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學習:「羅輯思維」最受歡迎的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 | 拾書所

精準學習:「羅輯思維」最受歡迎的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

$ 253 元 原價 320

內容簡介:


讀了這本書,你所學的將能真正發揮功效!
讓「中國最受歡迎說書人」引導你
把碎片知識化為可以不斷擴充、能實際應用的知識體系!


知識並不平等,
有些知識比其他知識的威力更大。
所以,你需要「精準學習」!

在海量資訊時代,我們不僅要持續學習,
還必須掌握少數能帶來關鍵影響的「臨界知識」和學習方法,
才能變知識為資產,讓學習成為真正的財富積累!

為什麼讀了這麼多書,可是依然感覺自己學識有限?
因為,大多數人都掉進「低等勤奮」的陷阱。

.買了很多書,下載了幾十G的電子書、音頻節目,但從沒真正打開來讀過?
.看了N多書、上了N多課,但回過頭來,卻發現似乎什麼也沒記住?
.越學越覺得要學的東西太多,不知從何入手,感到焦慮?
.學習很努力,但是進步卻很慢,沒找到「開竅」關鍵?

在成長的路上,你需要一本改變學習思維和方法的書!

成甲說,只有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才能在有限時間裡把自己的知識水準比別人多往前推進一釐米。知識無窮盡,而我們的智慧有限。在本書中,他將告訴你如何不花多餘力氣,精準而有效的學習。
已經有無數人透過這個方法,建立起自己的學習體系,嘗到將知識化為資產的好處。
面對資訊爆炸的時代,這樣的知識管理,絕對是你不可或缺的精彩人生指南!

【各界推薦】

陶晶瑩、郝廣才、徐金琪、小馬宋、李笑來、脫不花
羅振宇、萬維鋼、戰隼、彭小六、易仁永澄好評推薦

成甲這本書,在我看來,就是一個重度學習者為識別茫茫人海中的同類而打造的一個信物、傳遞的一個暗號。因為只有那些熱衷於研究學習方法,並且長時間持續刻意練習這些方法的人,才會理解「臨界」這一概念的寶貴價值。
——「羅輯思維」首席執行長脫不花

成甲在這本書裡,把他多年管理知識、提升自我的方法徹底奉獻出來。這些方法來自他自己的學習和感悟,是他已經證明行之有效的;這些方法又很簡單,每個人只要用心都能掌握。
——多角度沙龍創始人,原央視記者組組長徐金琪

這是一本寫給未來中流砥柱的書。這些人不但工作做得好,而且有創新;不在乎別人的先發優勢,只研究怎麼提升自我;不問目標有多難,只問自己能不能學。成甲這本書,能幫你學習怎樣學習,他說的是有關知識的知識。
——「得到」App專欄《精英日課》作者萬維鋼

我的微信公號叫「學習學習再學習」,第一個「學習」是動詞,第二個「學習」是名詞,第三個「學習」是動詞,意思就是說「學習」本身是需要「學習」的,要學習如何學習才能夠更好地學習。活到老學到老,只不過是一種生活方式而已。這本書把學習說透了,所以推薦大家。
——著名天使投資人、連續創業者、終生學習者李笑來

我們這個時代,錯在給人的機會太多,成功好像很容易,所以會有太多貪多求速的「學習者」,總以為學習就像吃興奮劑一樣,可以馬上見效。這是一種時代病,但一般人不會覺得自己有病,所以陷入惡性循環。成甲的這本書,並不適合那些急於求成的「學習者」,倒是能給那些沉得下心來學習的人一種「方便法門」。按照這個方法,幾年下來,你才會體會到:慢慢來,比較快。
——「羅輯思維」創意顧問小馬宋

我們正處在資訊超載的時代,擁有快速獲取重要知識並能應用的能力比任何時代都重要。成甲在書中跟大家分享了對這個問題的思考與探索,思考的角度和品質都非常棒,推薦閱讀。
——知名自媒體人,「100天行動」發起者戰隼

我們學習的時候,最難的部分不是收集,也不是整理,而是內化。內化是將資訊變成知識,進而變成解決問題能力的過程。這個過程太難了,以至於很多人讀了很多書,參加了很多訓練營,結果能力仍然提升不起來。怎樣才能增強自己內化知識的能力?以後不用麻煩了,讀成甲這本書,它會給你非常詳細的解決辦法和修煉步驟。
——個人知識管理和時間管理達人彭小六

