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置臺北城:循著學者的路人視角,從公園裡的銅馬出發,探勘百年首都的空間、權力
$ 354 元
原價 450
內容簡介:
◆亞洲研究至高榮譽——列文森大獎 獲獎力作
◆文化偵探的首都伴遊,在物件史跡中把摸臺北城時空脈搏
◆靈活驅遣臺灣歷史文獻、影像,以親民語言建構空間、權力、象徵符號的連環錯置劇場
不懂錯置,你將難以翻轉臺北。
挖掘出海島上、都會公園裡那匹馬的身世之謎,你才算是真正的臺北人。
「我的這趟旅程,自臺北新公園開始、結束,但不論從歷史或現代的角度來看,這都是一則關乎整座島嶼的故事。」
=內容簡介=
身為日夜俯仰於臺北城中的新臺灣人,我們從未如此出入表裡地凝視每幀物件之下的祕藏脈絡。多年前,一名外籍學者踏上寶島,行走其間,發出連篇探問奇想,成就這份田野踏查紀事。全書敘事自臺灣近代文化史發端,隨後由宏觀入微觀,一路檢視清代以來的地圖繪製,重探攝影師與導演眼中的臺北;在公共陳設及交通路線形塑的都會景觀環繞之下,追索市區銅像擺設位置的改易,並回溯日治時代以來各項展覽的殖民意識角力;最後,作者帶我們回到新公園的銅馬面前,將巨幅時空圖景折射出來的懷舊詩情,收攏、定格在文物身世謎團的糾繞懸念之中。
本書援引之理論統匯社會學、人類學、地方誌、文化研究等,集眾家之大成,文獻運用靈活扎實,筆下諧趣絲毫不減,在日常風景與學術媒材之間反覆對照,編織出這部空間、權力與符號交錯的首都風物讀本。「錯置」的概念隱蔽了這座現代都城撲朔迷離的歷史面容:文物舊跡的原初樣貌總暗伏於年積月累的人為疊加之中。執政者意志的作用力,在風吹掌磨的周身物件表皮下此消彼長,往往難以察覺,唯有翻轉才能再現。本書正是翻轉工法的成熟示範。
此乃作者身體力行的學研碩果,也是他對臺灣一往情深的知識贈禮。錯置的臺北,公園裡的馬。心,安居古城;夢,航向世界。
「我曾走過各種人為營造的環境,不論是粗糙或別致、休閒或正式、在地或國際、新古典或後現代、霸權或反抗、無名無主或刻上了太多名字。為了更了解這些地方的來龍去脈,我必須漫步於歷史和學術文獻之間,探索更深廣的文化背景。為此,我不僅需要熟悉原住民在臺北盆地的聚落形式,也要懂得世界展覽文化的走向;我不僅鑽研日本殖民主義的運作模式,也接觸地圖繪製的歷史;我嘗試去了解蔣中正的個人崇拜,也不忘一探歐洲和日本公眾人物塑像的演變。這項研究便是兩種漫步交織之下的產物,結合了路人和學者的視角。」
「我主要的『文化錯置』模型脫胎自流體力學的現象:將某物置入液體中,會排開一定體積的液體,藉此便能測出該物體的體積。我挪用這樣的物理特性,來探討一種文化形式或現象如何『排開』其他文化,迫使其離開中心移至邊緣,但不致殘缺或完全消失。因此,新文化的『船身』移入了中心,卻仍然從邊緣位置來衡量,即便它已不屬於邊陲。」
【各界好評】
.本書對臺灣及中國近代史貢獻極大。
~ Par Cassel,《中國國際評論》
. 我強力推薦此書給對亞洲城市文化史有興趣的讀者,絕對不可錯過。
~ Anru Lee,《中國季刊》
. 作者藉自身文史研究功底,把臺北視為一篇文本來閱讀,讀出了她的神髓。
~ Donald Silver,《臺灣評論》
.作者精妙地探討了過去一世紀以來的臺灣視覺文化。本書注定成為一本認識臺灣文化的首選寶典。
~ Yomi Braester,美國華盛頓大學電影史教授
目錄:
序
譯序
致謝
致讀者
前言 為島嶼命名
第一章 繪製城市地圖
第二章 拍攝城市影像
第三章 今昔城市交通
第四章 城市裡的公園
第五章 城市展覽
第六章 城市裡的雕像
第七章 海中島嶼上一座城市公園裡的一匹馬
後記 理論依據
註釋
人名對照
文獻及專有名詞對照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