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最後的禮物︰正確看待臨死覺知,傾聽臨終者的話語,做出有效的溝通 | 拾書所

生命最後的禮物︰正確看待臨死覺知,傾聽臨終者的話語,做出有效的溝通

$ 283 元 原價 360



內容簡介:


你是否相信人會感應到死亡的臨近?你是否曾眼見臨終者喃喃說著自己見到已過世的親友,
而感到惶恐或不知所措?你是否曾因無法理解而認為病重者在胡言亂語,只能哄騙安撫或用藥物抑制?
你知不知道對於不久人世者來說,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一九九二年出版至今高踞Amazon暢銷榜,挽救無數破碎心靈的溫柔訊息
執起手,張開耳,靜下心,只要你願意傾聽人在臨近死亡時的話語,
你會聽到最積極正面的訊息,你會來得及做出最後也最美好的溝通!
與即將離去者一同面對死亡帶來的恐懼,一同珍惜存在的片刻。
認真與正確看待死亡,才能讓生死兩安。
 
   
目睹摯愛的人病入膏肓、身體機能每況愈下,我們除了心痛無助,往往也不知如何面對患者、理解患者的需求,更不知道如何調適自己的心情,接受彼此生命的轉變。悲傷又心煩意亂之下,很容易就忽略了臨終者所釋放出的訊息。殊不知在安撫、誤解、專業療法(施打鎮靜劑等)下喪失的,是一個有著恐懼、疑惑、欲望、需求與人權的人類生命。

本書主要介紹「臨死覺知」,揭露人們在接近生命終點時會有什麼樣的知覺,以及臨終的人需要什麼才能安寧地離開。這樣的覺知主要發生在那些緩慢辭世的人身上,臨終的人企圖描述他們對死亡的感知經驗時,但往往被人遺漏、誤解或忽視,因為這些溝通太過模糊、太出乎意料,或者是以象徵性的話語傳達。  
當生命剩下最後的幾個小時、幾天或幾個禮拜時,臨終者常會說出或表示出一些完全不合邏輯的想法,而家人或朋友可能會說:「她開始神遊了」或「他搞不清楚狀況」;旁觀者不管是否出於好意,也經常說病人「失去理智」或「快不行了」或「意識不正常」。醫護專業人員,尤其是醫生和護士,也可能把這些顯然不合邏輯的說法視為「錯覺」或「幻覺」。家人、朋友和專業療護的人經常因此感到挫折感和惱怒,可能會試著哄哄病人,或者施用藥物來停止他們的錯覺。可是這些做法只會讓臨近生命終點的人疏遠他們信任的人,變得更加孤獨而迷惘。
現在,你可以有不同的做法。

閱讀本書,你會知道該如何傾聽臨終者,如何判斷他說的話代表什麼意義,才不會做出不當的回應,讓他感到灰心而拒絕溝通。你也會看到人們是用什麼方式去面對死亡,並得到安慰和平靜,甚至是喜悅。

作者是兩名資深安寧病房護理人員,有三十多年安寧照護的臨床經驗,根據照護臨終病人的真實案例,透過說故事的方式分享如何正確瞭解臨死覺知所帶來的訊息,及如何協助臨終病人及其家屬走完生命最後的旅程。全書有六十則真實臨床故事,素材來自安寧病患,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死亡是怎樣的面貌,並試著理解死亡可以帶來的正面意義。

全書從介紹安寧療護的背景開始,接著說明即將離世病患會出現的反應,以及患者臨終前會有的徵狀,對臨終病患的家屬以及從事安寧工作的護理人員極具參考價值,甚至對患者本身也有一定的啟發,因為它可以幫助病人好好準備自己的大限,了無遺憾地度過人生的最後一段歲月。你不需要是個護士或醫生,不需要有任何的醫療訓練,也能幫助面對人生終點的朋友或親人。

香港大學護理學院院長 林佳靜
台大醫學院護理系主任 胡文郁
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長 楊育正
成功大學醫學院護理系名譽教授 趙可式 專文推薦

序跋:


【專文推薦一】敞開心靈,聽見生命

◎文/林佳靜(香港大學護理學院院長)

