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屋【電影書封版】 | 拾書所

小屋【電影書封版】

$ 276 元 原價 350



內容簡介:


改編電影《心靈小屋》全台感動獻映

我們都有著與眾不同的失落,有著只屬於自己的「小屋」。
你是否願意重回那黑暗痛苦之處,尋找真正的療癒和自由?


一名父親花了50年思考生命中最艱難的問題
寫成這部小說自費印刷送給孩子
卻意外成為口碑10年不墜的出版奇蹟
譯為50種語言,全球暢銷20,000,000冊

◎全新電影書封.珍藏收錄
保羅.楊寫給台灣讀者的扉頁私語
十週年新版序言.16張電影劇照


◎長踞紐約時報排行榜冠軍一年,帶動全球療癒小說風潮
◎美國亞馬遜書店上萬讀者熱淚推薦

生命的絕妙奇遇,帶領他踏上一場癒合巨慟的動人旅程

麥肯帶著三個心愛的孩子在暑假結束前到山上露營,開心的假期正要結束,卻赫然發現小女兒蜜思失蹤了!經過警方地毯式的搜尋,最後只在一棟山間小屋發現了蜜思血跡斑斑的紅色洋裝……

事隔三年半,蜜思遇害的「巨慟」仍籠罩在麥肯心中。在一個郵差無法送信的暴風雪天,麥肯竟在自家門前的信箱發現一封署名「老爹」的信,信中邀請他週末到「小屋」碰面。「老爹」是麥肯妻子小娜對上帝的暱稱,而「小屋」則是他回憶中的至痛。這是某人開的一場惡意玩笑、殺害蜜思兇手的邪惡計畫,還是上帝真的送來了一封邀請函?

困惑、痛苦與憤怒的麥肯,決定獨自踏上重返小屋的旅程。不料在那兒等著他的卻是……

他在小屋到底遭遇了什麼事?這一切跟蜜思、「老爹」又有什麼關係?

【各界感動口碑】

我真的以為這只是另一本普通的書。但是朋友們,相信我——這不是!每當流行風潮來襲,我通常都任它隨風而逝。但說到《小屋》,我不僅立刻跟上這股風潮,還不斷停下來呼朋引伴。我不記得之前有哪本書,更別說是哪本小說,對我的生命有如此巨大的療癒力。(加拿大知名廣播人 竹.馬歇爾)

我們每個人都有與眾不同的失落,有著我們自己的「小屋」……如果一直拒絕回到內心所害怕的「小屋」,就無法讓生命感受到希望、熱情與愛……若我們願意以愛與良善回應創痛遭遇,療癒便能發生。(作家 蘇絢慧)

《小屋》將不會是你所期待的,它也許會令人不舒服,而且絕對不符合傳統,但我百分之百推薦這是本值得一讀的書。(公共神學研究者 蘇珊娜.克拉克)

當作家的想像力與神學家的熱情交織,就孕育出像《小屋》這樣的小說。本書對我們這個世代的影響力,有可能媲美當年《天路歷程》所產生的影響。這本書就是有那麼好!(溫哥華維真神學院榮譽教授 畢德生)

當虔誠的信仰與受創的靈魂產生糾結時,你當如何面對自己、家庭及未來?藉由《小屋》這本書,我彷彿看見自己被刺入剖開,心中那隱藏不為人知的秘密,頃刻之間像透明般一覽無遺。《小屋》是你尋找答案的機會,你不可錯過。(朱植森牧師)

有的心理學家認為寬恕是德行中的德行,會原諒、寬恕他人的人可能是最快樂的人!《小屋》的作者就是要幫助我們更快樂,並且能將喜樂分享他人。(卡內基訓練負責人 黑幼龍)

這部小說為人類在苦難中的孤獨、困惑、憤怒與呼求,提供了一個清晰可信、誠懇欣慰的回應。(作家 彭蕙仙)

我迫不及待地向每個人推薦此書。此書超乎想像,會讓人的精神或靈魂提升到另一層次的境界,讓人一次又一次地反覆回味無窮。這本書充滿著能量,是能讓人活起來的書,衷心極力推薦。(張進益牧師)

這是一部談論內心醫治的小說,作者的筆觸溫暖親切,透過一連串的對話探討人生的哲理……這是作者的療傷心靈之旅,也適合提供給內心受傷的每一個人。當你試著敞開胸懷,相信都可以找到自己內心的「小屋」,享受一場洗滌心靈的對話。(資深記者 高有智)

