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刑(諾貝爾獎珍藏版) | 拾書所

檀香刑(諾貝爾獎珍藏版)

$ 355 元 原價 450



內容簡介:


◆2012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書寫「反殖民事件」與「病態人性」的重要長篇小說代表作!這是一個由施刑者、受刑者及觀看者三方組成的驚悚戲碼,這一場彷如巴赫汀式嘉年華的脫序演出,展示了人們對權力宰制的不安與反抗。
◆特別收錄:莫言親筆手寫毛筆總序、 莫言鮮為人知的珍貴照片。


「莫言將夢幻寫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歷史和當代社會合而為一。」
--諾貝爾獎委員會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2 was awarded to Mo Yan "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

「檀香刑」是一道駭人聽聞的酷刑,也是一齣精彩紛呈的華麗大戲。

只有知道人在特殊境遇下會變得多麼殘酷與複雜,人才可能警惕他人和自我警戒!

「我一直悄悄地認為,這其實是一部現代小說, 看上去寫的是長袍馬褂、辮子小腳,實際上寫的是現代心態。
這部小說是一個獨特的文本。這是一部戲劇化的小說,或者說是一個小說化的戲劇。我們人類,既是酷刑的執行者,也是酷刑的觀賞者,更是酷刑的忍受者。只有知道人在特殊境遇下會變得多麼殘酷,只有知道人心是多麼複雜,人才可能警惕他人和自我警戒。我期望著在未來的社會裡,人人具有寬容精神,個個心存慈悲情懷,但這一切,必以知道人類曾經犯過的罪惡為前提。」
--莫言

《檀香刑》以清末德人修建膠濟鐵路,義和拳亂起,八國聯軍兵臨京城的動盪山東為背景,莫言有聲有色地描述了一段民間以傳誦、歌詠方式記憶的傳奇歷史。

在這部結構精巧、具民間戲曲獨特語言美感的作品中,莫言真實地再現了清末山東半島發生的民間反殖民事件。以及這個事件中,帶頭反抗的民間藝人如何被病態的施以酷刑的悲慘遭遇,充滿反思與寓意。

序跋:




  

代序:知惡方能向善



  麥田出版社要改版《檀香刑》,我既高興,又擔憂。高興的是書能再版說明我在臺灣知音甚多,擔憂的是年輕人未必能完全理解我意,萬一誤導了青年,則我罪大焉,故而寫一個序言,簡單地訴說一下我寫這部小說的初衷,這很笨拙,但沒有辦法。


  《檀香刑》看起來是一部歷史題材的小說,主人公趙甲是晚清的最後一個劊子手,因為執刑有功,被慈禧太后賞賜七品頂戴和龍椅告老還鄉。他的兒女親家孫丙,原是貓腔戲班班主,後解散戲班娶妻生子開茶館謀生。因家庭突遭變故,他成為抗德領袖,從義和團處學來法術,召集民眾和舊日班底,與修建膠濟鐵路的德軍對抗,兵敗被捕。為殺一儆百,德軍首領與山東巡撫袁世凱讓縣令錢丁搬請趙甲出山,設計一種能使人受刑但數日不死的刑罰,懲處孫丙,藉以警示民眾。趙甲設計了「檀香刑」。孫丙本來有逃跑的機會,但他沒有逃跑。他是唱戲出身,已經形成了戲劇化的思維習慣,每遇大事,他第一想到如果是戲中人物,遇到這事會怎麼做;第二想到,一旦這樣做了,會不會被人編到戲裡演唱而流傳千古。


  魯迅先生在他的作品裡,批評了那些冷漠無情的看客,側面也表現了受刑人的表演心理。我是在他的這個主題上的進一步延伸和拓展。我認為劊子手、死刑犯和看客,是三位一體的關係。在這場轟轟烈烈的大戲中,劊子手與死刑犯是同臺演出,要求心領神會,配合默契。劊子手技藝不精,看客不滿意;受刑人表現不豪,看客也不滿意。所以這是一場喪失了是非觀念的殺人大秀。只要受刑者能面不改色,視死如歸,口吐豪言,慷慨悲歌,哪怕這個人殺人如麻血債累累,看客們也會發自內心地對他表示欽佩,並毫不吝嗇地把喝采獻給他。


  我在這本小說裡,重點刻劃的是趙甲這個劊子手的奇特心理,當然也是變態心理。他不奇特不變態就活不下去。其實,變態心理人人皆有,那些斥責別人變態的人,他自己已經非常變態。所有心態,基本上都是環境產物,只是人人都在看別人,很少閉目看自心。


