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在金剛經在布施 | 拾書所

布施在金剛經在布施

$ 220 元 原價 280



內容簡介:


書寫、讀誦《金剛經》是要了解學習佛經中的真實意義!
受持、為人解說《金剛經》是將所瞭解學習到的,落實在日常生活之中!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
是大乘佛教重要經典之一。


經由對《金剛經》內涵的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因布施而種諸善根,是在《金剛經》布施。
《金剛經》讓你我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而布施在《金剛經》在布施。

◎布施在《金剛經》
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金剛經》。

◎《金剛經》在布施
佛之施恩即佛之布施也,最佳的布施在渡人成佛。

本書作者羅果銘以讀經修行的心得,鼓勵大家經由對《金剛經》內涵的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而逐漸「消歸自性」,進而因布施而種諸善根,最終成就如來。將《金剛經》原文,輔以江味農居士的遺著《金剛經講義》,還有自身的體悟一步步闡述「樂在隨說是經,活是金剛意境」的意義,在布施《金剛經》的過程中,領悟《金剛經》的布施。

序跋:


【作者的話】

  請看筆者對經名的淺見: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玉其表,
  
  「剛」強於內,
  
  「般若」為導,
  
  「波羅蜜」渡,
  
  「經」行一切善,離一切相,
  
  「成就」破我、滅罪、成就如來。
  
  ■布施在《金剛經》在布施
  
  因布施而種諸善根,故能行破我、滅罪、成就如來;所行離一切相、修一切善。《金剛經》讓你我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而布施在《金剛經》在布施。
  
  《講義》P668:當知世界之執持不壞,固由眾生業力,然非仗佛慈悲威神之力為之攝持,以眾生業力之惡濁,早不知成何不堪之狀況矣!一切眾生皆蒙佛恩而不自知,猶之動植飛潛之得生成,全受日光之賜而不知者同也。語云:雷霆雨露總天恩。天之有恩,實由佛之施恩也。試觀諸大乘經所說,梵王,帝釋,乃至日月天子,一切諸神,皆在佛前發願,護持眾生,故知世界之執持,實賴佛恩慈悲威神之力。總之,此經一字、一句、一名詞、一稱謂,皆含妙義,不可忽略。
  
  筆者:佛之施恩即佛之布施也,因是之故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生滅的行程都是布施,重點在——因布施而種諸善根。故能行破我、滅罪、成就如來;所行離一切相、修一切善。
  
  《講義》P98:茲依本經現成語句:「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義,約為兩語曰:離一切相,修一切善,為本經依體起修之妙宗也。命意與智註同,而語句現成,且明顯易瞭,故易之。
  
  《講義》P99:本經舉一布施,以攝六度萬行。行於布施,正所謂修一切善也。而離一切相,正是實相之慧。蓋法與非法,兩皆不取,為離一切相,正與無相無不相之實相相應。是則離一切相,非實相之慧而何?當知本經唯一修宗,在無住二字。但標無住,以明經宗,全經之觀門、行門盡在其中矣。然恐領會不易,不如以離一切相、修一切善兩語明之,則無住之旨,洞然明白。
  
  何以言之?無住者,兩邊不住也。亦即一空到底也。經云: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非法非非法,以及即非是名諸句。又云: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無論約二邊說,約重空說,皆所謂離一切相也,即無住之真詮也。而於法應無所住之下,緊接行於布施,即是修一切善之意,亦即空亦無住之意也。
  
  全經所說觀門、行門,壹是以離一切相修一切善為本。正所謂妙有不有,真空不空,遮照同時,宛合中道第一義也。大智度論云:「般若要旨,在離一切法,即一切法。」離一切法者,離一切相也。即一切法者,修一切善也。得本經離一切相,修一切善兩語,般若要旨,因而洞明,有下手處,故本經為般若之綱要也。且離一切相,方為發無上菩提。而得無上菩提,亦不外乎離一切相。何以故?無我人眾壽,正謂離一切相故。而離一切相,當從修一切善做出。此正無實從無虛出,無為從有為出之意也。故離一切相修一切善兩語,將金剛般若波羅蜜,從此岸,渡中流,達彼岸之行程,括盡無遺矣。故曰:為依體起修之妙宗也。
  
  總之,明宗必與顯體相應。經體既為生實相,而離一切相,本為實相之慧,故離一切相,修一切善,實相便從此而生。故曰: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故曰:以無我人眾壽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菩提。蓋名為諸佛者,因其得阿耨菩提也。阿耨菩提者,實相般若也。離一切相、修一切善者,觀照般若也。因觀照而證實相,則舉此兩句經文以明修宗,若網得綱有條不紊矣。
  
  ■因布施而種諸善根故事一
  
  我的牙醫師幫我植牙(目前為止有八顆),並且細心照顧我的牙齒快十年了。有一天看牙,他覺得我的牙齒狀況不錯,值得向大家介紹他對我牙齒的療程,說可以幫助很多人,就拍了幾張照,也許是他上課時可以作為教材吧!或是有機會就可以向人推薦。若能減輕眾生病痛的負擔,不論是精神上、肉體上,或是金錢上的,都是布施而行種諸善根的一種,我的牙醫師當獲此功德。
  
  ■因布施而種諸善根故事二
  
  年輕時曾經看過一部讓我至今難忘的電影,也許與今日學佛境界可以有一點關係聯想吧!
  
