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者們:被遺忘的中國近代史3 | 拾書所

繼承者們:被遺忘的中國近代史3

$ 221 元 原價 280



內容簡介:


為什麼一群追求安定的人湊在一起,
反而造成了最混亂的時代?


「故事」網站高人氣作者引發熱議的「民國三部曲」最終回!

袁世凱死後,究竟誰才是能執掌中華民國的「繼承者」?
為了總統之位、派系之鬥、體制之爭,
在內憂外患、風雨飄搖中,
開始了一場永無休止的權力遊戲……

總統的詛咒?!孫文、袁世凱、黎元洪、徐世昌到曹錕,誰當大總統誰完蛋?
佩服吧!第一個登上《時代》雜誌封面的中國人就是他——吳、佩、孚!
曹錕賄選舉國譁然,但其實孫中山也用德國人的錢「攏絡」議員?
今日兩岸分治可追溯至護法運動?民初府院之爭是現在政治紛爭的雛型?

民國五年,一代強人袁世凱皇帝夢碎,在悲憤中死去,昔日部下和敵對勢力也開始為了「誰是接班人」展開角力,結果造成一村一司令、一縣一軍閥的混亂局面!

但看似無用的北洋時代,卻奠定了「中華民國」的基礎。段祺瑞力主參戰,讓中國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賄選的曹錕,頒行了中國第一部正式憲法;徐世昌、馮國璋的和平主張,使得戰亂得以暫時休止;甚至今天大家習以為常的共和政體,也是在這些軍閥的堅持下才得以確立。

這些北洋時代下的歷史人物是最真實的人性展現,因為他們與我們有相同的處境:始終面臨著選擇。所以觀看歷史人物,不要只著重他們如何面對問題,而是要觀察他們的「心態」,是什麼樣的心態,導致他們做出這樣的選擇?而只有透過探索過去來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觀及思考方式,才能從中發現歷史的可貴,掌握未來的契機!

【名人推薦】

何昱泓(「每日一冷」主編)
陳思宇(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博士.內容力有限公司營運企劃長)
鄭俊德(華人閱讀社群主編)

金老ㄕ的著作魅力在於他的「新說」。這裡的「新」,指的不是史學上的新發現或新詮釋,同時也可以從書中的種種學問,看出其閱讀工夫與形成脈絡。更多時候,金老ㄕ做的是消化與整理的工作——近代中國是這麼一部線索紛亂的歷史,正需要一個作者,能夠從龐雜的史事細節裡面揀出材料,重新組合出一系列有觀點、有意義的故事。閱讀金老ㄕ的書,活像是眼前站著一個興致熱烈的說書人,把他腦海裡那一整部中國近代史,說得酣暢淋漓,好不痛快!
——Emery(「故事」網站專欄作者)

歷史著作不僅僅是史家運用同理心與想像力,與史實、前人研究成果等「過去」之間的對話,也是史家與當代,甚至未來讀者之間的對話。但隨著時空環境的不同,歷史解釋也往往會產生變化,不會如同外行人,尤其是政客所言,以為歷史著作就該具備「蓋棺論定」、「千古定評」、「還誰公道」、「自有公評」等內容。本書中提及張勳復辟時,金老師在書中強調要「盡可能以當時人的視角去思考」,說明同理心的重要;其個人對孫中山的評鑑始終沒有定論,說明讀史者的個人心境一旦改變,往往會對相同的史事做出不同的解讀;以及善惡二分法是否能呈現真實的歷史等問題,處處可見金老師不時藉由講故事,向讀者介紹歷史學基礎概念,以及身為歷史人的用心之處。
——呂慎華(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序跋:


【前言】

  話說我的第一本書《國父「們」:被遺忘的中國近代史》出版後,我送給學校社會科老師每人一本,同事一邊恭喜一邊問:「你接下來會想說什麼故事呢?」

  「主要講北洋軍閥。」

  同事興奮地說:「那我很期待你接下來的故事,畢竟北洋軍閥那段實在太混亂了,如果有人能幫忙解釋真是方便不少。」

  事實上,民國初年的軍閥割據時代,不僅因為人名、戰爭、事件眾多,給人混亂至極的印象;也因為混亂,包括我在內的大多數人一開始都甚少去探討,以至於我們其實並不熟悉那個時代的真實狀況。

  就拿大家再熟悉不過的名詞——「軍閥」來看,我們對他的解釋或多或少符合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的張玉法先生所下的定義:「軍閥可以定義為軍人以武力為後盾,割據一方,以保有並擴張自己的權位,忽視國家的秩序法律。」但軍閥真實的光景究竟為何?按小時候老ㄕ的想像,軍閥應該是率領著眾多部隊,並佔據好大一塊的地盤,看起來威風凜凜,才有能力魚肉鄉民,甚至把國家攪得一團亂!但在一次親身經歷後,我才發現……現實不是那麼一回事!

  好幾年前,老ㄕ的母親突然說要去掃太公(外公的爸爸)的墳墓,老ㄕ順口問了一句:「太公當年是做什麼的?」

  她說:「有人把他定義為軍閥。」

  老ㄕ當下震驚了!原來我母系祖先曾經如此輝煌!所以我連忙追問:「哇!那他以前的地盤在哪?多大?什麼職位?最重要的是……他有沒有留下值錢的遺產?」

  ㄕ娘說:「聽說他以前是跟著一個軍閥做文書工作,後來一路升遷至文官的第二號人物。」

  (老ㄕ後來調查,太公曾位至民政廳長,這是管內政的最高官職。事實上,太公加入國民政府後,甚至當過一省的都督以及省長,真可謂步步高升、官運亨通啊!)

  「那他到底管了多少地盤?刮了多少錢?」

  ㄕ娘說:「他那時能管的地盤大概是『一個縣』吧。」

  老ㄕ瞬間被澆了一頭冷水,因為這地盤也太小了吧?

  可後來我還看到更有趣的資料,歷史學家唐德剛曾提及小時候他的家鄉也出現過一個軍閥,名叫:衛三鬧(不知是真名還是渾名?)這位老兄能管的地方只是一個「鎮」。

  雖說是位軍閥,但衛三鬧老兄平時也就做些收過路費、沒事叫老百姓搬搬東西的工作。

  據說如此下來,他竟然累積了養活家裡十幾口人的資產。

  若依此看來,老ㄕ的太公,那一個縣地盤真是大的多,而且其中的利潤更是高上數倍。透過這則親身經驗,老ㄕ捫心自問:「我們真的了解一個時代嗎?還是我們用自以為是的觀點,模糊事物的真實,因此陷在錯誤的想像中終而不自知?」懷著以上疑問,我寫成本書,期待透過探索過去來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觀及思考方式,並從中發現歷史學的珍貴之處。閱讀本書的各位,則有點像透過我這位歷史導遊的視角,參觀認識民國初年的軍閥時代,希望各位能滿足於這趟旅程的同時,還能摸索出專屬於自己的收穫。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