  這部小說的內容,除了孫文抗德這個真實的故事內核之外,其餘的全是虛構。這樣的刑法,這樣的劊子手,從來沒有出現過。我一直悄悄地認為,這其實是一部現代小說,看上去寫的是長袍馬褂、辮子小腳,實際上寫的是現代心態。八十年代初期,當張志新1事蹟披露後,我受到了極大的震撼。我當時就在想,那個在執刑前奉命切斷了張志新喉嚨的人,那些以革命的名義,以人民的名義對張志新施以酷刑的人,他們當時怎麼想?當他們看到了張志新徹底平反,並被追認為革命烈士時又會怎麼想?他們想懺悔嗎?如果他們想懺悔,我們的社會允許他們懺悔嗎?——後來,到了九十年代,我又知道了北京大學大才女林昭2的故事,知道了林昭故事中那個驚心動魄的五分錢子彈費的細節。我又在想同樣的問題,那些當年殘酷折磨林昭的人,那個發明了那種塞進林昭嘴裡,隨著她的喊叫會不斷膨脹的橡皮球的人,到底是怎麼想的?而更進一步,我又想,如果當時我就是看守林昭或者張志新的獄卒,上級下令讓我給他們施刑,我是執行命令呢還是反抗命令?更進一步想的結果使我大吃一驚,我覺得,從某種意義上,或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我們大多數人,都會做劊子手,也都會成為麻木的看客。幾乎每個人的靈魂深處,都藏著一個劊子手趙甲。


  接下來我考慮的問題,就是用什麼樣的結構來寫這部小說,用什麼樣的語言來寫這部小說。


  在結構問題上,我想起了當年聽北京大學葉朗教授講《中國古典小說美學》時提到過的鳳頭——豬肚——豹尾的小說結構模式這種模式,為我的敘述,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我認為也便利了讀者的閱讀。


  語言問題,我想到民間戲曲,想到了我們高密特有的瀕臨滅絕的劇種茂腔——在小說裡我把它改成「貓腔」——同時我也想到了我少年時在集市上聽書的那些難忘的場景。


  一想到戲曲,想到把小說和「貓腔」嫁接,便感到茅塞頓開。這不僅僅是個語言問題,同時也解決了小說的內在的戲劇性的結構和強烈的戲劇化情節設置和矛盾衝突。一切都是誇張的,一切都推到了極致,大奸大惡,大忠大孝,人物都是臉譜化了的。譬如孫丙,譬如錢丁,譬如孫眉娘,但唯有趙甲這個劊子手,是獨特的「這一個」,是《檀香刑》中唯一一個可以立得住,可以稱得上是典型的人物。當然,這有點王婆賣瓜。


  《檀香刑》一書,從出版到現在,爭議很大。說好者認為是傑作,是偉大之作,說壞者貶為垃圾。其中的幾段殘酷描寫,更是飽受詬病。我之所以允許自己在小說中有這些殘酷描寫,是因為這部小說是一個獨特的文本。這是一部戲劇化的小說,或者說是一個小說化的戲劇。戲劇中的表演,假定性很強,有間離效果,這樣就為觀眾準備了心理空間,不至於過分投入。另外,我們人類,既是酷刑的執行者,也是酷刑的觀賞者,更是酷刑的忍受者,我覺得沒有理由隱瞞。只有知道人在特殊境遇下會變得多麼殘酷,只有知道人心是多麼複雜,人才可能警惕他人和自我警戒。我期望著在未來的社會裡,人人具有寬容精神,個個心存慈悲情懷,但是這一切,必以知道人類曾經犯過的罪惡為前提。


  


  二○○六年四月五日


  


  註1:張志新(一九三○—一九七五),天津人,曾任中國共產黨遼寧省委宣傳部幹事。文化大革命期間,因為獨立思考,發表了不同見解而被捕,在獄中遭受殘酷折磨,堅貞不屈,一九七五年四月四日以「反革命罪」被槍殺。刑前為防止她發出真理之聲,切斷了她的喉管。


  註2:林昭(一九三二—一九六八),蘇州人,北京大學中文系學生,因為獨立思考,發表不同見解而被捕,在獄中受盡非人折磨而不改變觀點。一九六八年四月二十九日被槍決,臨刑前生怕她發出聲音,故將一特別設計、可以隨時膨脹的橡皮球塞入她的口中。被槍斃後,當局派人去向其母收取五分錢的子彈費。



目錄:




代序/知惡方能向善



鳳頭部

第一章 眉娘浪語

第二章 趙甲狂言

第三章 小甲傻話

第四章 錢丁恨聲



豬肚部

第五章 鬥鬚

第六章 比腳

第七章 悲歌

第八章 神壇

第九章 傑作

第十章 踐約

第十一章 金槍

第十二章 夾縫

第十三章 破城



豹尾部

第十四章 趙甲道白

第十五章 眉娘訴說

第十六章 孫丙說戲

第十七章 小甲放歌

第十八章 知縣絕唱



後記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