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煉金術的終結:貨幣、銀行體系與全球經濟的未來 | 拾書所

金融煉金術的終結:貨幣、銀行體系與全球經濟的未來

$ 390 元 原價 520



內容簡介:


「經濟衰退停滯、市場失靈、全球性金融崩潰、民粹興起……
原來這些問題,都從你錢包裡的那張紙鈔開始。」


◆季辛吉、葛林斯潘、沃克爾、桑默斯……全球經濟、金融界領袖一致重量級推薦

「這本書很可能會拯救世界。」
——麥可.路易士(Michael Lewis),《魔球》、《大賣空》作者

「莫文.金恩的這本書,可能是關於金融危機最重要的一本著作。不論你是否同意書中觀點,金充滿遠見的觀點值得各方注意,從經濟系學生到國家元首都應該一讀。」
——勞倫斯.桑默斯(Lawrence H. Summers),著名經濟學家,美國前財政部長,哈佛前校長

劍橋大學榮譽學者、前英國央行行長及首席經濟學家莫文.金恩(Mervyn King)
深度剖析當代貨幣銀行體系的形成、運作方式與病灶
找出世界經濟失衡、長期停滯、金融風暴的成因及解方,為全球金融體系的未來尋找出路

▲全球金融與銀行體系總體檢

「我真心希望五十年後,我們的孫子不會質疑為何我們缺乏大刀闊斧推動改革以阻止危機再次發生的勇氣。」

過去的二十年,全球經濟先經歷了十年的穩定成長,改變了全球經濟與金融體系的面貌;爾後在二??七至?八年(第二個十年),遭遇了自一九三?年大蕭條以來的全球金融與經濟危機和衰退,至今仍未完全恢復元氣。本書主要探討為什麼這樣的金融與銀行系統會遭遇危機和衰退?為什麼會對生產力與就業造成如此大的傷害?應該怎麼去預防它再次發生?並提出與檢視未來可能可以有的解決方案,嘗試為全球金融與銀行體系的健康找到方向與答案。

▲當撙節、量化寬鬆等貨幣政策都失效……深度解密金融為何大衰退、大停滯,以及如何解套

我們的金融體系已經出現問題。我們都感覺到,但莫文.金恩率先看出其中因果關係;他執掌英格蘭銀行的十年之間,經歷過金融危機的最高峰,這些經驗助他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運作機制的深層真相。在這本《金融煉金術的終結》中,他提供了關於銀行產業的過去與未來,以及現代財政的關鍵解套之方。

工業革命是現代資本主義時代的基石。然而在這兩百年間,科技創新的繁盛實則來自於人類執行了兩種更為古老的發明:紙幣和銀行信貸。今日我們視這兩種工具如空氣和水,但它們的核心概念其實非常具有顛覆性質,近乎魔法。普通的紙張變得如黃金般具有價值,而高風險的長期借貸被轉化成短期的銀行存款。正如金在書中提出的,這便是金融的煉金術——人類創造出不尋常的金融力量,足以違抗現實和常識。對這些力量的信仰帶來龐大的利潤;它們引發的金流使得兩個世紀以來的經濟成長更加繁茂。然而,它們也帶來一連串的經濟災難,從通貨膨脹到銀行倒閉,到最近的全球性經濟衰退。

在本書中,作者提出了四個造成資本主義金融與經濟體系失敗的概念:

■ 失衡:政府作為調整市場機制和經濟體系之間的關鍵力量缺席了。

■ 極度不確定性:經濟學家認為的「理性」所建構的資本主義體系,因為低估了「理性」的不確定性,太相信「經濟學原理」而對現實世界的危機和未來發展造成了誤判。

■ 囚犯困境:因為自利心理和資訊的不完整,囚犯困境未能如理論般促成最好的經濟效應,反而造成了現實中以自利心態行事,錯過了合作所能帶來的更好的的結果。

■ 信任:管理者因為無法提出並實行完善的法規造成體系中行為者之間,甚至人民對管理者的不信任,造成整個金融與銀行體系失去控制。

▲剖析過去與未來,指出讓經濟永續昌盛的改革之道

「幾個世紀以來,貨幣與銀行金融煉金術都被視為實力的泉源,但其實這兩者是資本主義經濟體系最脆弱的環節。唯有仰賴知識革命,才足以驅動改革貨幣與銀行體系以及全球經濟制度的長程計畫,而那多半將是下一個世代的任務。儘管如此,我們不能以之作為暫緩改革的藉口,畢竟未來將會因下一場危機而受苦的是當今的年輕人——如果未能推動改革,未來危機所造成的經濟與人類代價,絕對會比上一場危機更龐大。」

