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選擇:掌握解決問題的過程,面對複雜多變的挑戰 | 拾書所

策略選擇:掌握解決問題的過程,面對複雜多變的挑戰

$ 379 元 原價 480

本書導覽:


巨變時代的策略經典

◎文/徐瑞廷(波士頓顧問公司〔BCG,Boston Consulting Group〕合夥人兼董事總經理、BCG台北分公司負責人)
  
  過去,經營者在制定策略目標時,習慣線性思考,複製自己的成功經驗,守住擅長領域,不斷精進優化,希望藉此獲得更大的成功。
  
  例如台灣高科技產業在製造產品時,大多依附在國際大廠下,依循他們設定的遊戲規則或規格,透過大量生產來壓低成本、提高良率,而這套模式也幾乎等於台灣經濟發展的基石。
  
  然而,當環境變動快速,遊戲規則改變之際,如果企業依然只懂得追求量和降低成本,可能無法開創新局,甚至遭到市場淘汰。
  
  有鑑於此,波士頓顧問公司(BCG)資深合夥人馬丁.瑞夫斯(Martin Reeves)與二位同事合著的《策略選擇》(Your Strategy Needs A Strategy),可以說是 BCG 近十年發表過最具突破性的商業概念,陸續在歐美、中國、日本引起迴響。
  
  ●因應產業環境制定策略,了解策略調色板的五種原型●
  
  我和幾家台灣企業的高層聊過之後,發現這本書對於在這塊土地上努力打拚的產業界也能帶來啟發。這本書點出企業領導者與主管們無法為外人道的困境,那就是產業環境變化太快,以往制定策略的方式早已落伍。
  
  瑞夫斯等人在本書中提出思考的新角度,那就是隨著局勢變化,企業領導者和主管在制定策略時,應該有一套「選擇制定策略方式的策略」,針對產業環境或事業處境,量身挑選、打造最合適的管理工具。
  
  這個方法稱為「策略調色板」(strategy palette),以產業環境的「可預測性」(predictability,企業能否預測商業環境未來的發展變化)、「可塑性」(malleability,企業是否能夠獨立或者以合作的方式重塑商業環境),以及「環境嚴苛性」(harshness,企業能否在商業環境中生存),以三軸對應五種產業環境與策略原型。
  
  1.經典型(classical)策略:因應「能夠預測,但無法改變」的環境,制定「做大」的策略
  
  產業未來明確可見,無法改變。鋼鐵、石油、電信等產業的環境變動性較低,未來發展容易預測,單憑一家企業的力量無法扭轉產業發展。身處於這種環境的公司,最好跟著整體經濟發展,穩定複製成功經驗,盡可能擴大規模、提高市占。
  
  2.適應型(adaptive)策略:因應「無法預測,也無法改變」的環境,制定「求快」的策略
  
  產業發展方向模糊,難以帶來變革。典型的例子就是互聯網產業,因為市場變化太快,沒人知道下個月或下一年會走向何方,難以帶來產業變革。最適當的做法是放棄追求效率和規模最大化,藉由大量試錯(trial and error),找出最能被市場接受的策略。
  
  3.願景型(visionary)策略:因應「能夠預測,也能夠改變」的環境,制定「搶先」的策略
  
  產業未來明確可見,有機會獨霸一方。如同許多企業認定機器人未來商機巨大,現在就開始大量投資,增聘人員、擴增設備、投入研發。只要經營者心中有明確的藍圖,知道 3~5 年後能夠回收,就全力投資、勇往直前吧。
  
  4.塑造型(shaping)策略:因應「不能預測,但能夠改變」的環境,制定「協調」的策略
  
  產業發展模糊,有機會建立新規則。不過,這個策略對台灣企業來說比較困難。當沒人知道市場會往哪裡走,但是人人都有機會引領產業發展方向的時候,企業應該盡快建立以自己為中心的生態系統(ecosystem),就像 Apple 創造的 App Store 定義了業界規格、下載方式和收益方式,等於制訂出產業的遊戲規則。
  
  5.重塑型(renewal)策略:因應「企業資源嚴重受限」的環境,制定「求存」的策略
  
  在嚴酷的環境中,當外部環境變差,導致目前的經營方式無法維持時,保存資源或騰出資源,尋求轉型與變革,藉此重新塑造企業的活力與競爭力。
  
  ●兼顧拓展本業與探索新事業,培養同時解決矛盾的能力●
  
  在商業環境中,企業需要同時或先後運用多種策略,才能因應商業環境的變化,不僅現階段保持本業獲利的拓展(exploitation),同時進行新事業的探索(exploration)以確保能夠在未來生存。
  
  然而,在大企業中,本業與新事業之間經常產生矛盾,眼前的本業必須維持獲利穩定才能活在當下,又要探索創新才能迎向未來,究竟如何同時解決看似矛盾的問題?
  
