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科學總集:廣說三藏經論關於色心諸法之科學論述(兩冊) | 拾書所

佛法科學總集:廣說三藏經論關於色心諸法之科學論述(兩冊)

$ 948 元 原價 1,200



內容簡介:


諸佛世尊以一大事因緣而出現於世,廣說世間出世間法,開顯人生之真實相。佛滅後,諸弟子結集教法而成立三藏十二部,供世人永久傳誦保存。其後更有龍樹、提婆、無著、世親諸論師開枝散葉,敷演成浩瀚如海之佛法體系。

佛教經論博大精深,其內容可以分為:科學的論述、宗義的論述、修法的論述三者。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尊者於二○一○年指示諸格西學者組成編著小組,總集佛法中之科學和宗義之論述,成立「佛法科學與宗義總集」系列叢書共七部:《佛法科學總集》上下二冊、《佛法宗義總集》上下二冊、《概述佛法科學》、《概述佛法宗義》以及《略述佛法科學與宗義》。叢書內容皆出自佛陀親言的經典以及那爛陀學者們的論著,經七十多位格西從浩瀚經論中挑選出與佛法科學及佛法宗義相關的內容,交由編著小組編纂而成,並且由尊者指示內容大綱之規畫及具體內容。

《佛法科學總集》上下冊集結了三藏經典中有關色心諸法之科學論述,其內容含攝現代科學中之形式邏輯、知識論、心理學、語言學、腦神經科學、天文學、宇宙論及時空理論種種研究範圍,除了廣說佛法中對於世間諸法之如實觀察,更有助於佛法科學與現代科學之間的會通交流。

序跋:


編輯顧問圖登錦巴的前序
佛教傳統與現代科學之間的關聯

總說
  
  世界歷史中,由於人類知識水準的提升,以文字為主的文化變得極為豐富與普遍,這可由歷史文獻或考古學家就遺址、廢墟的研究得知。人類文化中,就「如何形成生命及星球」這類隱蔽的問題進行觀察,如這個世界是由誰創造的、星曜是如何形成的、其他星球是否有生命存在、有情或人從何而來、死後是否有續流還是如油燈熄滅般完全沒有了。這類問題是人類社會共同的疑惑。有這樣的疑惑,是自然而然的,這是因為人類的智能遠遠超過其他動物的緣故。甚至可以說,接下來有的高度文明,是人類運用本具的智慧,就上述問題進行探討而開展出來的。
  
  可以知道的是,眾多重要古文化是以推理作為尋求真相的基礎,並以哲學的方法仔細進行觀察;在認真思考如何觀察後,建立出廣大的知識論(epistemology)。從歷史文獻可知,古希臘與聖地天竺的知識論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準。我看到這兩個古文化有四個共同點:第一、因為對真相的了解或不了解,而引發了暫時或究竟的苦樂。第二、了知內外一切法的最終方法應該由與此事物有關的因果去確定。第三、真相是人類可以了知的對象。第四、都主張用人類的智慧推理才能做到上述所說。
  
  古希臘與聖地天竺的邏輯學也很有深度,這也可從上述的理由得知。古希臘的邏輯學,主要是在西元前四世紀時,由亞里斯多德建立並宏揚。聖地天竺的邏輯學,在西元二世紀左右,由著名正理派阿闍黎喬答摩撰寫《正理經》,安立成立語五種支分的論述,將其發揚光大。
  
  古希臘,以邏輯確認的知識範疇,有邏輯學、存有學、物理學、生物學、形上學、倫理學、政治學、修辭學、美學等。不像現代文化中區分了科學與宗義,在當時並無這樣的區分。同樣地,觀察古印度文化,也有不同類別,例如,一、工明;二、醫明;三、聲明;四、量明;五、器世間學;六、有情學;七、業學;八、生處學;九、時間學;十、死亡學;十一、了知上中下根慧學;十二、他心通學;十三、了知諸界為五大之生學;十四、了知色等五境為心所知之境學;十五、咒學;十六、了知諸質為甘露之醫學;十七、法明;十八、解脫或菩提學。在《本生經廣疏》、某些《俱舍論》的註釋,及吉祥時輪金剛續經等,對於十八種分類也略有不同。總之,在佛教經論中,主要可分為五明:工明、醫明、因明、聲明、內明。其支分有修辭學、辭藻學、韻律學、戲劇學、星象學等五小明。跟古希臘一樣,並未區分科學與宗義學。
  
  現代化影響前的西方社會,並未將科學與宗義區分開來;不僅沒有區分開來,像科學science,宗義philosophy,很多時候幾乎被視為同義詞。西元十八世紀左右,過去所謂的自然哲學(natural philosophy)逐漸改變,並更名為自然科學(natural science)。
  
