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的女兒:少女們的明治維新之旅
$ 355 元
原價 450
內容簡介:
◆《紐約時報》年度選書、明治維新150週年必讀精采故事
明治政府努力學習西洋文明的同時,決定派掌理家庭教育大權的女性出國留學。三位血統純正的武士後代,因此成為日本第一批出國接受教育的女孩。這是一個明治維新時代女性,如何在困苦的留學生活中、同時兼顧工作、友情與愛情中的成長故事。也詳述他們如何成為日本第一位獲得大學學位、建立女子學校,甚至成為兼顧教學工作的職業婦女先驅。
明治維新不只是國家改革運動,也是家庭、性別地位更新的關鍵時刻
武士家族所給與的訓練,是否能讓女孩們面對未來的一切挑戰?
一八七一年,五名女孩被日本政府送到美國。她們的任務是學習西方之道,歸國後幫助培育開明先進的新一代,領導日本走向富強。五個女孩中,最終只有三個留在美國。生於內戰時代傳統武士家庭的山川捨松、永井繁子和津田梅子,離開家鄉時,分別是十一歲、十歲和六歲,她們以典型美國女學生的身分度過了十年成長歲月。
自抵達舊金山起,這些女孩的旅程和傳統裝扮便受到媒體報導與關注,成了美國境內的某種名人。美國人畢竟是第一次看到日本女性,在此之前,日本女性連在自己的社會中都不輕易拋頭露面。在政府的安排下,她們各自被分派給一個美國家庭,學習英文和西方文化。三人性格各不相同,但學業表現都相當優異,幾乎是徹底融入美國社會。十年來,分住各地的女孩們不僅保持緊密聯繫,而且共同贏得許多美國友人的喜愛。
學成歸國,故鄉日本對她們而言已是全然陌生的國度,和十年前她們懵懂踏上的美國無異。不僅語言、文化需要重新適應,而且日本在她們留學期間拋棄了明治維新初期的徹底西化路線,轉而主張維護日本傳統,使她們貢獻所學的理想與作為顯得格格不入也格外艱辛。然而,這三個女孩不曾忘記國家的栽培,儘管有志難伸,仍意志堅定地為日本的女性教育注入活力與改革,培養日本女孩成為有獨立思考能力但不逾越家庭領域的明治模範「良妻賢母」——負責幫先生打點家務並栽培先進子女的女性。
本書根據大量日本與美國的檔案寫成,包括三個女孩和美國寄宿家庭及友人之間數十年的書信往返,故事流暢有如小說,呈現十九世紀二十世紀之交,日本與西方文化交流的衝擊與適應,更是日本女性走向現代化的歷史濫觴。
【名家推薦】
透過歷史與傳記的迷人編織,作者講述一個島國面對現代化勢不可擋浪潮的生動故事??關於日本女性教育和解放的啟蒙,獨特而優雅。
——Kirkus Reviews
作者寫出一部精緻細膩的集體傳記??傳記愛好者、對美國鍍金時代或明治末期日本感興趣的讀者,以及《藝伎回憶錄》的書迷,都會愛不釋卷。
——Library Journal
作者細心地串起通訊信件與檔案文章,在這部關於內戰後三位武士之女被送到美國的傑出傳記中,講述巾幗英雄的真實故事。
——Publishers Weekly
《武士的女兒》讀起來有如真實故事的小說:三名女孩在命運的捉弄下失了根,成為連結優雅舊日本和機會國度美國的橋梁。作者以電影的筆觸呈現歷史,生動難忘地再現一段被遺忘的故事。
——Arthur Golden《藝伎回憶錄》作者
序跋:
作者序
這是一個關於三位女孩的故事。她們雖然出生於某地,卻在不可抗拒的外力下被迫到另一個世界長大成人。就像所有的小孩一樣,她們迅速地吸收了環境所給的一切。雖然她們每個人都是血統純正的武士後代,但卻因時勢變化的緣故成為了混血兒。十年後,她們才再度回到那個已全然陌生的祖國。
我自己是在同一個城市出生及成長的,就和我的雙親及祖父母一樣。但後來我的人生與這三個女孩的故事出現了交集。上大學的第一天,我遇見了一位出生於日本的男孩。當他年紀還很小時,全家就離開了東京搬往西雅圖居住。但當他十六歲時,家人們卻決定要返回「家鄉」。然而對他而言,美國就是家鄉。因此他選擇了留下來。
畢業後兩年(也是我們結婚兩個月後),我們倆也搬到了東京。就許多方面而言,我在日本的生活比丈夫輕鬆很多。隨著日文不停的進步,大家都開始稱讚我的口音和禮儀,也很高興我能欣賞海膽及醃梅子的味道。因著西方臉孔的緣故,我做不好之處都可以被原諒——畢竟我是個外國人。但丈夫就沒有受到如此寬容的對待。他看起來像日本人,聽起來也像日本人——那為什麼不能在各方面也表現得更像個日本人呢?
