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滯的帝國:一次高傲的相遇,兩百年世界霸權的消長 | 拾書所

停滯的帝國:一次高傲的相遇,兩百年世界霸權的消長

$ 458 元 原價 580



內容簡介:


◆內附大英圖書館珍貴館藏、馬戛爾尼使節團隨行畫師威廉.亞歷山大彩色手稿!

西元1792年,當東方首次遇上西方,
當「天下唯一文明國家」遇上「世界最強盛的國家」,
撞擊出什麼樣的火花?世界命運從此有了什麼改變?


兩百多年前,大英帝國以向大清乾隆皇帝祝壽為名,派出馬戛爾尼勛爵率領的龐大使節團出使中國,但實際上意圖與清政府談判以加強兩國的貿易往來。然而由於文化背景與政治觀念的不同,大清帝國認為英國是仰慕中華文明才遣使臣遠渡重洋為乾隆皇帝祝壽,於是這場「聾子對話」尚未開始就已注定失敗。

作者從世界史的角度切入,將這次長達兩年的出使行動,視為東、西方文化的首次撞擊,意即「天下唯一文明國家」遇上「世界最強盛國家」產生的衝突,不僅打破了西方世界對中國的迷戀誤解,也成為日後世界霸權版圖劇變的轉捩點。

本書以詳實的史實、有趣的細節、精彩的筆觸,揭示中西文明巨大的差異和衝突。透過考察大量未曾公開的筆記、日記、檔案、文獻,還原了那次名聞遐邇的出訪,並澄清了一些鮮為人知或被故意隱瞞的事實,且由此展開探討:為什麼幾乎所有領域都領先其他文明一大截的中國,後來會變成「停滯的帝國」?而其他國家的發展又是如何?時至今日,當年中國的命運會不會成為現在西方國家的命運?

藉由回首東西方文明相遇的關鍵時刻,以宏觀的角度看「西方人眼中的中國」,重新思考全球化時代的國家未來。

序跋:


譯者的話

  兩百年前,大英帝國以給乾隆祝壽為名,派馬戛爾尼勳爵率領龐大使團前往中國。他們分乘五艘船隻,浩浩蕩蕩,經過十個月的航行,於一七九三年七月底到達天津大沽口外,並於九月十四日在承德避暑山莊覲見了乾隆皇帝。

  英國當時在率先實現工業革命之後,已是西方的第一強國。它在世界各地擁有許多殖民地,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殖民帝國。而中國卻一直是東方的第一大國,雖然鼎盛時期已過,但仍統治著疆域遼闊的領土,周圍許多國家對這強大的鄰邦還得俯首稱臣。

  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英國急於向外擴張,以尋求原料與市場,自然覬覦這塊遠東的沃土。正是在這種擴張主義的戰略下,英國派團訪華,希望與清政府談判以改善兩國的貿易,進而建立永久的外交關係。

  中國方面由於文化背景與政治觀念的不同,認為「中央帝國」與異邦的關係只能是宗主國與藩屬的關係,異邦只有歲歲來朝、俯首稱臣。長期的閉關鎖國,使中國當時的統治者對外部世界的進步與西方的科學文明一概不知,而為自己處於「盛世」沾沾自喜。他們認為英國是仰慕中華文明,才遣使遠涉重洋為皇上祝壽的。

  這場聾子的對話尚未開始就注定要失敗了。學術界爭論已久的馬戛爾尼覲見時是否下跪的問題,並不單純是一場禮儀之爭,而是兩種文明的撞擊,具有深刻的象徵意義。

  法國作家阿蘭?佩雷菲特先生就此一主題,在一九八九年五月出版了《停滯的帝國》一書。該書一出版就進入暢銷書行列,半年內即售出二十萬冊。

  佩雷菲特先生出生於一九二五年,先後在第五共和國的前三任總統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龐畢杜(Georges Pompidou)和德斯坦(Valery Giscard d'Estaing)時代擔任過七任部長。一九七七年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十年後又以全部贊成的票數被選入道德與政治科學院歷史部。一九八一年任法國最大的報紙《費加洛報》的編輯委員會主席,同時還是國民議會議員與普羅範市的市長,在法國政界與學術界都頗有影響。

