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脈絡(增訂第三版):創新,可能不擴散 | 拾書所

思考的脈絡(增訂第三版):創新,可能不擴散

$ 395 元 原價 500



內容簡介:


*本書為華人商學院學術界難得一見的原創理論作品,開脈絡學之先河。
*每個真實案例皆是作者嘔心瀝血之作。並以科普語言解釋案例中理論精華,含金量極高。


凡事,皆有脈絡可循。思考的脈絡,就是學習全局思考,掌握問題的全貌,循著問題脈絡,看見使用者的痛點,看懂組織的作為,看破機構的制約。看見了問題的全貌之後,便可以打通脈絡,讓創新活過來,創造更大的成功。

本書作者透過多年跨企業的田野調查與行為研究,帶領讀者重回問題現場,抽絲剝繭地解開盤根錯節的問題全貌。

增訂第三版特色:

1.更豐富的案例,說明使用者、組織、機構三種脈絡中的創新原則。

新版案例增加旭山動物園(介紹「被使用者」的觀念)、捷運報(介紹「人物誌」的觀念)、故宮博物院(介紹「物裏學」的觀念)、梵谷藝術策展(介紹隨創的觀念)、瀨戶內海(介紹劣勢創新的觀念)等。

2.每個案例都點出不同的「脈絡」,並解釋如何由這些脈絡中找出洞見,設計創新方案,解決遭遇難題。

新版點出「創新來自創舊」(過去的脈絡)的重要性。

3.增加「觀念篇」,將每個案例中的理論精華,輔以科普化的解釋方式,讓讀者閱讀案例時,也可以知道要吸收哪些創新的核心觀念。

這些都是根據國際上最新的學術研究整理而成,像是使用者創新、關鍵多數、人物誌、科技意會、物裏學、識知、知識內嵌性、組織作為、再脈絡、組織例規、策略回應、在地脈絡、柔韌設計、隨創、劣勢創新等。讀者可以透過案例,輕鬆地吸收這些創新觀念的精華。這些觀念會引導創新者由不同的脈絡下手,去找出切入創新的槓桿點。

4.練拳不練功,到頭一場空;創新缺脈絡,徒勞又無功。

新版中特別解釋創新者要如何以脈絡來思考複雜的管理問題,而不是一味盲目追求創新工具,像是設計思考、服務科學、社會體驗工程等。本書強調思考以人為本,在地脈絡如何能鍛鍊出創新「內功」。讓企業不再土法煉鋼地推出創新;讓政府機構減低推動新政策風險(像是最近推出的勞工休假政策、司法改革、教育轉型等政策,因為沒有思考脈絡,結果導致創新推出愈多,問題愈加嚴重。)

【推薦】

本書不但有深厚的學術理論為基礎,同時又兼具教育啟發性的意涵,是一本對產業界、對學術界極具參考價值的學術專書。
——吳思華(前教育部長)

蕭老師在本書中從「使用者」、「組織」與「機構」三個方向,以幽默的口吻與洗鍊的文字闡述案例,讓「創新」也有脈絡可循。
——李世光(經濟部長)

對個人和組織來說,創新這件事永遠是「天涯路」也是「不歸路」,在茫茫的創新航海圖裡,蕭老師這本書也正像一個指南針。
——吳仁麟(聯合報系總管理處研發總監)

難得一見的好書!蕭教授將理論完美地融入進所敘述的事件細節當中,讀來毫不費力。思考創新是個難題,蕭教授把難題簡化了,極具啟發性!
——蔡舒恒教授(中歐國際工商學院)

這是一本值得細細閱讀的好書,可以幫助大家釐清問題以及研擬策略,在一張張盤根錯結的產業「迷網」中,迅速找到解決路徑。
——劉麗惠(台灣電視公司副總經理)

脈絡思考對我在推出?繪動敦煌」多媒體藝術作品時很有啟發,讓我們公司開拓了大陸市場,也完美地讓國寶藝術重生。希望大家能透過蕭老師這本書開啟一個全新的思考方向。
——陳文旭(意庫行銷諮詢公司總經理)

蕭老師這本書讓人廢寢忘食、欲罷不能、愛不釋手!相信這本書能夠帶給企業更多創新的傳奇!
——林雅萍(吳是廣告公司副總經理)

不管從事哪種行業或面對何種難題,透過《思考的脈絡》的案例, 一定能找出自己專屬的解決之道。
——王繼源(新極現廣告公司總經理)

