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瑪與日本情人 | 拾書所

阿爾瑪與日本情人

$ 314 元 原價 399



本書導覽:


嫣紅與潔白:悸動人生中的溫柔慰藉

◎文/陳小雀(本文作者為淡江大學西班牙文系、拉丁美洲研究所教授、淡江大學外國語文學院院長)
  
  智利作家伊莎貝.阿言德(Isabel Allende,1942-)生於祕魯,當時父親是駐祕魯外交官。在她三歲時父母離異,繼父也是外交官,她隨著母親與繼父遷居玻利維亞、貝魯特等地,直到十六歲才回到智利。十七歲時,與弗利亞斯(Miguel Frías)結婚,育有寶拉(Paula,1963-1992)與尼可拉(Nicolás,1966-)兩名子女。因父親與繼父的職業關係,伊莎貝自幼即跨越新舊大陸之間,培養出宏觀的國際視野,對爾後的寫作風格助益頗多。翻閱伊莎貝的作品,讀者可隨情節發展穿梭於智利聖地牙哥、亞馬遜叢林、美國洛杉磯等地,隨歷史脈絡正視政變、戰爭、生態等嚴肅議題,而這些都是引起讀者共鳴的要素之一。
  
  早年即以記者為志業,編寫雜誌,嘗試童話及戲劇創作,更以英國偵探小說家阿嘉莎.克莉絲蒂(Dame Agatha Mary Clarissa Christie,1890-1976)為榜樣,冀望未來在寫作之路有所耕耘。果然,伊莎貝榮獲多項國際文學大獎,其中包括智利國家文學獎,堪稱當今西語文壇中擁有最多讀者的作家,作品被迻譯成三十五國語文,全球銷售量逾六千五百萬冊。
  
  伊莎貝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堂伯,即前智利總統薩爾瓦多.阿言德(Salvador Allende,1908-1973)。阿言德於一九七○年當選總統後,立即成立左翼聯合政府,有意仿效古巴進行一系列社會主義改革,卻因改革過於急促,造成人民不滿情緒逐日升高,三軍總司令皮諾契特(Augusto Pinochet,1915 -2006)藉機於一九七三年發動政變,以強大火力轟炸總統府,阿言德最後飲彈自盡。政變後,皮諾契特建立右翼軍政府,並實施恐怖軍事獨裁,鎮壓左派勢力,殘害人權。
  
  皮諾契特執政的十七年間,是令生者與死者備受煎熬的年代,遭迫害的異己及無辜百姓約三萬五千人;其中,兩萬八千多人受到酷刑,三千餘人被殺,逾千人失蹤。另外,有二十萬人選擇流亡,包括伊莎貝在內。一九七五年,她與丈夫攜帶兩名幼子流亡至委內瑞拉。政變、獨裁與流亡所造成的時代悲劇,蠹蝕著智利的社會,不少作家於是以歷史傷痕為背景,藉書寫撫慰那被壓抑的靈魂。
  
  流亡委內瑞拉時,伊莎貝開始認真寫作,而於一九八二年出版首部小說《精靈之屋》(La casa de los espíritus)。在情愛的包裝下,這部小說以大宅第內的家族故事為主軸,藉小說人物的悲歡離合影射動盪的大時代,並將阿言德總統在政變中壯烈犧牲的史實化為小說橋段,虛構情節與真實歷史巧妙結合,充滿魔幻寫實意象,頗有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1927-2014)之風。《精靈之屋》一問世立即成為暢銷書,伊莎貝因此躋身知名作家之列。
  
  伊莎貝的第二部小說《愛情與陰影》(De amor y de sombra)再度運用魔幻寫實手法,敘述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惟有愛,一切才得以永恆;惟有愛,人生才得以燃起希望;惟有愛,失蹤者才得以永遠活在親人的記憶中。披著愛情故事的外衣,《愛情與陰影》儼然潘朵拉的盒子,打開塵封的痛苦記憶,掀開皮諾契特的恐怖獨裁內幕:一群被捕的異議分子在遭刑求後被祕密處決,從此自人間蒸發,成為四處漂泊的受虐幽靈。
  
