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性伴侶關係:不是普通朋友,也不是靈魂伴侶,適用於所有關係的療癒新起點 | 拾書所

靈性伴侶關係:不是普通朋友,也不是靈魂伴侶,適用於所有關係的療癒新起點

$ 300 元 原價 380



內容簡介:


此生,我們不一定能成為靈魂伴侶
卻可以發展靈性伴侶關係
支持彼此療癒人格中的恐懼部分

媒體天后歐普拉 二十年來始終推崇的心靈導師、
「美國科學圖書大獎」(The American Book Award for Science)得主 蓋瑞.祖卡夫
另一本撼動時代鉅作


你坐在一口井旁邊,卻在喊渴,
水就在那裡,你卻看不見,一輩子都在喊渴嗎?
從尋覓「靈魂伴侶」的幻夢中,醒來吧!
你內在的恐懼未獲療癒,再多的Mr.Right、百分百女孩,都無法使你感受愛。

「靈性伴侶關係是人類集體意識裡頭一次出現,歷史上前所未見的關係原型。」
—蓋瑞.祖卡夫


靈性伴侶關係是因應新人類意識而生的「非典型」伴侶關係,為了共同的靈性成長而建立的平等關係。靈性伴侶的結合,不是為了各取所需、相濡以沫,純粹是為了鼓勵並支持彼此,去認識自我、釋放恐懼、獲得療癒。

創造靈性伴侶關係,有賴於三股深層動能:(1)承諾一起追求靈性成長;(2)有意識地選擇自己的角色;(3)勇於說出最難啟齒的實話。靈性伴侶關係,讓人體驗到真實無偽的親密感,在相處中重建彼此真實的力量。

作者蓋瑞.祖卡夫,是美國知名心靈導師及暢銷書作家,其著作總銷量高達六百萬冊,共被譯成三十二種語言。他在本書中,首度完整說明「靈性伴侶關係」的概念,並提出四個具體行動指南,及諸多步驟指引;其中,也分享了他與其靈性伴侶琳達.法蘭西絲之間的真實互動經驗,以便讀者了解靈性伴侶關係的內涵,並能實際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為什麼我們需要「靈性伴侶關係」?

在關係中,我們往往不自覺帶著許多恐懼:你害怕愛你的人不高興,你害怕你最需要的人不開心,你害怕對方將他的意志強加於你,你害怕你所擁有的被別人奪去。你害怕自己得到的太少,又在得到越多之後,越害怕失去。

傳統的伴侶關係,往往建立在兩個人對彼此內在恐懼的輪流安撫上,卻無法根除恐懼之因。而靈性伴侶關係,則教我們放下改變對方的企圖,放下用來操控對方的溝通技巧,只將焦點放在「自我的療癒」上:覺察自己一貫的「情緒化反應」,並有意識地選擇反其道而行,以慈愛的方式回應對方、看待自己。

◎什麼是「靈性伴侶關係」?

這是因應新人類意識而誕生,為了雙方共同的靈性成長而建立的平等關係。靈性伴侶的結合,不是為了相互取暖、相濡以沫,更不是為了同仇敵愾;相反地,純粹是為了鼓勵並支持彼此釋放恐懼,獲得心靈的平靜與真正的幸福。

建立靈性伴侶關係,有賴於三股動能:(1)承諾一起追求靈性成長;(2)有意識地選擇自己的角色;(3)勇於說出最難啟齒的實話。

◎創造「靈性伴侶關係」的四個行動指南

1、承諾
.許下願心:永遠把自己的療癒排在第一優先。
.留意喉嚨部位、胸腔、太陽神經叢等能量中心的身體感覺,辨識自己的情緒。
.覺察自己的念頭:評斷、分析、比較,或是感激、欣賞、對生命敞開。
.覺察自己的意圖:怪罪對方、力爭對錯,或是合作、分享、一起創造。

2、勇氣
.為自己的情緒與經驗負完全責任,不怪罪他人。
.挑戰自己人格裡的恐懼面向,例如:在因為不安而不敢發言時,開口說話;或在因為不安而想要說話時,暫時閉嘴。
.當對方人格中的恐懼部分開始活躍時,分享你所注意到的事,並說出難以啟齒的實話。

3、慈悲
.將自己的念頭從恐懼轉為慈愛,從欣賞、感恩的角度看待自己與他人。
.當你與人保持「距離感」時,代表你人格裡的某個恐懼部分正在活躍。
.聽別人說話時要專注於當下,不要忙著盤算如何答話或評斷他人。

