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人格潛能,看見更真實的自己:哈佛最受歡迎的心理學教授教你提升健康.幸福. | 拾書所

探索人格潛能,看見更真實的自己:哈佛最受歡迎的心理學教授教你提升健康.幸福.

$ 276 元 原價 350



內容簡介:


★Amazon五顆星、紐約時報、科克斯評論 一致好評
★TED超人氣演說近四百萬人點閱


你夠了解自己嗎?明明平時待人和善,卻對家人沒有耐心?為何我們有時開朗健談,有時卻內向沈默?究竟哪個才是真實的你?如何能更透徹了解自己,發揮潛力?

我們都比自己想像的還要複雜,需要一種思考自己與他人的新方式!

無法正確認識自己,就會限制自己的潛力


作者布萊恩.李托教授是國際知名的人格心理學大師,連續三年獲哈佛大學畢業生評選為「最喜愛的教授」,更被國外媒體譽為「羅賓.威廉斯和愛因斯坦的綜合體」。

本書是李托教授最新的人格心理學研究,打破過去簡單的性格分類,讓我們更加了解我們是誰、為什麼有那樣的行為、我們能改變與不能改變的是什麼,以及該如何隨順我們的「本性」,讓生命獲得最好的發展。

提供一個重新看見自己與他人的新架構

透過精彩故事、研究資料、切身經驗與有趣的互動式評量,每個人都可以更完整的了解自己的不同面向,以及讓自己在不同情況適當調整,在所追求的個人目標與計畫下,能更適性發揮,獲得人生最大快樂與成就。

【本書精華】
●你用來看待自己與他人的標籤,會如何影響你的情緒與日常行為?
●長期具有哪些相對穩固的特質,才是幸福與成就的核心力量?
●為了追求各種渴望或目標,人會做出跟平常性格不符的行為,這對健康會有什麼影響?
●該相信一切操之在己,還是外在力量決定人生遭遇?這對未來的幸福與成就分別有什?重大影響?
●八種對待外在環境的不同傾向,?何能讓你更了解自己的性格與需求?

【國內外重量推薦】

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華頓商學院教授/《給予》作者
蘇珊.坎恩(Susan Cain)《安靜,就是力量》作者
丹尼爾.品克(Daniel H. Pink),《未來在等待的人才》作者
尚恩.艾科爾(Shawn Achor),《哈佛最受歡迎的快樂工作學》作者
吳靜吉,政大創造力講座/名譽教授
周志建,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黃光國,國家講座教授/台大心理系名譽教授
蔡惠卿,上銀科技總經理
(按姓氏筆劃排序)

「本書充滿了機智與智慧之語,傑出心理學家布萊恩.李托對我們的追求與執迷,提供了驚人的洞見。本書將徹底改變你,讓你以全新方式看待自己與你認識的每一個人。」
——亞當.格蘭特,《給予》作者

「你將因本書提及的所有這些人格特質而受惠。對任何想要更了解同事、自己所愛之人,以及他們自己的人,本書是一本極為重要的著作。」
——蘇珊.坎恩,《安靜,就是力量》作者

「本書對人類經驗核心的疑問,提出了緊扣讀者心弦的看法。我們為何做出現在的行為?我們的環境如何塑造了我們的本質,我們的本質又如何塑造出環境?有些人是否天生就比其他人快樂?作者在書中以清新明暢的文筆,為我們釐清了這些問題。」
——丹尼爾.品克,《未來在等待的人才》作者

「精闢、善巧、實用。本書讓人格心理學不僅能應用於現代世界,也成為不可或缺的知識。每一個論點都能撼動你的世界,顛覆你對同事、你的人際關係與你的生活的認知。
」——尚恩.艾科爾(Shawn Achor),《哈佛最受歡迎的快樂工作學》作者

「作者以淺顯易解的筆調,綜合近年來神經科學家、生物科學家、心理分析學家,以及一九六○年代人本心理學的研究成果,配合日常生活中的實際例子,寫成了這本可讀性甚高的科普著作。」
——黃光國,國家講座教授/台大心理系名譽教授