  在文學創作裡,「愛」是最扣人心弦的題材,永遠不褪色,同時永遠談不膩,正如人生少不了愛情的滋潤一般,聶魯達(Pablo Neruda,1904-1973)曾寫下最動人的詩句:「愛情這麼短,遺忘卻如此的長。」(Es tan corto el amor, y es tan largo el olvido)拉美作家除了歌詠愛情外,亦藉愛情議題凸顯對愛的渴望、對人生的焦慮、對社會國家的憂心。
  
  伊莎貝同樣喜歡寫「愛」,透過女性的細膩觀察與溫柔筆觸,愛情呈現多樣貌,是救贖,也是毀滅;是純潔,也是墮落;是動力,也是阻礙;是希望,也是幻影。例如:《精靈之屋》裡的不倫戀情,反射出拉美紛擾政治,以及自我封閉的心靈;《愛情與陰影》裡的激情,則刻畫出一個獨裁社會,以及受宰制的生靈。除了愛情之外,最偉大的愛莫過於母愛。伊莎貝的女兒寶拉在二十八歲時罹患罕見疾病紫質症,在女兒陷入昏迷之際,心痛的母親只能孤單無助地坐在病床旁,為她寫下一封封的書信,企盼藉母愛喚醒女兒。在女兒辭世後,這些書信成為《我女寶拉》(Paula)一書中最動人的內容。
  
  至於伊莎貝本身的愛情極具戲劇性,彷彿一部魔幻寫實小說。與弗利亞斯的愛情不再,她於一九八七年毅然離婚,隔年嫁給美籍律師兼作家戈登(Willie Gordon),帶著兩個小孩隨他定居美國,並於二○○三年取得美國籍。伊莎貝與戈登彼此鼓勵,她還從戈登的家族得到創作靈感,而寫下《無盡的計畫》(El plan infinito)。然而,與戈登的婚姻維持了二十七年,終究劃下句點。即便進入暮年,她仍渴望愛情,於是,結合了「愛」與「老」這兩者看似無關,卻又息息相關的議題,在二○一五年為讀者出版一部精采之作《阿爾瑪與日本情人》(El amante japonés)。
  
  「老」是生命必經的過程,「老」也是大家喜歡談、又頗忌諱的議題,或許貧窮與孤獨總是伴隨著老人。如今老年人口大幅增加,各國政府無不針對老年化社會所衍生的相關問題提出因應之道,伊莎貝順勢拋出「老」這個議題,無疑喚起大眾對老人的重視,甚至支持安樂死,為長者保留最後的尊嚴。《阿爾瑪與日本情人》一開卷,即以老人安養院為場景,藉凱瑟琳.霍普醫生、阿爾瑪.貝拉科斯、「法國佬」等老人,凸顯老人的歷練、睿智、剛強、自負,以及有體驗新事物的進步精神。
  
  高齡者是世界上最好玩的人。活得夠久,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根本不在意別人的想法。
  
  雖然「老」是《阿爾瑪與日本情人》中的重要議題,但「愛」才是全書的重點。小說以全知的第三人稱為敘事者,鋪陳了兩段愛情故事,一段是持續半世紀之久的雋永愛情,一段則為後生晚輩才剛萌生的純情之愛。對比兩者,更彰顯「老」的可貴,惟有走過曲折的人生歲月,才能締造出如此令人動容的祕密愛情。來自羅馬尼亞的二十三歲年輕女孩伊琳娜,基於好奇,意圖探索八十一年歲老嫗深藏內心的私密世界,在探尋過中,逐漸勾勒出老嫗一生的形象:悲傷憂鬱的小女孩、才華洋溢的藝術家、精力充沛的少婦、氣質優雅的貴婦、習於發號施令的女王、獨立自主的長者。老嫗取名為「阿爾瑪」,其西班牙文「Alma」,即「靈魂」之意,象徵一個人的精神特質,如此命名,不由令人想起《精靈之屋》裡的阿爾芭(Alba,黎明之意),一個擁抱未來的理想主義者。
  
  令人興味的是,伊琳娜在挖掘阿爾瑪的祕密時,她也被阿爾瑪雕琢成一個可以融入貝拉科斯家族的女孩,兩個女人的互動超越了雇主與祕書之間的關係,時而像祖孫、時而如姐妹、時而似朋友。與其說伊琳娜有意探知阿爾瑪的祕密,不如說阿爾瑪故意藉伊琳娜重建她與日本情人之間的故事。
  