4、有意識的溝通與行動
.聆聽直覺的指引。
.說話或行動之前,有意識地選擇自己的意圖(是出於愛,或出於恐懼)。
.依據自己人格裡最健康的部分,來說話與行動。
.放下對結果的執著,信任宇宙的安排。

◎將重要關係轉化為「靈性伴侶關係」

●親子關係
你可以遠離原生家庭,但是你無法遠離你人格裡的恐懼部分。你可以拒絕和家人說話,但是你人格裡的恐懼部分將會不斷和你說話。沒有一個家庭是毫無痛苦的,因為沒有任何家人的人格中沒有恐懼部分。親子關係是最能為你帶來靈性成長的契機。

●朋友關係
將朋友關係蛻變為靈性伴侶關係並不需要改變他人,需要的是改變自己。靈性伴侶之間也和朋友之間一樣,會彼此討論孩子、健康、工作、教育、時尚與家庭等等問題,但是會從不同的觀點來探討。他們會期待更認識自己和對方人格裡的恐懼部分,並對此付出慈愛。

●同事關係
同事關係的本質是既競爭又合作的。在職場中,有些人格中的恐懼部分會受到獎賞,例如:工作狂、完美主義;有些則會受到懲罰,例如:拖延、逃避退縮。那些一週五天挑戰你人格裡恐懼面向的人,就像是完美的鏡子,可以映照出你內在的深層恐懼,像是:我不夠好、我沒價值、沒有人會肯定我。

●伴侶關係
一般的婚姻或戀情關係,大多渴望在對方身上找到自認缺乏的特質,戀人們會說:「你讓我的生命變得完整。」事實上,那只是安慰自身無力感的手段。沒有任何戀情或個人可以完整你,可以無止盡地滿足你人格裡的恐懼部分。即使起初濃情蜜意,假以時日,憤怒、嫉妒、怨尤等等情緒,終會逐一浮現在看似理想的關係裡。

序跋:


前言

彼此相伴、向內洞察的親密新體驗

  人我關係的互動型態已然改變

  新型態的關係是從人類的經驗形成的,它會取代其他所有型態的關係,這是一個好消息。過去的關係型態是為逐漸消亡的人類物種而設計的,而全新的人類物種正在誕生,我們就是其中一份子。這個新物種有它對關係的要求,有它自己的價值觀,也有它自己的目標。相較於那個正在消失的物種,它的潛能遠遠高出許多,對人類做出建設性貢獻的能力也遠遠超出許多。

  有數百萬的人都是這個新物種的一份子,更有另外數百萬的人正在成為它的一份子。它的數量逐日增加,因為擁有這些新能力的嬰孩,每天都在誕生,而且有數百萬的人已開始覺察到他們自己內在的這些能力。你就是這些人之一,否則你不會受到這本書的吸引,否則「靈性」這個詞對你而言將只是個概念,或是一種宗教、一種信仰系統,你會以宗教、詩意或哲學的角度來看待靈性,或對它充滿了關於天堂或超昇至高層次經驗(或被貶入低層次經驗)的想像,你會在聖壇或壁爐架上放一座十字架、供奉佛像,或擺上克里希納(Krishna)的畫像、放一顆水晶或任何能為你帶來光明與靈感的圖像。你會持咒念經,唱誦聖歌,享受那些和你發現相同真理的同行道友們的陪伴,從中尋求慰藉。

  新型態的人類關係會將「靈性」與「宗教」分開看待。靈性非關因襲傳統、遵守戒律、實踐教導或接受他人的權威,它也和建築物無關,和穿著方式、經典以及聖典無干,不過它的確是關乎理解並欣賞萬事萬物的神聖性,同時努力依此原則過生活。究竟而言,靈性非關對自己或他人的評斷,它關係的是在你自己內在發現,並從內在轉化那些導致痛苦經驗與毀滅性行為的內在因素,而且在你內在發現,並從內在培養那些促成喜悅經驗與建設性行為的內在因素。