「這本書讓我深深著迷,如同偵探小說般,引人入勝,恨不得一口氣讀完,可是閱讀過程中又需停頓做『內化』功夫,閱畢後真有一種療癒的感覺。」
——蔡惠卿,上銀科技總經理

序跋:


前言

用新架構重新發現自己

  《探索人格潛能,看見更真實的自己》一書探索的問題雖然根植於人類意識的起源,卻也像今天早晨吃早餐時的對話,那樣普通而平凡。這些問題非常私人,處理的是你,你自己。我真的是個內向的人嗎?為什麼我可以激勵員工,卻和自己的孩子一點也不對盤?為什麼我在工作時是一個樣子,回到家就完全變了個人?我真的控制了對我重要的事情嗎?我似乎快樂得有點不尋常,我有什麼問題嗎?甚至有荒謬的傳言,說我骨子裡其實是個混蛋,這到底可不可信?

  這其中有一些問題牽涉到的是我們,關係到你人生裡的其他人,特別是那些對你很重要的人。為什麼我的前妻或前夫會做那些事?我能信任公司裡的新同事嗎?為什麼我祖母比我母親快樂許多?我該擔心女兒把太多心力花在跟網友互動,而不是跟家人?

  為了回答這類的問題,我們將會引用在人格心理學領域的最新進展,探索幾個了解人格的關鍵方式。我們將從檢視你的「個人構念」(personal constructs)開始,也就是你用來理解自己與他人的認知濾鏡。接著我們會檢視你的特質、你的目標與承諾,以及你日常生活的個人背景。我們會指出這些因素如何塑造了我們的生活軌跡,說明如何藉由了解它們,來幫助自己反思過往的生活與未來可能的方向。

  我們要探討的是:你的生命如何更主動地受到你的目標、志向,以及個人計劃(自我界定的冒險行動,為你的生命賦予意義)所形塑而成。如此看待人格能給予你一個有利的觀察點來反省生活,並思考未來。你並非只是一個被完全超乎你能控制的力量所操弄、被動的卒子,就算你在清晨醒來可能有所懷疑,覺得自己昨晚真是個白癡,但一點也不影響這個事實。

  現今,這種認為我們有能力創造有意義的人生、對此抱持較樂觀態度的看法,是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的研究範疇。正向心理學明確地投入嚴謹的科學方法來理解人類的幸福,並刻意遠離了人本主義心理學一些較受質疑的偏激論點。雖然《探索人格潛能,看見更真實的自己》本質上並不是一部正向心理學的著作,但是本書和人本主義心理學同樣關心人生的幸福、快樂與意義,特別是探討人格如何影響一個美好人生。想要把這些課題運用在從人格科學到個人人生,並非十個簡單的步驟或公式化的運算能一語道盡,它涵蓋的是一種幸福的藝術——創造一種獨特、不凡的方式來反思人生的過程。

  ▎天性使然,是哪種天性?

  如今我會告訴你,人格裡一些歷久不衰的面向如何對你的健康、快樂與成功產生決定性的影響。我們也能看到,這些特質具有神經生理學的基礎,當中有一部分是由基因所決定。但是我們不會就此打住。人格並非單純是生理傾向化為行動那麼簡單。我會介紹人格的固定特質(fixed traits)與我所謂「自由特質」(free traits)之間的區別。例如,有時候一個內向的人會表現得像個極度誇張外向的人,而且不是只有在公司的卡拉OK派對才如此。或者,一個難相處的人卻在十月的某一個週末變得非常討喜。為什麼會做出與個性不符的行為?結果如何?

