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朋友的人生智慧大哉問:僧侶、醫師與哲學家的對談 | 拾書所

三個朋友的人生智慧大哉問:僧侶、醫師與哲學家的對談

$ 363 元 原價 363

三個朋友的人生智慧大哉問:僧侶、醫師與哲學家的對談

【內容簡介】
橫掃法國各大暢銷榜冠軍,上市一週再刷15萬冊!銷售逾35萬冊!
全法最推崇,合計坐擁400萬追隨者的科學家僧侶、精神科醫師、暢銷哲學家,
10天暢談80個小時,關於生命重要問題的精采問答!

三個老朋友,
三種關於「人」的專業、三種面對人生的智慧,
從不同的生活經驗中叩問:
是什麼帶給生命喜樂和痛苦?
應該如何安住此生?

哲學家、精神科醫師和佛教僧侶,多年來一直想合寫一本書。
三人因為這個企畫而相聚十天,就他們認為生命中最重要的問題促膝長談。
不是辯論,而是傾盡真心的深度交會。
他們的觀點意見不盡一致,但目的都是盡可能減少人生的痛苦和消極情緒,啟發人追求幸福的潛能,發現和發掘「利他」的人生動機,從而獲得真正自由幸福的人生。

希望讀者能從這本書裡感受到我們在交流時的勤奮認真,以及歡樂氣氛,感受到我們即席而發的精神。

我們竭力使談話具有一貫性,不致散漫無章。也希望把想法充分向讀者傳達。
現在就請在我們身邊坐下來,坐在一張椅子上,或者是更靠近我們一點,和我們一起坐在舒適的舊沙發上。

壁爐裡的火畢畢剝剝響著,窗外是隨河谷開展的景色。

冬天的太陽漸漸變蒼白,茶壺裡的茶冒著熱氣,暖了手,也刺激了我們的心神。
亞歷山大淘氣起來,說了個笑話;馬修扶一扶他的眼鏡,擊掌叮嚀大家專心一點;克里斯多福再看一眼他前一天晚上寫在小筆記本上的筆記(他知道他狡猾的伙伴經常會轉頭看他,要他第一個發表意見)。
談話就要開始了,現在就只缺讀者您了……

關於「與身體同行」──克里斯多福
●像尊重大自然一樣地尊重我們的身體。
身體並不屬於我們專有,就像大自然不屬於我們。我們不過是地球的房客,好比我們是身體的房客。我們的身體在死後會被收回,就如同大自然在我們死後會繼續存在一樣。
●接受並愛惜我們的衰老。
把「老」看做是一個幫助,協助我們不再依戀自己的身體,並藉此準備離開它。沒有遺憾地、輕輕緩緩地離開,就像離開一個暫時借我們的東西那樣,我們的身體也將為未來的世代所回收。

關於「好好運用情緒」──馬修
●讓你的注意力變銳利,以便在負面情緒浮現之時就能有所意識。熄滅星星之火比撲滅森林大火容易。
●學習更了解自己的情緒。訓練自己分辨對自己和他人身心安泰有益的,以及會摧毀這些的事物。
●一旦負面情緒明顯帶來了不良後果,那就快向它的解藥靠攏,也就是尋求正面情緒的幫助。
●持續培養正面情緒,直到正面情緒成為我們不可分離的一部分。

關於「面對自我」──亞歷山大
●照顧好自己。
為了擺脫「自我」,或至少讓「自我」沉靜,確實將自己照顧好,並且辨別出真正感到喜樂的事物。否則在我們挫折、痛苦、忿忿不平的時候,「自我」便會激盪起來。
●「我是誰?」
覺得焦慮時,立刻問自己:是「誰」在害怕?辨別出那即使是在騷亂中也總是藏在內心深處的安寧所在。
●把感激他人當做「精神操練」。
以具體行動幫助他人,投入團結互助這個無限迴圈裡。

【本書目錄】
序 僧侶、醫師與哲學家,關於「人」的傾心長談
前言 一個巨大的精神實驗室,一場對「存在」的勘查
我們寫這本書的動機
我們的人生經歷

第一章 你最深的渴望是什麼?
推動我們的那些人事物
道路與目標
激勵著我們的精神導師

第二章 「自我」是朋友,還是騙子?
「自我」的病症
對自己真正的信心
我、我本身,和「自我」
犧牲自己與沉默的自我
「感激」讓我們更強大

【關於「面對自我」的建議】

第三章 學習帶著我們的情緒生活
擾亂我們的情緒
當現代心理學遇上佛學
情緒所扮演的角色
細微心緒的重要性
我們能從負面情緒中解脫出來嗎?
痛苦情緒會讓人成癮嗎?
是內在平靜,還是麻木不仁?
如何培養仁慈之心?
「幸福」與「歡喜」

【有關好好運用情緒的建議】

第四章 傾聽的藝術
什麼是「真正的傾聽」?
什麼是「傾聽而不下判斷」?
傾聽的面貌
勇於沉默
人在「這裡」,在場

【關於傾聽的建議】

第五章 身體是負擔,還是我們崇拜的偶像
居於身體之中
身體讓我成了醫生
佛教裡的身體
身體與靜坐冥想
身體與精神之間的連結

【關於「與身體同行」的建議】

第六章 痛苦從何而來?
繪製精神之苦的地圖
我們在自己身上造成的痛苦
對身心不安的分析:痛苦的原因
他人的眼光可以治癒我們,也可以殺了我們
我們可以擺脫身心不安嗎?
精神之苦的藥方,及其陷阱
「接受」不是屈從
在日常生活中接受現況的操練
在痛苦之後仍然堅定不移

【經歷試煉時的建議】

第七章 表裡與言行的一致:關於「忠於自己」
高度忠於自己的人
演戲,或是說真話?
不寬容的災害
可以說謊嗎?

【關於外在與內在一致的建議】

第八章 利他主義:每個人都是贏家
利他主義所帶來的喜樂
對別人的關心從何而來?
利他主義、同理心、悲憫
擴大我們悲憫的能力
真正的利他主義
不貼標籤的利他主義
如何仁慈對待對難相處的人?
利他的勇氣,及非暴力的勇氣
如何面對耗盡心力、無能為力、氣餒
悲憫的操練
對自己懷著悲憫

【如何過一種更為利他的生活?】

第九章 簡單生活的哲學
第歐根尼症候群(囤積症)
向他人開放,與超脫他人
滿足於簡樸生活
不眷戀的自由
減輕負荷能讓人平靜
日常生活中的「捨去」
從小學習過簡單生活

【對簡單生活的建議】

第十章 罪惡感與寬恕
終結罪惡感
私密而痛苦的感受
悔恨,或是「重新播放」的按鈕
寬恕意味著什麼?
小小的寬恕

【對於寬恕的建議】

第十一章 真正的自由
一件不用倉促去做的緊急之事
不依從任性妄為的「自我」
從破壞我們日常的事物中解脫
自由與責任不可分
「自由」的反覆操練
最終的自由:從痛苦中解放出來
以仁慈做為羅盤

【關在日常中得到自由的建議】

第十二章 我們每天的操練
讓每一天都成為操練的場地
操練的障礙
有助於操練的幾件事
典型的一天
心靈的整體狀態
藉由操練傾聽、學習與整合
無限的精神變革力量
個人的操練
對每日操練的建議

後記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