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失業大作戰:我們如何擺脫失業、負債與貧窮 | 拾書所

搶救失業大作戰:我們如何擺脫失業、負債與貧窮

$ 299 元 原價 380



本書導覽:


供需平衡是全球經濟困境的最佳解方

◎文/李柏鋒(本文作者為「USA STOCK 財經部落格」作者)

  經濟學最簡單的供需法則,其實就是拯救全球經濟的最佳解方,可惜的是,在私利引誘之下,這樣的解方乏人問津,就像是買方總希望價格可以更低,賣方總希望價格可以更高,就算有一個對買賣雙方都有好處的最佳價格,也沒有人願意以這個價格成交。本書作者提出了「工資缺口」(wage gap)理論,試圖說明各國經濟為什麼陷入困境,又要如何逃脫。

  簡單來說,一個國家的生產力代表的是該市場的供給,一個國家的勞工薪資代表的是該市場的需求。如果生產力的成長與勞工薪資的成長接近等速,那麼供需平衡的情況下,整個國家的經濟就會跟著生產力與薪資一起穩定成長。如果真能如此,那麼大家現在就不需要擔心各種經濟問題了。

  個人信貸與政府舉債,讓供需失衡延遲出現

  這麼完美的供需平衡並沒有發生,取而代之的是我們觀察到各國都出現生產力的成長高於勞工薪資的成長,這就是所謂的工資缺口。如此一來因為生產力的成長而出現了過多的商品與服務,而勞工的薪資跟不上則造成了對這些商品與服務的需求下滑,問題也就產生了,供過於求的商品與服務,帶來的是一連串的惡性循環,有些勞工將會被解聘而失業,而即使大多數勞工能保住工作,但是因為勞動力過剩,也讓他們無法獲得更好的待遇,於是薪資的成長開始停滯,造成了工資缺口日益擴大。

  那麼政府做了什麼事情呢?對於商品與服務的過剩,解法有很多,應該做的其實是促使工資的成長腳步可以跟得上生產力,但是以美國為首的各國政府,卻採取了兩個動作來解決這個問題。首先,透過消費信用貸款來創造需求,工資成長不足,取而代之的是以貸款來消化過剩的商品與服務,如此一來可以維持勞動力的需求,失業的情況將會延遲出現。其次,政府會開始舉債來創造需求,而這樣做的結果,是國家赤字的快速增加,這些赤字則會相對應的變成企業的利潤,但是勞工卻只能保住薪資停滯成長的工作不至於失業。

  貨幣寬鬆政策對整體經濟復甦並不具實質效果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看到了美國在金融海嘯之後,聯準會數度的量化寬鬆,帶來的情況就是失業率的降低以及企業利潤的創新高,但是實質工資卻幾乎沒有成長,甚至貧窮率還攀升到過去五十年來最高的水準。而更諷刺的是,大多數的經濟學家竟然對於以更多的負債來處理因為債務而產生的問題沒有感到有什麼不對勁。

  事實上,所謂的寬鬆貨幣政策只幫助到金融業者,利率低到接近零的水準,但是信用貸款的利率卻依然居高不下,創造的需求太弱,而退休族仰賴的是存款的固定收益,也因為利率過低而僅能勉強度日,不管有沒有在工作,都創造不了需求,這就是為什麼看似天文數字的寬鬆,反映在經濟數字上影響程度卻微乎其微。

  問題不只這樣。金融業者獲得紓困之後並沒有實質去協助產業或投資企業,而是進行投資炒作,而其結果就是造成原油等資產的價格居高不下,這麼一來使得經濟的復甦更為遙遠了。

  好,這些問題該怎麼解決呢?既然我們知道問題的源頭不是經濟的運作從成長轉為衰退,而是工資缺口的擴大,而那些搶救經濟的作法卻只是減緩問題的發生或是製造更大的泡沫,那麼政府真正該做的,不就是讓工資缺口可以縮小嗎?再說一次,工資缺口指的是生產力的成長與工資的成長,生產力隨著科技與產業的創新與發展而成長,這不是問題,但是工資沒有跟上生產力的成長速度才是造成一切問題的根源。

  以自由為說詞遂行貪婪的壟斷性資本主義

  為什麼工資沒辦法跟上生產力的成長呢?作者的觀察是「壟斷性資本主義」所造成的,也就是當企業規模愈來愈大,甚至有獲利能力的企業卻互相併購而不被限制,問題也就誕生了。

  首先,這些企業的併購會帶來裁員,失業問題於是誕生,工資的成長也如緣木求魚。其次,這些大型企業擁有影響政策的能力,不但實質上取得減稅等優勢,更控制了媒體聲量讓大眾相信所謂的下滲理論:「當富人愈富,將會一點一滴嘉惠下層的大眾。」