  2016年,瑞夫斯來台與企業高階主管分享本書時,特別強調「雙元性創新」(ambidexterity)。這個字的原意是指能左右手都能熟練地使用,引申為雙管齊下或兼容並蓄。本書中,雙元性創新是組合並應用策略調色板五種策略原型的能力,企業可以依據所在地區、產業、功能與企業生命週期的不同,因應複雜多變的商業環境,量身打造合適的策略方法。
  
  瑞夫斯指出,現代企業想要生存,必須像網球高手一樣,左右手都能擊出強而有力的球。因此,避免將策略調色板視為僵化的框架,應該更彈性地搭配活用。
  
  舉例來說,目前有些企業已經針對不同的事業體和部門,混合使用兩種策略原型,像是科技大廠華為的案例經驗值得借鏡。「該公司在奮力成為全球知名的通信設備製造商之後,2011 年正式從 B2B 跨入 B2C 領域,推出自有品牌的手機。」這一句話就講完的策略,背後卻是涉及了組織內部自我顛覆的改革,畢竟公司長年聚焦於大量生產、撙節成本、客戶服務,而這些優勢和專長,無法直接套用在販售手機給消費者的業務上。
  
  從2011 年起,華為投入大量資源進行市調、調整組織結構及布建通路,在人員配置、銷售管理、服務思維上都做了大大小小的變革,才逐步在製造商的基礎之下,增加員工對市場的敏感度,成功形塑出自有品牌,在手機市場站穩全球第三的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華為在嘗試開發新事業的同時,並沒有停止耕耘原本的通信設備 B2B 業務,只是以左右開弓、兼容並蓄的方式做生意。這才是瑞夫斯所談的,「企業應該活用不同策略原型,參照所處的產業環境做出因應,才能生存下去」。
  
  ●如果不設法自我顛覆,只有等著別人顛覆你●
  
  前述的華為是雙元性創新的成功案例,從另一個角度思考,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企業無法成功兼顧本業與新事業?
  
  記得有一次,我前往越南拜訪客戶,他們是產業內前幾名的大集團,本業績效卓著。在網路與科技的大趨勢下,該公司高階主管也都體認到發展新事業的重要性。可是,每次一談起「創新專案」,許多產業優等生就退縮了。有些是缺乏危機意識,認為沒必要變革;有些顧忌本業還有不錯的獲利,因此不敢大膽創新;有些則缺乏自我顛覆的新思維。
  
  這群人往往被思考慣性或成功模式綁架,難以開創新未來。這通常不是單一企業遇到的問題,幾乎每位經營者都眼睜睜看著新科技來勢洶洶,或是原本不屬於這個產業的外來者侵門踏戶,破壞產業既有的遊戲規則,雖然著急地成立新事業的研究團隊,但最後成功找出新方向的企業卻微乎其微。
  
  瑞夫斯以企業的「動態性」(dynamism,指產業環境的變動程度)和「多樣性」(diversity,指公司經營範疇的多元性)為兩軸,區分出四種可行做法,協助企業在既有事業之外,發展新的獲利模式:
  
  1.分離(separation)
  
  當產業環境變動程度低,而公司要拓寬經營的範疇、變得更為多元,就可以考慮拆分旗下的事業部,獨立於公司之外。
  
  像是西南航空(Southwest)這類低價業者逐步瓜分市場時,傳統大型航空公司雖然也相應成立低價航空,卻多半以失敗收場。
  
  最成功的案例就是由澳洲航空(Qantas)成立的捷星航空(Jetstar),其成功關鍵在於澳航讓捷星徹底獨立,不僅總部設在不同城市,捷星大部分的人才也從外部延攬,並不是從澳航內部調派,使得捷星徹底脫離了傳統航空的思維,以全新方式經營低價航空事業,最終才能取得成功。
  
  2.轉換(switching)
  
  如果企業所處的環境變動性較高時,持續探索自有技術可以應用到哪些領域。
  
  以玻璃製造商康寧(Corning)為例,該公司每年除了銷售既有項目(LCD電視和行動設備的玻璃面板,通信網路的光纖和電纜,光學生物感測器等等),也持續投資研發,由新的研究小組進行創意性探索。智慧型手機的玻璃螢幕 Gorilla Glass,就是康寧探索出的新路,從探索型產品轉變為新的財源。
  
  採取此策略時,企業必須格外留意新事業和本業需要不同的管理方式、人事制度、績效考核,否則新事業很容易因為賺不到錢,在公司內沒有發聲權,搶不到好人才和資源,難有機會壯大。
  
  3.自我組織(self-organizing)
  
  事業範疇較廣,各領域的變化速度又快,可採取這項策略。賦權給事業單位自行決策,並為結果負責,讓每個創新計畫各自成立新事業單位,以即時因應所屬領域的變化,也能視需求調整管理的制度和風格。
  
  此時,母集團應該梳理公司架構,制定明確的遊戲規則,包含研究團隊達成哪些條件就能成立新事業、虧損到哪個程度就必須退場、各事業體中哪些資源可以共享。
  
  海爾集團就是採行這套策略,發展出近 2000 個事業單位,各自有營運計畫、策略目標和損益表,靈活因應市場變化,推出新產品,成功跨足家電、藥品、通訊、軟體、物流、金融等領域。
  
  4.外部生態系統(external ecosystem)
  
