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政治的悲劇(2014年新版) | 拾書所

大國政治的悲劇(2014年新版)

$ 434 元 原價 550



嚙踝蕭嚙箴簡嚙踝蕭嚙瘦


透視古往霸權興衰,預知未來中美爭雄

二十一世紀國際關係領域最重要經典!洞悉國際現實的第一本書!


當代影響各國外交政策與戰略思想家最重要的一本書、理解國際關係的新經典──芝加哥大學政治系教授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的《大國政治的悲劇》,2014年為因應「中國崛起」問題增修改版全新上市!

定義國際關係之本質
──國家與國家之間,為什麼永遠衝突不斷?歷來國際強權之間的毀滅性戰爭,究竟所為何來?

剖析大國攻守進退的邏輯
──從拿破崙帝國霸業、克里米亞戰爭、普魯士崛起、日俄戰爭、兩次世界大戰,韓戰、越戰,以及美蘇核武對峙,大國或攻或守,或興或衰。外交上的縱橫捭闔,軍事上的合縱連橫,打的都是什麼算盤?

探索英美獨霸的秘密
──英國何以能在19世紀建立所向披靡的日不落國,並成為制衡拿破崙與希特勒的強大支柱?美國何以得在20世紀成為全球超強?其榮登西半球霸主的歷史軌跡為何?

「中國威脅論」是否有理?
──中國近來強勢威逼東海、南海,劍指波斯灣、非洲,甚至可能圖謀中南美洲等美國後院。中國為什麼非這麼做不可?美國能置身事外,袖手旁觀嗎?

「棄台論」所為何來?美國會支持台灣到什麼程度?
──如果有朝一日美國可能為了避免與中國正面交鋒而棄守台灣,我們還能有什麼選擇?核武威懾已經被美國推翻,台灣能繼續與中國軍備競賽嗎?還是不得不接受香港模式?米爾斯海默被許多人批評為「棄台論」的倡議者,這樣的定位公平嗎?


2014版《大國政治的悲劇》增新內容:

最終章〈中國能和平崛起嗎?〉(Can China Rise Peacefully?)預測中國崛起後也將效法美國主宰南、北美洲的模式,圖謀爭亞洲地區霸主。美國為了確保自身利益不受威脅,勢必插手干預。亞洲小國必須紛紛選邊表態,形成對立格局。中國崛起,絕無和平之可能。

麥田版特別收錄作者今年三月發表於知名國際期刊《國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的〈向台灣說再見?〉(Say Goodbye to Taiwan)一文。該文直指中國崛起對台灣必將是一場惡夢,其內容大膽犀利且怵目驚心,被不少人批評為「棄台論」的代表。但也有人反駁說米爾斯海默只是居安思危,希望台灣當局能及早認清戰略現實,有所振作。激烈的論戰已轟動《自由時報》、《聯合報》、《旺報》、《新頭殼》等主流媒體上的激烈論戰。

【內容簡介】
「權力」是國家唯一的目標,
「和平」只因翻臉時機未到。
在國際政治的世界裡,只有「恐懼」才是「理性」的!

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兩年後蘇聯解體,將全球硬生生分割為美蘇兩大敵對陣營的冷戰戛然而止。隨後,人們看到的是經貿全球化所創造的欣欣向榮,與民主政體遍地開花所帶來的安定與和平。一度人們滿懷希望地相信,歷史即將終結,康德期待的永久和平即將降臨。

在此樂觀的氣氛下,本書作者米爾斯海默獨排眾議,在《大國政治的悲劇》中力陳國際上表面的歌舞升平只是大國政治軍事角力達到平衡後的暫時結果,事實上,國際政治的悲劇性本質不變。米爾斯海默承襲早自古希臘史學家修昔底德斯以來一脈相傳的現實主義傳統,輔以對法國大革命、普魯士崛起、兩次世界大戰、日俄戰爭、美蘇核武對峙等等各大國角力的歷史考察,主張國際上的無政府狀態逼迫所有國家以求生存為首要目標。米爾斯海默更指出,權力是生存的最佳保障,最大的權力確保了最大的生存空間。兵凶戰危,但其回報往往豐厚,因此有實力的大國莫不躍躍欲試。

因此,無論外交辭令如何舌粲蓮花、感人肺腑,大國或明爭、或暗鬥,至死方休。戰爭、恫嚇、訛詐、推卸責任、以鄰為壑、隔岸觀虎,無所不用其極。自由、人道、國際合作等理想都只是追求霸權之路上的墊腳石。

中美新冷戰即將爆發,台灣該何去何從?