  然而,就美國的實際數據,當公司所得稅下降,投資率也跟著下降,因為稅的降低換來利潤的提高,這些公司的競爭壓力減小了。更嚴重的是,最高級距的個人與公司稅率下降,政府並不會降低預算支出來因應,而是提高其他的聯邦稅賦,最後受害的都是一般民眾。從實際數據來看,當所得稅降低,其他社會安全、燃油和銷售等聯邦稅提高之後,一般民眾的儲蓄率是大幅下滑的。很多人都以為美國人及時行樂、熱愛消費而不想儲蓄,但是在1980年以前,美國個人儲蓄率通常都超過10%。

  或許有人會說,既然如此,應該讓勞工以工會組織去力抗企業,爭取可以跟得上生產力成長腳步的工資成長啊!很遺憾的,在自由貿易的情況下,大企業對工會的要求,不見得會願意接受,反而是直接將工作外移。換句話說,這些壟斷市場的寡頭,實際上是以自由市場之名,行壟斷之實。

  在國內,他們拒絕面對競爭而是以併購的方式讓自己取得獨大而壟斷的地位;在國際,他們也不是參與競爭,而是以大規模的資本掠奪廉價的勞動力,讓成熟市場的勞工無法與新興市場的勞工競爭,也讓新興市場的企業無法與成熟市場的企業競爭。所謂的自由貿易與開放競爭,其實只是假象,我們觀察不到競爭,只看到了壟斷,而最終的苦果,則是以貿易赤字的形式呈現。

  眾所皆知,美國有所謂的反托拉斯法案,其主要功能就是用來防止企業的壟斷現象阻斷了市場的競爭,只有持續的競爭,企業才會持續的投資與創新,勞工才能獲得合理的薪資與福利,經濟才能持續成長。但是作者在書中舉了相當多的例子,像是艾克森與美孚兩大石油公司的合併,像是全球只有少數幾家大型藥廠在市場上呼風喚雨,凡此種種都告訴我們一件事情:壟斷式資本主義已經主宰了市場,而自由競爭早已不復見。

  聽起來作者像是希望政府插手干預市場的經濟學者,但是作者的本意卻是希望讓市場呈現出真正的自由競爭而非維持現在的寡頭壟斷。聽起來那些巨頭企業像是自由市場的擁護者,但是他們卻又只是一再利用自由市場的說詞來遂行自己壟斷的貪婪。由此可知,其實從單一國家內部的所得稅率降低,到跨國性的自由貿易,都不是搶救經濟的苦口良藥,甚至是副作用極為嚴重的毒藥。

  對於大眾型資本主義的想望:限制購併、炒作控制、提高工資

  那麼該怎麼做呢?作者也意識到了如果要透過國會通過法案,那麼要扭轉現狀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作者認為,不需經過國會就能開始做的事情其實就已經足夠,包括政府不應該核准大型且獲利飽滿的公司彼此合併,如此一來就可以維持市場上的競爭,同時避免工作的流失。另外,應該逐步提高最低工資,讓工資的成長速度可以跟得上生產力的成長,但是阻力也一定很大,因此政府可以率先要求接下政府標案的承包商,應提高工資,而在競爭市場,此舉就能帶動整體薪資的成長,讓工資缺口逐步降低。

  而對於油價的控制,作者認為不應該繼續放任銀行炒作原油期貨,因為油價的高漲對於經濟的復甦一點幫助都沒有,但是只要把原油期貨交易保證金從6%提高到50%,就可以讓油價恢復到自由市場的定價,作者並且預期油價可望降到20美元。最後,作者的理想是創造自由市場,但是要把所有的企業集團都分割為小公司,阻力與難度都太高,因此可以先做的是在關鍵產業內創造出自由市場的效果。例如前面提過的利率已經這麼低,消費信貸的利率卻仍然居高不下,政府可以讓聯邦存保銀行創設過渡銀行來加入競爭,讓信用卡的循環利率從15%降到5%,一步一步瓦解壟斷,創造出競爭。

  當然,美國是成熟市場,對於新興市場所面臨的問題截然不同,這些建議即使有效卻不見得派得上用場,但是基本原理是一樣的。作者提供了散工制與大眾資本主義兩個建議給新興市場。