  因為熾熱的「愛」,阿爾瑪在殘生中覓得短暫的活力,於是,她以堅強的意志重新為自己塑造第二個人生,在虛擬實境中重溫舊夢,在幻象中找尋希望。捎來訊息的黃色信封、象徵幸福的行李箱、代表愛情的梔子花……惟有陶醉在幻象中,才能留住當下,遇見未來,愛情因而不朽。
  
  伊莎貝愛花,有時她會在個人簽名旁畫上一朵花。當年,她曾帶著智利老家花園裡的一把泥土,流亡至委內瑞拉,到了委內瑞拉後,她那把泥土放入花盆裡,並種下一株勿忘我,藉花思念祖國。在《阿爾瑪與日本情人》裡,日本園丁默默耕耘愛情,以櫻花和梔子花傳遞花語。櫻花常被視為日本的象徵,櫻花綻放時的短暫嫣紅,宛如最濃烈的愛情,而落英繽紛彷彿為垂死的愛人留下最璀璨的身影。梔子花原產於中國、日本、台灣等地,潔白花朵散發濃郁香味,讓人感到朝氣蓬勃,為愛情的信物,是一生守候的承諾。嫣紅與潔白,是阿爾瑪與福田一命的愛情寫照,在悸動人生中相互慰藉。
  
  自一九三○年以降,魔幻寫實成為拉美小說家慣用的寫作風格,伊莎貝也不例外,她的小說被歸類為魔幻寫實,因此有「穿裙子的馬奎斯」之稱,這個封號看似暗示她未能超越前輩,卻顯示她有廣為國際稱頌的本事。《阿爾瑪與日本情人》是伊莎貝的第二十一部小說,明顯褪下魔幻彩衣,但依舊流洩出離奇、懸疑、神祕、詭異等元素,譜寫出精采的戲中戲,情節或交相融合、或互相呼應、或輪番上陣,層層疊疊,呈現明暗表裡、先後遠近的層次感。慘絕人寰的納粹屠殺、日軍偷襲珍珠港事件、不為人知的美國集中營、廉價汽車旅館的幽會、不能公開的男同性戀……令讀者難以抗拒那暗藏其中的誘惑,而隨著故事脈絡推理演繹、發掘祕密、尋求真相。
  
  《阿爾瑪與日本情人》雖為典型的愛情小說,卻有幾分偵探小說的雛形,小說高潮迭起,等待讀者探尋。

內容簡介:


人稱穿裙子的馬奎斯!當代西語作家第一人
暢銷經典《精靈之屋》、《春膳》作者阿言德又一暢銷大作

◆紐約時報、USA Today、明鏡週刊暢銷書
◆作品被譯成35種語言,全球累計銷量6500萬冊
◆紐約時報、華爾街郵報、波士頓環球報、美聯社、娛樂週報、柯夢波丹、哈潑時尚、出版者週刊、哈芬頓郵報、邁阿密先驅報、Elle雜誌、時人雜誌、舊金山紀事報、書單、科克斯評論、圖書館雜誌、聖荷西信使報、Book Reporter、聖路易斯郵報、水石書店店員 最期待的年度大書+好評推薦!


我們在一起只為了相愛。
禁忌之戀脆弱又美麗,應該被捍衛。


為逃離納粹暴政,年幼的阿爾瑪被父母送往美國舊金山依親。她在姨丈家的花園裡初識日本園藝師傅的幼子福田一命,兩人糾纏七十年的祕密愛戀從此開展。

阿爾瑪在人生晚年搬進安養院,雇用年輕的伊琳娜擔任私人祕書。從阿爾瑪偶爾的祕密行程、固定收到的黃色信封和梔子花,以及房間銀色相框內的日本男子,伊琳娜知道阿爾瑪有個情人。

阿爾瑪與一命如此相愛,為什麼不在一起?日本情人固定寄來書信,為何從未前來探望?她丈夫顯然知道阿爾瑪只愛一命,為何與她結婚,婚後縱容她的不倫戀?在年輕人的好奇追問下,阿爾瑪道出她輝煌的一生,也道出美日兩個家族的故事與祕密,牽連在內的每個人都為他人奉獻出無私的愛,令人心疼落淚。

【導讀】

陳小雀/淡江拉美研究所教授

【專文推薦】
鍾文音/小說家

【熱情推薦】
平路、陳玉慧、謝哲青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