心得,希望提供一份父母版本高效時間管理「原子計畫」,讓各位父母了解工作平衡與育兒的美妙與美好。 【精彩摘錄】 「偽單親媽媽」一詞經常出現在媽咪相關討論區,意即爸 爸負責上班,媽媽一肩扛下家務、教養與長輩的壓力。大部分 的爸爸不是隊友,更像是長不大的孩子。 媽媽懷胎十月,會先經歷胎動、孕吐等身體變化。寶寶在 肚子時,女性已開始學習當媽媽;大部分的先生則是從孩子生 下來、剪掉臍帶那一刻,才意識到自己成為爸爸。在此之前, 他們很習慣照顧好個人就好。 因此,媽媽們都會在網路討論區提到「教育孩子都沒爸爸 的事」。寶寶出生後,先生仍然像單身,自顧自地滑手機、在 廁所蹲很久都不出來、想要他換個尿布或一點小事情,都沒有 辦法完成。 太太對於先生的期待是希望可以成為神隊友,然而上一代 的爸爸們都是回到家看電視新聞與報紙藉此休息減輕工作壓力, 很少跟孩子有聊天陪伴的機會。爸爸被賦予的社會責任是工作 和做好賺錢的本分,教育子女的功課就留給媽媽。曾聽過一個 笑話:「爸爸開心到國小接孩子下課,但沒等到孩子。跟太太電話確認,才驚覺他已經上了國中。」 教養,誰說了算? 對於上一輩來說,我們這輩像是大孩子帶著小孩子。一方 面學習新世代父母應該做的,一方面承擔上一輩給的教養方針, 已經不是三明治或是夾心餅乾的左右為難可以形容,是難上加 難的一言難盡。 由於阿公阿嬤會在一旁給很多的意見,例如:「洗完澡要 馬上穿衣服!都已經兩歲了!該戒尿布了!都什麼時間?早點 去睡覺!」讓 30 歲至 40 歲的父母們面對孩子時,自己常常也 像是個孩子。 Y 學員分享:「先生從小是媽媽一手帶大,沒有父親教育經驗的狀況下,也影響他不知道該如何跟孩子們相處,例如怎 麼跟孩子玩及照顧孩子等爸爸的相關責任。」此外,先生受到的教育是男生要勇敢、不能哭,所以缺乏正確的情緒教育,他 也不知道該怎麼引導孩子的情緒,最常講的話是「不能哭、不可以生氣!」也因此 Y 學員時常感受到除了當媽,還有個大孩 子要教育。 另一位A學員希望先生一起執行正向教養,剛開始的做法 是把正向教養的書放在客廳,希望先生可以隨時查閱,但是先 生都沒有翻閱。後來她學習後,不強求先生閱讀,從自身做起 示範正向教養的句子與方式,先生看到了他的改變以及孩子的 改變,於是詢問他如何做到,他會跟先生分享怎麼做,不用命 令方式,也不會施壓。當先生做出了相同的正向教養,他會馬 上鼓勵,使得雙方教養方式越來越一致。 H學員閱讀《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第十章,查看本身 偏向哪類的風格,也從中比對了一下長輩是以哪種風格教育自 己,上了《認識你的教養風格》後,對於自己的教養更有信心。 他說:「我開始學習釋懷在育兒日常中所出現的情緒,放下自 己為何做不到跟別人一樣的那股焦慮。」因為了解先生的風格,先尊重先生的當下的決定,事後再來討論,告訴他期望與打算 怎麼做。以往的我不會把事情說出來,透過《認識你的教養風 格》知道有些事情還是要說出口,對方才知道做了什麼讓我生 氣和需要做什麼。像是我為了孩子不吃飯生氣吼叫時,不是當 場叫我不要責罵並把孩子帶去一旁餵飯,而是提醒我先去休息,換爸爸處理孩子不吃飯,減少夫妻教養上的摩擦。當我開始欣 賞孩子的進步與如何做,先生更能理解正向教養怎麼執行,先生也漸漸因為我一旁的鼓勵而進步。 面對上一輩和先生的教養不一致,如果父母認識自身的教 養風格後,便可依照自身特質調整,在生活上更加安逸和自在,有更多餘裕去對待身邊的人事物。遇到問題又是學習的機會, 不只是教養,當身體、心理與財務出現狀況,可以透過閱讀書籍與學習,找到些可循的脈絡,整合成適合自己的計畫前進。 目錄:Chapter 1:原子計畫預習課當媽後的生活:一人當成兩人用 心理疲倦:寶寶的事就是我的事 教養疲倦:育兒焦慮 + 作業焦慮 身體疲倦:減法生活 + 老公幫忙 財務疲倦:真的都是「需要」嗎 Chapter 2:原子計畫使用說明書 認識自己的時間 時間減法 視覺計畫表 善用科技:家庭必備三寶 Chapter 3:原子計畫執行守則 Brand Slid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