光是書中「老爹」與主角對話的過程,就足以令我們瞠目結舌,也點出我們心中不可否認的衝突與矛盾。(周巽光牧師)

這本書會挑戰你,不管你的信仰與期待是什麼。(美國讀者Jean Peterson)

我的眼眶泛淚、喉頭哽咽,一心只想到其他需要讀這本書的人。我也深信每一位讀過這本書的人,都會跟我有同樣的感覺。(奇柔‧渥克博士)

是最近淚腺鬆弛了嗎?讀這本書,我哭了。每個人心中都有各自的地獄,當你逐頁閱讀,這本書或許也會將你從那樣的地獄中救出來吧!(本書日文版編輯)

如果上帝擁有大能與滿懷慈愛,那祂為什麼對世界上的痛苦與邪惡坐視不管?本書以驚人的創意及無比的清明回答這個古老的問題,是我目前為止讀過最好的書之一。(作家 詹姆士.萊爾)

這是我讀過最能激發人思考的一本書。讀《小屋》所花費的時間絕對值得,或許你不同意書中的所有想法,但它一定能幫助你釐清每個人都會面對的人生課題。(美國讀者Janet)

我無法再表達我有多麼推薦這本書!這不僅是一個能吸引你注意的好故事,而且將讓你看到你過去從未有過的、關於上帝的全新觀點與可能。請享受這本書……傳遞這本書……鼓勵其他人讀這本書,你一定不會後悔。(瑞典讀者D. McGowan)

《小屋》從一個吸引人的犯罪懸疑故事開始,但後來變得更豐富。書中傳遞的訊息是舉世皆然的真理,這些真理透過故事來傳達是如此美麗……。書中主角有許多情感上的傷口有待癒合,而當主角找到療癒的道路時,身為讀者的我也找到了。(美國讀者Janet D)

序跋:


寫在《小屋》十週年

——威廉.保羅.楊

  十年前,一萬一千本《小屋》從加州的印刷廠送到一戶民宅。起初我們自費印刷十五本,送給六個孩子當作聖誕禮物,後來這本書卻意外創造了誰也沒想到的出版奇蹟。

   當時我的三個好友韋恩、布列德和巴比齊心盼望這個故事能躍上大銀幕,考慮再三後,認為合適的作法是讓書先行付梓。我們將初稿投到二十六間出版社,卻都石 沉大海或遭到拒絕,於是韋恩和布列德決定成立自己的出版社「Windblown Media」,初試啼聲之作便是《小屋》。他們各自負擔了本書首刷印製費用的三分之一,剩下的則蒙另一位朋友傾囊相助,借錢給我補齊了。

   我從來不曾想過要寫書當作家。如今能擁有這一切,我全歸功於上帝的幽默感。我志向不大,只想著賺錢付帳單、養活家人,並為此同時身兼三職。有些是吃重的 勞力活,其他則透過網路經營,儘管全是低薪的工作,卻「足夠」一家人支付房租及日用所需。我們很滿足,而這是金錢永遠換不來的。

  韋恩 和布列德找到一家離他們很近的印刷廠,首批印好的《小屋》在2007年5月送抵布列德家的車庫。運送過程中,吃重的活多半是他趁夜裡自願攬下,因為白天他 忙著在別人家的庭院安裝灑水系統。而韋恩本身就是個作家,在我反覆編修《小屋》的那兩年,他雖然忙於演講和創作,仍抽空協助我將故事組織得更完善。接下來 的發展,我們當初誰都沒料到。

  我自己更是萬萬沒想到。最初的目標是「Windblown Media」出版社在兩年內賣完首批送達車庫的書,並在五年內逐步將出貨量提高到十萬冊,而我的三位好友希望屆時好萊塢的製片廠會來敲門,商談把故事拍成電影。

   「無知是福」這句話說得很對。回顧一切,加上經歷過這段坎坷的學習過程,如今我明白當時的目標實在太過天真,而且樂觀到令人難以置信,簡直不切實際。當 時我並不曉得,平均來說一本銷量不錯的書,在它的生命週期只能售出約三千本,銷售七千五百本的小說便能榮登暢銷書之列。我們那時有一萬一千本《小屋》躺在 車庫裡,還為它架設了網站,但實際上並沒有任何宣傳或行銷活動。

  這不要緊。當時我正忙著在食品加工廠扛起近三十公斤的火雞肉桶,把肉塞進料斗,同時幫一家電路板廠的維修倉庫載送焊鐵,並負責打掃廁所;還要像個操作電腦的帥氣DJ,在網路上協助公司行號處理視訊會議。