  古印度文化中的佛教經典裡,並沒有明顯將科學與宗義區分開來,這與其他古文化的作法是一樣的。然而,在安立情器世間及所知的論述時,像現代科學的作法般皆以因果論為主。同樣地,所有對於真相的論述,最終是以現前覺受為依據。尤其觀察內心狀況而安立佛教心理學時,像科學一樣,以已確認的內容為基礎,再以正理的方式推論出有此必有彼、無此必無彼等,得出新的結論。無論這種作法是否取名為科學,實際上已完全具備現代科學的內涵。
  
  佛教經論明顯地區分出基法真相的論述、道次第、現證果,對基、道、果分別做了詮釋。基法真相的論述,並非受宗義者的強烈思想所影響,只是實事求是而已,如同現代科學的立場般,是承許境的真實情況。因此,如同如何去理解現代科學般,佛教教義中也必須有基法真相的論述。
  
科學與宗義學
  
  科學的英文是science,拉丁文是scientia,意思是知識或知識所獲,梵文是闍那,翻成藏文為日巴。被視為西方科學始祖的希臘學者亞里斯多德,對科學的解釋是給予決定的知識,也就是透過邏輯與理由詮釋的內容。古印度學者,透過量學方式所安立的內容稱為闍那或日巴。現代對科學的狹義解釋是,經得起被觀察、使前後知識系統化的解釋,及由此解釋成為另一個假設的基礎。後者又有兩大重點:一、被觀察的假設能經得起驗證。二、依此解釋能夠成為其他解釋的助緣,即使現有假設無法被證實。因此,知道平時用的科學有廣義及狹義的說法是很重要的。
  
  以狹義角度解釋科學,指的不只是所獲得的知識,也包括獲得此知識的方法。現今普遍認為是否符合科學,除了要看所觀察的事物與觀察所得的結論,也包括進行觀察的不共方法。那麼,不共的觀察方法是什麼呢?觀察事物時,一、有計畫地對事物進行觀察;二、對觀察所得的內容進行推論;三、依解讀提出假設;四、依前流程所獲得的結論,對相關的新分析再次進行推論;五、評估可否被證實;六、依結論反思先前的研究是否需要修改。以上是現代科學研究方法的必要條件。
  
  科學文獻的發表有三大部分:一、為解釋某件可見事物的推論;二、推論與事實是否吻合的假設觀察;三、假設觀察結果與事實是否吻合的數據,及公開發表的驗證。為某件可見事物的解釋進行推論時,偶爾會以某部分已被驗證的真相的公設、因果關聯,以及僅能排除被否定的可能等進行推理。因此以科學方法觀察事物時,要保持客觀態度,若一開始就先入為主,再去尋找符合自己見解的解釋,是不被允許的。同樣,緊持已經被驗證過的內容,再尋找其證據,也是不被允許的。因此,科學是以各種方式顯明實際狀況,當證據與自己原先想法有衝突時,必須放棄自己原先的想法。不一味堅持己見,就是科學觀察方法的不共特點。
  
  基本上,宗義與科學一樣,主要目的是觀察基法真相、找出事實。一般而言,宗義的主要方法不是現前覺受,是以理由去破他宗、立自宗、反他駁、使自宗論點沒有前後矛盾。以無垢正理尋找證據,以自己的宗義詮釋基法真相。因此,科學與宗義,在觀察方法上有差別,在結果上也有差別。例如科學結論需要公開反覆驗證才能成立,較為普及;相反地,宗義的結論,只有承許此宗義的人才會認同,由於有不承許此宗義者,尤其有反駁此宗義者,所以範圍較小。
  
科學與真理
  
  問題一:現代科學的方法如此嚴謹,科學所證實的內容一定是真的嗎?問題二:只要是真相,都一定要被科學證實嗎?這兩個問題非常重要,也正是現代科學家與哲學家激烈討論的議題。
  
  科學理論是以當時了解的內容為基礎,而去證明新的結論。所以隨當下的情況,有一些理論會被視為真相,可是隨著後來的新發現,過去被視為真相的理論就必須改變,這點可從科學史了解。因此,二十世紀著名的科學哲學家卡爾‧雷蒙德‧波普說:「若科學解釋不符合真相,無論何時,都要有與此內容不真的批評。」如早期星象學主張地球不動,是太陽、月亮等隨地球轉;這種說法被「已見相違方之因」及「不見相屬方之因」破除。同樣,二十世紀裡面,量子學者、諾貝爾獎得主、美國科學家理查‧費曼也說:「科學結論並不具有絕對性。」又說:「我們科學家現在所知道的、所說的內容,只是隨著不同理解層次而做的解釋而已。眾多的解說中,很多都是沒有決定性的;有一些可能有決定性,但具有百分之百的決定性是完全沒有。」因此,我覺得科學的結論與真相間,二者的關係是相當複雜的。話雖如此,一般科學的結論,都是依著現前覺受,屬於以現前或現前內容為主的略隱蔽分,所以現前層次所證實的內容,一般而言,可被認為是真相。
  