無論是國內或國外、硬體產業或軟體服務業,都可以由本書案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解讀。身為企業的創新成員或當家領導,一定要來領會這本書不可言喻的妙用。
——劉淑慧(和信超媒體戲谷分公司前副總經理)

讀這本書時,我總是在淺顯的案例中得到醍醐灌頂般的啟發。需要被打通的不只是企業的創新脈絡,我們都需要順著脈絡去看見另一個被忽略的世界。
——林慧琳(富智康科技)

大力推薦的好書,市面上很少商管書能夠提供這麼多深度採訪資料。不論你身處任何行業、職位,這本書都能幫你打通任督二脈,有茅塞頓開之喜悅。
——蔡明瑾(年代電視公司副總經理)

透過蕭教授《思考的脈絡》內許多娓娓道來的故事,你將發掘,所有的細節與創新機會正向你招手。看完後你必能找回自己人生中所失去的環節,也會由脈絡裡找出你未來的契機。
——盧克文(宏達電基金會董事)

《思考的脈絡》一書帶著我們尋找本世紀的創新脈絡,蕭老師深入淺出的研究、無私的分享,給予讀者最具時代性的思維,脈絡思考也將會是當代最時尚的管理觀念。
——馮亞敏(喜事國際時尚集團執行長)

序跋:


【新版序】
企業裡的人類學家

  脈絡(context)這門學問的核心,就是學習掌握問題的全貌,以便讓創新更成功。這是我近三年來由研究中學到的心得。但是,如何才能讓思考有脈絡?我準備這本書,就是要深入回答這個問題。

  躁進的創新

  這幾年來,我一直致力將學術作品科普化,希望讓學術成果能與更多讀者分享。這本書是我的另一嘗試,希望讓更多人一起來關心「脈絡」這個的觀念。很高興,這本書第一版在天下文化出版不久後,受到不錯的迴響;也被中國杭州藍獅子與浙江大學出版社選中,在大陸出版。杭州藍獅子是策劃公司,浙江大學出版社負責發行。這次能修訂再版,我覺得很開心,希望有更多企業能理解脈絡與創新之間的關係。這陣子有學生,也有讀者問我,為什麼我如此醉心於「脈絡學」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得要回溯到我年輕時的際遇。

  年輕的時候,我讀到近代史,聽到中國清朝(一個超級大國)竟然會被日本(一個小島國)打得一塌糊塗。我很吃驚,也不知如何接受這段歷史。還有,英國(另一個島國)竟然可以統治大半個地球,建立大英帝國,創造出全球殖民體系,也讓我很不理解。這一路來,我看到很多個人、企業、政府,奮力借鏡國外的創新。我也聽到反對聲音,有人認為這樣是崇洋媚外。

  近代歷史,更常會令人掩卷而嘆,特?是亞洲近代的變革。十八世紀,美國以航海科技闖近日本,英國與歐洲諸國則以現代武器敲開中國大門。日本與中國兩個國家幾乎在同時展開維新運動。中國展開了「同治中興」,而日本展開了「明治維新」。同樣的改革,卻有很不同結果。同治中興成了海市蜃樓,而明治維新則開啟了日本霸權(雖令人遺憾),加入帝國列強。

  日本的明治維新其實也不是那麼順利。岩倉使節團大概是明治維新最重要的起點吧。1871年冬天,日本右大臣岩倉具視率領副使節大久保利通以及伊藤博文等百餘人,其中有約一半是高級官員,花了政府整年總預算2%的高額經費,展開一場為期一年十個月的跨國創新之旅。返回日本後,大久保負責推動改革,決定不學美國的自由經濟主義模式,而改效法德國以官產學合作的統治經濟模式,展開了創新急行軍。

  他做了什麼?大久保由法國引進繅絲場提供紡織品,由德國引進礦山冶煉場,由英國引進兵工廠等。為了扶植民間企業,他將五分之一的預算投入企業開發,實施「富國強兵、殖產興業」的創新藍圖。不過,大久保也因為急於求成,而引來各種官商勾結,造成民怨。另外,全面過度西化也讓日本傳統文化瀕臨崩潰。有人提議,日本人應該改以英文為母語,通婚西洋以改良人種。相撲等傳統被視為野蠻行徑,所以被禁止。日本開始把農曆改為公曆,男子的髮髻被減掉,改為西式短髮,官員改穿燕尾服,銀座被改建成西式洋房,電車穿梭街道,天皇開始吃起牛排。這些創新的衝擊對許多士族是忍無可忍的。1878年5月14日,大久保在上班的路上被人刺殺。