我們該如何調和煉金術帶來的力量和它的內在弱點?莫文.金恩根據個人的研究和從業經驗,提萃出對這些經濟驅力的鮮活解釋,並指出全球經濟的未來方向。他大膽的解決方案一刀剖開目前過於龐雜的法規,指出一條清晰的路徑,通往充滿彈性的經濟繁榮,並將終結我們對於祖先創造出的煉金術的過度依賴。

【國內各界專家學者共同力薦】

王文靜 商周集團執行長
王泓仁 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吳中書 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
林建甫 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
陳? 東吳大學法商講座教授
馮勃翰 台灣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
黃俞寧 政治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
黃朝熙 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中央銀行理事

「這本書沒有八卦也沒爆內幕,但是英國前央行總裁從他處理金融海嘯的實務經驗出發,用最平易近人的方式,將貨幣銀行的複雜觀念娓娓道來,並深刻指出現行全球金融制度的潛在問題。推薦給所有對總體經濟學與金融有興趣的學生和從業人員,政府相關政策的制定者更是必讀。」
——馮勃翰 台灣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

◇全球經濟、金融界領袖一致重量級推薦◇

「如果《金融煉金術的終結》能夠獲得它應得的關注,這本書很可能會拯救世界。」
——麥可.路易士(Michael Lewis),《魔球》、《大賣空》作者

「一份精妙複雜卻又高度平易近人的研究,為我們解答當代金融如何迷失方向。幾乎無人能比莫文.金恩先生更有資格去想像未來的銀行業務。這本書所有人都應該讀一讀。」
——亨利.季辛吉(Henry Kissinger),前美國國務卿、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莫文.金恩問道:為什麼幾乎每個工業化國家都難以克服二??七至?八年金融海嘯後的停滯?為什麼貨幣與銀行這個『市場經濟的煉金術』,反倒成為了致命的弱點?他提出了這些疑問,以及更多建言。這本高度挑釁的著作,力圖理解這場當代最大金融危機以及金融的未來,是本必讀之書。」
——艾倫.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前美國聯準會主席

「莫文.金恩憑藉對銀行業歷史的多年學術研究,以及他迎戰金融恐慌的真實經驗,為貨幣及金融改革奠定了新的框架。概念上看似簡單,但它挑戰了現行主流的銀行與市場實務。《金融煉金術的終結》需要讀者們的辯論和有憑有據的反饋。」
——保羅.伏克爾(Paul A. Volcker),前美國聯準會主席、歐巴馬政府經濟顧問

「莫文.金恩的這本書,可能是關於金融危機最重要的一本著作。不論你是否同意書中觀點,金恩充滿遠見的觀點值得各方注意,從經濟系學生到國家元首都應該一讀。」
——勞倫斯.桑默斯(Lawrence H. Summers),著名經濟學家、美國前財政部長、哈佛前校長

「我曾讀過大量和二??七至?八年金融海嘯及其教訓有關的書籍,而本書是其中最為聰慧的一本,處處充滿新的洞見。在其他『金融領袖』出版回憶錄的同時,金恩孕育出了這本著作,不只告訴我們國際金融體系出了什麼問題,更告訴我們經濟學本身的缺陷所在。」
——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美國哈佛大學歷史系與商學院經濟史學家,著有《貨幣崛起》、《世界大戰:20世紀的衝突與西方的沒落》等

「對戰後的經濟決策和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困境,做了非常清晰的描述……很難得能遇見一本像《金融煉金術的終結》一般在理智上如此令人振奮的著作,著實是一場炫目迷人的演出。」
——約翰.普倫德(John Plender),英國《金融時報》資深社論與專欄作家

「一如往常,(金恩)於本書中對經濟學提出了奠基於深刻考據之上的批判,並同時對政策提出了實際且銳利的觀點。這是一個罕見的成就。」
——克利夫.克魯克(Clive Crook),《彭博觀點》(Bloomberg View)

序跋:


引言
  
那是最美好的時代,也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蠢的年代;那是信任的紀元,也是懷疑的紀元。
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

  
  過去二十年的現代世界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糟糕的時代。這二十年的故事是一段述說兩個不同紀元的故事————第一個是成長與穩定的紀元,緊接而來的第二個紀元則和工業世界有史以來最糟糕的銀行危機有關。短短一年多(即二??七年八月至二??八年十月),原本眾人眼中的智慧年代竟瞬間變成了愚蠢的年代,信任也變成了懷疑。先進國家各主要金融中心的最大型銀行相繼倒閉,導致世界各地信心崩潰,並引發一九三?年代以來最深沉的經濟衰退。
  
  這一切怎麼會發生?這是個人、制度還是觀念的失敗?二??七年至二??八年的一連串事件,催生了許許多多和這場危機有關的文章和書籍,甚至還有以此為主題的戲劇和電影。如果這場危機過後的經濟成長率能比得上以危機為主題之書籍的出版速度,那我們應該早就回到充分就業的狀態。但那類報導性的內容——例如當時的媒體報導和公開辯論——多數聚焦在症狀,而非根本導因。十八世紀工業革命後,當今的貨幣及銀行體系便成為現代資本主義的基石,但從那時開始,世界上也陸續爆發一系列的金融危機;所以,儘管二??八年金融危機的諸多事件迄今仍生動地烙印在市場參與者及投機者的腦海裡,那些事件也不過是構成最近這一場危機的要素而已。換言之,債務的成長、銀行的破產以及接踵而至的經濟衰退,都只是金融與經濟體系諸多沉痾的表面訊號罷了。除非我們回頭追溯根本導因,否則永遠也無法了解究竟危機是怎麼形成的,不僅未來無法防範問題的重複發生,也無力幫助經濟體系真正的復原。本書審視人類的貨幣與銀行體系,探討它為何會週期性地爆發令人沮喪的危機。為什麼危機會發生?為什麼這些危機令我們的就業與生產活動付出那麼大的代價?要如何防範危機的發生?而為了解答這些疑問,我們也將檢視一些有助於提出答覆的新概念。
  
  二?一一年春天,我到北京和一位資深的中國央行官員見面。在釣魚台國賓館設宴的晚餐開始前,我們先在那裡打了一場網球友誼賽,過程中,我們談到整個世界可從過去的歷史吸收到哪些教誨,並用以因應眼前的挑戰——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挑戰是:如何在二??八年西方銀行體系崩潰後,再次振興世界經濟。談著談著,我突然想到,據說有一次某人請教中國前總理周恩來對於法國大革命的看法,並且詢問他這場革命的重大意義(他回答:「現在下結論為時尚早」),於是我便問那個中國同儕,此刻的他認為十八世紀下半葉的英國工業革命有何重要的意義。他沉吟了一會兒後,慎重地回答我:「我們中國人從西方人身上學到很多,你們讓我們了解到競爭和市場經濟是支持工業化發展的力量,並且能夠創造更高的生活水準。那是我們想要仿效的。」但接著他話鋒一轉,說:「但我不認為你們已經真的學會要怎麼搞好貨幣與銀行業務。」1這本書的發想就是來自他的這一番評論。
  
  自從這場危機爆發後,很多人都試圖找出那個災難結果的罪魁禍首。然而,歸咎個人不僅無濟於事,還會造成反效果,因為試圖歸咎某些人的作法,只會讓你誤以為只要少數人(其實是很多人)接受懲罰,這個世界就會從此長治久安,不再發生危機。真希望事情有這麼簡單。由於銀行業的工作極為挑戰智慧,也隨之創造了優渥的報酬,當時整整一個世代最聰明且最優秀的人才都前仆後繼地投入這個行業,尤其是交易(trading)活動中。可惜的是,這些人才都被嚴重的誤導了。雖然某些個別政策制定者或銀行家顯然不適任或過於貪婪,但引爆這場危機的並非個人的失敗,而是整個體系以及支撐著這個體系的基礎理念的失敗。一切後果皆導因於世人對於世界經濟運作模式的普遍誤解。由於目前銀行部門的規模與政治影響力極為強大,現在才開始著手限制與壓抑,會不會為時過晚?答案是——不會,只要有心對症下藥,永遠也不嫌晚,而我將試著透過本書,尋找正確的問題與解答。
  