  第二個問題如何回答呢?這會隨著自己對基本實況的解讀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別。現代科學哲學裡,有許多不同主張,例如:有認為只要存在,一定要有形色,一切真相都是具有形色的物體;所以,只要是真相,遲早都會被科學證實。不僅如此,像心理學主要是從內心感受上去談的學術;最終,心理學還是得從最基礎的身體變化去證實。總之,心理學談到最後時,必須得從細微的物理上去做解釋,有這樣的說法。
  
  另一派認為,只要存在,一定要具有形色,或成為具有形色物體的特徵,可是真相不一定都被科學證實,因為科學的觀察方式是受限的——需要數量衡量、公開認證、有各種不同的情況等,經過綜合種種因素而做出結論。所以,解說真相的某些時候時,科學的方法無可避免地無法滿足。
  
  還有另一派說,實相不一定被科學觀察的內容所歸納,因為科學是觀察現前,或跟現前有關的內容的一種方法。沒有被這種觀察方式觀察到的究竟實相仍有很多。
  
  又可從另個角度去看上述的第二個問題。研究現代科學的定義、科學的作用、科學的結果者有說,透過科學方法所得到的結論,僅限於以客觀的角度去解說自然世界及以現前覺受,而且這些說明都被證明。只要存在自然界,就必須具有形色,或與物理有關。一切真相都是科學的結論。在眾多知識中,科學是尋找真相的唯一途徑,因此,比起其他知識,科學是最優秀的。
  
  另一種主張與上述所說顛倒,認為科學在任何時間、地點,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客觀了解實相,這只是一種信仰而已。如果這是實的,那麼科學絕對不可能有錯誤,也就無法發展。科學的結論如同其他文化論述,只是在自己的觀察範疇去尋找真相,並不是在任何時間、地點,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確認真相。因此,科學方法和其他學科的方法有所不同,除此之外,並無法說科學是至高無上的。
  
  少數人持後者的立場,其中最著名科學理論家保羅‧費耶阿本德;在他的著作《反對方法》(Against Method)中說到科學理論的諸多疑點。他的主張也被其他學者反駁。
  
  上述雙方在科學的定義及觀察方法上並無共識,所以針對上述兩個問題,雙方也無法有一致的結論;然而,雙方共同認可科學的作法,以及在現前法及尋求依賴現前法之真相上,認定科學是個不可或缺的途徑。
  
  西元1962年,湯瑪斯‧孔恩於《科學革命的結構》說到科學革命是如何形成的。也就是說,在科學學術領域中,許多大家公認的內容,現今有了矛盾,而且出現越來越多的反例。如果不進行科學革命的話,將會有更多矛盾處,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必須改變過去的說法,這種情況他稱為「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對於科學的結論如何被證實,孔恩的這本書,與卡爾.雷蒙德‧波普、保羅‧費耶阿本德等人先後提出的深奧觀點,的確可讓吾等在科學如何確立真相的認知上,給予極大的幫助。同樣地,讀者們也可深思科學的結論與真相的關聯,我覺得了解這點相當重要。
  
吉祥那爛陀的體系
  
  導師涅槃後,追隨導師的弟子們先後做了三次集結,將導師教言含攝為三藏。即開示取捨的戒律內容為律藏,以三摩地修行及成就內容為主的是經藏,以了解真相智慧的內容為主的是論藏。這是眾所周知的。三藏中,與科學直接相關的是論藏,佛教學者依論藏解將一切所知含攝於五個項目——色、心、心所、不相應行、無為,或含攝於十八個項目——色等六境、眼及意等六根、依此十二處的六識,這是廣大阿毘達磨的內容。
  
  阿毘達磨主要的內容就是心理學,特別對於心識的數量、性質,心所的數量、各個性質與作用,苦樂之因——善心與惡心——的差別,煩惱及其因等,做了說明。對於具有形色之法,廣至器世間的形成,小至構成色法的微塵,阿毘達磨也做了廣大的觀察及解釋。古印度論典,特別是阿毘達磨論典中有關境的論述,可以從這本《佛法科學總集》清楚看到。
  
