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詮釋:桑塔格論文集
$ 410 元
原價 520
內容簡介:
桑塔格成名作 文藝批判一代經典
問世五十週年紀念版
在一個充斥著假象的世界裡,在真理扭曲的時代中,美國最重要的知識分子蘇珊.桑塔格仍保有冷靜的真知灼見,致力維護自由思想的尊嚴與風格!
本書首度發行於一九六六年,是蘇珊.桑塔格第一本論述文集,並因此書奠定她美國「當今目光最敏銳論文家」之崇高地位。桑塔格在作品中反對各式各樣的作品詮釋,嚴格批評冠上社會學、心理學等各種理論的文學詮釋,強調回歸感官閱讀、讀者真實感受。直到今日,桑塔格的批判方法業已成為西方文學評論經典範式。
這部作品收集了桑塔格於六○年代發表的多篇著名論述,其中多篇文章堪稱當代經典,影響許多人對藝術和文化的思考及態度,集中體現了「新知識分子」、「反詮釋」與以「新感受力」重估整個文學、藝術的革命性姿態,包括最廣為人知的〈論「坎普」札記〉(美國新聞學會選為二十世紀百篇最重要文獻之一)、〈反詮釋〉,亦有對沙特、卡繆、李維史陀等作家,對布列松、高達、雷奈等電影大師,以及當代宗教思想、精神分析等具啟發性的分析。最後並收錄一九九六年西班牙譯文再版時,桑塔格為自己所帶來的「文化旋風」現象特別為讀者撰寫的後記:〈三十年之後〉。
桑塔格「反詮釋」之號角,吹響在大眾文化與前衛藝術基礎之上。理論的生命力,不僅在於理論本身的鮮明與響亮,更在於該理論有著現實的根基,捕捉到文化潮流的氣味,並能做出精確描述與測度。
【國際好評】
「桑塔格的論文對我們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不但是了不起的闡述,更應該說是一種成就。」
──卡洛斯.富安蒂斯(Carlos Fuentes)(墨西哥小說家)
「桑塔格已經變成這個時代作家與思想家的象徵:不但是分析家、吟頌史詩者,更有著銳利眼光,集眾人詰難與推崇於一身,卻如此具有良知。」
──《時代》雜誌(Time)
「令人目眩的智性表現。」
──《風格》雜誌(Vogue)
「身為美國最重要評論家之一的桑塔格,不僅由於她的聰明才智,還有她做為一個知識分子的影響力。」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序跋:
本書收錄的文章和評論,涵括了我在1962到1965年間所寫的大多數評論文字,而這段期間,正是我生命中一段頭尾鮮明的時期。我在1962年初完成第一本小說《恩人》(The Benefactor)。1965年底,開始進行第二本小說。漫溢在批評文字裡的能量和焦慮,有著明確的開始和結束。那段追尋、反思和探索的時期,距離《反詮釋》一書在美國出版的時間似乎已經有點遙遠,而在一年後的現在,當這本評論集以平裝版再版時,那段日子似乎更是久杳。
在這些文章中,我的確大肆談論了某些藝術作品,同時也暗示性地對評論家的任務提出看法,但我知道,這本書中所收錄的文章並不能算是嚴格道地的評論。除了一些報導式的文章之外,大部分或許能稱之為後設評論——假如那不是個過於偉大的名字。我是以帶有獨特偏好的熱情,針對不同類型的藝術作品,主要是當代藝術作品,在我心中引發的問題進行書寫:我希望能揭露和釐清隱藏在特定判斷和品味之下的理論假設。雖然我不曾就藝術或現代性提出某種「立場」,但某些一般性的立場似乎已經成形,並日益急切地在我所寫的各種文章中發聲。
對於當初自己所寫下的部分內容,如今的我並不贊同,但這並非想做更正或修改的那種不贊同。雖然我認為自己過於高估或低估我所討論過的某幾部作品的優劣,但這和特定的評判轉變幾乎無關。無論如何,這些文章可能擁有的價值,不再僅於這些特定評價,而是在於所提出問題的趣味性。最終,我並不喜歡為藝術作品做評比(這便是為什麼我總是避免寫自己不欣賞的事物)。我像熱情者和堅決支持者般的寫作——並帶有某種,現在對我來說是,天真。我並不了解寫作關於新的或鮮為人知的藝術活動,會在立即的「溝通」時代有顯著影響。我不知道自己仍然要痛苦地學習,在《宗派評論》(Partisan Review)中諸多的文章,變成《時代》(Time)雜誌中的熱門告誡之速度。所有我的勸誡性語調,除了自己之外,我沒有嘗試引導任何人進入應許之地。