《大國政治的悲劇》從2001年推出後,其「攻勢現實主義」即因其立論嚴謹紮實,並破除許多一相情願的幻想而備受好評。隨著2001的九一一恐怖攻擊,美國入侵阿富汗、伊拉克而陷入泥淖,上個世紀末的樂觀情緒逐漸煙消雲散,米爾斯海默的大師地位也逐漸鞏固。近日俄羅斯強勢染指烏克蘭,中國進逼東海、南海,大刀闊斧地經略非洲,似乎昭告了世人,現實主義雖然看似殘酷無情,看卻也是觀察、理解國際政治最合理的指南。

在新版的《大國政治的悲劇》裡,米爾斯海默不改其基本主張,但特別增補原版結論,集中探討中國崛起問題。作者認為,只要中國的持續成長,它就必然會試圖稱霸亞洲,以鞏固其安全利益。為什麼中國一定會這麼做?事實上這毫不令人意外,因為十九世紀美國強大後也完成了稱霸美洲的大業,中國只是模仿美國人的老路子。而正如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冷戰中出手阻止納粹德國、日本、蘇聯稱霸,美國也必將打壓中國之崛起。為了圍堵中國,美國勢將支援台灣。然而美國能否持續保持對中國的優勢?是否可能基於自身的利益而放棄台灣?台灣又該如何自保?米爾斯海默都有毫不保留的分析。

在中國的陰影下,亞洲恐將多事,台灣的前途也在未定之天。

【名家推薦】
◎林郁方(立法委員)
◎林濁水(前立法委員)
◎翁明賢(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所長)
◎郭崇倫(聯合報副總編輯)
◎楊永明(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中華民國國際關係學會會長)
◎劉必榮(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蔡東杰(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所長)
◎嚴震生(政治大學美歐所研究員)
◎蘇起(台北論壇基金會董事長)

嚙褒跋嚙瘦


新版前言

  一九九一年底蘇聯解體時,筆者便開始寫作本書,一寫便寫了十年。十年間很多美國人包括美國學者對國際政治的未來都十分樂觀。因為既然冷戰確實已經結束,未來便似乎不會再有大國戰爭,權力平衡一類概念也就完全可以進博物館了。今後世界各國必將互敬互愛,互幫互助。而我等現實主義者失去了棲息地,必將為時代淘汰,步上恐龍的後塵。

  但筆者不服,便寫書來打破天下太平的迷夢。依筆者所見,世界仍然危機四伏,現實主義也仍然是認識世界的有力工具。本書大部是筆者原創的國際政治理論,雖然同是現實主義,但與漢斯.摩根索和肯尼士.華爾滋的理論都大不相同。創制理論還要以理服人,所以書中也用不少篇幅解釋攻勢現實主義為什麼適用於二十一世紀的世界。

  本書二??一年一經面世,並未大受歡迎,因為二十一世紀頭幾年眾人仍然往往認為未來世界必定河清海晏,歌舞昇平。但二??四年伊拉克戰爭擴大,美國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兩線作戰,進退維谷。社會大眾又逐漸醒悟,發現反恐戰爭結束其實遙遙無期。上世紀九十年代彌漫全社會的喜悅便煙消雲散,人們開始既思考國際政治的慘澹現實,更思考美國向何處去。於是時至今日,美國人大都已經明白當代世界暗流湧動,而長治久安的辦法不是子虛烏有,就是遠在天邊。

  人們是該醒悟了,冷戰結束二十五年來,美國已打了六仗。一九九一年有波斯灣戰爭,之後一九九五和一九九九年又在波士尼亞和科索沃與塞爾維亞打了兩仗。二??一年打阿富汗至今未完,伊拉克戰爭從二??三年打到二?一一年倒是已經結束,但美國剛離開伊拉克,同年卻又出兵利比亞。所以一九八九年以來美國每三年裡就有兩年要用兵。但這六場戰爭對手都是次等國家。美國不用擔心大國強力干預。

