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2峰:天堂之門與雪巴人的故事 | 拾書所

K2峰:天堂之門與雪巴人的故事

$ 307 元 原價 390

本書導覽:


【導讀】
向巔峰勇者們致敬!
雪巴人的美麗與哀愁

◎文/江秀真(首位完攀世界七頂峰華人女性)

  2011年6月,我和隊友們挑戰全球14座八千公尺巨峰之一的布羅德峰(Broad Peak,即K3),一行人順著巴托羅冰河前進,來到協和廣場(Concordia)。巴托羅冰河在此一分為二,一邊往K2峰,一邊往加布舒一、二峰(簡稱GⅠ、GⅡ峰,亦是14座海拔八千公尺巨峰的其中兩座)。我們的目的地是往K2峰方向的布羅德峰基地營,它位在K2峰之前,運氣好的話,可以從基地營這裡目睹世界第二高峰喬戈里峰——也就是K2峰的英姿風采。

  當時我們一邊吃午餐,一邊目不轉睛地盯著同一方向,等候那一抹雲霧從K2峰的面前飄走。等了好一會兒,雲霧還是聚集在山頭不動。營隊的廚師催促著所有人離開,大家才一臉無奈地收起桌椅,背起背包準備繼續前行。這一起身抬頭,有「登山者的山」之稱的K2峰霎時矗立在我眼前,巨大、獨立且傲世群峰!這難以置信的近距離接觸,當下讓渺小的自己目瞪口呆,震懾心肺的影像久久無法忘懷。

  天堂之門——登山者口中的「殺人峰」

  如今透過《K2峰》這部報導文學佳作的出版,我們將能從中獲知許多關於K2峰神祕不凡的來歷——

  K2峰於1856年,首次出現在測量師的筆記本中——當時距離托馬斯.蒙哥馬利(Thomas Montgomerie)最近的山峰,頂端像個六角形,且有兩個山頂,他將看起來比較高的山峰標注為K1。K代表喀喇崑崙,由於它是蒙哥馬利調查計畫中的第一座山,就以數字一來表示。而對於較遠處那座閃閃發光、呈金字塔形狀的山峰,他則標注為K2。

  K1很快就被其當地名稱「瑪夏布洛姆峰」(Masherbrum)所取代, K2這個名稱則留了下來。製圖者知道K2在當地的名稱是「喬戈里」(Chogori),即巴爾蒂語中「巨大山峰」之意。現今語言學家則宣稱「喬戈里」是藏語,意指「天堂之門」。

  和喜馬拉雅山脈相較,喀喇崑崙山脈顯得更嚴酷、更孤絕,也是極地地區以外,地球上冰川最多的地方。K2橫跨於中國和巴基斯坦的邊界,矗立在喀喇崑崙之上,高達8,611公尺,是世界第二高峰;K2的總體積比不上聖母峰,地勢卻比聖母峰更光滑殘忍,難以親近。在2008年之前,只有278人成功登頂K2峰,聖母峰的登頂人數則是4,115人。無法精確統計的存活率和相關數據,也使得K2成為登山者口中的「殺人峰」。

  傾聽雪巴人的美麗與哀愁

  更令人感動的是,本書以雪巴人的角度,大量訪談該事件的生還者,包括各國登山家、高山協作員及相關人士,客觀且忠實地呈現2008年8月發生在K2峰登頂史上最慘重的山難事件始末——

  當時共有18人登頂,日落之後,慶祝活動持續了90分鐘,卻也在那天發生的三次雪崩中,奪走了11位登山者與雪巴人的生命……

  雪巴人麒麟在攀登之前曾說,「沒有人應該爬K2,佛教徒不該爬,身為父母的人不該爬,當攀登費用足以買一棟房子的時候不該爬……」攀登根本不合道理。但人們並非為了合乎道理而攀登,你可以為攀登想出各種理由,譬如它為迷失的人帶來方向、為孤獨的人帶來朋友……而對於登頂聖母峰多次的麒麟來說,他可能持有耐力紀錄,不過是從最高營地、而不是基地營出發。真正的登山者要攀登真正的山——像K2。即使面對家人的反對,麒麟仍渴望證明自己。

