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唷!牙齒「踩」到嘴唇?揭開兒童語言學習之謎 | 拾書所

哎唷!牙齒「踩」到嘴唇?揭開兒童語言學習之謎

$ 253 元 原價 320



內容簡介:


為什麼會說用草莓沾醬油?
牙齒又為何踩得到嘴唇?
血壓很便宜又是什麼意思?


你是否想過——
當我們還是不懂單字或文法的嬰兒,是如何從這些童言童語一步步學會母語的?
而為何擁有更多知識的成人,無法像小孩學母語那樣自然地學會說外語呢?

讓我們在兒童的引導之下,重新了解語言的奧秘,以及思考語言對於人類的意義吧!

想必你也同意,語言是我們每天都需要使用的重要工具,它使我們可以與人溝通,分辨顏色、傳情達意,可以學習新的事物。但是我們往往不記得當初是如何學會母語,因此大概也很難想像一個不懂單字、文法,甚至事物意涵的嬰兒,要學會母語,並將語言和這個世界連結,其實相當困難,這個過程如何闖關一般,是個相當神奇卻又值得了解的過程。

你知道嗎?嬰幼兒在學習母語的過程中,必須經歷過一段發現、創造、修正的過程,期間常常會發生一些有趣的語誤,例如會出現用腳丟球,或是血壓很便宜,煉乳是草莓的醬油等富有創意的語彙。這都是相當自然且彰顯兒童創意的過程,大人不需認為這是小孩子愚笨的表現。當我們了解這段學習母語的過程後,將有助於身為父母的你了解、引導孩童的語言學習。

同時,對正在或準備學習外語的你,也會有所助益。因為孩童使用詞語時所必須掌握的那些知識,正是學習外語時,對每一個詞所必須掌握的知識。或許你認為瞭解語言學習過程事不關己,但語言是科學性思考的基礎,好的語言能力對提升邏輯力與學習力也有正向幫助。

本書作者採用大量兒童學習母語的案例,援引各國實驗,從有趣的例子,提供簡明易懂的解說,讓你我都可以清楚了解語言的本質,以及人類學習語言的過程與關鍵。台大語言所江文瑜教授特別推薦,希望台灣讀者也可經由本書了解人類學習語言的關鍵,不論你是為人父母、是教育相關人員或僅是一般讀者,都應該了解這個人類最重要的發明,也可藉此提升日常生活與專業領域之語言應用能力。

【各界專家強力推薦】
◎王宏哲(親子天下特定部落客、兒童發展專家)
◎王馨敏(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助理教授)
◎胡中凡(成功大學認知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周泰立(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
◎曹峰銘(台灣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張榮興(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所長兼教授)
◎張美蘭(親職作家小熊媽)
◎張鑑如(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黃啟泰(政治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劉惠美(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教授)

「語言是了解人類心智運作過程的一道窗口,嬰幼兒如何運用範疇分類的認知能力來探索語言,並成為語音、語意以及語法的分析高手,想要尋求解答,本書提供了絕佳的視角窗口。」
——張榮興(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所長教授)

「本書深入淺出解析幼兒所賴以從複雜經驗中學習的策略和能力,是一本很適合父母和兒童工作者閱讀的科學書籍。」
——黃啟泰(政治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本書非常值得讀者一讀再讀。當您細細品味書中的描述時,可以發現兒童探索思考的內在歷程中,竟然有許多平常卻複雜的轉折及領悟。」
——周泰立(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

「今井教授為國際知名的語言發展學家,文中引用各地區兒童學習語言的研究,可作為了解語言學習過程和研究方式的基石。」
——曹峰銘(台灣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本書以極其豐富有趣的兒童學習母語實際語料,帶領讀者逐步了解語言的本質以及人類獲得語言的歷程和一些關鍵因素。更難得的是,作者以深入淺出之方式,適時地援引各國相關的認知科學實驗結果以為佐證,是一本值得推薦的語言科普書籍。」
——王馨敏(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助理教授)