在這個資訊過剩時代,真正的知識才是奢侈品,那些構建底層思維、突破心智邊界的元知識,是一個人可以脫穎而出的關鍵。什麼樣的「知識」才值得我們花費精力去學習?我們將有限的精力投入到何種「知識」上才會發揮更大威力?這些問題,在成甲的這本書中有精彩的闡述。
——個人成長指引者、自我管理系統構建專家易仁永澄

序跋:


自序

好好學習如何「學習」

  我是從2008年開始接觸知識管理。主要原因是自己在幾次創業過程中,迫切地感受到需要盡快地提升自我認知能力。那時候對於「知識管理」這個詞,大家還都很陌生,關於「知識管理」這個話題的書籍和資料也寥寥無幾,已有的書籍、課程多半都是關於具體方法和工具的介紹,比如思維導圖、速記、溝通技能等。
  
  可是,在參加很多培訓和課程之後,我反而更加困惑:感覺學了很多東西,好像當時課上聽懂了,可是課後也沒怎麼用上,隔一段時間就都忘了。有沒有一種課程,是教你學習「怎麼學習」的呢?
  
  從那時候開始,我就從各個地方學習關於「怎麼學習」的知識,開始慢慢地把從不同領域獲取的資訊整合起來,嘗試改變自己的學習方式。
  
  第一個轉折發生在2010年。在我開始寫日記的第三個月,自己感覺有點堅持不下去,因為似乎沒什麼用。這時候,我無意中看到班傑明.富蘭克林的傳記,其中有這樣一段:「富蘭克林要培養自己養成13個美德準則,採用『集中精力一次實踐一項,待一種習慣養成之後,再實踐另一項』的方法。為了監督自己,他每日自省,把美德要求和自己的行為做比較,持之以恆。」
  
  這個做法給我極大啟發:我一直困擾於學了新知識記不住,用不上。如果富蘭克林可以通過每天自省一個習慣來鍛練自己,我是否也可以用這個方法來掌握學習到的新知識呢?從此之後,我的日記開始變成每日的自省,後來又演化成我獨特的「晨修」工作,通過反思晨修,將學到的知識內化,形成戰鬥力。這是我對知識管理理解的入門,而這個過程也為我打下重要的基本功。直到今天,這個習慣已經持續將近7年,而我從中受益良多。
  
  第二個轉折是在2012年。在兩年多的反思晨修中,我逐漸發現一個問題:我學到的知識越多,越覺得不對勁。雖然我掌握了很多方法,可是每項知識都是單獨解決特定問題的,有時候覺得有些方法之間似乎有些聯結又有些衝突,就好像幾股真氣在體內互相衝撞、無法融合。可是問題究竟是什麼,一直沒想明白,直到我看到查理.蒙格的書《窮查理的普通常識》後,才茅塞頓開。蒙格提到的第一個關鍵原則就是:「如果你只是孤立地記住一些事物,試圖把它們硬湊起來,那你無法真正理解任何事情……你必須依靠模型組成的框架來安排你的經驗。」
  
  原來,過去看似複雜的知識和道理,可以通過基本的模型和框架來統一安排,而這些模型和框架,就是查理.蒙格說的普世智慧。
  
  受到查理.蒙格的巨大啟發,我開始投入學習和構建自己框架系統的過程中,接下來的四年多時間裡,我慢慢地構建了自己對知識管理的獨特認知。
  
  在我看來,一切的學習和努力無非三個目標:一是解釋問題,二是解決問題,三是預測問題。應該說,沒有哪個人的學習會超過這個範疇,而評價學習是否有效的標準就很明確,那就是:學習之後,你的行為或認知是否發生了改變。如果你上了一年MBA課程,但回到公司之後,自己的管理方式完全沒有改變,那麼你的學習顯然是無效的。
  
  所以,以這樣一個認知為基礎,我們對知識管理的理解也就清晰了:知識管理就是透過對外部資訊進行加工,提高我們改變認知或行動的速度。在這個理解基礎上再去看現在形形色色的學習方法和管理技巧,就能看出大家對知識管理的認識大概有三個層面。
  
  第一個是資料管理。在這個層面上,我們所談論的知識管理更多是具體的資料層面技巧。比如,下載的檔怎麼保存?學到的知識點怎麼歸類?如何快速搜索文件?如何給文件貼標籤?怎樣整理資料夾?在哪裡找到合適的書單等。
  