  巴桑則回憶道,「每個人都說我應該去。他們說如果失去這個機會,意味著失去大量的金錢。」巴桑認為父親是對的,K2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此外,K2還能給他更有價值的東西,那就是「尊重」。巴桑心想,只要他征服了殺人峰,就沒有人會再說他是愚蠢的村民了。

  然而,登頂也有其代價。在2008年8月1日那天,人的價格似乎變得越來越明顯。巴桑承認,「當你的家人需要錢,有時你不堅持虛弱的登山者回頭。」只是很少人知道,當麒麟和巴桑置身在危急存亡的悲傷場域中,這兩人仍捨命似地協助他人存活的英勇事蹟。

  尊重、珍惜高海拔族群的存在

  有志於攀登高峰,是一件必須嚴謹對待、馬虎不得的正事。在我攀登聖母峰時,便經常聽登山前輩說,「有緣與聖母峰見上一面,乃是老天揀選。」

  面對近年來,日益蓬勃的商業登山活動所帶來的影響,本書也十分難得地做出不同角度及各層面的呈現,值得大家參考與深思。

  尼泊爾境內住著15萬名雪巴人,只占全國不到百分之一的人口。登山者總是以英文小寫的「sherpa」來指稱高海拔嚮導或高山協作員、挑夫;更有越來越多商業產品使用這個名詞,來強調它有多好用。許多雪巴人會忍受這樣的刻板印象,畢竟這可以宣傳他們的技能和獨特的遺傳優勢。

  西方登山者為了攀登聖母峰,經常花上數年的時間訓練;對雪巴人而言,聖母峰本身就是他們的訓練場。當征服聖母峰失去了它的純粹性和神聖地位,專業登山者和狂熱的業餘愛好者便轉而奔向K2,因為它的難度抵制了過度氾濫的商業登山活動。

  除了2008年這起發生在K2峰的重大山難事件,或許大家還記得2014年4月18日那天,聖母峰也傳來震驚世人的雪崩災難,造成16名高山協作員喪命,其中有13名是雪巴人,另外三名來自尼泊爾的其他民族,堪稱聖母峰百年登山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我想,麒麟、巴桑和多數雪巴人,都曾擁有挑戰巔峰的美麗渴望,卻也承擔著一家生計的重擔哀愁。當雪巴人拚命地協助登山者挑戰美麗山巔之後,不論是專業登山家,或是業餘登山同好,是否也能設身處地盡量減輕他們的生活哀愁呢?

  在深入了解雪巴人的歷史、風土民情之餘,我們也應該學習尊重高海拔族群的珍貴存在。若有能力的話,更可以像艾德蒙.希拉瑞爵士那樣,一生致力於幫助雪巴人創建學校、醫院及飛機跑道等,戮力改善這些高海拔族群的生存與工作權。

【導讀】
開拓登山人類學視野

◎文/林政翰(米亞桑山岳影展策展人、米亞桑戶外中心負責人)

  本書作者花了相當多的篇幅,講述了關於當地山岳族群歷史、遷徙、宗教、信仰、傳統生活價值與當代衝突等族群史的情況,帶領你我在雪巴人、西藏人、伯帖人、新沙勒人、西方人之間來回體會、反思,這非常有別於其他講八千公尺巨峰攀登的其他書籍。

  在登山的世界裡,會因發展的歷史、當地的地形、山岳的高度而有不同的面貌。書中的K2,素有殺人峰之稱,可見其難度。她的高度是台灣最高峰玉山的兩倍有餘,對絕大多數讀者而言,是個難以想像的純白世界,也就更增添其神祕感。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我不時發現熟悉的感覺:商業隊伍隊員準備不足、原住民族對於山的看法、原住民嚮導公司、揹工與協作、對登頂的狂熱等等現況,在台灣登山也都感受得到。

  尼泊爾與巴基斯坦的當地揹工,在遠征隊的成敗當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但在二十年前,多數隊伍是具備自給自足能力的登山愛好者,今日隨著登山者登山能力的退化,揹工的角色更是舉足輕重,且其重要性只會越來越高。這與台灣的現況不謀而合。