  當企業面對的環境太過複雜、難以預測,可以試著仿效蘋果(Apple)的做法。為了讓手機應用程式(App)符合各地消費者的需求,蘋果應用程式商店(Apple’s App Store)成為程式上架平台,制訂一套 App 運作規格,以及上架、下載和收費的流程,廣邀全世界程式開發者共襄盛舉。
  
  Apple 無法預測哪些 App 會被用戶刪除或保留,但是只要外部創新者持續增加,自然會有爆紅或長銷款出現。換句話說,Apple 不必太費心開發 App,只要平台管理好,全世界的開發者都會來幫忙。
  
  許多產業都感受到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果你尚未感受到這股顛覆的力道,不妨自問這個問題:「如果另一個與我所屬產業不相干的企業龍頭,宣布進軍我所屬的產業,我該怎麼辦?」
  
  像是六月間,亞馬遜(Amazon.com)宣布收購全美最大天然有機食品連鎖零售商Whole Foods Market。電商收購超市,虛實整合,這不是遠在天邊的新聞,就在我們眼前發生。
  
  以往我們都以為翻天覆地的變化需要很長時間,但是,現在你我都身處其中,沒有人能夠逃避。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所有在巨變時代中的企業經營者和主管們,面對混沌、解決矛盾進而奮力求生的線索。(本文改寫自《經理人月刊》徐瑞廷專欄「管理顧問的工具箱」)

內容簡介:


◆今周刊1075期(2017年7月27)書摘推薦

巨變時代中,最重要的策略經典!
一本書,告訴你企業如何正確選擇與執行策略,
本業持續獲利又能兼顧新事業,
面對挑戰,挺進未來!


根據波士頓顧問公司(BCG,Boston Consulting Group)最新研究指出,未來五年內,三分之一的上市企業可能會消失;不僅如此,領先和落後企業之間的差距,已達到有史以來最高水準。這個研究結果顯示,當今企業找到有效的策略管理方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來得重要。身處多變的商業環境中,正確的策略顯得重要,卻又困難重重。往後數年內,商業界將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企業領導者需要新的策略思考才能因應變化。

本書提出BCG策略智庫長達五年的調查研究成果,名為「策略調色板」(Strategy Palette),這是按照三個維度分類,包括:可預測性(predictability,企業能否預測商業環境未來的發展變化)、可塑性(malleability,企業是否能夠獨立或者以合作的方式重塑商業環境),以及環境嚴苛性(harshness,企業能否在商業環境中生存)。這三個維度形成五種商業環境,每一類環境都需要企業制定且落實相應的策略,分別是:

.經典型(classical):因應「能夠預測,但無法改變」的環境,制定「做大」的策略。
.適應型(adaptive):因應「無法預測,也無法改變」的環境,制定「求快」的策略。
.願景型(visionary):因應「能夠預測,也能夠改變」的環境,制定「搶先」的策略。
.塑造型(shaping):因應「不能預測,但能夠改變」的環境,制定「協調」的策略。
.重塑型(renewal):因應「企業資源嚴重受限」的環境,制定「求存」的策略。

企業需要同時或先後運用多種策略,才能因應商業環境的變化,不僅現階段保持本業獲利的拓展(exploitation),同時進行新事業的探索(exploration)以確保能夠在未來生存,這種兼容並蓄的能力稱為「雙元性創新」(ambidexterity)。原意是指「雙手並用」,引申為「雙管齊下、兼容並蓄」,亦即組合並應用策略調色板五種策略的變通能力,有助於人們面對矛盾並且同時解決矛盾。

策略,是通往目標的手段,本書指引所有企業,依據地區、產業、功能與企業生命週期的不同,因應複雜多變的商業環境,量身打造合適的策略方法。為企業領導者提供完整的策略選擇與實用的執行細節,是面對巨變時代必讀的策略經典。

BCG以「策略調色板」為基礎,開發了一款App遊戲。你可以透過經營最簡單的業務「賣檸檬汽水」,來探索每一種類型的策略,觀察它們在何種環境下效果最佳。
可透過 Apple's App Store或Google Play搜尋「BCG」下載「策略調色板遊戲」。

【一致推薦】

徐瑞廷|波士頓顧問公司(BCG)合夥人兼董事總經理、BCG臺北分公司負責人
金聯舫|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副院長
蔡惠卿|上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這本書點出企業領導者與主管們無法為外人道的困境,那就是產業環境變化太快,以往制定策略的方式早已落伍。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所有在巨變時代中的企業經營者和主管們,面對混沌、解決矛盾進而奮力求生的線索。
——徐瑞廷(波士頓顧問公司〔BCG,Boston Consulting Group〕全球合夥人兼董事總經理,BCG臺北辦公室負責人)

我相信這本書對所有的企業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幫助,在此推薦給讀者共享之。
——金聯舫(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副院長兼EMBA.MBA執行長)

策略調色板具體描繪通往成功的要道,為讀者在紛繁複雜的全球商業世界中指明瞭方向。本書通俗易懂、包羅萬象,是企業領導者制定與實施新策略的必讀之書。
——晏瑞德(Ian Read),輝瑞(Pfizer)總裁兼首席執行長

這不是一本過度簡化策略的書,也不是一本標榜能夠解決一切問題的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