三年後,我們回到了紐約。我攻讀了東亞研究所,並因而愛上了日本的明治時期。那時,這個太陽帝國終於願意將眼光轉離過去,並開始注目於西方的工業文明。某天,在一間古老圖書館的地下室裡,我發現了一本薄薄的書,有著綠色封面。這本書叫做《日本回憶錄》(A Japanese Interior),作者是艾麗絲.梅柏.培根(Alice Mabel Bacon),她是一位康乃迪克州的教師。這是她於一八八○年代晚期在東京旅居一年的回憶錄。書中描述她當時與「日本朋友住在一起,而且這些人是她在美國時就已熟識的親密好友」。這聽起來非常奇怪,因為在十九世紀美國婦女不太可能認識什麼日本朋友,更遑論是在美國遇見的。
艾麗絲是紐哈芬人,而紐哈芬正是我就讀大學的地方。後來她搬到東京旅居一年,不是和外國人住在一起,而是住在一個日本家庭裡,就和我一樣。她曾在日本的第一間女子學校教書,而該學校創建的年分,只比我在紐約就讀的學校的創建年分早一年。她坦率風趣的文筆,會讓我聯想到自己的老師,她們也同樣是直言不諱的女學者。在艾麗絲的帶領下,我漸漸發現了三位日本女性的故事。大山(山川)捨松曾寄居在艾麗絲家裡與她情同姊妹,同時也是日本第一位獲得大學學位的女性。津田梅建立了一所打破傳統的女子學校,並且深受捨松與艾麗絲的幫助。瓜生(永井)繁在生養七個小孩的同時,還能兼顧繁忙的教學工作,是現代「職業婦女」的先驅。
在這些女性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知道在語言不通的狀況下來到日本是什麼感覺,還有那種亟欲融入日本家庭的心情。我也知道面對日本對待女性的態度時,那種有點牴觸的心境。我的丈夫不會用日本人的角度去看待這個世界,雖然他的家人從沒想過要撫養出一個美國小孩。今天,「全球化」和「多元文化」已成為每間公司及所有學校的目標,但早在一百年前,這三位日本女孩就已橫跨了極遠的距離,並同時融入了兩個不同的世界中——她們與他人如此不同,只能彼此惺惺相惜。而我將永遠無法忘懷她們的故事。
目錄:
作者的話
序章
第一部
第一章 武士的女兒
第二章 龍年之戰
第三章 酵母的力量
第四章 使節團遠征
第二部
第五章 有趣的陌生人
第六章 尋找寄宿家庭
第七章 在美國長大
第八章 瓦薩學院
第九章 返「鄉」之路
第三部
第十章 兩場婚禮
第十一章 獨自前行
第十二章 艾麗絲來訪東京
第十三章 前進與後退
第十四章 女子英學塾
第十五章 尾聲
謝詞
參考書目
注釋
參考書目
圖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