  第二個是資訊管理。在這個層面上,我們關注的是怎樣更好地理解、消化和應用獲得的各個知識點。有很多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組織起來強化這一過程,比如:如何做讀書筆記?如何用思維導圖增強理解?學習中精讀和泛讀的區別、行動學習法、刻意練習等。而能夠有效利用這些方法,也是一個學習者進階的標誌—能夠有效地把學到的知識用於解決問題。
  
  第三個是底層規律。在這個層面上,我們關心的不僅僅是具體的方法和技巧,更關心自己的認知深度:我們必須在大量具體知識積累的基礎上,形成更宏觀和抽象的理解,在深層次上掌握普遍規律,從而將之前學到的繁雜知識用一條線串起來,在具體知識之外找到新的答案,將有形化為無形,又將無形用於有形。
  
  2012年,我第一次使用查理.蒙格提到的方法做了一次實驗,結果讓我十分震驚。
  
  我應邀在一個學習型網站上開設個人知識管理課程。由於我自己既不是職業培訓師,也沒有什麼知名度,所以如何讓大家對我的課程感興趣並願意付費購買就成了一個難題。當時,我能夠呈現、行銷自己的地方主要是課程介紹頁面。換句話說,我需要在一個課程頁面內通過文案來行銷自己。而寫行銷文案是我此前完全沒有接觸過的事。
  
  我並沒有著急去搜索「如何寫一篇行銷文案」這樣的技巧,而是第一次開始利用查理.蒙格提到的方法:深刻理解問題的本質,然後用能夠解決這些問題的規律去解決問題。撰寫行銷文案,本質上是一個建立信任的過程,而關於建立信任這件事,心理學上就有很多方法來構建和增進認同。我找到心理學書籍中構建信任和認同的內容,並且以一個做行銷多年的朋友寫過的文案為參照範本,仔細分析其中用到的心理學原理,然後按照自己的理解,應用這些成果來寫我的文案。
  
  我原本以為,自己這麼一位文案新手,第一次就得寫需要進行實際銷售的產品,而這個產品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非職業培訓師的培訓課程,難度也太大了,所以並沒有抱太大期望。但結果卻出乎我的意料,同期上線的那一批課程中,我的課程付費人數快速增長,不到三天,名額就全部售出,而當時還有其他老師的課程銷量為零。甚至我的課程停止報名之後,還有用戶不斷諮詢怎樣能補報,為了加塞還願意多出錢。
  
  那是我第一次深刻感受到,當我們掌握根本規律並以此分析問題時,即使是一個新手,也能瞬間超越眾多按部就班工作很久的「職業」專家。這種經歷太奇妙了!
  
  那次經歷成為一個契機,我越來越常嘗試和應用這樣的方法,激勵自己不斷尋找解決問題的根本規律。我慢慢理解,為什麼「少即是多」,為什麼有些知識比另一些知識有更強大的力量。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我逐步形成「臨界知識」這一概念。這一概念衍生自查理.蒙格的「普世智慧」,或者應該說,查理.蒙格提到的普世智慧都屬於臨界知識,就算有些不那麼「普世」,但仍然能夠在一個專業或者較為廣泛的領域中具有普遍指導意義,同樣具有臨界效應。因此,我將這些規律一併納入「臨界知識」的關注範圍中。
  
  探索到知識管理根本規律這一層次時,我們對學習的理解就慢慢不一樣。過去我們認為,學習主要是輸入和消化的過程:我們通過閱讀更多書籍,參加更多的課程和培訓,讓自己增加更多的輸入。而當我們理解了根本規律在知識管理體系中的價值後,學習就變成一個成長和創造的過程:知識不再是一個個孤立的點,而是彼此聯繫、相互接觸,甚至在一次次的相互作用中,不斷產生新的啟發和認識。知識開始了自己的生長!
  
  在我看來,只有讓自己對學習的理解達到這個層面,才能真正在學海無涯中找到一葉扁舟。在這個層次上,我常說,對於學習這件事情,自己是最好的老師。理解了底層規律,自己就是一個煉丹爐:外部輸入的東西,經過加工形成全新而又熟悉的認知;而反過來,這種認知又進一步增進你對外部輸入的理解,甚至可能會超出作者本身的認知來看問題。
  