  1889年,伊藤博文接手,他看到這些衝突背後的脈絡,於是著手文化融合。雖然西服盛行,但和服變成華麗的禮服。雖然大家都去酒店歡樂,但茶道被保留下來,茶室成為人們尋求心靈平靜的場所。雖然許多人改學油畫,但日本的浮世繪以主流被保存。雖然觀眾迷上西方歌劇,但歌舞伎與能劇變成精緻的表演藝術。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日本,就是經過一百多年融合的結果。

  那中國的維新經驗呢?《燥動的帝國》(Restless Empire)這本書提供令人深思的歷史證據。作者文安立(Odd Arne Westad)是英國倫敦政經學院的國際歷史學教授。他由西方觀點來看中國的歷史脈絡,格外令人矚目。與日本大久保利通幾乎同期,也是在一百多年前,馮桂芳(光緒年間榜眼,清朝推動維新的官員)負責大力引進西方科技時說:「我們必須向夷人學習的只有船堅炮利而已。」李鴻章、康有為等人大力疾呼的也是:師夷之技,拯救中國。這一段時間的中國,沉迷於西方的科技創新,浪漫地認為只要學會外國人的船堅炮利,就可以讓中國富?。

  事實,是殘酷的。1894年,當規模龐大的清朝帝國北洋艦隊(戰艦中還有外國軍官參與)遇上規模較小的日本皇家海軍,竟然大敗。中國船艦不是被日軍擊沉,而是被自己的大炮誤傷。原來,堅船利炮還不夠,如果科技背後的支援體系不到位;船大,不一定會堅;炮多,不一定會利。船會堅,炮會利,是因為背後有優良的支援體系與作戰策略。這一課,讓百年前的中國付出相當大的代價。科技要用得好,需要管理配套;而要學好管理,便需要知道創新的脈絡。借鏡歷史,我體會到創新之成與敗,一大部分取?於對脈絡的了解。

  國家如此,個人與企業更是如此。個人要學會一套技藝,像是瑜伽,不可能穿上瑜伽服,看幾本書就可以學會。企業投入龐大資源,去引進各種管理工具,不可能叫各部門用用工具就可以獲得創新成效。看不清楚創新背後的競爭動態、運作機制以及商業模式,看不清脈絡,創新工具只會成為點綴的聖誕樹。
買一支昂貴的萬寶龍鋼筆,不代表文章就可以寫得好。這道理很明顯不是嗎?但是,多數人急於求成,選擇不去看脈絡,就全面展開創新。日本與中國的維新經驗,經過一百多年,傳承下來的經驗畢竟很少。

  這次新版中,書名再次修訂為《思考的脈絡:創新有時不擴散》。我希望讀者能更加關注思考脈絡,再去推展創新擴散。新版中,我維持原來架構,依然介紹三大脈絡:使用者、組織、機構,由淺入深理解脈絡與創新之間的關係。不過為深入說明,每一單元增加為五個案例,以說明分析脈絡的方法與呈現脈絡的多元面向。各章節歸納三項創新啟發,讓讀者能夠很快歸納重點,找到行動的方向。

  (本文摘自本書新版序)

目錄:


推薦序(吳思華)
推薦序(李世光)
新序:創新,有時不擴散

01. 凡事,必有脈絡

壹部曲:看見使用者脈絡
02. 悲鳴之聲:旭山動物園的創新物語
03. 關鍵多數:衛星派遣系統的人性軌跡
04. 捷客任務:更具設計感的捷運報
05. 科技意會:洞見顧客的趨勢.
06. 物裡學:清明上河創宋潮

貳部曲:找出組織脈絡
07. 涉入哈佛:引進案例教學法
08. 越淮為枳:維修技術的轉移挑戰
09. 有作為,有所不為:新加坡科技集團的競標學
10. 再脈絡:迪士尼慘遭滑鐵盧
11. 臺下十年功:臺大奈米生醫跨領域團隊

參部曲:洞察機構脈絡
12. 策略回應:愛迪生的燈泡謀略
13. 在地脈絡:小七的創作魂
14. 柔韌設計:階梯數位學院巧避機構
15. 無中生有:策展梵谷燃燒的靈魂
16. 少力設計:瀨戶內海的跳島藝術旅行

曲終
17. 以脈絡思考創新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