  新型態的關係、對靈性的全新理解、以及全新的人類物種這三件事,是一起誕生的,也是為彼此而設計的。靈性與宗教之間的區別對舊人類來說並不明顯,但是對數以百萬計的人而言,這兩者的區別正變得越來越顯而易見。儘管如此,仍有一些困惑存在,不僅僅是因為從舊人類到新人類的轉化仍在進行當中且尚未完成,也是因為有許多宗教虔誠人士同時也是靈性人士,或是相反的情況,許多靈性人士同時也是宗教虔誠人士。這是個很重要的過渡期,舊的逐漸凋零,新的逐漸成型,在數個世代的時間裡,這兩者將會重疊──舊人類的影響力及其價值觀會逐漸減弱,新人類及其大不相同的價值觀與目標則會逐漸增強。

  這個過程是不可逆的,因此,執著於舊人類型態及其目標不但完全無益,反而可能製造出痛苦的經驗與後果。每天早晨為了太陽的昇起而哀傷,或為了潮起潮落而苦惱,是件多麼痛苦的事啊!這麼做除了製造個人的不幸之外,有任何建設性可言嗎?人類歷史上除了人類起源以外的最重大事件正在發生,無論我們是接受或拒絕、歡迎或排斥、擁抱或抗拒,我們依然是其中的一份子。一種全新的人類關係互動型態是這整個發生的必要部分,因此,無論我們是接受或拒絕,歡迎或摒棄,都無法忽視它,否則後果堪慮。人我關係是人類努力追求的領域中,難度最高的一項,既然人類關係的本質已經起了變化,那些忽略這種變化的人,他們關係將會變得更加困難。

  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網絡

  人們有各種不同的共同目標,因此也存在著各種不同的舊式關係。商業關係和戀愛關係不同,也和同儕之間的關係、鄰居之間的關係,以及親子關係大相徑庭。你和你的修理工人之間的關係,不同於你的醫生和他的辦公室經理之間的關係,不過那種關係與你和你的會計師或修理工人之間的關係較雷同。房東與房客有他們的關係,員工與同事和老闆有他們的關係,老師與學生也有他們的關係。

  這些關係裡的個體,努力想要達成一個共同目標。這些關係讓關係裡的個體有機會完成一些單靠自己無法完成的目標,例如競選團隊、大企業、社區合作等等,都是這類關係的產物。有一些關係相當非個人化,以致其中個體之間的連結皆互不相干,例如指揮交通的警察和接受指揮的汽車駕駛人之間的關係。然而,所有的參與者皆共同創造了單獨一人無法完成的事,這是一種順暢的交流。有一些關係大多是非個人的,但是會有相互的欣賞感謝,例如你和店員之間的關係。在其他關係裡,個人之間的連結變得更為重要,例如你和姻親之間的關係,儘管那些關係不一定非常親密或具有實質性。

  要達成建立一個健康家庭或相互支持地生活在一起這樣的目標,就必須將更多注意力放在關係裡個人之間的連結上,因為若是那份連結喪失了,或流於表面化,就無法達成目標。董事會成員可能互看不順眼,這種事屢見不鮮;員工之間彼此競爭,這種情況也很普遍;政治盟友可能會彼此剝削,他們通常會這麼做,但儘管如此,他們依然能完成共同的目標。這些關係既困難重重又令人痛苦,但是卻能發揮功能。事實上,多數的關係都落入這個類別。有無數的婚姻和同居伴侶關係都是痛苦而煎熬的,然而,其中的個人依然維持著那樣的關係,因為它們能提供一種每個伴侶都害怕失去的安全感,至少是熟悉感,而這麼做能讓伴侶們達成一個共同的目標。一個讓伴侶能專注於創造正面連結並完成共同目標的關係,是最富挑戰性的關係。

  所有舊式關係的功能,姑且不論參與者之間的連結是微不足道或非常重要,都是為了操弄或控制環境(包括他人),以達成參與者的共同目標。換句話說,是為了改變外在世界,例如選出一位市長、籌組一項運動或創立一個事業等。這類型的關係能讓其中的夥伴一起購買一棟房子、生養孩子、建立家庭,讓彼此不再孤單,或滿足他們彼此在情感、心理、身體或性方面的需求等等。他們的共同目標永遠都是這份關係成立的理由。當目標達成,或當他們無法達成目標時,關係隨即面臨破裂。舉例而言,一個競選團隊關係會在對手贏得選舉之後結束,團隊成員即各奔東西;一個事業若失敗了,合作夥伴們會各奔前程,而若成功了,他們也可能會出售事業,各自發展。

