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丁漢大學中國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法國研究中心當代中國副研究員、想想論壇英文版主編*
為台灣發聲的外籍資深記者 讓國際社會看見台灣的真實樣貌 也讓台灣人重新正視台灣的民主進程 本書是作者從二○一二年年底到二○一四年秋天、這十八個月間陸續發表過的文章集結。 書中多種角度探討了台灣社會力量的興起,以及這種多元蓬勃的力量,能否成為一直以來對立而分裂的台灣,醞釀出新型態的「公民民族主義」(civic nationalism)。對公民運動人士來說,願意為共同的價值觀、生活方式、和國家的民主制度而戰的意願——不管後來出了什麼差錯——就是成為「自己人」的主要標準。 在第一章〈漫漫長路三一八〉,開始就談到一位親北京的台灣億萬富豪意圖購併壹周刊在台灣的經營權。如果這項交易談成,將會創造出一個可怕的「媒體怪獸」,並且這也引發了很多不好的現象——中國介入、大企業出手、新聞檢查、不當監督、政府機關失能、以及當局與社會大眾之間的鴻溝愈來愈大——結果導致太陽花運動在二○一四年三月出現。 本章中也介紹了一些深具魅力的公民運動領袖,他們的抗議方式日益精進,造成的效應如雪球般滾大,以及最重要的,公民社會的各個組成分子現在全都聚集在一起;包括學生、非政府組織、大學教授、藝術家,以及一般的老百姓,全都出來對抗政府的頑靈不化。除了媒體怪獸事件之外,本章所探討的其他爭議還包括:地方政府徵收土地、軍中管教不當、竊取原住民土地、警察暴力、以及言論自由遭到限制等等。 第二章,〈民法九七二條和基督教福音派的崛起——沒錯,就在台灣〉,觀察的是一個全然不一樣的現象,並且探討,在對抗立法委員和民間社團想要讓同性婚姻在台灣合法化時,基督教基本教義派在幕後所扮演的角色。既使台灣沒有如美國般極端保守的聖經帶(Bible belt),卻也讓人見識到,就算是規模小、但有錢且與政治結合在一起的遊說組織,能夠如何惡質的綁架政策,而這個政策在台灣社會中,原本其實是沒什麼爭議的。 最後,第三章〈遊戲改變者:太陽花出擊〉,從二○一四年三月十七日開始。當時,在這之前十八個月中所累積的壓力終於爆發開來。過去幾年來一直在關注公民運動發展的觀察家認為,在第二天所發生的壓力爆發和占領立法院,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事實上,「不可避免」這樣的暗示,在第一章裡到處都可看到。長達三個星期的對峙,期間還曾經短暫地占領行政院,和在三月三十日將近五十萬人在台北大集會,這可能已經對台灣的政治前途產生轉型式的影響,更別提對於台北與北京關係的影響了。這肯定也為海外的台灣人帶來希望,因為他們本來已經放棄希望,認為在面對中國的壓力下,台灣是沒有能力維持和平與民主的。第三章的結尾是觀察政府對於這些前所未見事件的反應,並且試圖激發出討論,討論這對台灣前途可能會有什麼影響。 對於作者來說,台灣面臨最重大的挑戰就在於族群之間的和解,然而,這也正是台灣前途希望之所在。假如無法消弭界線,只是使得改變更加困難,更無力化解新的挑戰。必須使國民黨、民進黨和第三勢力都有所警覺,這對台灣來說絕對是件好事,更能對中國的兼併造成威脅。 ◎作者得獎紀錄:陳文成教授基金會傑出新聞獎得主 【本書特色】 ☆為台灣發聲的外籍記者,深入台灣公民運動、貼身觀察;並且向國際發聲,為台灣提高能見度 ☆作者本身的專業性與角色,再加上「外部身分」,能提供不同且相對宏觀的事件觀點。 【共同推薦】 何明修(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吳叡人(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邱毓斌(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助理教授)范雲(社會民主黨召集人、台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苗博雅(社會民主黨全國委員)徐世榮(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兼第三部門研究中心主任)陳奕齊(基進側翼政團總召)楊翠(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劉錦添(台灣大學經濟系特聘教授)許毓仁(TEDxTaipei 創辦人 & 策展人)黃國昌(時代力量黨主席)鄭麗君(民進黨立委)蔡培慧(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台灣農村陣線祕書長)蕭新煌(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瞿海源(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Clayton Dube(南加大中國研究中心專案主任) Dafydd Fell(倫敦大學政治系教授) Stéphane Corcuff(法國現代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 (以上按中文姓氏筆畫排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