  但現在中國崛起,事情正在起變化。中國經濟如果再迅速增長幾十年,就要變成冷戰後美國的第一個旗鼓相當的對手。而且中國崛起也確實震動了世界,最近皮尤公司(Pew Research)的全球態度調查(Global Attitudes Project)研究了三十九個國家,其中二十三國受訪者要麼大多認為中國能取代或者已經取代美國的地位成為超級大國中的超級大國,要麼雖意見紛紜,但持上述觀點的人數最多。美國人也意識到了中國崛起,調查中美國受訪者有百分之四十七認為將來中國是世界第一,而不這麼想的人也正好是百分之四十七。

  人們緊接著要擔憂的是中國能不能和平崛起?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筆者就注意到中國可能成為超級強國,所以本書第一版曾討論這個問題。筆者認為,如果中國繼續崛起,就要強軍備戰,並循著美國稱霸西半球的模式來稱霸亞洲。因為國家要生存,最好最保險的辦法無非是做地區霸主(reginal hegemon)。但中國的鄰國和美國一定會設法遏制中國,阻止其稱霸。這就會引起安全競爭(security competitin),最終威脅亞洲安全。

  本書二??一年初版之後,筆者在各種場合一直反復強調中國不可能和平崛起。在別國這樣講,在中國也照樣講,二??四年還曾與前總統卡特(Jimmy Carter)的國家安全顧問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辯論過這一問題。頭幾年不管筆者費多大口舌,聽眾不是無人相信,就是半信半疑。但是二??八年以後便不然,因為其時中國一方面繼續崛起,一方面挾積累下來的實力開始活動筋骨,結果既嚇壞了鄰國,又驚動了美國。如今筆者再講中國不能和平崛起,未來中美關係險惡,大家已經很能聽進去了。

  既然中國崛起大概算二十一世紀最大的大事,而這件大事又很可能是戰事,那重寫本書最後一章詳談這件大事便是題中之義。二??一初版終章雖然涉及中國能否和平崛起,但也只是涉及,與諸多內容並列,並不突出。筆者其他著作和文章又都未詳談此事。所以新版最後一章專談中國崛起,要原原本本、紮紮實實,論述為什麼中國實力大增,亞洲就有危機。

  本書新版重寫了前言和終章,其他內容大體不變。而攻勢現實主義理論更不變。有些讀者讀到這裡可能驚詫,因為攻勢現實主義在學界早已被廣泛流傳,許多學者都從不同角度加以分析,甚至時而嚴厲批評。各界學人關注該理論,筆者感念在心,對於批評乃至批判,也事無巨細,悉心聽取。而學界同仁既然批評筆者理論,必定先研究過,理論有人研究卻正是做一個學者最大的光榮。但筆者相信自己的理論經得起批評。世界上固然沒有終極真理,攻勢現實主義理論有朝一日也將功成身退。但本書第一版建立的理論框架歷經十餘年風雨仍然堅固。

  新版最後一章便用攻勢現實主義理論來回答中國能不能和平崛起這個廣大學者、決策者及各國大眾都十分關心並且要一直關心下去的問題。很遺憾的,答案終究是不能。

  新版最後一章的完成並非筆者一人之功……

  (後略)

  

  

  ◎第二章 無政府狀態與權力競爭

  我認為,大國總是虎視眈眈地伺機而動,拼命尋找機會謀求力壓其國際上的對手,且在取得霸權的地位之前絕不罷休。除了那個國家以世所罕見的絕對優勢凌駕所有其他國家,我不認為會有那個國家是安於現狀的。相反的,國際體系中到處是心懷修正主義意圖的大國。本章將展現一個解釋這種權力競爭的理論。特別是,我想闡述支持我觀點的一種令人信服的邏輯,即大國謀求最大限度地占有世界權力。在本章中,我不打算用歷史記錄檢驗攻勢現實主義,這一重要任務將留待後面的章節討論。

  國家為什麼追逐權力?

