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的守護者:公民科學的反思
$ 299 元
原價 380
內容簡介:
人人都是博物學家!
將個人的觀察記錄下來,透過彙整,讓資料具有可溝通性,創造更高一層的知識。
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 林大利,新增台灣公民科學團體名錄,以接地氣
作者離開城市裡的生活圈,回到鄉間,在附近的山野裡有著她和家人珍貴的回憶。因為一次意外,她帶領科學家前去住家後方蝙蝠的住所,開啟了參與「公民科學」(citizen science)的契機。十二篇散文,十二段居民與社區環境調查的故事。故事裡,有九一一事件中失去丈夫的太太,有金融海嘯失去工作的IBM高階人士、有對一草一木充滿好奇的中學生、還有執著「紀錄」這件事的科學家。
不論是主持公民科學計畫的科學家,或是熱心投入自然調查的業餘觀察者(如同你我),都得面對科學活動的本質。「科學」不應該是科學家的專業嗎?為什麼業餘的自然愛好者能夠參與貢獻?觀察的本質是什麼?如果觀看本身隱含「不確定」,比如:水濁而看不到河裡的魚,但不代表河裡沒有魚,那該如何處理如此複雜的視覺與周遭環境條件的互動?調查表該如何設計?觀察者該如何紀錄?「無」(沒有找到)也是一筆資料,「意外的發現」會不會隱含更大的環境訊息?前提是,雖然我們有許多高科技,但親身走進自然,隨時隨地留心體察,才能發現尋常中的不尋常。
作者以時帶感性、時帶哲思的文學風格,嘗試回答為什麼有人願意無償花費精力與時間,只為了在公共資料庫添加一筆「卑微的」資料?匯集眾人心力所建構的資料庫,能在時間尺度和空間意義提供什麼樣的貢獻?最後,居民的歸屬感不是口號,而是在長期地、踏實地登錄一筆又一筆的資料中體現,群眾的力量在監測環境的大批資料之中逐一展現。
得獎紀錄
美國國家戶外圖書獎
名人推薦
林德恩(路殺社〔台灣動物路死觀察網〕、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各界好評
這不是一本科學領域佼佼者以由上而下的角度,鉅細靡遺地在談論科學理論、成果或應用,也不是科學家或參與者的詳細實地考察筆記,而是作者阿奇科?布希以其文學藝術家敏銳、感性又帶點哲學的思維,訴說當人們對一塊土地的存在感磨損殆盡之時,公民科學的興起正好給了人們這個機會,在參與過程中,透過累積大量的目擊資料、觀察與印象記錄,重建了人們對土地的歸屬感。——林德恩,路殺社(台灣動物路死觀察網)
作者用她寫作散文的天份描寫哈德遜谷地,那是她一直覺得充滿性靈的地方。故事裡有全心投入的公民科學家,低調地執行觀察和記錄,幫助我們瞭解該地,也為即將面對的未來做準備。作者細膩描寫河谷的尋常事物——看天池、鯡魚、蝙蝠、郊狼、雜草,這些平凡的風景有了新的生命,從天地間錘煉出來的智慧也一直陪伴讀者。——Tom Lewis,The Hudson: A History作者
作者走進了那些和她一樣熱愛野外的業餘自然愛好者和科學家的世界,透過細膩描述,展現她深思過的課題:人類和自然的關係。——James Prosek,Tight Lines and Eels作者
作者深刻反省,當善於觀察、真心關心環境的公民科學家,遇上動、植物傳遞出來的資訊時,該如何有意義地解讀。——Elizabeth Farnsworth, 「新英格蘭野花調查學會」生態學家
作者思索如何將個人觀察納入科學研究,充滿知識,又能啟發讀者——《出版家週報》
這本書,像詩一般娓娓道來,帶領讀者來到科學、社區、政策、託管人同時出現的跨界之地。——Cheryl Daigle, Orion雜誌
作者有科學家般的狂熱,想要仔細觀察哈德遜谷地。她向公民科學家致上最高的敬意,因為他們領著一份使命感、孜孜不倦做著沒有盡頭的調查活動。——David Harmon, Biological Conservation期刊
作者向我們示範了那些人是如何與野外世界融合在一起,並在公民科學計劃裡做出貢獻。——Jo Price, BBC Wildlife雜誌
序跋:
推薦序
意外的守護者:公民科學的反思(節錄)
林德恩 路殺社(台灣動物路死觀察網)