「本書一步步清晰的解釋嬰幼兒們學習語言背後的機制。提供家長,實務工作者,相關研究者與學生一本很實用的參考資料。」
——胡中凡(成功大學認知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有些育兒書主張用擬聲的幼兒用語(如:『汪汪』代替『狗』),對孩子的語言發展會有不良影響——但作者指出用科學的觀點反駁:這種主張根本就是謬論!當孩子不易理解時,用他們能理解的方式說話,其實是正確的,並不會影響到孩子未來使用正確詞語的能力。」
——張美蘭(小熊媽)(親職作家)

序跋:


前言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語言或許就跟空氣一樣:像空氣一般重要,也像空氣一般理所當然。很多人可能根本沒有思考過語言之於自己的意義,甚至沒有想過自己是如何學會說母語的。

  另一方面,大家應該都曾學過英語或其他外語,或者現在仍舊在學習。應該也有不少人想要知道該如何學習外語才能夠說得像母語一樣流利。

  學習外語究竟要學什麼?譬如說英語和日語不同,動詞放在主詞和受詞之間;當主詞是你、我之外的人或物而且是單數時,動詞詞尾就必須加上s。這些文法規則在學習英語時是不可或缺的。

  要能夠閱讀英文、聽懂英語、用英文說出或寫出自己想要表達的事情,就必須懂得大量詞語。既然如此,學習外語是否就等於習得文法、並記住大量詞和片語呢?

  但即使背了許多詞、片語並習得文法,如果只是把日語直譯成外語,仍舊無法準確表情達意。相信有許多人因此而對學習外語感到頭痛。相反地,如果是使用自己的母語,就可以說得很流利,而且通常能夠判斷某個詞比較適合用在什麼場合。

  為什麼我們能夠隨心所欲地使用母語呢?

  兒童學習母語不是為了在考試時拿高分,而是為了和他人溝通。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們當然不會查詞典,甚至有可能連詞典定義中使用的詞都看不懂,因此大人是不可能直接教導兒童詞語意義的。(試想你有辦法教導小孩子「紅」這個色彩名稱的「意思」嗎?)許多人誤以為兒童是「由大人直接教導詞語含意,並在修正錯誤的過程中習得」,但實際上兒童是透過自行分析大人對自己所說的話,自行思考、習得詞語的意義。

  另外也有很多人以為「詞的意義可以獨立於其他詞(亦即與其他詞無關)習得」。譬如很多人或許覺得:只要把幾種車子的例子與「ㄔㄜ .ㄗ」的語音連結起來,就能夠自動理解「車子」這個詞的意義;或者把紅花、紅襯衫、紅筆和「ㄏㄨㄥˊ」的語音連結起來,就等於學會了「紅」這個詞的意思。讀了這本書,相信你就會明白這樣的想法並不正確。

  遺憾的是,學習母語的過程和長大後才學習的外語不同,大概沒有人記得自己是如何學會母語的。即使是旁觀自己的孩子學習母語過程的人,或許也很少會清楚記得這段過程。追溯兒童學習語言的過程,可以了解「使用」詞語時必須對詞語的意義掌握什麼樣的知識。這也正是我們在學習外語時,對於每一個詞所必須掌握的知識。

  把外語置換為母語背起來的詞語「語意」與兒童學習母語時習得的「語意」有什麼不同?了解這一點,對於學習外語應該也會有很大的幫助。如果你希望學會流利地說外語,請務必閱讀本書,一起思考使用詞語時(不論是外語或母語)必須掌握哪些知識。

  討論到這裡又產生另一個問題:我們已經學會母語,具備各種和語言相關的知識,因此在學習外語時可以有效運用這些知識。換句話說,我們對於語言的全貌有一定的概念,大概可以了解語言是怎麼一回事。譬如我們聽到說話聲時,即使是完全陌生的語言,也知道這些聲音可以區分為一個個詞,每一個詞都有各自的意義,可以經由一定的規則組合成句子,而這些句子能夠表達說話者的心情、知識、想法等等。試想:假設你在完全沒有這類知識的情況下,是否還能夠學習外語呢?