  佩雷菲特早在五○年代就有寫一本有關馬戛爾尼的書的想法。他在波蘭克拉科夫的一家舊書店裡偶然購得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外交部長恰爾托雷斯基收藏的一套遊記,其中就有隨馬戛爾尼訪華的斯當東與巴羅寫的有關中國之行的書。法國人對中國的看法長期受到十八世紀啟蒙時期的思想家如伏爾泰等人的影響,以為中國是一個由開明君主治理得井井有條的國家,而英國人寫的中國遊記使佩雷菲特先生看到了另一個中國。他想把這個中國介紹給他的同胞。

  一九七一年他率領法國議會代表團訪華,回國後出版了《當中國覺醒時……》一書(一九七三年),到一九八○年該書出新版本時,僅法文版就售出一百五十萬冊。此書被認為是法國非漢學家寫的關於中國最有份量的著作,奠定了佩氏作為中國問題專家的地位。

  為寫《停滯的帝國》,作者從一九八○年至一九八八年六次訪華,參觀了馬戛爾尼使團走過的主要地方,搜集了十二萬多頁原始資料;他打開故宮的大門,研究清朝廷有關接待英使的所有文件。同時他還從英國、法國、美國、日本、南非等地閱讀了大量未發表的內部檔案。

  他還準備出三本資料集,作為此書的附錄:第一本為清室檔案,一九九一年底已全部譯成法文,並以「中國人的觀點」為書名出版;另外兩本分別為英國外交部與東印度公司和天主教會的相關檔案,現正編纂之中。

  身為政治家和歷史學家,佩氏對馬戛爾尼訪華一事做出如下的評論:

  如果這兩個世界能增加它們之間的接觸,能互相吸取對方最為成功的經驗;如果那個早他國幾世紀發明印刷與造紙、指南針與舵、炸藥與火器的國家,與那個馴服了蒸汽並即將駕馭電力的國家,把它們的發現結合起來,那麼中國人與歐洲人之間的文化交流,必將使雙方都取得飛速的進步,那將是一場什麼樣的文化革命呀!

  閉關鎖國只會導致文明與國家的衰退,無力抵禦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

  此書翻譯的分工如下:

  前言、小引 毛鳳支

  第一章至第五章 谷折

  第六章至第二十九章 薛建成

  第三十章至第四十三章夏春麗

  第四十四章至第六十二章 毛鳳支

  第六十三章至第八十章鈕靜籟

  第八十一章至第八十八章、結論、附錄 王國卿

  王國卿統閱全文。

  本書翻譯時得到法國友人湯明毅先生及阿妮?呂埃女士、法國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藍色海岸大區圖書協會和設在阿爾城的國際文學翻譯學院的幫助,特在此表示感謝。

  本書的出版還獲得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外國問題研究會會長張芝聯先生、北京大學教授侯仁之先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朱雍先生、北京社會科學院外國問題研究所曹增友先生的幫助與指教,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原著旁徵博引,涉及的參考書籍極多,有些無法找到,只能根據佩氏所引的文字直譯;書中所引的中文材料絕大部分都已找到原文,有個別因來源不明無法找到的,只能從法文譯回中文。幾經周折,當然就不會是原來的模樣了,讀者引用時務請注意。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

前言 

  一次探索的冒險

  歷史中既充滿了國王的見證,也同樣充滿了他們僕從的見證。——伏爾泰

  先進社會和傳統社會相遇,我還從未聽說過有比馬戛爾尼出使中國時第一個爆發工業革命的國家和最傑出的文明國家之間高傲的相遇更有說服力的例子。大多數的文化衝突是「文明人」和「善良的末開化人」之間的衝突。工業化世界和第三世界之間——用今天委婉的說法就是「北南」雙方——的爭論,一開始就由於殖民征服而惡化了,殖民征服使殖民地人民的心靈遭受了無法忍受的創傷,那就是一種集體的自卑感;它使殖民者在一度陶醉於自己的統治後,由於掠奪行為而不斷地產生著自罪感。但是在許多世紀內得到不同發展之後,自認為是世界上最文明的兩個社會——它們有著充分的理由可以這樣認為——的代表的這種相遇卻是絕無僅有的。因此它更具有典型意義:它有著在實驗室進行實驗的純正性。