  故事的瑒景與劇情是這樣(太久了詳細的劇情不太容易回憶,但只說明我認為的重點部分):
  
  有一位十多歲的幼童,與父母親友到原始森林旅遊,因為嚴重意外,所有的人除他以外全數罹難,就這樣留下孤苦無依、飢寒交迫,在充滿危機、好似到處有飲食卻取之無道、頻臨凍死餓死邊緣的孤雛。
  
  這時突然出現一位叢林流浪者,發現了這個瀕死的小孩,這個流浪者自知生命也面臨結束的關頭,如何處理這個男孩是大問題。
  
  如果一直由他幫男孩獲取飲食來餵養,男孩在流浪者存活時段能活,但他死後男孩勢必也難存活多久。於是他決定教男孩生存的方法,而非直接餵養他,包括了如何打獵、釣魚、生火、製衣、取暖等生活必備技能。
  
  男孩自都市而來,一開始失敗連連,一樣瀕臨餓死凍死,這時男孩看到流浪者並用盡方法向他乞討,但流浪者不為所動,只是暗示男孩不靠自己將會一無所有。於是在生存的壓力下,男孩逐漸熟練求生技巧,不再忍餓受凍。在一段時間看不到流浪者後,有天男孩發覺流浪者的屍體,於是將他埋葬。
  
  男孩幾年後走出叢林獲救,回到所謂的文明社會生活。然後在變身為文明社會人後,有一天他卻又決定再次走入叢林,重新過起原始的生活。他的那一身本事應該能夠幫助許多眾生,感覺上這是一個因布施而種諸善根的故事。
  
  這個故事的聯想:渡生須自立自勉,諸法一如。無人能代你承受病痛,無人能代你飲食飽足,身之穢物需自排,一切皆是。心之穢物亦需自排,也恰如「先取彼蜂乃取其蜜」,密宗最根本的五個字「如實知自心」。
  
  ■再來先行自我檢視
  
  (已出版《在金剛經中買佛賣佛久久久——卷一前378問》,羅果銘 編著)
  
  自行反覆咀嚼該書,發覺艱澀難懂,不但答案是如此,連問題亦然;也就是說問的是什麼講得不是很清楚,如何能明白答的是什麼,自然對讀者效益不大。
  
  此次再出《金剛經》心得報告的書,覺得應該盡量以白話書寫。總覺得這樣才對讀者有幫助,而達到以心得報告寫卷一的最初衷。但卷一亦非一無是處,感覺上至少有一些優點。
  
  在問題的結構化分析上,例如:
  
  一、序
  
  二、前後半部節要之問答,共46問答
  
  三、全經節要者之問答,共84問答
  
  四、經題提問,共90問答
  
  五、經文提問,共158問答
  
  六、結語
  
  且有如下之特色:
  
  *如何善用本書便利貼
  
  本書最大的特色是作者將《金剛經》的內容重點,參考了江味農居士的《金剛經講義》,用問與答的方式將其個人所領悟的重點以提綱挈領的方式敘述出來,為了讓讀者快速地找到自身有興趣的內容,可以使用以下方式:
  
  1. 善用頁碼,方便查詢、對照:每一個提問後面標註了《金剛經講義》的內
  
  容頁碼,例如:
  
  問1:為何本經之極大功用首在「破我」?(P.105)
  
  P.105,表示破我的內容是出現在《金剛經講義》中的第一○五頁。
  
  2. 作者的創見補充:在答的部分,為了讓讀者立即瞭解《金剛經講義》的內
  
  容,作者會有註解說明,例如:
  
  問1:佛說他經時,恒放大光明,六種震動,現種種瑞相,獨說金剛般若甚深經典,僅云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等語,隱藏了什麼大道理?(P.134)
  
  《講義》:世尊穿衣吃飯,行街過巷,洗足敷座;並非一時如是,渡生四十九年,便四十九年如是。以金剛身無須飯食,無須洗足,且無須學定(*乞食示戒,敷座而坐,所以入定),然而為眾生故(*日日發起眾生堪入般若的信根,以法身示現凡夫衣食等幻相,正是要凡夫就個人幻相上,體認本具之法身,但勿逐妄。)日日行之,行所無事,乃降心住心的好榜樣也。」
  
  在引用「講義」時,為瞭解釋「無須學定」,作者特別在括弧內加了「乞食示戒,敷座而坐,所以入定」,在編輯時特別加了*,以示這些內容非江居士所詮釋的,是作者的貼心補充。
  
  3. 在答的部分還有一個特色,若作者回答的內容與在提問的頁碼不同時,作
  
  者也會在答的部分的最後面加上頁碼。例如:
  
  問45:生淨信,淨信是什麼?又如何生?(P.335)
  