  可是,現在人們的學習大都集中在第一個層面,有一部分人達到了第二個層面。而在第三個層面上,至少我身邊認識的人中,真正融會貫通、把底層規律用到自己工作生活中的,屈指可數。學習改變根本認知,對每個人都有巨大意義和價值,在現實生活中也確實非常稀缺。我自己從中受益匪淺。如果能夠讓更多人從這個層面認識學習和知識管理,那無論對於個人的素養提升還是各行業高層次人才的儲備,都有積極意義。
  
  而這也成了我寫這本書的初衷之一。
  
  「是什麼曾經拯救過你,你最好就用它來更好地拯救這個世界。」我自己曾經在學習「學習」的過程中,有過太多困惑和迷茫,只能從不同角落裡收集隻言片語來咀嚼思考。然而,我發現我過去遇到的問題,到今天還有很多人在不斷經歷著,所以我希望把我現在的一些感悟和認識分享出來。這些認知可能會有偏差甚至錯誤,但是我相信,對大家提升自己的學習效能還是會有啟發的。
  
  第二,寫這本書也是自我實現的一部分。我從2007年就開始不斷尋找自己生命的熱情所在。後來發現,激勵我充滿熱情,每天像打了雞血一樣生活的原因是:我享受這種激發別人潛能、幫助別人的成就感。2009年,我第四次創業。當時,我在公司的一個重要角色就是激勵團隊成員的成長,這也是我的巨大熱情所在。在繁忙的工作步調中,我仍然盡量抽出時間準備各種單從物質回報上看「CP值」極低的沙龍與課程:從在「第九課堂」進行個人知識管理的課程分享,再到在羅輯思維的「得到」App上開設《成甲說書》節目。這些看似不相關的事情,其實都是來自我「享受激勵、幫助別人的成就感」這一原始動力。而這一點,也是我在生活中實踐黃金思維圈,從「why」出發的一部分。所以,這本書也是我對這種生活哲學的應用。
  
  第三,寫書也是我的承諾和責任。促成我寫這本書的重要原因,是我生命中的重要導師:前中央電視臺記者組組長、現多角度沙龍聯盟主席徐金琪大哥。徐大哥亦師亦友。當年他參加我在第九課堂的個人知識管理課程,我們因此結緣;而他連續三次報名參加同一門課,後來又多次鼓勵和支持我將自己在知識管理中的認識集結成書。而在這個過程中,又有群眾募資出書的眾多認識或不認識的朋友們支援……大家的信任和支持,都是我寫這本書的動力。
  
  從內容上說,本書共分四個部分,分別是「知識管理與認知優勢」「掌握臨界知識的根本思維與方法」「發現和應用自己的臨界知識」「常見的核心臨界知識及其解釋和應用」。
  
  第一部分,我會介紹為什麼知識是不平等的,有些知識比其他知識的威力更大。少數的知識能夠給我們帶來關鍵的影響,這就是臨界知識。
  
  第二部分,對於學習臨界知識而言,首先要掌握的是根本思維和方法,其次才是具體的知識和技能。
  
  第三部分,在掌握理念和方法的基礎上,回到核心問題:如何找到有價值的臨界知識並把它應用到生活中。
  
  第四部分,每個人都應當有自己的框架來安排自己的臨界知識,當然,有一些臨界知識是通用的,我在介紹這些知識的同時也提供了應用的案例供大家參考。
  
  我自己認為,這本書的特色在於:不同於傳統講學習或知識管理的書按照組織結構或者學習方法來講,我更多是注重底層方法、思考邏輯和案例呈現,希望用問題的結構而非資訊的結構來展開全書。在這個過程中,既有我對學習和知識是什麼的宏觀思考,也有實際應用的具體案例。這對不瞭解什麼是知識管理或者還看不到宏觀層面和底層認知的學習者而言,可能會有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理解「學習」這件事情,甚至對已經有多年知識管理經驗的人而言,這本書也可以提供啟發和借鑒。
  
  此外,在過去六年裡,我堅持每年閱讀不少於100本書,同時還保持每天兩小時反思晨修習慣。這對我理解知識管理的高效輸入有極大幫助。與此同時,我又是一個「好為人師」、不斷尋求在輸出中加深認識的人。從2009年開始我就組織「知行社」進行分享(2012年停辦);2012年在「第九課堂」開設課程,學員評分的滿分為10分,而我的課程平均評分高達9.95分,成為「第九課堂」評分最高的課程;再後來,我在羅輯思維「得到」上開設《成甲說書》,開始以每週一本書的高強度進行知識輸出。這些知識輸出的經驗,又讓我對理解知識管理核心要點有了更多認識。同時,我不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