  因共同目標而聚攏的舊式關係,已成為一種妨礙

  這個主題有無數的變化方式:婚姻裡的伴侶會在了解到配偶無法或不願意滿足自己在心理、身體、情感或性方面的需求時,訴請離婚。一個人若成為素食者,他可能彷彿「重生」一般,開始靜坐,或開始信仰另一種宗教,而對於那些沒有經歷類似改變的人,他便不再追求或接受自己與他們之間的關係。任何一種讓人在信仰、外貌上出現變化,或產生不同價值觀、不同目標的轉變,都將終結一段舊式關係,因為關係底下作為基礎的共同目標已經不復存在了。無論那個共同目標是同質性所帶來的安全感,例如相同的膚色、信仰或語言,或是日益增加的市占率、一個新的公司監事會或一個快樂的家庭等等,它們都是關係成立的理由,也是讓關係維持凝聚力的黏膠。若缺乏了共同目標,關係便不再有意義,參與者彼此之間的吸引力將會消退,關係亦隨之瓦解,或是會有其他更相關的人前來取而代之。

  無論目標為何,它都將決定誰的吸引力足以成為潛在的夥伴,誰又不能,以及誰是受歡迎的,誰是遭到排斥的。同質性是被接受的,多元性卻是遭排斥的。比方說,如果共同的目標被接受了,那麼那些無法在言行舉止、穿著打扮或信仰上符合該關係要求的人,就沒有資格成為會員;想要一個未來能養家的伴侶的人,就不會考慮某個失業或拒絕工作的人;一個戲劇導演不會考慮聘用一個不會演戲的人;一個需要行銷總監的企業老闆,也不會考慮一個缺乏這方面能力或資質的人,依此類推。

  共同的目標決定了關係裡的參與者是誰,而那些參與者都是可取代的。一位木匠可以被另一位取代,一位競選總監可以由另一位取代,一位義工也可以由另一位取代,而且正如許多人已經發現的,配偶也是可以被另一位取代的。

  這類型的關係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因為它們隨處可見,我們也不斷在親身體驗著這樣的關係。它們對逐漸消亡的人類物種有其用處,但是現在,它們再也無法給予我們支持了,因為新物種有著與舊物種截然不同的知覺與價值觀。隨著越來越多人體驗到新人類物種的新知覺與新價值觀,我們也開始能以不同的眼光看待自己與他人、看待這個世界與我們生命的意義。我們與他人在一起的理由改變了,因此,我們彼此之間所創造的關係型態也隨之轉變。舊式關係是我們物種用來求生存、擴張一己勢力至整個地球的一種手段,但是它們已經妨礙了我們的靈性成長。

  邁向靈性成長的旅程

  這相當重要,因為我們當前正在藉著靈性成長而進化。靈性成長之於我們,猶如太陽之於植物,是絕對必要的。我們要尋找的夥伴是能讓我們獲得靈性成長的人,而不是讓我們完成共同目標的人。求生存已經不是我們唯一的目標,對我們也已經不再足夠了。我們渴望更多東西,而在我們努力尋求滿足的同時,我們也重新定義了靈性、關係以及進化這些事。

  舊人類、由求生存獲得進化、為改變環境而設計的關係型態,以及宗教等,都是由同一本質的結構所組成。它們一起孕育而成,也正一起被另一種本質的結構所取代,這種新結構將構成新人類、由靈性成長獲得進化、為靈性成長而設計的關係型態,以及靈性。舊式結構正在瓦解,新式結構的輪廓則已經漸漸清晰、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見。

  靈性關乎的是靈魂,它要求你必須與人類經驗中最高貴的驅策力產生共鳴,例如和諧、合作、分享、對生命懷抱敬意等。這個目標卻無法由一個人,甚或一群他人為另一個人實現,每一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的靈性成長負起完全的責任。靈性是一趟邁向自我覺察與自我負責的旅程。舊式關係讓參與者的注意力焦點轉向外在環境與人,進而改變它們,以此幫助了舊人類生存下來。新式關係則讓我們將注意力焦點轉向內在那些造成痛苦經驗與破壞性行為的內在原因,進而改變這些因素,也轉向內在那些造成我們幸福經驗與建設性行為的內在源頭,進而培養這些因素。

  尋求靈性成長的舊人類,會透過避居寺院道場來跳脫外在環境與人事物的干擾,遁入隱居生活。在小密室或山洞裡隻身一人的靜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