  講義:信何以淨心清淨也,可見生淨信便是生清淨心,又可見心之清淨全由於信。試觀一念生淨信一語:意在明其已得一念相應,何謂相應?謂其一念而與自性清淨心相應也。相應之義便是證。而不修何證?不解又何修?而解行證一概不提,但云一念生淨信,可見一個信字已貫徹到底。即是令人體會果能實信為因,必得淨信之果也。(*P.402),*P.402即表示除了原來P.335外,四○二頁也有相同的主題內容,感覺比較容易逐步瞭解《金剛經》。
  
  於此先向各位先聖、先賢、善知識做一聲明:不論筆者在之前或之後所出《金剛經》或任何與佛教有關的書籍,皆為心得報告而非講經或說法;敬祈大家多批評指教。
  
  於此出書之際希望能做到:
  
  1.對讀者有幫助:特別是在日常生活遭遇問題時。
  
  2.讓讀者容易理解:瞭解為什麼會發生這些問題。
  
  3.使讀者可以實做:用什麼方法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而本書主要仍將引用江味農居士遺著《金剛經講義》內容,簡稱《講義》為之註解。
  
  其實大家之所以由布施而種諸善根,是因為《金剛經》為佛所宣說,故可以說是語言,透過阿難等將它述之為經,故也是文字。所以我們透過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金剛經》,讓人有了心念的轉移。其實就是語言及文字的力量!
  
  再加上「佛有五眼」、「佛有五語」,強化了我們對《金剛經》語言文字的力量之認知!
  
  ■語言及文字的力量故事一
  
  我們可以從《生命的答案,水知道》(江本勝 著,如何出版社有限公司)一書看到語言及文字的力量。
  
  西元一九九九年七月,江本勝博士擔任召集人,發起淨化琵琶湖的集會,並在高齡九十七歲的鹽谷先生指導下,三百五十人共同齊聲高誦「世界和平」,對琵琶湖發出衷心的感謝。在集會順利結束的一個月後,琵琶湖發生了不可思議的現象,每年覆蓋在湖面並散發惡臭的藻類,竟奇蹟似地不見蹤影,同時在這一年也未聞湖水臭氣熏人的抱怨。但是第二年沒有這樣做之後,湖卻又回復以往的惡臭。
  
  ■語言及文字的力量故事二
  
  〈唐 韓愈.祭鱷魚文〉:
  
  維年月日,潮州刺史韓愈使軍事衙推秦濟,以羊一、豬一,投惡溪之潭水,以與鱷魚食,而告之曰:
  
  昔先王既有天下,列山澤,罔繩擉刃,以除蟲蛇惡物?民害者,驅而出之四海之外。及后王德薄,不能遠有,則江漢之間,尚皆棄之以與蠻、夷、楚、越;況潮嶺海之間,去京師萬里哉!鱷魚之涵淹卵育於此,亦固其所。今天子嗣唐位,神聖慈武,四海之外,六合之內,皆撫而有之;況禹跡所揜,揚州之近地,刺史、縣令之所治,出貢賦以供天地宗廟百神之祀之壤者哉?鱷魚其不可與刺史雜處此土也。
  
  刺史受天子命,守此土,治此民,而鱷魚睅然不安溪潭,據處食民畜、熊、豕、鹿、獐,以肥其身,以種其子孫;與刺史亢拒,爭?長雄;刺史雖駑弱,亦安肯為鱷魚低首下心,伈伈睍睍,?民吏羞,以偷活於此邪!且承天子命以來?吏,固其勢不得不與鱷魚辨。
  
  鱷魚有知,其聽刺史言:潮之州,大海在其南,鯨、鵬之大,蝦、蟹之細,無不歸容,以生以食,鱷魚朝發而夕至也。今與鱷魚約:盡三日,其率醜類南徙於海,以避天子之命吏;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終不肯徙也。是不有刺史、聽從其言也;不然,則是鱷魚冥頑不靈,刺史雖有言,不聞不知也。夫傲天子之命吏,不聽其言,不徙以避之,與冥頑不靈而?民物害者,皆可殺。刺史則選材技吏民,操強弓毒矢,以與鱷魚從事,必盡殺乃止。其無悔!
  
  結果:
  
  廣東潮安縣城東北,有鱷溪,鱷魚為患。韓愈當時為潮州刺史,於是就寫了此祭文,投入河水祭鱷魚,把牠們驅逐。據說當天夜裡,狂風暴雨,雷電交加,幾天之後,江水全乾,鱷魚向西遷徙六百多里。
  
  ■布施在《金剛經》在布施
  
  我們要深刻體驗,在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布施《金剛經》中的快樂。大家來快樂書寫、受持、讀誦《金剛經》,始能對佛更瞭解、更親近,生活能更快樂,並把這樣的快樂分享給大家。
  
  快樂就是去除所有的不快樂,自然就快樂了!書寫是手到,受持是心到,讀誦是口到,為人解說《金剛經》是法布施、無畏布施;進一步也可以說用你去賺取世間金銀財寶的時間與金錢來為人解說,也是財布施之一種。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