  在戰後的波蘭,人們能夠輕而易舉地買到被政權弄破產的大家族竭力要賣掉的古籍書刊。一九五四年,我從克拉科夫的一個舊書商那裡購買了一套旅行叢書,這套書是由一個顯赫門第的倖存者脫手的。這套探險記蓋有亞當.耶日.恰爾托雷斯基親王 的藏書印章,此人在一八○二年因波蘭被瓜分而反常地當上了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外交大臣。在一個半世紀內,俄國的入侵造成了先輩的榮升和後代的不幸。這些貴族遭遇到可怖的命運,從宮殿被投入卡廷的萬人坑;一些歷盡滄桑的書籍失而復得,真是不可思議……

  這套藏書曾在兩個意義上惹人注目。首先,在十八世紀的後半葉,歐洲興起長途旅行的狂熱。這種狂熱在十五世紀末、十六世紀初也曾在歐洲出現過;接著他們用兩個半世紀的時間來消化自己的發現。這一次他們又跨出了新的一步:一個「有限世界」的時代即將開始。

  其次,這些著作大多譯自英文。在西班牙人與葡萄牙人,然後是荷蘭人共同壟斷遠征的時代後,輪到英國人上場了——這是個人口不多,卻如巨人般有力的民族。他們遠遠超過了布干維爾和拉佩魯茲 的法國。他們無所不在;他們將去撞擊大部分的古老社會,並迫使它們——儘管它們並不願意,就是英國人自己也並非真正願意如此——進入現代世界。隨著他們殖民地的相繼解放,英語成了世界通用的語言,這又有什麼奇怪的呢?

  「世上最強大的國家」面對「天下唯一的文明國家」

  在所有這些記敘中,最吸引我的是跟隨馬戛爾尼勳爵的使團在中國與韃靼的旅行紀實。其中一篇為使團的第二號人物喬治.斯當東所著;另一篇的作者是使團的總管,曾敘述過「邦蒂號兵變」故事的那位約翰.巴羅。我承認,這十二卷書對我來說完全是新發現。對於十八世紀的中國,我幾乎一無所知,除了耶穌會士、萊布尼茲和伏爾泰曾經說過的:這是一個神奇的帝國,由一個歐洲人應該羡慕的「開明君主」所統治著。

  您是否知道,正值法國大革命之際,英國人卻派遣了一個浩大的使團前往中國,以使它對英國開放?您是否知道,他們就像面對巨人哥利亞的又一個大衛,儘管只有八百萬人,卻認為自己是「世上最強大的國家」,並打算同一個擁有三點三億人口——人類的三分之一——的國家平起平坐?而中央帝國——「天下唯一的文明國家」——竟粗暴地拒絕了他們所有的要求?

  您是否知道他們的使節發現的是一個完全不同於在啟蒙時期被理想化了的中國?您是否知道他們曾竭盡全力徹底摧毀這個神話,並指責天主教傳教士的書信為欺騙?您是否知道這個「不可超越的榜樣」開始在禮儀上顯得僵化,並因虛榮而顯得做作?

  最為奇怪的是一件表面上微不足道的小事導致馬戛爾尼最終的失敗:他拒絕叩頭——即根據宮廷禮儀,在皇帝面前下拜叩頭九次。這一插曲會使孟德斯鳩欣喜若狂,他曾用一件小事來解釋凱撒之死:暴君違背慣例,忘了在全體元老院議員面前起立。以前最專斷的行為也沒有引起共和主義者的反應,但是這種傲慢的態度卻導致了謀殺:「沒有比違反他人的習俗禮儀更得罪人的事了,因為這總是蔑視他人的一種標誌。」

  「天朝」被得罪了。皇帝縮短了使團逗留的時間。兩國關係破裂引起了悲劇性的連鎖反應:兩個民族的對抗;中國的崩潰;十九世紀英國在東南亞的統治;二十世紀西方與第三世界間因仇恨引起的誤解。

  禁止革新

  馬戛爾尼及其伙伴是來提議進行交往和貿易的,但他們在中國社會裡見到的卻是一個封閉社會的典型。那裡的制度猶如撞球那樣結實——它是那麼完整、精確、苛求,以至想不服從就會冒很大的風險。要擺脫它要麼靠貪污舞弊,或者靠惰性——即什麼都不做,——而極少靠積極性來實現。禁止革新,只要參照慣例就夠了。給予孔夫子啟示的或孔夫子給以啟示的「經文」包含對所有困難的解決辦法。這本書裡一切都說到了。要改變其中的任何內容都將是自負的表現。