藉由志工參與協助蒐集科學資料或協同合作解答科學問題的方式,在人類的歷史存在至少百年以上,並不是什麼新穎的觀念,然而這樣的觀念與方式,或許是受無線網路、社群平台和智慧型手機普及化的影響,直到近二十年來才在全球各地刮起一股強大旋風,參與的規模少則數千人,甚至動輒數萬人的公民科學計畫,例如二○○七年由英國開始,結合了「史隆數位巡天普查計畫(Sloan Digital Sky Survey)」及「哈伯望遠鏡CANDLES普查計畫」所拍攝的龐大數量星系圖像,被有系統地開放上線,讓全球天文愛好者協助判讀和分類的知名公民科學計畫「星系動物園(Galaxy Zoo, https://www.galaxyzoo.org/?lang=zh-tw#/ )),或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計算神經科學實驗室(Computational Neuroscience Lab)所發展推出,以3D立體拚圖遊戲的方式,讓任何一個人都能輕易加入,用輕鬆玩樂的心態參與解構人類全腦神經突觸聯結圖譜這一偉大工程的「眼線(EyeWire, https://eyewire.org/signup),都是成果豐碩且參與者高達數十萬人的超大型跨國公民科學計畫。
這股風潮大約十年前也吹進台灣。如台灣兩棲類保育網、慕光之城:蛾類普查、台灣繁殖鳥類大調查、路殺社、蛛式會社、新年數鳥嘉年華、空氣盒子…等,都相繼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國人的日常生活中。然而無論是執行中的公民科學計畫主要規畫者,或是想要推動公民科學計畫卻不知從何開始的新手主持人、社會科學研究者、環境教育研究人員,甚至是參與計畫的公民科學家本身,對於公民科學普遍都存有一個共同的疑問:為什麼公民科學會大行其道,且會有人願意投注心力、無償耗費時間與精神以協助某項計畫蒐集科學資料?
這個問題雖然不是公民科學計畫在開始設計規劃時,會去考慮和設想的主要重點,卻是至關重要,每一個公民科學主持人、推動者甚至參與者都該知悉,因為這個問題的答案,往往就是影響某一公民科學計畫是否能順利推動和維持長久的主因。關於這個疑問,也許有人會說那是因為某某物種很可愛、很漂亮、很討喜,或參與者僅僅只是因為好玩、趕潮流或打發無聊時間,只是大家好像都能說出些理由來,卻又總在說完後心虛一笑,沒有十足把握。如果你和我一樣也曾有這樣的疑問,那麼這本書《意外的守護者:公民科學的反思》將會引領你找到那個滿意的答案。
和大部份的自然科普書籍不同,這不是一本科學領域佼佼者以由上而下的角度,鉅細靡遺地在談論科學理論、成果或應用,也不是科學家或參與者的詳細實地考察筆記,而是作者阿奇科?布希以其文學藝術家敏銳、感性又帶點哲學的思維,訴說親自參與多個發生在其幼時成長、離鄉多年後又再次回歸居住的哈德遜河谷的公民科學計畫後,內心深處對環境、生物及家鄉情景改變的感觸,以及為何有人願意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持續參與公民科學計畫,記錄一個不知道何時可以獲得意義的事實(單一公民科學家所發現和記錄的數據、事實,只是整個計畫資料庫的極小一部份,常常必須累積眾多參與者的資料多年後,那些記錄才可能獲得或被賦與意義、回答一些問題)。就如作者在第一章〈簡介〉最後一段所寫,這本書是作者寫給自己曾經生活過的地方的一封散文書信。不過你大可放心,雖說是散文書信,這本書一點也不濫情,也不會咬文嚼字讓讀者霧裡看花,而是以文學家的心,有條理地用說故事的方式,逐步完整建構一般民眾參與公民科學的緣由和心情。這樣的思維角度,正是一直以來我們所缺乏且極欲瞭解的。
目錄:
推薦序
第一章 簡介
第二章 槐樹中的蝙蝠
第三章 河上的雜草
第四章 看天池
第五章 水下絲帶
第六章 空地上的郊狼
第七章 進入獵人溪的鯡魚
第八章 沼澤中的珍珠菜
第九章 溪流中的鰻魚
第十章 穿過樹林的藤蔓
第十一章 梣樹裡的蟲
第十二章 岸邊的鷹
結語
附錄一 美國公民科學社團名錄
附錄二 台灣公民科學社團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