  目前的工廠制度需要大規模的資本去建造廠房與辦公室,同時也會把勞工從鄉村集中到都市,不但解決不了鄉村的貧窮問題,也造成了都市的擁擠與失業問題,目前中國和印度都已經受困於這些難以處理的難題。而作者認為最好的方式是採用舊時的散工制度,只需要稍加以修正即可。

  傳統的散工制度,包買商提供原料與設備給勞工,讓勞工在家工作後再取回成品或半成品,或是在村內成立小型作坊,運作得宜的小型作坊則可以轉行為規模化的工業,彼此會有良性競爭。但是包買商是主要的問題來源,因為他能壟斷而以勢力壓榨勞工。

  因此修正的散工制度是讓政府取代包買商,提供勞工最新的設備以大幅提高生產力,同時也承擔銷售產品的任務,讓勞工取得合理的報酬。傳統資本主義,資本財由個人或企業持有,但是作者提議的大眾資本主義,則是油村莊勞工向政府購買設備,資本所有權會迅速擴及基層民眾,如此一來鄉村貧窮問題得以解決,都市的失業與過度擁擠等問題也得以緩解。

  然而,這樣的建議只適用於新興市場嗎?其實作者並沒有提及像是美國這樣的成熟市場是否也能以大眾資本主義來取代壟斷資本主義,不過我的看法卻是相當正面的,因為隨著零邊際成本時代的來臨,或許大眾資本主義也會成為成熟市場的主流,甚至不再需要政府作為提供設備以及承擔銷售的角色,因為大眾募資以及電子商務都是比政府更為理想的解決方案。

尋求勞工大眾能充分且普遍享受經濟成長果實之可能

◎文/林宏陽(本文作者為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助理教授)

  本書作者拉斐.巴特拉教授,其主要著作多在探討當前自由主義經濟所創造的諸多不公平現象,對於促進人類社會之平等有卓著貢獻。其中,2007年問世的《新黃金年代》(The New Golden Age)為經濟學者中少數幾位能大致準確預測2007年到2010年之間經濟蕭條的發生;但認為其結果將引起2010年到2016年之間的美國政治、經濟與社會之寧靜革命(revolution),則仍待觀察。即便如此,房地產大亨川普(Donald Trump)宣布角逐共和黨美國總統大選提名之列,使選舉結果或也代表當代資本主義消長的關鍵。

  下滲經濟學背後的政治經濟意涵

  《搶救失業大作戰:我們如何擺脫失業、負債與貧窮》一書,係在《新黃金年代》之論述基礎上,以更為嚴謹與完整的經濟理論,陳述當代失業與貧窮議題的癥結所在,並提出可逕行解決問題的方案。依其論點,當代失業與貧窮議題係因1981年開始,美國雷根政府單獨強調供給面經濟(Supply-side Economics)論述,亦即以資本家之生產為經濟發展主要動能,且終使勞動者普獲其益的下滲經濟學(Trickle-down Economics),以解決當時的停滯性通貨膨脹及大規模的長期失業問題。與此同時,1981年亦發生一項在政治經濟學上同等重要的事件:智利的皮諾契(Augusto Pinochet)憑藉美國政府之力,在1979年推翻阿葉德(Salvador Allende)之執政,其後於 1981年依據該國畢業自芝加哥大學經濟學系之學者的供給面經濟論述,亦即著名的芝加哥男孩(Chicago Boys),大力推動國營企業與公共退休基金之私有化政策。其結果,則是造成各產業與基金公司之寡占與獨占。

  以美國匹茲堡大學經濟學系榮譽退休教授、與同為國際社會安全協會顧問的梅薩拉戈(Carmelo Mesa-Lago)對智利與拉丁美洲各國在1980年代以後的基金公司系列研究為例:前幾大的基金公司盡皆為美商公司,且每每控制該國過半以上,甚或高達七、八成的退休基金總額。此後,世界銀行(The World Bank)大力讚許智利的經濟與退休金政策之成功,並將智利模式推廣至全球。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Joseph E. Stiglitz)在《全球化的允諾與失落》(Globa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中,提及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IMF)甚且以執行私有化政策做為開發中國家政府向其借貸的條件之一,也因此擴展至各開發中國家。雖帶來一定程度的繁榮景象,但過於專注下滲經濟學的論述與相關政策的結果,則帶來1990年代中期以來多次的經濟衰退:包含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2002年拉丁美洲諸國退休基金崩解,乃至於2007年以來之大規模泡沫經濟崩潰。

