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精通:從小東西學起,快快學,開啟人生樂趣的祕密通道
$ 237 元
原價 300
內容簡介:
成功不是花無數個小時追求一件事的完美,
而是練就鑽研許多小事情的功夫,閃閃發光!
╳ ╳ ╳
做小事也能成為大專家!
在微小的事物中認真,一點一滴奪回你的生活
★什麼是微精通?
——至少包含6種元素
1. 找到上手訣竅
2. 移除手忙腳亂障礙
3. 找到輔助工具,開發小訣竅
4. 永遠有獎勵等在後面
5. 重複練習也樂此不疲
6. 無窮盡的實驗可能性
★書籍簡介
「這個世界似乎逼著我們一輩子只能做一件事,其實不必那樣。」
人們說,熱情要專一:若想精通一件事,就得花上一萬小時,全心全力只練習一件事。然而事實上,諾貝爾獎得主等全球最成功的人士,有空就學習各式各樣的新事物,接觸新活動。
不論是烤出完美舒芙蕾、畫一扇門,還是升火,當我們挪出時間培養小小的專長,一切就此不同。我們將不再害怕學東西,可以找到更多發揮創意的機會,還讓大腦更健康,幸福感加倍,以完全不同的角度看待知識。
從小事開始,再小也沒關係,重點是踏出第一步——那一步就能帶我們走向精通的康莊大道。
★各界讚譽
徐玫怡 作家
狸貓 人氣粉專「黃阿瑪的後宮生活」奴才
許芯瑋 全球孩童創意行動挑戰台灣發起人
黃子佼 多媒體跨界王
鼻妹 圖文作家
劉安婷 Teach for Taiwan創辦人
推薦
「我信奉『微精通』!它還未被命名之前我早已實行:用紙箱蓋各種房子給貓、在廚房種荳芽、作手工麵包、刻橡皮擦印章、指甲彩繪......我能證明作者所說屬實——讓自己毫無壓力地亂試亂玩,最後總能達到某程度的成功。世上最無敵的自給自足是『自得其樂』。」
——Emily,《指繪快樂》、《我愛陳明珠》作者
「作者一定很閒……啊不是!我是說作者很有意思。完全認通同『微精通』的理念,精通一樣微小的事物也很有成就感!我最近也在嘗試裡面教的雜技,希望很快就能學會。」——鼻妹,圖文作家
「能幹的人最性感。本書把卓越帶進一般人的世界——樂趣十足,改變了我的人生!」
——奈爾.巴特勒(Nell Butler),電視製作人、《與我共進午餐》(Come Dine with me)節目創作人
「絕妙的一本書。」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獨特、令人目眩神迷。」
——東尼.帕森斯(Tony Parsons),英國記者、廣播人、作家
「趣味橫生、難以歸類的一本書。」
——《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
「太精彩的一本書……精通一連串的小事,讓我在一天之中不斷感到心滿意足,整個人更寧靜、更快樂。」
——瑞秋.凱莉(Rachel Kelly),《走在陽光裡:讓自己快樂的52個小步驟》(Walking on Sunshine: 52 Small Steps to Happiness)作者
「微精通是絕妙的概念,說得太對了。我懷著驚喜感一頁頁翻下去,決心更努力做最近的嘗試……跟著一起做就對了。」
——菲力普.普曼(Philip Pullman),《黑暗元素》(His Dark Materials)三部曲作者
我到處跟大家推薦這本書,內容蘊含豐富的哲理,幽默風趣,完全改變我對學習的看法——看完後,忍不住立刻試試看。
——提姆.哈福特(Tim Harford),《型塑現代經濟的五十件事》(Fifty Things That Made The Modern Economy)作者
「太簡單、太聰明的概念。現代人要的是,不花什麼時間,就征服每一種技巧、能力、小訣竅,立刻在生活中運用。」
——吉姆.艾倫(Jim Allen),RDF電視(RDF Television)總經理
「作者讓人有身體力行的衝動,不要錯過這本書!」
——尼克.霍奇森(Nick Hodgson),天皇老子合唱團(Kaiser Chiefs)
序跋:
什麼是「微精通」?