   接下來事情就陷入瘋狂。本來預計兩年達成的目標,在三個半月就做到了。讀者紛紛找到我們的網站下單買書,而且過了幾週會再度造訪,繼續下單買更多本。我 開始收到世界各地的讀者來信,內容感人肺腑、美麗又令人心痛。他們告訴我,《小屋》是如何在「最恰當的時間點」與他們的生命交錯,而書中提出的問題和對 話,又是如何為他們的生命帶來轉變性的衝擊,並分享了許多感人而美妙的故事。

  出版社(甚至是那些曾回絕過我們的)與書店開始找布列德 和韋恩接洽,表示希望協助本書的宣傳、銷售及發行。書市開始傳出《小屋》的口碑堪稱「野火燎原」。2007年5月到2008年6月,短短十三個月期間, 「Windblown Media」花了不到三百美金在行銷及廣告上,卻售出了一百一十萬冊《小屋》。到了2008年6月,本書開始盤踞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第一名,並持續達四十 九週。

  您可能會覺得莞爾。這一切肯定無關我們的才華或聰明,而是「上帝的作為」。整件事發生的時機是如此奧秘,而我們經歷的一切都是獨一無二,若有誰想複製同樣的成功模式,肯定會鎩羽而歸。

  如今《小屋》已翻譯為五十種語言,在全球賣出超過兩千萬本,(非正式性)地躋身有史以來最暢銷的百大小說之列。如今改編電影《心靈小屋》也上映了!

   然而,真正深深觸動我的,是在我寫下《小屋》《十字路口》等作品之際,圍繞著書所浮現的故事。每個人都是一則故事,當我們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就是在傳 講聖地。在那裡,塵土所造的人類經歷淬鍊的爐火,人性歷經上帝的大能而備感驚奇。我想,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赤足而生,因為我們命定要在聖地行走。請容我告訴 您,我所收到及聽聞的幾千則故事之一:

  《心靈小屋》的拍攝場景大多在加拿大的英屬哥倫比亞省南部完成,這是加國最西隅的省份,也是我 直系親屬的居住地。拍攝期間,獅門影業的製作人吉爾.耐特及導演史都華.海澤丁曾經在兩個不同的機緣下,非常親切地邀請我到片場探班一天。第一次是在電影 開拍當天,他們問我是否願意到場看看,並為演員、劇組做祝福禱告。那真是個超現實的日子!我見到了麥肯、小娜、孩子們和威利,還有大約五十名劇組人員和其 他演員,但是老爹、耶穌和沙瑞玉不在現場,起碼不是以肉眼可見的形態現身。

  第二次邀約時,電影已經快要殺青了。他們問我願不願意在星 期三搭機到英屬哥倫比亞省,星期四前往其中一個拍攝地點,週五再搭機返家。這麼多個拍攝場景,我並不曉得他們要我去的是哪一個,也不清楚當時正在拍攝哪一 幕、會有哪些人在場。電影不會按照劇情的先後次序拍攝,拍攝順序端視演員的時間、拍攝地點的使用檔期和許多細節而定。但又有何妨呢,不是嗎?簡直太好玩 了!

  我花了好些年才走到這一步,但現在我的心和靈都篤信上帝是慈愛的,任何時候都是慈愛的,並以奧秘的方式——溫柔卻也帶有對立地 ——參與我們人生各項枝微末節,但就像量子存在的事實一樣,祂的參與常超乎我們已知的範疇,在輕微的動作中作用,是躍進我們意識的徵兆和念頭。我相信大家 都親自聽見上帝對他們說話,只不過祂以每個人獨特的表達方式傾訴,聽起來往往平凡無奇,以至於我們輕忽以待。

  接到電影團隊第二次邀約 後幾分鐘,我的腦海閃過此念(看吧,這就是一例):「嗯,我一直想和布萊得.喬塞克親自碰面,他就住在英屬哥倫比亞省……我想……」我已見過他的太太伊 甸,但布萊得卻老是往外地跑。他身兼神學家、演說家、作家,也是英國一所神學院的成員,所以我甚至不清楚我們兩人當時是不是踩在同一塊大陸上。我給他發了 封電子郵件,告訴他我即將前往英屬哥倫比亞省,想知道他有沒有空碰個面。我才剛剛為他的新作背書,他也讀完了我最新作品的初稿,因此我們有很多可以聊。