  未能隨著生產力同步提高的工資,將侵蝕購買力及有效需求

  在此期間,貧富差距兩極化以及長期失業人口數的擴大為世界各國主要的社會問題;而巴特拉教授亦同時發現,資本家的利潤率卻同時達到歷史高點。對此,在嚴謹的經濟學論述抽絲剝繭下,發現生產力與工資水準間的差距,亦即工資缺口的擴大為其關鍵因素。工資缺口的擴大,主要歸因於下滲經濟學論述所欲促進的全面壟斷性資本主義、自由貿易與製造業外包模式,甚至影響工會團結率。由於資本家並未如下滲經濟學所持之論述充分與勞工分享利潤,導致勞工即便努力提高產能,甚或加班以行,其薪資之調整仍至為有限。以近期所揭露的全球各國平均工時與生產力等數據,顯示台灣位居全球前茅,但平均薪資水準則明顯不相稱,為一著例。依循逐步受到世界各國嚴厲檢視的下滲經濟學論述,我國總統甚且於2012年11月8日的國民黨中常會中論及「薪資不能加,是因為廠商覺得錢賺得不夠」云云,顯然與客觀事實漸行漸遠。在工資未能依照勞工所貢獻的勞動力相稱成長之下,除了勞工所賺取的實質工資逐漸下降外,亦進一步侵蝕其購買力及整體社會的有效需求(aggregate demand),最終將造成商品的堆積與服務需求的縮減,而導致大幅裁員。此等衰退景象將形成循環,並隨著乘數效果使其幅度更深,速度更快。

  在壟斷性資本主義方面,巴特拉教授認為,在整個經濟體中,最重要者莫過於貨幣與金融業、零售業、原油與汽油業、醫療與健康照護業以及國際貿易之諸多產業等。由於涵蓋範圍與影響所及至為廣泛與深遠,故各國政府應致力於維持各產業領域的自由競爭,而非鼓勵寡占甚或獨占。古老的智慧,諸如亞當.斯密(Adam Smith)與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分別於《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與《政治經濟學與賦稅原理》(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中之經濟論述,乃至於歐洲與美國在19世紀晚期以來的諸項競爭法案,或謂反拖拉斯(antitrust)法案,在在說明完全競爭市場於一經濟體系的重要性。

  獨占市場成為無良資本家的沃土

  質言之,在勞動力需求方面,市場的寡占甚或獨占,必然會形成勞動力的買方市場,並進一步壓抑工資。再者,大型企業主的論述,亦往往左右勞動力的價格。以台灣為例,除了政府相關部門無意於關注勞工之勞動條件外,又往往只聽到資本家斥責台灣勞動力之技術層級與耐受力不足等單方面論述,復拋出台灣勞工在未來每月僅值15K的待遇云云。如此一來,資本家只消不斷地貶抑勞工之自信與價值以維持其利潤率,更別提思考產業升級之必要性,故而培養出懶惰與無良資本家的沃土。另外,以服務業為主的後工業社會(post-industrial society),勞動的產出水準更無明確的衡量基準,使勞動條件受到壓抑。對此,巴特拉提出相關的數據,佐證隨生產力提升工資水準必然促使資本家提升其產品及服務水準。另一方面,寡占與獨占廠商可逕行訂定其服務與商品的價格。以信用貸款負債(亦即「卡債」)為例,台灣各銀行所推行的信用卡循環利率普遍為15%以上的高額利率,使有資金需求卻又無力提供擔保的經濟弱勢者,背負著龐大且不合理的生活壓力。即便市場上提供低利率的信用貸款,但也僅適用於具有穩定工作且工資具一定水準者。在巴特拉教授的論述中,工作貧窮、長期失業以及不合理的信用貸款利率等加成效果,將導致有效需求逐步下降,並在經濟退縮時期更甚以往。

  自由貿易與外包生產方式,則營造出一國生產力依然強盛的假象。若由李嘉圖的比較利益法則觀之,將商品設計保留在勞動技術層級與成本較高的國家區域,而將製造的廠房設置於原料取得相對便宜且勞動成本低廉的區位從事生產,抑或外包由他國廠商負責生產製造,為必然的趨勢。屆時,均衡的自由貿易政策將為必要之措施。一方面,資本家能夠擴大其產量並獲致一定利潤;另一方面,政府需透過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