  為了不變,最好是避免交往。但是英國人已把買賣做到了從未有過的水準;他們還想更提高一層。他們明白通過貿易,賣方和買方雙方都能獲利;猶如兩個情人,每人都不可能獨自獲得只有對方才能給予的滿足。清朝的中國對商人十分蔑視,對經商極不信任,對外國的創造發明拒不接受,這些都無一不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儘管國內的市場經濟相當發達,對外貿易卻被官僚政權的控制和壟斷所扼殺。馬戛爾尼使華是自由貿易文化最發達的國家和對此最無動於衷的國家之間的相會。

  這次遠征使人深入了解到傳統社會之所以「不發達」和先進國家「發達」的奧祕,它們之間的相會很可能將支配未來的世紀。

  中國的不變性

  一九六○年八、九月間,我從香港出發,對中國進行了第一次探索。我馬上就吃驚地看到這個社會同馬戛爾尼的伙伴們描寫的社會十分相似。簡直可以說每個中國人的基因裡都帶有乾隆帝國時的全部遺傳信息。中國以十足的中國方式在造自己的反。要同過去決裂,它卻從中尋找可以依靠的因素來證明自己的不變性。

  它的人口一直過剩,並長期受到貧窮、混亂和分裂的威脅。在醫學方面,它始終侷限於針灸、草藥及十二經絡。尤其是因為生計無定,中國人仍然像過去那樣依賴自己的集體:每個人應該或不應該想什麼或做什麼,這些都要由集體來確定。

  一九六○年的中國人仍贊同乾隆對馬戛爾尼使華團的看法,這突出地表現了這種連續性。歷史教科書,大學課本,以及我與之交談的知識分子都用馬克思的語言支持傳統的觀點。馬戛爾尼的態度是「帝國主義的」、「資本主義的」和「殖民主義的」。所有的人都贊同乾隆的嚴厲的回答:「聯無求於任何人。爾等速速收起禮品,啟程回國。」毛不久前遣返蘇聯技術人員和「顧問」時也是這樣做的,他當時宣布說:「我們要自力更生」。

  儘管大躍進導致了災難,許多中國領導人仍認為中國比所有其他國家都優越;西方最多只能為它提供一些方法。一百二十年來它遭受的那麼多不幸是因為它遭到貪婪的民族掠奪的結果。錯誤不可能是由它自己造成的。它落後了,但它將在幾年內趕上去,它將恢復已有數千年的優勢。

  在文化革命中

  一九七一年七、八月,我率領文化革命五年來獲准前往的第一個西方官方代表團前去人民共和國,當時的國家政權與馬戛爾尼打交道的政權離奇地相似,這使我驚訝不已。

  對皇帝同樣的崇拜:只是毛代替了乾隆。一切都取決於他的意願。同樣將日常的管理工作委托給一位總理,他領會這位活神仙的思想,並周旋於陰謀詭計和派系鬥爭之間,除了來自上面的贊同之外,他得不到任何支持。對恪守傳統和等級制度的禮儀表現出同樣的關注。同樣接受一個共同的、可以解釋一切的衡量是非的標準:只是「毛的思想」代替了「孔子思想」,康熙詔書之後是小紅書而已。

  土地占有同樣的優勢:乾隆蔑視英國工業革命的產品和各國商人,毛主要依靠農民而不是工人,這都是因為幾乎全體人民都住在農村並以農業為生的緣故……

  同樣是私下的爭鬥,爆發於突然之間,而事前表現出來的某些跡象只有在事後才能理解。

  一九七一年九月,我們回到歐洲後,與大家一起獲悉毛的親密的信徒、小紅書的狂熱鼓吹者林彪元帥可能想逃往莫斯科,並在空中被擊斃。我們回想起中國的禮賓司司長在妻月中建議我們為毛和周恩來,而不為林彪——儘管他是被指定的接班人——乾杯。馬戛爾尼及其伙伴回國幾年後,他們得知寵臣和珅成了一出類似的悲劇的亡故者。在中國,今天和往昔一樣,塔耳珀伊亞岩石在卡庇托山(Capitoline Hill) 的裡面,而不是在周圍。

  對外國人同樣的不信任。他們只能擾亂中國的秩序;他們的好奇心十分危險;應當對他們嚴密監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