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的人毫無良知 我該怎麼辦? | 拾書所

4%的人毫無良知 我該怎麼辦?

$ 220 元 原價 220

4%的人毫無良知 我該怎麼辦?

你分辨得出哪些人有著邪惡的本質嗎?

內容簡介

  世界上每25個人之中,就有一個人毫無良知,
  他們做了壞事不覺得罪惡、
  無視於別人的苦難、
  更可怕的是,
  他們有可能是你的老師、長輩、主管或同事!
  為避免自己受傷,你必須盡早辨認出他們並遠離!

  美國亞馬遜網站四顆半星讀者評鑑
  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美國新聞週刊 專題報導

  小心,變態就在你身邊!

  我們往往忽視一群潛藏在身邊的危險人物。我們以為,所謂反社會的變態會帶著一副罪犯的猙獰面目,能辨識,能加以提防。

  但是這群反社會者不具這些特徵,他可能是你會說謊的前男友、你的好同事、學校裡頭嚴厲的體育老師,或是自戀的公司主管。

  一般而言,有反社會性格的人毫無社會意識且缺乏道德感,不易接受社會習慣和規範的限制,往往以自我為中心而任性而為。

  作者多年研究與觀察,描繪出這群人的真實相貌。我們周遭有將近4%的人口比例為反社會性格的人,這些人自小開始隱藏內心深處想控制他人和不認輸的真實性格,並且對外展現出迷人有趣的個人形象,正因如此,一般大眾往往臣服在這些人熱情、複雜和性感的魅力之下,最後卻遍體鱗傷。

  作者藉由過去二十五年的臨床經驗,剖析許多遭受反社會性格的人影響的真實案例,幫助讀者釐清諸多冷血社會新聞的根源,並且提供為人處世的建議。就算無法提防,但我們要藉由體認義務、友誼和愛在人際關係中的重要性,勇敢面對社會的殘酷和折磨,讓生活平安。

作者簡介

瑪莎.史圖特博士(Martha Stout Ph.D.)

  任教於哈佛大學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在著名的「梅格寧精神專科醫院」(Mclean Psychiatric Hospital)完成專業訓練。為美國知名臨床精神病學專家,也是哈佛醫學院精神科的臨床講師。其他著作包括《精神健全的迷思》(The Myth of Sanity: Divided Consciousness and the Promise of Awareness)。目前定居在麻塞諸塞州的安角(Cape Ann)。

譯者簡介

陳雅汝

  專職譯者。台大工商管理系畢業,政大哲學研究所碩士,台大歷史研究所肄業。

  譯有《異∕同之外:雙性戀》、《恐懼的氣氛》、《四%的人毫無良知,我該怎麼辦?》、《十四天讓大腦變年輕》、《時空旅人之妻》、《我不瘦,我有話要說》、《行銷大師的十堂課》、《廣告22黃金法則》、《問自己,別問大師》、《優活:身體年齡不老的八堂課》、《控訴虛偽的影像敘事者:黛安.阿巴斯》等書。

  與人合譯有《生命的自主權》、《偷窺狂的國家》、《搞笑諾貝爾獎》等書。

目錄

致謝
作者的話
緒論-想像
第一章:第七感
第二章:冰人-反社會人格
第三章:良心沈睡時
第四章:世上最好心的人
第五章:為什麼良心會被蒙蔽?
第六章:如何辨識沒有良心的人?
第七章:無罪感的病原學-反社會人格者是如何形成的?
第八章:反社會人格者就在你身邊!
第九章:良心的起源
第十章:為什麼有良心更好?
第十一章:土撥鼠日
第十二章:良心最純粹的形式

內容連載

這個世界上大約有四%的人都很瘋狂,都很嚇人,而且都真實存在。

但這四%對社會到底意味著什麼?就一起來想想下面這些統計數字吧:厭食症盛行率估計佔人口的三‧四三%,這就已經被視為一種流行病,而這個數字還比反社會人格的盛行率還要低。而精神分裂疾患的發生率只佔人口的大約一%,只有反社會人格發生率的四分之一。

而「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說,美國人結腸癌的發生率是每十萬人當中約有四十人,這個數字已經被認為「高到很驚人」,但卻比反社會人格發生率低了一百倍。說得更簡潔一點,我們當中的反社會人格者,比得了厭食症這種廣為人知的病患更多,而反社會人格者的人數是精神分裂病患的四倍,也是已確診結腸癌患者的一百倍。

身為心理醫生,我專門治療受過心理創傷的倖存者。過去二十五年來,我治療了數以百計,每天都過得痛苦不堪的成年人,他們的痛苦都是幼兒期受到虐待,或是過去遭受其他可怕的經歷所造成的。我已經在《精神健全的迷思》(The Myth of Sanity)這本書裡詳細探討過這些病例,那些有心理創傷的病人都遭受很多痛苦折磨,包括慢性焦慮、憂鬱症、精神狀態解離,還有無法忍受自己竟然還活在這個世界上,當中很多人是在自殺未遂之後來找我的。

有些人的創傷是大自然或是人為災難造成,像是地震或戰爭,但大多數都是受到壞人(通常是反社會人格者,有些是有反社會人格的陌生人,但更典型的是有反社會人格的雙親、長輩或是兄弟姊妹)的控制或是心理摧殘。我協助病人和他們的家人處理他們這一生所受到的傷害,以及研究他們的病史時發現,我們之中的反社會人格者造成很深遠的損害,而且很持久,這些損害通常都很致命,而且也很常見。我治療了幾百名倖存者,我現在非常相信,公開且直接地處理跟反社會人格有關的事務,是我們所有人的當務之急。