  事實上,嬰兒剛出生時就完全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對語言的全貌一無所知。可是嬰兒為什麼能夠習得母語呢?相反地,大人對於語言擁有比小孩更多的知識,為什麼在學習外語時無法像小孩子一樣學會自由自在地說外語呢?這就是本書所討論的「語言發展之謎」。

  本書從認知心理學、認知科學的觀點,透過以兒童為對象的實驗結果,探討兒童從在母親胎內到能夠流暢說話的過程中,究竟是如何學習語言中的何種要素、如何理解「語意」、「語言發展」與「思考發展」又有什麼樣的關係……等議題。

  兒童學習語言的發展過程給予我們許多啟發。「語言」一詞包含了各式各樣的要素,包括語音、文法、語意等。意外的是,一般人往往不會意識到建構語言實體的要素是什麼。探討兒童從對語言一無所知的狀態一步步學習的過程,可以幫助我們重新思考「語言是什麼」,理解語言的構造。

  或許有很多人以為幼童是毫無知識而無助的個體,必須由大人從旁輔助、灌輸各種知識才有辦法學習,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兒童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不是會犯下很多錯誤嗎?兒童的語誤雖然可愛,不過或許會讓父母覺得「我們家的孩子怎麼會犯這種錯誤,真笨」。千萬別這麼想。兒童的語誤不僅不笨,反而透露了人類自由而無限地創造新知識的天生本領。本書將介紹許多例子來說明這一點。

  兒童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培養思考能力並發展智能。這段過程也會讓我們這些大人理解人類傑出而偉大的學習能力。

  接下來就讓我們在兒童的引導之下,重新了解語言的性質與構造,並思考語言對於人類的存在意義。

終章 給讀者的話

  第六章提到過,語言是思考的工具。兒童透過語言的學習,不斷學習未知的概念,培養抽象思考的能力。語言也是溝通的工具。語言可以把過去世代累積的知識以及同世代的人在遙遠的地方得到的知識分享給所有人。人類從其他人得到知識之後,不僅能夠加以運用,也能夠從中創造出新的知識。這些知識可以進一步與全世界的人共享,並傳承到下一世代。這樣的循環造就了人類不同於其他動物的知性。

  我執筆寫作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讓大家了解兒童如何學習人類知性不可或缺的語言。同時我也希望各位透過兒童語言發展的過程,重新體認到平常理所當然地(或許有些隨便地)使用的詞語之深奧與重要性,並且對語言產生更濃厚的興趣。

  給中學生、高中生、大學生等所有讀者:請大家珍惜語言。使用詞語的時候,請深入思考每一個詞的意義並慎重地使用。

  給文組的人:你是否覺得自己是文組,所以對詞語早就駕輕就熟?事實上,你以為自己「熟知」的詞語背後,還隱藏著非常豐富、複雜、多元,卻又可以用系統方式來理解的人類語言機制。

  給理組的人:你是否覺得自己是理組(雖然在國際化社會中仍需要學習英語),數學、物理等學科比語言更重要,所以不用太認真讀國文?然而語言是科學思考的基礎。就如第六章提到的,為了培養學習與探究科學所需的思考方式,語言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

  不論是理組或文組,對於所有人而言,語言不僅是思考的工具,也是將自己發現的知識、自己建立的理論和其他人以及全世界分享的工具。從嬰兒時期,人類就會想要把自己知道的事情透過語言傳遞給其他人。使用語言分享知識的欲求或許是人類最基本的天性之一吧。

  即使是世紀大發現,如果無法正確傳達給其他人,研究成果恐怕就會遭受誤解甚至埋沒。即使具備科學知識或工程知識,要把自己的知識傳遞給其他人也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尤其是科學用語,即使是同一領域的研究者之間也常常會有不同的解釋或不同的使用方式。如果不注意詞語的使用方式、沒有察覺其他研究者如何使用這個詞,只憑自己的想像來使用科學術語,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誤解,甚至遭到批評。

  給養育小孩或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傳達語言的重要性、引導孩子深入思考語言並培養語言使用能力的責任,不能只由國文老師來承擔。教導包含孩童在內的所有學習者時,雖然有程度上的差別,但都會使用語言來傳遞必要的知識。這當然不是要否定語言以外的知識傳遞方式,但即使是音樂或體育,在指導技能與概念的時候,語言仍然非常重要。不論教導的對象是誰,都必須使用語言才能給予精確的指導。教導運動、音樂、美術等非語言的領域時,指導者更需要具備敏銳的語感。如果要把語言的效果發揮到極限,就得深入理解每一個詞。