  十分鐘後他回信了:「我到溫哥華的機場接你好嗎?我們可以一起吃午餐、共度下午的時光,晚上和伊甸一起用餐,然後我再送你回旅館。」

  我連絡了安排交通的人,他們很高興能省下來回四小時車程,我便回信告訴布萊得這個好消息。

   布萊得接下來的回應令我大大驚奇。他隨信附上一張照片,寫著:「我們互通電子郵件的同時,我正和一位多年摯友狄懷特在敬拜湖區的森林散步,就是他最先跟 我談到《小屋》,並在2008年送給我第一本。他和太太羅莉有棟避暑房屋,正好帶我們來參觀,就在剛剛,狄懷特和我誤打誤撞走到這裡……」照片是布萊得和 狄懷特在林子裡的自拍照,照片裡有個標示,上面畫了個箭號,寫著《小屋》。原來《心靈小屋》的拍攝場景之一,就在距離狄懷特和羅莉家約兩個街區的地方,而 他們當時根本不知道這回事。

  「順帶一提,」布萊得接著說,「《小屋》深深影響了狄懷特和羅莉,我想知道你過來的時候,能不能撥幾分鐘 陪他們聊聊?三年前,他們五個子女中最小的那個,當時她才十六歲,日子過得不順心,最後自殺了。儘管羅莉是靈修指導老師,卻仍深深受困於巨慟之中,絕望沮 喪、哀痛逾恆,有時對上帝氣憤難平。狄懷特的反應也一樣,但他認為自己若能重讀《小屋》,應該會替心靈帶來療癒的力量。而至今他仍然無法讀完第一章。」

   「我會設法找時間和他們碰面。」我回信道。「我不清楚探班那天電影的拍攝地點會是哪裡,甚至他們正在拍攝哪段情節,但我們會找出時間的。」出乎意料地, 我再次巧遇充滿苦楚和巨慟的聖地。親子間的喪親之痛是全宇宙最深的創傷,也是上帝和我們共有的傷痛。經過布萊得允許,我立即將這封電子郵件的來龍去脈轉寄 給製作人和導演,並說明道:「這就是圍繞在《小屋》周邊會浮現的故事,我想讓您們看看這個。您們正在拍攝的這部電影很重要,它有潛力觸摸到人類靈魂最珍貴 之處,並訴說我們共同經歷的喪親之痛。」

  接下來那個週三,布萊得到機場接我,我們共度了一整天,在他把我送回旅館之前,我們和伊甸共進晚餐。當我接到週四的「拍攝通知」,時間已近午夜:敬拜湖,離狄懷特和羅莉家兩個街區之處。

  隔天抵達拍片現場時,我找到製片吉爾和他太太萊妮(她是《小屋》的推廣大使),還有導演史都華。「記得我寄給您的那封電子郵件吧。有可能讓我的朋友們也過來參觀嗎?」

   「當然可以。」他們毫不遲疑地給了我肯定的答覆。我發簡訊給布萊得,二十分鐘後, 布萊得、伊甸、狄懷特和羅莉抵達湖邊,被《心靈小屋》的演員和劇組抱個滿懷,他們大部分對於狄懷特和羅莉的遭遇都不知情,只曉得這幾位是我的朋友,這就夠 了。我稍後得知,羅莉的心理治療師約翰曾覺得有人在「催促」他鼓勵羅莉花些時間和我相處,並「敞開心懷」,因為「事情可能在轉瞬間就發生了」。

   完整的「小屋」就佇立在眼前。這是劇組所親自打造的三棟小屋之一,三棟屋子視拍攝階段的不同,有些保持完好,有些則拆毀。我當時仍不曉得他們要拍攝哪一 幕,只知道場景會在這個經過整修、精心打造的小屋裡。我們五個人被迎接到行動帳篷,製片和導演在那裡有特殊的導演椅,好坐在大螢幕前檢視攝影機實際拍攝的 畫面,並透過頭載式耳機監聽演員的對白。有五張放妥耳機的導演椅等著我們,我們便就座觀賞拍攝過程。

  您可能不知道,不過電影中的每個場景都會反覆拍攝多次,以呈現不同的拍攝角度、燈光,以及演員對某些字句或動作的強調等。稍後,這些拍好的鏡頭會精巧地製作成我們在電影院看到的成品,因此最後的剪輯在製片過程中無疑是關鍵的一環。

  接下來的一個半小時,我們觀看這一幕的拍攝及重拍:麥肯在小屋度過難熬的一晚,惡夢連連,早晨他出現在門廊時,頭髮凌亂、神色困惑。老爹已經準備好早餐等他了,麥肯不發一語坐下,但沒有碰食物。

  老爹溫柔地向他打招呼,並繼續說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