二十五個人裡面大概就有一個反社會人格者,而所謂的反社會人格者主要就表示他們沒有良心。這種人並不是無法理解好壞之間的分別;而是就算他們理解,也無法限制他們的行為。這種人就算理智上能夠瞭解對錯之間的分別,但在情感上還是無法瞭解,而他們也不會恐懼上帝,但我們這些正常人就會。二十五個人當中就有一個人完全沒有罪惡感或是悔意,而這種人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

反社會人格在人類社會裡的高發生率,會對我們這些一定得住在這個星球上的正常人造成既深且廣的影響,就算對臨床上並沒有受過創傷的人也會。那四%的人會把我們的人際關係、銀行戶頭、成就、自尊和我們的太平日子毀得一乾二淨。

然而,令人跌破眼鏡的是,還是有很多人對這種疾患一無所知,或者就算有所認識,也只會從「暴力型精神病態」(殺人兇手、連續殺人犯、大規模殺戮的兇手〔mass murderer〕)等角度思考,這種人一再犯法,他們如果被抓到就會被關起來,或許還會被我們的法律制度處死。但一般人察覺不到,也分辨不出混在我們裡面的非暴力型反社會人格者,這類人為數更多,但這類人通常不會公然犯法,而法律制度也拿這些人沒辦法。

比方說,我們大多數人不會想到「構思一場種族清洗」和「毫無罪惡感地跟老闆講一個同事的壞話」之間有任何對應關係。但是這二者不僅存在某種心理對應關係;而且它們之間的對應關係還很令人害怕。這種對應關係很簡單,但也很根本。這二者都欠缺一種我們都有的內在機制:我們做了一個認為是很不道德、很沒倫理、很不顧別人或是很自私的決定時,這個機制會懲罰我們。如果把廚房裡最後一塊蛋糕吃掉,我們多少都會有點罪惡感,而如果是故意,或是很有計畫地去傷害人,那更遑論我們會有什麼感覺。沒有良心的人都屬於同一個族群,不管是愛殺人的暴君,或只是冷酷無情的扒手。

有或沒有良心是一個很根本的劃分,這種劃分比智力、種族或甚至性別的劃分更重要。不僅僅是在社會地位、慾望、智力、嗜血或機會方面上,靠他人勞力過活的反社會人格者、偶爾搶便利商店的人,或是當代「強盜貴族」(robber baron)11 之間的區別;或者是普通的惡霸,和反社會人格殺人犯之間的區別。這些人跟他人的區別是在心理方面,這些人的心裡有個空洞,這些人沒有良心。

對其他九六%的人來說,良心實在太根本,讓我們很少想到它。大多數情況下,良心的表現就像是反射作用。除非誘惑實在太強大(感謝老天,這種誘惑很少在日常生活裡發生),否則我們絕對不會認真考慮每一個道德問題。我們不會很認真地問我們自己,今天該不該給小孩午餐錢?今天該不該偷同事的公事包?今天該不該拋下配偶一走了之?良心默默地、自動地、持續地為我們決定這些事情,以至於我們無法想像(就算發揮最大的想像力)沒有良心的話,我們要怎麼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因此,如果有人做了一個很沒良心的選擇,我們很自然就會想出完全不正確的解釋:她忘記給小孩午餐錢了。

他同事應該是把公事包放錯地方了。她肯定沒辦法跟老公過下去了。或者我們會想出很多標籤解釋別人的反社會行為:他「很怪」、「很有藝術家的氣質」、「真的很愛跟人競爭」、「很懶惰」、「很愚蠢」或是「老是很壞」。除了我們有時候會在電視上看到的精神病態怪物(這些人的行動令人髮指到無法為他們辯解),我們幾乎看不到沒有良心的人,我們對自己和別人的智力都很好奇、連小孩子都能分辨男女、我們會因種族問題開戰。但是,對於可能是劃分人類的最重要特徵∣∣有沒有良心∣∣還是不以為意。

幾乎沒有人∣∣不管他們在其他方面的教育程度有多高∣∣知道「反社會人格」這個詞的意思。而且多半不知道這個詞可以用來形容他們認識的人。

而且就算已經瞭解這個詞的意思,大多數人還是無法想像缺乏良心是什麼感覺,事實上,我們很難想像這種經驗。我們能夠想像完全看不見;能夠想像自己得了憂鬱症;能夠想像自己的認知功能嚴重受損;能夠想像中了樂透彩,或是其他成千上百的極端經驗。我們全都曾經迷失在黑暗裡,全都曾經多少有點憂鬱,全都曾經覺得自己很蠢。大多數人也都想過,如果獲得一筆意外之財的話要怎麼花。而晚上睡覺作夢的時候,我們的念頭和想像就會一發不可收拾。

但如果我們完全不在乎自己的行為對社會、朋友、家人、小孩造成什麼影響時,到底會變成什麼樣的情況?要怎麼看待我們自己?不管我們是醒是睡,我們身上都沒有任何東西能夠指引我們。我們能夠想像到最接近的經驗,就是生理上受到極大的痛苦,以至於我們的思考能力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