  前些日子,我在網路上看到一則故事,一位在紐約的計程車司機溫馨又感人的故事。

  這位計程車司機某日接到了一通老太太的叫車電話,在接待客人的過程中,司機先生發現老太太的房間空蕩蕩的,像是已搬家的狀態,原來她就要住到安寧院去。老太太告訴司機說,她來日無多了。結果,司機開著車在城市中穿梭了兩個小時,載著老太太去看看她曾經做過櫃檯的飯店、和丈夫早年居住過的房子,以及年輕時曾經去過的舞廳。經過某些街道時,老太太請司機放慢速度,好讓她好奇地張望。這樣的旅程直到老太太疲累之後,才開往安寧院。

  最後,司機婉拒了車資,給了老太太一個深情的擁抱。老太太紅著眼眶對他說:「你讓一個人生快要走到盡頭的老人感到十分幸福,謝謝你。」告別後,計程車司機有種悵然若失之感。

  他事後回想起來,覺得自己學到了一個人生重要的教訓:真正的快樂不在於財富,或是別人的讚賞,而是「做了有意義的事」。

  這位暖心的計程車司機載著老太太在城市中做了最後的巡禮,給了她生命中最後的陪伴與支持;而計程車司機也藉由陪伴與關懷,學習並領悟到生命的真義。對於長年在護理專業領域的我而言,使我聯想起護理人員陪伴臨終病人走完人生最後一段旅程的艱辛,以及親身看到臨終病人用生命寫下的詩篇與教導。所以我認為,護理工作是非常有意義的工作。再者,分享這則故事無非是希望仔細體會故事中計程車司機那種陪伴的心情,以尊重、包容、溫暖的心伴著臨終病人,讓他們沒有遺憾地離開。而每位臨終病人的故事,就是他們給予我們最後的禮物。每個用生命塑造書寫的禮物,都是如此的珍貴。

  如同前述值得細細品味的故事,《生命最後的禮物》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值得所有人細讀。

  「生死事大」,不論是至親朋友,甚至是自己本身,死亡是每一個人都必定會面臨的情況。但是在華人的社會文化中,死亡通常是一種忌諱的話題。於是在突然面臨時,我們往往手足無措,無以適從,甚至因為缺乏正確觀念,造成錯誤的處理方式,使得當事人本身及家屬在身心靈方面,都無法得到適當的撫慰及安置。本書引用大量的案例及經驗,解說了當死亡來臨時,當事人會面臨到的狀況,以及一些適當處理的方式。書中更提到了一些重要的觀念,引領讀者認識死亡,以及面對它時如何降低恐懼,勇敢走完生命最後的旅程。

  作者將死亡的歷程描述成一種「值得學習的生命歷程」,我認為再適切不過了。死亡往往在我們不注意的角落等待著,或者以至親眷屬因重病而逐漸枯萎的過程出現,或是生命瞬間的消逝隕落,這些都是令人難以忘懷的經驗。有些人在多年之後甚且無法釋懷、埋怨自己,對自己及親人有著深深的遺憾。若是把這段經歷看成是生命中值得學習的歷程,了解在死亡的過程中臨終者會有什麼狀況與經驗,則我們不僅因為了解而能勇敢面對,對於陪伴臨終者的過程與安排也會有所助益。

  死亡的過程會有哪些狀況及變化呢?本書第二部描述了臨終者的感知經驗,例如見到過世的親人、天使或精靈、經歷靈魂出竅、預知死亡的時間等等。如果我們沒有這些知識,可能會迷惘無助,甚至是驚慌失措。當親友因無預期的絕症而面臨死亡的情況,我們必須以「誠實溝通勝過憐憫」的原則讓他們接受死亡。家屬的愛與關懷是主要的力量,傾聽與陪伴更是不可或缺的方法。

  而不論對於臨終者或親屬而言,讓臨終者能夠免於牽掛、了無遺憾的離開,是眾人最希望的結果。本書第三部以案例說明了這些臨終者的需要或願望。讀者在詳讀每個案例時,可以了解臨終者需要的是與某人或某事的和解,或是想要再次探望某人或某地,或是選擇臨終時陪伴的人等等。陪伴的親屬們應該盡力去滿足這些臨終心願。本書完整說明了了卻臨終者願望所應該注意的事項。詳讀每個案例,可以發現每位臨終者的故事都是發人深省的生命篇章。故事的背後,也讓讀者了解如何幫助臨終者面對生命終結的旅程。

  本書以大量的案例為內容,比起理論式、條列式的論述專文,更能夠讓讀者設身處地體會到面對臨終的問題。而以實際經驗為基礎所做的建議,也是本書之所以有價值的原因,讓讀者具備豐富的知識去面對實際會發生的問題。本書最後還提供了實戰手冊,對於所有即將面對死亡現實的人,是最有幫助的指引。