  如果不歸咎演員,那是不是該怪罪編劇?很多人將經濟學家打造為惡棍之類的反派角色。經濟學是一門抽象且愈來愈數學化的學科,很多人認為,由於經濟學家未能預測到這場危機,故經濟學已然失靈。這樣的想法就好像把偶發的天然災難歸咎給科學家一樣。不過,如果錯誤的科學理論真的導致災難發生的可能性上升,或製造出「災難永遠不會發生」的認知時,我們確實會怪罪科學家,而本書的論點之一是,經濟學所激發的許多思考方法已導致危機發生的機率提高。經濟學家假裝自己具備預測的能力,等於是自找麻煩。沒有人能輕易預測不可知的未來,經濟學家當然也不例外。然而,儘管外界批判不斷,現代經濟學終究提供了一種獨特且有用的思考方法,讓我們得以思考這個世界的一切。只是,沒有任何一個科目是一成不變的,面對這場危機的慘痛經驗,經濟學必須隨之改變,而且可能是激烈的改變。我們必須為自己著想,以史為鑑,以得出一套適用於今日的理論,而非屈服於歷史巨輪之下。
  
  以全球幾個先進的經濟體來說,有能力把人類送上月球,還能生產與提供複雜且創新的產品及勞務,目前卻似乎因金錢與銀行業務等較世俗的挑戰而陷入困獸之鬥。危機爆發的頻率與嚴重程度一次比一次更驚人。二??八年十月,危機正熾之際,眼見全球銀行體系所存在的債務問題,許多主權政府出面承擔責任。從資產負債表的角度來說,當時的銀行體系在實質上已被國有化,問題是,國家卻未因此取得對銀行業營運的集體控制權。我們不能輕易遺忘當時的政府拯救行動,因為當情勢急轉直下,歌頌市場紀律不遺餘力的銀行部門,竟是靠著納稅人的支持才得以苟延殘喘。到後來,連國家的信用度都岌岌可危,某些國家如冰島和愛爾蘭甚至信用盡失。上帝或許創造了宇宙,但我們這些凡人卻製造了紙製貨幣和高風險的銀行。銀行是人類一手打造的機構,是創新、繁榮與物質進步的重要泉源,但也是貪婪、腐敗和危機的主要禍端。無論如何,銀行對人類福祉的影響至為重大。
  
  綜觀現代史,貨幣和銀行業務多半被視為將人類從停滯的封建制度中解放出來的神奇要素,這兩項要素使得活力十足的市場得以興起,而市場的興起則讓支持經濟成長的必要元素——長期投資——得以進行。
  
  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使得「紙鈔能取代具內含價值的黃金與貴金屬、銀行能收受安全的短期存款,並將之轉化為長期的高風險投資」等概念獲得認同,甚而取得主導地位。這是一個極具誘惑力的革命性概念。事實上,這就是金融煉金術——一股藐視事實與常識的非凡金融力量就此誕生。從那時迄今,人類將貨幣視作靈丹妙藥的追求,便引爆了一系列經濟災難——包括超級通貨膨脹與銀行崩潰事件等。為何貨幣與銀行業務——也就是市場經濟的煉金術——會變成市場經濟體系的致命弱點呢?
  
  本書的目的就是要解答這個問題。一開始,我們將解釋為何現代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失靈的罪魁禍首是貨幣與銀行業務,說明這些失靈對於整體經濟體系造成的後果,並且闡述要如何終結這項煉金術。我們對於貨幣與銀行業務的概念大致就類似於我們目前引導政治與想像過去的方法,二者皆為我們這個世代特有的產物。二十世紀經濟蕭條、超級通貨膨脹與戰爭等經驗,改變了這個世界和經濟學家對於貨幣與銀行業務的想法。在一九三?年代初期的大蕭條來臨以前,各國中央銀行和政府一向認為它們的責任是穩定金融體系和平衡預算。
  
  然而在大蕭條過後,官方焦點轉向以維持充分就業為目標的政策。戰爭結束後,原本世人信心滿滿地認定凱因斯學派的各項概念(利用公共支出來擴大經濟體系的整體需求)將防止我們重蹈覆轍,但事實證明那樣的信念太過天真。一九六?年代各地採行的擴張性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