  大國為什麼彼此角逐權力和爭奪霸權?我對它的解釋源自國際體系中的五個命題(assumption)。其中任何一個單獨的命題都不足以確保國家表現出競爭行為。但這些命題綜合在一起則可以刻畫出這樣的世界:在這裡,國家有充分的理由考慮採取侵略行為。特別是,該體系鼓勵國家尋找機會最大化地奪取權力。

  命題是否一定得忠於現實世界裡的事實?有些社會科學者認為,支持理論的命題無須與現實相吻合。確實,經濟學家密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說過,最好的理論的「命題往往不能恰當地反映現實。一般而言,理論越是重要,其命題越是不切實際」。按照這一觀點,解釋力(explanatory power)是一個理論的全部價值所在,不合現實的命題如果能衍生出一個理論,告訴我們世界是怎樣運作的,那麼這些潛在的命題是否具有現實性並不重要。

  我反對這一說法。儘管我贊同估價理論的最終標準是看它的解釋力,但我同時也相信,一個建立在非現實或錯誤命題上的理論,不可能充分解釋世界的運作情況。健全的理論應該建立在有效的命題之上。因此,這五個命題中的每一個都合理地展現了國際體系中的一個重要方面。

  五大基本命題

  第一個命題是,國際體系處於無政府狀態。這並不意味它四處充滿混亂和無序。我們很容易得出這一結論,因為現實主義描述的是一個以安全競爭和戰爭為特色的世界。但是,就概念本身而言,現實主義關於無政府狀態的概念與現實世界裡的國家衝突毫無關係;這一概念說明的只是一種秩序狀態原則,即國際體系由眾多獨立國家組成,但並不存在任何凌駕於這些獨立國家之上的中央權威機構。換句話說,這些國家的主權是與生俱來的,因為國際體系中沒有更高的統治機構。政府之上不再有政府。

  第二個命題是,大國本身具備某些用於侵略擴張的軍事力量,為其彼此傷害甚至摧毀提供必要的資本。雖然有些國家比其他國家更具軍事實力,並因此更加危險,但國家本身就是彼此潛在的危險。一國的軍事力量常常等於任其擺佈的特殊武器,即便沒有武器,那些國家的個人也會以拳腳為工具攻擊另一國的人民。說到底,只有人有雙手,就可以掐住別人的脖子。

  第三個命題是,國家永遠無法把握其他國家的意圖(intentions)。尤其是,任何國家都不能肯定另一個國家不會以進攻性軍事力量攻擊它。這並不是說國家非得圖謀不軌、野心勃勃。確實,體系中的所有國家也許都非常仁慈善良,但它們不可能確信這一判斷,因為沒有人可以百分之百的確定別人的意圖為何。導致侵略的原因有多種,任何國家都無法肯定另一個國家不會因其中一個原因而產生侵略野心。另外,意圖稍瞬即變,一國的意圖很可能今天是善意的,明天卻是敵意的。意圖的這種非確定性是無法避免的,這意味著國家永遠無法斷定其他國家在具備進攻能力的同時不會心懷進攻的意圖。

  第四個命題是……

  (後略)

  ◎第六章 行動中的大國--攻勢現實主義的歷史案例

  (中略)

  日本:一八六八至一九四五年

  一八五三年以前,日本與外部世界,特別是與美國和歐洲大國很少有接觸。兩個多世紀的自我孤立的影響是,日本有一個封建政治體系和落後於其他發達工業國家的經濟。列強用「炮艦外交」(gunboat diplomacy)於十九世紀五?年代「打開」了日本的大門,強迫它接受一系列不平等的商業協議。同時,列強企圖控制亞洲大陸的疆域。日本無力影響這些進展;它只能乖乖聽話。

  日本通過在國內和國外模仿列強,對自己不利的戰略地位作出反應。日本領導人決定改革他們的政治體系,在經濟上和軍事上與西方競爭。正如日本外相在一八八七年所說:「我們必須做的是改造我們的帝國和人民,讓我們的國家像歐洲的國家,我們的人民像歐洲的人民。不同的是,我們必須在亞洲的邊緣上建立一個新的、歐洲式的帝國。」5

  一八六八年的明治維新是復興路上的第一步。6雖然日本早期的現代化重點放在國內政策上,但是它幾乎立刻就開始在世界舞臺上扮演一個大國的角色。7韓國是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