  我最近看了「鋼琴狂」這部澳洲紀錄片。主角是音樂之都維也納的演奏廳專屬鋼琴調音師。其中一幕是法國鋼琴家在錄製巴哈樂曲的場景。為了創造出符合鋼琴家理想、獨一無二的鋼琴音色,必須由熟練的鋼琴調音師展現卓越的調音技巧。鋼琴家只能透過語言把自己想要的音色傳達給調音師。這是因為理想的音色尚未誕生,因此沒有辦法透過彈鋼琴的方式來傳達。鋼琴家與調音師的對話非常有趣。兩位專家為了努力拉近彼此對於終極理想音色的想法,編織出饒富趣味的語言。電影鮮明地呈現兩人透過語言創造出世界上只有他們才能創造出的音色的過程。看完這部影片讓我深刻體認到,在多人合作創造出「尚未存在的新事物」時,就只能透過語言來描述理想目標。

  有研究報告顯示,數學或科學能力的發展和大人對小孩子說話的語言品質有很大的關係。美國的研究團隊針對二十六間托兒所班級、將近兩百名四歲小孩進行調查,研究班級導師和兒童數學能力之間的關係。

  這些老師並不是在替幼兒上數學課。這項研究調查的是老師在用餐、遊戲、體操等托兒所的各種活動當中談到數字或數量的比例、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會談到數學基礎概念等等。一言以蔽之,就是調查老師「數學語言」的量與質。接著以統計方式算出「數學語言」品質和兒童在六個月後的數學能力有多大的關聯。結果發現,即使排除兒童雙親經濟能力、教育背景、原本的智商等可能影響數學能力的所有因素,老師的「數學語言」對小孩子的數學能力仍舊造成不可忽視的影響。

  研究結果清楚顯示,小孩子不僅透過數學課、也在日常生活中學習數學的基礎概念。其中教育者的語言品質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許多研究結果也證實,不只是在托兒所或教育場所對兒童說話的品質很重要,在家庭中對兒童說話的品質也會深深影響兒童智力發展。

  本書的內容提到兒童如何以自己的力量學習語言。兒童擁有連超級電腦都無法模仿的傑出學習能力,然而他們也不可能獨自一個人學會語言。周圍的大人也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在此希望各位記住的是,大人該做的是協助他們,而不是予以填鴨式的教育。我們無法直接教導小孩子詞語意義或文法,只能讓小孩子自行思考、自己習得。周圍的大人應該做的,是給予兒童大量優質的語言輸入。

  「優質的語言輸入」不是要讓兒童看專家說話錄影的DVD或電視節目。不論是多麼高品質的語言,如果沒有直接面對面而只是媒體單向的說話,是沒有辦法讓嬰兒從中學習語言的。在日常生活中確實溝通情感、仔細使用每一個詞和嬰兒對話,才是「高品質的語言輸入」。這一點也已經獲得科學證明。

  在本書結束前,我還要告訴大家一點:語言和語言習得的機制是科學研究的對象。過去有許多探討語言的名著,其中大部分是由哲學家和語言學家執筆的。我很喜歡哲學和語言學,也會作為研究時重要的精神糧食,然而我本身比較希望能夠透過實證科學的觀點和手法來探究兒童語言發展的過程,以此為出發點思考語言是什麼、語言對人類來說具有什麼意義這些問題。

  說得更具體一點:我是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的研究者。認知科學是理解人類的綜合科學。這門學問是透過科學方法來研究人類如何思考、解決問題、做出決定、學習、記憶……等等從外部無法觀察的內心活動。語言是人類知性的核心。理解學習與使用語言的心理和大腦機制,才能以科學方式理解人類記憶、思考、判斷……等心理活動。

  我把焦點放在「語言」,透過持續不斷的研究,試圖從科學角度闡明人類學習語言的過程以及理解、使用語言時心理與大腦的機制與活動,從而理解人類的一切。想要理解人類心理的讀者應該不少。我希望各位能夠對認知科學這門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