  下一個入侵的是登山者!這句話讓我心頭一震,雖然我已經非常有意識到這樣的情況,卻是第一次看到這麼直接的文字。我確定台灣原住民揹工的心中,一定也有這樣的吶喊,但礙於經濟與政治現實,需要漢人的登山經濟支持。這似乎是個難解的現實。然而,或許我們可以透過選擇合適的登山公司,來盡一分更接近平等對待的心力。在本書中,我看到台灣可以借鏡的做法:首先,成立工會,成員上山時帶著會員卡與揹工權益的小冊子,避免商業隊在山上重新談判已經同意的條款;按照工會規定,每人至多背負25公斤。

  本書給我的另外一個驚喜,是提到了吐氣末正壓的呼吸法,這是我從未聽任何人講過,沒有在其他書籍中讀過,卻看過許多原住民老獵人使用的呼吸法。推薦給喜歡登高山的朋友,下次在山上感覺疲勞、背包很重時,可以試試看喔。

內容簡介:


◆美國國家戶外圖書(National Outdoor Book Award)得獎書籍
◆班夫山岳圖書(Banff Mountain Book)得獎書籍
◆NCTE喬治.奧威爾(NCTE George Orwell)得獎書籍
◆《戶外》雜誌(Outside)編輯群譽為「最完美的事」(Perfect Thing)
◆美國登山協會讀書會選書
◆美國記者與作家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Journalists and Authors)優秀圖書獎


在八千米死亡地帶,你願意冒多大的風險救人?
這是一場失敗的救援,卻是最動人的探險


本書根據K2攀登史上最大的山難事件採訪寫作而成。K2峰正式名稱為喬戈里峰,位於新疆與巴基斯坦喀什米爾交界處,海拔8,611公尺,為世界第二高峰。雖然高度次於聖母峰,但山勢陡峭,雪崩頻繁,攀登難度和危險程度遠高於聖母峰,故又被稱為殺人峰。

2008年8月1日,來自各國的登山隊伍從最高營地出發,朝峰頂前進。不料在短短一日內,三次雪崩共帶走11位登山者與雪巴人的生命,而相關人員在過程中展現的勇氣,讓這場災難成為可歌可泣的山難救援史詩。作者大量訪談當時的生還者、雪巴人和相關人士,不僅詳實還原這起震驚世人的山難,並罕見地以雪巴人的角度記錄這場事件。

源於青藏高原的雪巴人,憑著優異的高海拔適應力及登山技能,在喜馬拉雅和喀喇崑崙高山地區為各國的登山探險隊提供嚮導和後勤服務。1953年紐西蘭人艾德蒙‧希拉瑞(Edmund Hillary)便是和雪巴人丹增.諾蓋一起完成聖母峰首登。時至商業登山活動蓬勃發展的今日,雪巴人已經成為產業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為登山隊背負裝備和補給、整建營地,並架設通往山頂的固定繩。他們是開路的嚮導,也負責照顧體力不支的客戶,當意外發生,則變身為第一線的救難人員。我們甚至可以說,在現代的高海拔商業登山活動中,若是沒有雪巴人,登山隊不可能成功登頂。然而他們的故事甚少出現在媒體上,處於弱勢的生活現實亦被忽視。《K2峰:天堂之門與雪巴人的故事》除了記錄山難本身,更深入報導雪巴人的文化和生活,以及他們為何進入高風險的登山產業。2014年4月18日,聖母峰也傳來震驚世人的雪崩災難,造成16名高山協作員喪命,其中有13名是雪巴人,另外3名則來自尼泊爾其他民族,堪稱聖母峰百年登山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本書正可作為在攀登史上最嚴重雪巴山難之後的省思。

目錄:


導讀 向巔峰勇者們致敬 江秀真
導讀 開拓登山人類學視野 林政翰
作者的話
前言 死亡地帶
第一部:野心
1.登頂狂熱
2.天堂之門
3.王子和協作員
4.尼泊爾的明星:雪巴人
5.阿拉的旨意:雪巴人的登山夢
第二部:征服
6.遠征隊的前期準備
7.天氣大神:擬定攀登計畫
8.鬼風:大本營到第四營地
9.瓶頸:7,900到8,611公尺
第三部:下撤
10.逃離峰頂
11.掙扎
12.存活
13.魂斷天際
14.無畏
15.開始,結束,再重新開始
人物列表
感謝語
參考資料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