  歷史上,佛教的阿毘達磨體系有眾多派別,然而至今尚未衰退、持續流傳的有三個,即巴利語系的上座部阿毘達磨體系,從梵文翻譯、現今以藏文為主的一切有部阿毘達磨體系,又稱為下部阿毘達磨,及以聖者無著的大乘阿毘達磨集論為主的上部阿毘達磨體系。
  
  導師曾說「如煉截磨金」等,就是對自己的追隨者說,不該矇著眼就投入,應該以正理觀察,加上自己驗證觀察的內容,定解後再投入教理。堅守這個原則並發揚光大的就是吉祥那爛陀寺體系。這個體系的創始者是二世紀的吉祥怙主聖者龍樹。至今我們仍可以看到怙主龍樹無懈可擊的梵文著作。如《中觀根本慧論》論證時間為觀待之理,《迴諍論》論證認知與所知互相觀待等。客觀地看待這些論著,產生確信著作這些論著的阿闍黎的確超越現今著名的哲學家、科學家的想法,必定對阿闍黎們油然生起歡喜心。總之,怙主龍樹剖析了導師所說的因果緣起之理,尤其顯明微細施設緣起的密意,豐富了佛法宗義及對基法真相的觀察方法。
  
  怙主龍樹的追隨者中,親炙弟子——聖者提婆,與四世紀的佛護論師、五世紀的清辨論師、七世紀的月稱論師、八世紀的寂天論師等,都聲名遠播,他們對吉祥那爛陀寺體系的貢獻,難以言喻。吉祥那爛陀寺體系中,除了前面提到的幾位論師,四世紀時,出生於巴基斯坦白沙瓦的聖者無著,及他兄弟——世親論師,對瑜伽行派的宗義有很多論著。其中,與基法真相或科學有關的是聖者無著的《大乘阿毘達磨集論》,世親論師的《大乘廣五蘊論》、《阿毘達磨俱舍論》及《阿毘達磨俱舍論自釋》等。這些典籍廣說了心法、色法與情器世間形成之理。藏傳中,對阿毘達磨的解釋主要針對兩位印度論師的著作,這種作法流傳已久。
  
  在古印度論師中,對吉祥那爛陀的體系有無與倫比貢獻的,還有第五世紀的理聖——陳那論師,及他的追隨者——七世紀的法稱論師。眾所皆知,他們是佛教量學的創始者,而且他們與古印度著名宗義者——正理派及伺察派,就量理方面有過廣泛的辯論,使量學達到極高的水準。早於這兩位論師,約在一世紀時,《彌蘭王問經》就以理破斥「我」。再加以觀察,怙主龍樹的《中觀根本慧論》、《迴諍論》等理聚論,都以理作為講述的方式。雖然也可以透過無著《大乘阿毘達磨集論》的《決擇分論議品》,及世親著名的邏輯論了解佛教量學的存在;然而就像歷史學家所說,佛教量學的基本結構還是由陳那論師、法稱論師提供。
  
  在佛教量學典籍中,可以找到大量與現代心理學相關的內容,包括科學家們研究的對象——心識,如根識的性質、根識如何產生、作用是什麼、怎麼產生錯誤,如何產生境相、如何引發定解。作意的性質及作用,回憶的性質及作用,執總識、認知識、類似識的主要要義,都以四理的方式加以廣說。這是現代心理學家、神經學家與佛教量理學者,之所以能互相幫助、增長知識的原因。
  
  依古老文獻、遺址等考古研究,很早以前,吉祥那爛陀寺的天文學就很興盛,玄奘的《大唐西域記》說到,那爛陀寺裡有研究星象的天文台,名為喀苟拉。現代的歷史學家也證實,五世紀的那爛陀寺學者、印度著名星象曆算家阿耶波多便在那爛陀寺裡研究星象天文。阿耶波多的星象天文書中,總結了許多曆算學的要義,他對太陽、月亮、星曜的論述,與現代科學家的說法吻合,如日蝕、月蝕是如何發生的,也提到地球每一天會自轉,隨太陽公轉等。
  
  同樣地,吉祥時輪金剛的論典《無垢光大疏》提到星象學是怎麼解釋星曜輪轉、推斷日蝕、月蝕的計算方式,冬至的算法,這些如何形成年曆、月曆、日曆等要點。另外,幾何學中,如三角形、四方形、圓形等的尺度衡量、繪製壇城的線條,皆與現代建造房屋的平面圖相似,已經到達相當的水平。如果去看吉祥那爛陀寺的醫典,如龍樹的《療法百種》,和聖勇作的《醫觀八支心要》及相關注釋,也可了知當時已有良好的醫療水準。聲明學方面,吉祥那爛陀寺的典籍也十分有名,如月官的《月官文法論經》、《聲音經》,天王論師的《迦羅波經,阿弩布地論師的《妙音文法經》。
  &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