從蛋開始,別從雞開始
YouTube上,可以找到一九八○年代的長壽電視節目《大雞蛋競賽》(The Great Egg Race)影片,節目內容有如豪華版的「廢物利用大挑戰」。德國出生、和藹可親的主持人漢斯.沃夫(HeinzWolff)博士,上通天文,下知地理。開場時,先公布該集題目,接著參賽者利用有限的材料,做出題目指定的道具。前幾季的題目都與「不能讓蛋破掉」有關,首要任務是單單利用迴紋針、紙板、橡皮筋等小東西,做出把雞蛋運送到最遠距離的機器。節目的概念非常簡單,不過大家提出五花八門、創意十足的發明。一切都從一顆蛋開始,就這麼小,這麼不起眼。
生活有時壓得人喘不過氣。我們奮發向上,盡一切所能多拚,多看這個世界,多學習新事物——一切的一切加在一起,多到令人難以承受。有一天,我感到自己過了對萬事萬物都感興趣的年紀,不得不放棄某些領域。我其實不喜歡那樣,不過當時我心中有一個假設(後來發現是誤解),我以為,要弄懂任何值得弄懂的事物,都需要花費數年時間學習,所以就算了吧。
然而,我心底有一個不服氣的聲音,還是想學習,想嘗試新事物。不需什麼高難度的事情——累人的東西可以晚點再說,從不起眼的小事開始就好。那麼就從一顆蛋開始吧。
我開始想,如果要精通烹飪,不曉得要花多少時間。以前聽一位大廚說過,簡單的菜反而難煮,例如煎出完美的歐姆蛋。歐姆蛋看似簡單,但只要學會這道菜,就會知道很多關於烹飪的常識,因此我決定調換一下順序,與其先花一萬小時學習基本的做菜知識,然後展現自己是歐姆蛋高手,不如直接動手學煎蛋。
我完全專注於煎歐姆蛋這件事,不去管烹飪的基本功能:填飽肚子。由於我少了「功利」的目的,煎歐姆蛋這下子在我的生活中占據了特殊地位,成為一種「微精通」(micromastery)。
微精通指的是在有限的範圍內做一件事,不過也可以觸類旁通。可以光是精通原本那件小事就好,也可以擴大範圍,一切由你決定。凡是可稱為微精通的事,特點是可以反覆做,而且愈做愈好。此外,光是做,就是很享受的一件事。微精通具備彈性,不需死板地只用一種方式做,可以隨心所欲地試驗一下,摺一摺、拉一拉,用上各種感官,全方位學習,刺激一下大腦中的多重神經元。
我們小時候就是這樣學東西的,永遠不會一板一眼吸收完所有的基本知識,才動手做。我們先學一件很酷的事,接著學下一件,不知不覺就學會滑板三百六十度旋轉,或是自己組裝石英收音機。我老爸就是一個負面教材。他是老師,想讓我對科學產生興趣,就幫我買了組裝電晶體收音機的材料。他打著如意算盤,認為這樣我就能解說電晶體的原理,搞得我立刻興趣全失。我知道如何製作收音機,也從中獲得樂趣,但解釋原理好難,那是大人的事、好怪、不是孩子該做的,扯上科學什麼的有夠無聊(爸,我原諒你)。
匈牙利心理學家米哈伊.齊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探討過「心流」(flow)的概念——心流指的是我們做一件事時,全神貫注,時間似乎靜止不動。1而微精通恰巧可以帶來心流:相關事物可以反覆做,但不會每次都一模一樣,因此提供進入心流狀態的元素,讓人產生很大的滿足感,也促進了身心健康。