  身為安寧療護及生死學教學多年的研究者,我衷心推薦這本極具實用價值的書,以引領所有有需要的人,給予實用的觀念及建議,以便幫助臨終者安心有尊嚴地走上旅程,也讓他們的親屬們能夠做好準備經歷這趟「值得學習的生命歷程」。敞開心靈,聽見生命。

【專文推薦二】領航:臨死覺知的察覺和帶領

◎文/楊育正(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長)

  在這本《生命最後的禮物》裡,作者以近接的觀察提供了許多實際的案例分享跟分析。在此讓我也從我自己照顧過的案例開始跟大家介紹。二○○八年五月二十四日正是馬偕紀念醫院醫院評鑑的第一天,那天清晨,我一早就到趙小姐病房看她。就如往常,在處理完身心問題後,我依例祝福她「主耶穌愛你,我也愛你」,她也一貫的回應我「阿彌陀佛」,語氣平靜和安穩。只是這一天她告訴我她就要走了,但她去的地方她非常確定,如果可以她會傳訊息回來給我。不久她就這樣安詳平靜的離開,就像其他沒有接受過度醫療的人一般。他們多半有一段時間神智清明,和他們的接觸感受平和安詳,令人愉悅,也就是俗稱的迴光返照。似乎他們都能感知到《天堂際遇》(Prove of Heaven, by Eben Alexander, M.D)書中描述的美好的afterlife。

  也有另一類病人卻顯露精神壓力下的行為失常,與家屬和醫療團隊有溝通上的障礙,就如《左傳‧宣公十五年》中結草銜環的故事提醒我們,瀕死可能會有不理性的亂命。讓我們回頭來看看本書中對臨死覺知的描述,從而能窺見地平線的下方,看不見卻可以感知的事物。

  本書的作者,如她們自己所說,既非學者、也非哲學家,她更謙稱「我們只是護士」,對他們照顧的重症病人,她們只是陪伴、觀察、傾聽,而這正契合我一向教導年輕同僚︰to see beyond your eyes can see, to feel with all your feelings.

  聆聽!就是這樣,聆聽使她們能了解書中她們許多分享案例,就如第一例蘿拉的故事。當蘿拉言詞一再重複出現同樣的主題的時候,可以了解並協助她放下心頭的重擔,感到安詳自在。

  如果人生是一段學習的歷程,有兩件事我們只能經歷一次,就是出生和死亡。前者我們毫無記憶和學習,後者則無法傳承學習所得。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說:「只有跟自己的死亡相遇,真實的自我才會呈現出來。」我們只能用心聆聽、揣摩,以求了解、學習、準備面對終有一死時,自己的最後時刻。在此之前,能在與病人、親友道別時做積極有效的溝通和學習,不留遺憾。
  對於想學習臨終照顧的所有你我,這本書提供了許多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全面觀察的故事,平易近人的讓人從真實的故事當中,感受到真實的臨死覺知,並能學習面對跟處理。

【專文推薦三】打破臨終與死亡的迷思

◎文/趙可式(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台灣安寧療護推手)

  這本一九九二年出版的英文版舊書,仍有中譯本新版的價值與意義,因為它並非是科學新知的論述,而是生命真理的啟示,並不會「落伍」。細讀此書,會從中學習到許多攸關生命與死亡的奧祕,並糾正一些民間流傳的迷思。

  迷思一:病人的病情多嚴重,只有專業的醫療人員知道?

  在台灣,或整個中華文化的地區,都盛行一種態度:「若家人親友罹患絕症,病況嚴重,或死亡在即,最好不要告知病人本人,以免嚇到他,剝奪了他的希望!」專業的醫療人員雖然了然於心,但也只是告知家屬,而隱瞞病人。

  這是一種迷思,是與實情完全相反的誤會!事實上,醫學教科書上早已闡明:「只要病人意識清楚,病況為漸進性地惡化,病人的身體會發出訊息,他比醫療人員更明瞭自己的病況。」換言之,病人本身才是預知死亡的「專家」。在我三十多年照護末期病人的經驗中,應證了這項真理,我甚至遇到只有五歲、七歲的幼小病人,在去世前因有「臨死覺知」,而與我坦誠溝通的美好案例。 不過重要的是:永遠要讓病人採第一步!別人不可貿然問他有關死亡的問題,以免對還未準備好的病人「破題太早」,而造成巨大傷害。病人很敏感,他會選擇有信任及親善關係的人,在他準備好的時候適時破題,這時若能遇到「知音」,他才能真誠表達,以獲得善終。