對我來說,這些文章已經完成它們的任務。透過更清晰的雙眼,我以不同方式看待世界;我身為小說家任務的觀念也基本地改變了。我用這樣的方式來描述過程。在我寫評論文章之前,我不相信其中許多想法;當我開始寫它們,我相信自己所寫的;隨後而來的,我變成再次不相信某部分相同的想法——但是來自於一種新的觀點,這種觀點是包含於文章中論點真實的部分。寫作評論證明了是一種知識分子剖白的行動,就像知識分子的自我表述一樣。對我來說,我的印象並不是解決了一定數量誘惑的和困難的問題,而更像是將這些問題用盡。但是毫無疑問的,這是一種幻想。問題依舊存在,還為更多值得其他好奇的和具反省力的人所談論,或許這本蒐集近來對藝術思考的合集,與此有某種關係。
〈沙特的《聖惹內》〉、〈悲劇之死〉、〈娜塔麗.薩洛特與小說〉、〈去看戲等等〉、〈關於「坎普」的札記〉、〈馬拉/薩德/亞陶〉和〈論風格〉(On Style)等篇,起初是在《宗派評論》中發表;〈西蒙娜.薇依〉、〈卡繆的札記〉、〈米歇爾.雷希斯的《成長祕史》〉、〈作為英雄的人類學家〉和〈尤奧斯高〉則發表於《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喬治.盧卡奇的文學評論〉和〈《副手》的省思〉則在《每週書評》(Book Week)中發表;〈反詮釋〉在《長春藤》(Evergreen Review)中發表;〈沒有內容的敬虔〉、〈藝術家是典型的受苦者〉和〈即興創作表演:一種激進的並列藝術〉發表於《第二次再來》(The Second Coming);〈高達的《賴活》〉發表於《電影觀眾》(Moviegoer);〈一種文化和新感性〉(以摘要的形式)發表於《小姐》(Mademoiselle);〈傑克.史密斯的《耀眼的傢伙》〉則在《國家》(The Nation)中發表;〈布列松電影中的精神風格〉是在《第七藝術》(The Seventh Art)中發表;〈論小說和電影的筆記〉和〈精神分析與諾曼.布朗的《生與死的對抗》〉是在《副刊》(The Supplement)(《哥倫比亞觀察者》〔Columbia Spectator〕)中發表;〈災難的想像〉則在《評論》(Commentary)。(某些文章則以不同的篇名刊登。)我感謝這些雜誌的編輯允許文章再度付梓。
雖然威廉.菲利普(William Phillips)通常反對我的意見,但很高興能夠有機會向他的慷慨鼓勵致謝;還有在過去七年來的許多對話中,我向安妮特.米切爾森(Annette Michelson)與我分享她的博學和品味致謝;向理查德.霍華德(Richard Howard)協助閱讀大部分文章,並指出幾個事實和修辭上的錯誤致謝。
最後,我盼望能寫下對洛克斐勒基金會(Rockefeller Foundation)的感謝,它去年以獎金支持我能專心寫作,這也是我生命中第一次——在這段期間我得以寫出這本書中所蒐集的某些文章,以及其他的作品。
目錄:
(I)
反詮釋
論風格
(II)
藝術家是典型的受苦者
西蒙娜.薇依
卡繆的札記
米歇爾.雷希斯的《成長秘史》
做為英雄的人類學家
喬治.盧卡奇的文學評論
沙特的《聖惹內》
娜塔莉.薩洛特與小說
(III)
尤奧斯高
《副手》的省思
悲劇之死
去看戲等等
馬拉/薩德/亞陶
(IV)
布列松電影中的精神風格
高達的《賴活》
災難的想像
傑克.史密斯的《耀眼的傢伙》
雷奈的《穆里愛》
論小說和電影的筆記
(V)
沒有內容的敬虔
精神分析與諾曼.布朗的《生與死的對抗》
即興創作表演 ── 一種激進的並列藝術
關於「坎普」的札記
一種文化和新感性
後記 ── 三十年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