學習微精通不同於購買入門教科書,不會讓人感到沉悶而任重道遠。微精通很小很小,小到足以讓我們保住探索世界的興趣,卻不會感覺要八百年才學得會,也不必擔心做下去是在浪費時間。
各位有過這種經驗嗎?報名上某個課程的初級班,後來沒上下去,幾年後想告訴別人,自己當時學到什麼,結果什麼都想不起來?微精通不會那樣,一旦會了,就是會了。最棒的是,你將有辦法展現成果,像是別人要是知道我們學過武術,就會開始煩我們:「來嘛,示範一下。」此時,你需要一些讓人心服口服的招式。
微精通的架構可以讓我們觸類旁通,看出元素與元素間的關聯,知道它們如何彼此平衡。光是教科書式的敘述與解釋,做不到那一點。此外,微精通有如玩不斷破關的遊戲——人們喜歡你煎的歐姆蛋,要求再來一份,於是你腦筋開始轉,想出更上一層樓的版本。微精通提供一種自學機制,讓我們得以在一定的範圍內實驗,接著愈變愈厲害。
不過,讓我們還是先回到一顆蛋(或是兩顆)好了。
某位大廚傳授過我讓歐姆蛋蓬鬆的祕訣,我不斷練習,還上網尋找更多方法。後來又聽一位法國女士提起,蛋黃和蛋白分開處理的話,可以讓歐姆蛋鬆軟、厚度加倍,端上桌時,人人驚歎:「哇!」
我稱這類型的訣竅為「上手訣竅」(entry trick)。每一種微精通技能都有上手訣竅,輕輕揮灑,就能帶來畫龍點睛的效果,並提供立即的獎勵——大腦會湧出令我們感到開心又溫暖的神經化學物質。
有的微精通沒那麼容易入門,上手訣竅不好抓。有的則多試幾遍即可。有的人愛誇耀自己學東西快,具備掌握外國語言、微積分或C++程式設計的天分,然而天分其實不是重點,重點在於,學習過程絕對不能和在學校上課一樣無聊。不需要弄得像在搞笑,但也不能過於枯燥無味或難如登天。上手訣竅恰巧可以趕跑所有令人昏昏欲睡的東西。
舉例來說,堆石頭塔就有明顯的上手訣竅。各位可能在海灘上看過有如雕塑品的石頭堆。好像變魔術一樣,大小不一的圓石頭,以看似不可能的方式,一個個疊在一起。我第一次看到這種石頭藝術時,還以為是用膠水黏的,或是裡頭有金屬棒串著??直到一個小男孩弄翻了石塊,我試著幫忙堆回去,原本疊石頭的那個人便教了我上手訣竅。
(以下照片是我後來學會以後,自己在海灘上堆的成果。)
各位可以試試看,什麼樣的石頭都可以,但撐在最下面的那一塊,一定有一面有三個突出的點,而且靠近彼此——三塊隆起的地方、三個小圓塊,甚至是三個米粒般的小點。突起的地方可以很小,小到肉眼幾乎看不見,甚至愈是看不出來,感覺就愈厲害。這三個突起的點,構成一個平面三角,可以嵌入另一個有弧度的物件,達成看似不可思議的平衡。我們憑直覺,通常會想疊在平坦的石面上方,但這不可能,因為大自然中沒有毫無弧度的平面。
堆石頭塔不但有趣,也是一種微精通,疊完就是疊完了,但也可以帶我們進入更寬廣的石雕與戶外藝術世界——如果你想深入到那種境界的話。
人人辦得到
我們羨慕講法文時口音跟法國人沒兩樣的人,也羨慕會划獨木舟、懂得算二重積分,甚至三重積分的人。能寫有模有樣的詩、畫畫、變魔術、砌牆不會倒的人,也深受我們景仰。我們覺得那些東西很難學,一定是那些領域裡很厲害的人才辦得到。不過,如果從微精通的概念出發,可以直接試一試,然後再回到源頭,多探索一些相關知識(記得,是實際做過之後)。
為什麼要先做再說?