  本書就是以六十則真實的臨床故事,向一般民眾說明「臨死覺知」的現象。希望病人的家人親友能正確看待臨死覺知,在令人絕望的死亡面前做積極有效的溝通,能執起手,張開耳,靜下心,傾聽病人在臨近死亡時的話語,如此將能聽到最積極正面的訊息,也會來得及做出最後也最美好的溝通!與即將離去者一同面對死亡帶來的恐懼,一同珍惜存在的片刻。認真與正確看待死亡,才能讓生死兩相安。

  迷思二:若病人胡言亂語,最好的方法是給他鎮靜劑,讓他睡著就沒事了?

  末期病人常會出現「譫妄」,意識混亂,這需要專業醫療人員的「鑑別診斷」,或許與藥物、電解值不平衡、疾病變化、身體症狀等有關,找到原因才能下對治療。然而,還有一種並非「病理現象」,卻被家人、甚至醫療人員誤診者,就是「臨死覺知」的表達。當生命剩下最後幾個小時、幾天或幾個禮拜時,臨終者常會說出或表示出一些完全不合邏輯的想法,而家人親友可能認為病人「失去理智」或「意識不清」。甚至醫護專業人員也可能把這些顯然不合邏輯的說法視為「譫妄」或「錯覺」或「幻覺」。人們因此感到挫折和煩惱,可能會試著哄哄病人,或者施用藥物來壓抑他們的錯覺。可是這些做法只會讓臨近生命終點的人疏遠他們信任的人,變得更加孤獨而迷惘。因為在安撫、誤解、施用鎮靜劑等作為下喪失的,是一個有著恐懼、疑惑、欲望、需求與人權的人類生命。

  本書用實例介紹「臨死覺知」,揭露人們在接近生命終點時會有什麼樣的知覺,以及臨終的人需要什麼才能安寧地離開。這樣的覺知主要發生在那些緩慢辭世的人身上,臨終的人企圖描述他們對死亡的感知經驗時,但往往被人遺漏、誤解或忽視,因為這些溝通太過模糊、太出乎意料,或者是以象徵性的話語傳達。

  作者是兩名資深安寧病房護理人員,有三十多年安寧療護的臨床經驗,根據照護臨終病人的真實案例,透過說故事的方式分享如何正確瞭解臨死覺知所帶來的訊息,及如何協助臨終病人及其家屬走完生命最後的旅程。
讀完此書,你可以有不同的認知與做法了!

  結論:把人當人看的真意義——聆聽病人的故事!
我常告誡醫護學生:「你們要把人當人看啊!」學生會不服氣地反問:「病人本來就是人呀?老師不是廢話嗎?」當代興盛的敘事醫學(Narrative Medicine)就是從聆聽病人的故事中學習如何照顧他們。把人當人看的真意義,也就是要聆聽病人的故事!

  本書素材來自安寧療護病人的故事,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死亡是怎樣的面貌,並試著理解死亡可以帶來的正面意義。它並非一本學術性的著作,所以有些論述雖已不合時宜,但生命故事啟發生命,就無可厚非了!例如書中仍引用:「庫柏勒羅斯醫師所提出臨終者面對死亡過程的觀點: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此理論早已經在學術上被推翻了,因為晚進的研究很多都不支持這種過度簡化的臨終病人情緒階段論說法,但瑕不掩瑜,人們可從真實故事中,學習人間最難的課題:臨終與死亡!

目錄:


第一章 「該排隊了。」 
有沒有可能,在這麼一個令人慌亂絕望的事件中,找到比較積極正面的線索?我們能否把握剩下的時間,一起面對死亡帶來的失落、珍惜活著的片刻?我們有沒有可能都因此更加成長?答案是肯定的。

第一部 臨死覺知:死亡的旅程

第二章 死亡像什麼? 
只要保持開放的態度,仔細傾聽,我們就能開始理解臨終者透過象徵或暗示性的話語所要傳遞的訊息。很多時候,我們會因此接受到重要的訊息,在解讀訊息的過程中也減緩了臨終者的焦慮與痛楚。
第三章 啟程 
儘管死亡是件充滿悲傷痛苦的事,但它可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