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我要去住眷村!黃埔新村「以住代護」紀實 | 拾書所

媽,我要去住眷村!黃埔新村「以住代護」紀實

$ 260 元 原價 330



內容簡介:


全臺第一代眷村——高雄鳳山「黃埔新村」,
這是一個因時代而起,因時代而落的眷村聚落。


你能想像嗎?
有一處空間,流轉記載著百年來的台灣在地故事,
她曾經見證這片土地的繁華與興盛,而如今,面對時間的推移她也要老去。
透過高雄文化局人才移民、老房再造、圓夢基地的「以住代護」計畫,
我們再一次能有機會賦予她新的時代意義。
從人文與建築的角度重新詮釋,並注入新的視野;
讓人與文化景觀產生新的互動,延續更多夢想與故事。


高雄鳳山「黃埔新村」是一處奇特的存在。

以「黃埔」命名的眷村,在台灣共有七處,其中鳳山「黃埔新村」原是二戰期間日軍為南進政策屯駐軍隊所興建的宿舍,房舍皆為日式建築。但隨著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國民軍隊遷入此處,這群軍人與其眷屬除了要面對與家鄉生活習慣、文化皆不同的土地之外,更要克服入住日式建築在居住空間、格局布置上使用的難題。於是許多居民便將住屋前後加建左右分隔,讓空間能夠發揮到最大效用,無心插柳,卻也衍生出日式建築與中華文化融為一體的特有建物景象。這樣的家雖然擁擠,卻也是眷戶一輩子的回憶。

隨著時代推移,眷村居民在各種原因下遷離眷村,剩下少數居民伴隨著逐漸頹圮的空間、歷史與記憶在此埋沒凋零。高雄市文化局期望透過「以住代護─人才基地」計畫,將這個容納歷史記憶的眷舍空間保存下來。

透過記錄「以住代護」計畫中新住戶的遷入與老住戶的記憶停留,我們讓空間與人各自說出彼此的故事;在田野調查的過程中,帶領各世代的讀者看見老眷村的過往,並且重新擁有新生的期待,開啟民眾對於眷村文化、對於黃埔新村的重新想像。從一戶眷舍、一條街、進而到整個社區營造與古屋再造,我們能夠為這些見證歷史、代表台灣的建築做些什麼?透過書中的空間賞析、老眷村與社會的互動,傳遞黃埔新村所代表的時代意義,在時空社會氣氛的轉變下仍保有眷村文化之美。

【本書特色】

?「中日混血」的眷村究竟長什麼樣?
跟隨建築師的專業視角,窺見當時日本人正處於明治維新後脫亞入歐的思想下,吸取西式的思維,同時引入西洋的生活型態的空間配置最明確的時期。間接影響於日治時期的台灣,在歷史交錯與空間重置下,建造出日式與洋式混搭的台灣和洋混搭老家屋。

? 在地作家細數眷村故事!
如何真實了解居住於木建築之中的感受與美好?本書由作家夏夏及多位高雄在地作家,實地田野調查在黃埔眷村定居幾十年的舊住戶、申請「以住代護」入住的新住民,各自闡述「眷村」帶給他們的體驗,以及生活其中的記憶情感。

【一致推薦】

宋少卿(表演工作者)
郎祖筠(春河劇團教學暨藝術總監)
游智維(風尚旅行社總經理)
蔡詩萍(作家)
鍾永男(鍾永男建築事務所負責人)

(按姓氏筆劃排列)

目錄:


推薦序 眷村,台灣特有的風景/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局長 施國隆
推薦序 看見老眷村的過往和新生/高雄市長 陳菊
推薦序 位於南方帶有歷史足跡的家/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局長 史哲

第一部 為什麼要保留一座眷村?
從新村到新城/夏夏
以住代護.人才基地
最安靜的意義/陳育萱
尋親記——黃埔新村的空間基因/黃琬雯
家的容器—生活的記憶/方尹萍
構築,家的想像/邱承漢

第二部 新與舊的交替.共存「專訪老住戶與新住戶」
從迷霧到破曉/楊晴惠
生活‧延續‧戲木作/楊晴惠
風吹不進來的/郭彥麟
點一窩營火/郭彥麟
找回的人/蔡文騫
眷永時光/蔡文騫
牛肉麵情緣/楊貽茜
它改變了很多,但我對它有更多期待/楊貽茜

第三部 用實際居住,守護眷村
那就這樣慢下去吧/夏夏
替誰劈開錯節/陳育萱
在他鄉相逢/夏夏
紅門有夢書作舟/陳育萱
城市自造/夏夏
一針一線編織出的文化/夏夏
換取自己的時光屋/陳育萱
用細細的時光勾勒一個家/夏夏
共築創意改造基地/夏夏
動手打造一個家/夏夏
共藝術合作社/夏夏

寫在之後,或之前/夏夏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