  除了人格特質心理學死灰復燃之外,當代的人格科學也在其他四個關鍵領域獲得了長足的進展。第一,我們對人格的生理性影響,亦即「第一天性」的理解,在過去十年獲得了重大進展。天性(nature)與教養(nurture)這種舊有的二分法已經退位,起而代之的是「如何教養天性」這一個更精細、引人入勝的觀點。第二,對環境如何影響人格的了解出現轉變。我們生活中的社會、物質與象徵性的環境背景構成了我們的第二天性。這些影響,從iPod播放列到城市特質等因素,無一不反映並塑造了我們的人格。第三,心理學家在探索人格與人類動機之間有何關聯的面向,出現了徹底的轉變。我用「第三天性」來稱呼這個轉變。第三天性是從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追求的個人承諾與核心計劃(core projects)所形成。

  在這樣的新觀點之下,環境就像基因一樣能對我們產生影響,不同的是,我們不會被環境所綁架。我們的核心計劃能讓我們跳脫前面兩個天性。人類這個獨特能力,讓人格的微妙與複雜更顯而易見。第四,與部分古典人格理論側重病理學的態度相反,新興的人格科學關切正面屬性,例如創造力、韌性,以及人類的蓬勃發展等,而就這方面來看,它與正向心理學所關切的不謀而合。人格科學所探索的是那些既古怪又大膽的人,亦即怪咖們與性格鮮明的人。

  《探索人格潛能,看見更真實的自己》將從這些人格研究的發展當中汲取資訊,深入檢視我們因對自己與他人有不同認知,而造成影響的爭論點。我們對他人人格的第一印象是否通常虛妄不實?有創造力的人是否本質上都是對環境適應不良?是否真如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所說,我們的性格在三十歲之前就像打了石膏般固定了?相信我們對人生擁有控制權的信念,絕對是好的嗎?是否有任何人格模式能分辨出哪些人是強壯的、健康的,哪些人有較容易得心臟病的風險?我們的單一人格是否由一個統一的自我所構成,或其實是一個眾多自我的聯盟?如果是後者,我們在婚姻或合併案例中所表現的「迷你我」(mini-me’s)又是哪一個呢?是否有一些人天生就快樂?哪一個是讓人類繁榮發展較可行的途徑?是對快樂的追求,還是追求的快樂?

  《探索人格潛能,看見更真實的自己》一書將探索上述問題,並且為人性與幸福的種種變化提供一個新的觀點。這個新的觀點也將提供一個架構,用來探索人格科學裡個人且深入的意涵。這樣的探索或許能釐清日常行為中一些奇怪面向,幫助你在看見自己與其他面貌的自我時,能不再如此困惑,反而更覺得有趣。

  (本文摘自書中之前言)

目錄:


各界推薦
推薦序 由「自我了解」到「自我修養」 黃光國
來一趟有趣的人生探索吧! 蔡惠卿

前言 用新架構重新發現自己

第一章 個人構念──看待自己與他人的標籤
你看他人的方式不僅透露出關於對方的訊息,也透露出同樣多關於你的訊息。

第二章 五大人格特質──幸福與成就的核心力量
人格的特質是不是像石膏一樣僵固難移?與快樂、健康、成就有什麼關聯?

第三章 自由特質──適應新挑戰的能耐
有時人會做出與性格不符的行為,好處是拓展能耐,但長期也得付出代價。

第四章 自我監控傾向──社交情境對行為的影響
為何有些人在任何情境都是一個樣,有些人卻像變色龍般多變,你是哪一種?

第五章 生活的控制權──推動人生的渴望與志向
是我們的行為還是外在機運最終決定了命運?抱持掌控生活的信念有何重要?

第六章 人格與健康──敵意的特質殺死A型人
個性急迫、生活忙亂、掌控欲等並非A型人格的人生病的主因,敵意特質才是。

第七章 人格與創造力──創意者的光明與黑暗面
有創造力的人是否比因循傳統的人更聰明、個性較大膽?你會希望自己有創造力嗎?

第八章 人格與環境──與特質共鳴的環境才有喜悅
只要有人喜歡住在刺激與混亂的紐約,就會有人渴望逃到較安靜的地方。

第九章 個人計劃──追求快樂的重要行動
如果你的生活有許多有意義、可完成的、有良好社會連結的,而且帶來較多正面情緒的個人計劃,你就可能是快樂的。

第十章 自我反思──幸福的藝術
你有能力嘗試潛能裡新的自己,而這樣的自己可以為你的人生開闢出新的道路。

致謝
註釋
參考書目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