我們會瞎忙一通卻沒學到什麼的主要原因,就是放棄、沒動力、三心二意。我們可能以為自己「淡泊名利」,願意單純享受學習的樂趣,但其實我們人學東西,會希望馬上看到成果,尤其是如果好一陣子沒嘗試新事物,沒立刻看到大有可為的跡象,就會覺得還是算了吧。自學的時候,特別容易發生這種事。
快速學習法、密集課程與捷徑,的確都可以幫助學習,不過要是拿不出可炫耀的成績,我們就會半途而廢。光是告訴親朋好友,我們學了很多數學,或是很會變魔術,他們會覺得所以呢?「真的喔,表演一下吧!」
微精通的好處,在於有東西可以自誇(看是要講得天花亂墜,還是要低調暗示都可以),還能與他人交流,獲得最重要的學習回饋。不論男女老幼,任何人都不是獨活在這個世上,然而我們的教育體系傳授知識的方式,就好像每個人是一顆顆孤單的大腦,默默吸收知識,然後有一天就會神奇地「精通」、「取得資格」、「可以教別人」,或是取得其他煞有介事的厲害頭銜。不是那樣的。我們人一學會什麼,就會想立刻昭告天下,而不是五年後再說。
請教專家
領域專家通常可以提點我們。我為了本書提到的微精通,請教過許多厲害人士,他們常常從我不曾想過的角度,解釋自己的專長。
舉例來說,我曾向前英格蘭學校代表隊(England Schools)的橄欖球員、奈及利亞七人隊(Nigerian Sevens)的教練魯伯.薛爾登(Rupert Seldon),請教適合橄欖球的微精通。我以為他會建議從簡單的旋轉傳球(spin passing)開始,他卻選擇需要比較多技巧的落地踢球(drop kick)。此外,杜莎夫人蠟像館的師傅教我用黏土,甚至是塑像黏土(Plasticine)做頭顱模型,解釋看著模特兒時,如何看見「皮膚底下的頭骨」。據說要讓人像栩栩如生,那是第一步。
我通常會請教專家,也自己做功課。我在日本學習過傳統武術,知道日本教學時,大都運用「形」(kata)的概念,以及獨立練習——其實就是微精通。
日本學習武術、茶道、書法等技藝的方式,不同於西方教學。西方認為要學會一樣東西,要不就從小開始學(八成是在神經質父母的逼迫下),要不就是很有天分。教學是一種輔導,要是本身沒天分,再怎麼從旁推一把也沒用。
日本人則瞭解天分的重要性被高估了,其實學習態度更重要,也因此他們的教學法假設每個人都有辦法學——不去管最初的程度。日本和西方不同,不期待學生耳濡目染之後,有一天會突然「開竅」。他們設計出一個個微精通小步驟,就算明顯沒有天分,也能依樣畫葫蘆。
畫畫就是這樣的例子。很多人說自己「真的不會畫畫」,但那句話的意思,通常只是畫不出酷似真人的畫像。這就好像連食譜都沒讀過,也沒購買任何食材,就說自己不會做菜。我們得連退好幾步,從非常小、非常簡單的地方開始。
繪製過上百本童書的蕭.雷納(Shoo Rayner),架設了一個教大家畫畫的網站。我請教他時,他強調萬事萬物都能簡化成簡單的形狀,例如長方體、球體、圓柱體。接下來,又能進一步簡化成直線與弧線。他表示:「如果你能畫出一條線,你就能畫畫。」畫線的下一步是畫出直線,再來是弧線——此時禪宗畫圈的練習可以派上用場。
我建議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出上手訣竅。高手知道的知識,可以帶領我們走入微精通之門,讓我們不同於一般的初學者。以畫圓為例,上手訣竅不只一個,一共有三個。
最簡單的進步方法,就是將鉛筆、原子筆(最好是毛筆)握在筆桿中段以上的地方。握得愈高,就愈好畫。許多人在學校養成抓著筆尖鬼畫符的習慣,將出現明顯的改善。筆握高一點,不僅畫畫更好看,寫字也會更漂亮。
接下來,試著把手抬離桌面,用上整隻手臂運筆畫圈,不要只靠手腕以下的部分。從神經學角度來看,懸腕可以刺激更多的大腦區域,學習因此更深入,動作更純熟。古典吉他樂手大衛.雷斯納(David Leis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