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是一種可怕的發明:解救現代直升機父母的親子關係人類學 | 拾書所

教養是一種可怕的發明:解救現代直升機父母的親子關係人類學

$ 299 元 原價 380



內容簡介:


20世紀末,人類父母開始陷入「教養」過勞!
最博學的祖母級科學家出手,
導正「指南與工作化教養」氾濫亂象:

演化生物學 & 行為發展實證研究——
從科學與哲學理解孩子未來的真正成就,並不依靠父母的形塑與設定。

解放「家長任務」焦慮——
找回人類親子關係的本質初心,破解流行教養工作模式的謊言與危害,
讓家長離開「好父母」認證圈,回到與孩子的摯愛關係。

美國兒童發展科普暢銷書《哲學寶貝》、《搖籃裡的科學家》著者恢宏力作!
《金融時報》年度選書.多家國際報刊專文書評

所有父母或者想要成為父母的人都應該閱讀這本書。
任何覺得自己的人生被父母禍害了的成年人,
或許也能從這本書中獲得些許慰藉。
——伊莎貝爾.貝爾維克/《金融時報》

援用最新行為發展科學與演化研究,這位當過母親、現已升格為祖母的科學家高普尼克深入講述及探查孩童的學習內幕。

比如:孩子不同的「玩」法可能看似沒有目的,卻能觸動與引爆他們未來獨特的偏好與自信;比起閱讀知識型書籍,看更多「小說故事」的孩子則可能更具假想他人的能力,長大後能成為更具備心理學家能力的成人。

這本書將為現代焦慮的父母們——尤其是中產階級父母,指出更怡然幸福的明路——照顧你的孩子非常重要,但並不是形塑他們成為某種特定的人。

工業化社會後,大眾對「父母」的角色產生了新的期待。父母(尤其是中產階級父母)也背負了新的焦慮。

本書作者艾利森.高普尼克在專為此書主題應邀至Google Talk(Google公司的外部人士主題講座)講述時,就以Google的語言資料調查產品Book Ngram Viewer指出:如果查找英語世界,將會發現人們將名詞的「雙親」(parents)推展成為動詞化的「教養」(parenting)一詞,事實上是在1970年代後才被大量地使用及討論。

於是,教養成了一種「任務導向」性的父母「行動指南」——並產出了偉大的「父母成果願景圖」,以及許多的「待辦事項」。本書中有一例即是一位紐約的母親因為「孩子光會玩、不準備考試」而控告了孩子的幼兒園。在這起案例的討論裡,會看到人們甚至用「學前教育」(preschool)這個詞來代替「幼兒園」(child care),「彷彿跟教育孩子相比,單純照顧孩子沒那麼有價值。」作者指出——但是這種工具式的幼兒園觀點是種誤導,甚至會產生不良後果。

事實上,教養是一種可怕的發明。它並未改善孩子與家長的生活,而且某種程度而言,反而讓親子關係變得更糟。對當前中產階級父母而言,試著讓孩子成為「優秀的大人」,成為父母無盡的焦慮、內疚及沮喪的來源。而且對他們的孩子來說,父母在教養上所加諸的期望,也會帶給他們沉重的壓力。

渴望獲得教養上的專業知識,已經吞噬了中產階級父母。他們耗費數十億元在獲得教養建議與設備之上,企圖幫助孩子去面對「父母其實並不知道」的「未來」。

回到演化的觀點,「照顧孩子」是人類工程中,極其根本且深具價值的部分。不過這並非做木工、也不是目標導向的事業,旨在把孩子塑造成特定的成年人類型。

相反地,本書主張:做父母就像打造一座花園。它在於能提供肥沃、穩定、安全的環境,讓許多姿態各異的花朵綻放。也在於能培養出健全、容易適應的生態系統,讓孩子自己創造出許多各式各樣、不可預期的成年未來。更在於特定的父母與特定的孩子之間、雙方特有的人際關係,也就是一種盡心盡責、毫無保留的愛。

回歸親子關係本質,從「教養任務」中解放

教養究竟是什麼呢?怎麼樣的照顧與教育才是好的呢?這是許多父母心中的疑問。

父母都想養育出健康且快樂的孩子,但在這段過程中,父母總是身處掙扎、困惑當中,永遠無法預測自己當下的決定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影響,進而無法判斷自己的決定是否正確。這是不管哪個世代的父母,都會遇到的問題。

本書中,作者分享了自己的養育經驗、也引徵了豐富的兒童發行心理學佐證。別人眼中,他的三個兒子快樂且成功,但原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與其他父母無貳。他不知道該讓孩子們念公立或私立學校;他不知道該讓孩子們朝藝術或科技領域發展;甚至不知道孩子在高中畢業就離婚,是否正確。在每個階段,每個選擇分岔點上,他也會不知所措。所以作者想透過這本書,告訴父母們,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去煩惱這些問題,只要營造適合孩子成長的環境,讓孩子自己去摸索、模仿,並成長。

作者從科學、哲學和政治觀點出發,輔以自身的養育經驗,娓娓道來。作者反駁當下流行的「教養」觀念,認為大人不該用自己的經驗與觀點去指導和訓練孩子,而是應該讓孩子透過聆聽、學習和模仿的方式,找到適合的路,擷取大人們的長處,進行改變與創新,發展屬於自己的世代。

養育孩子,從來就沒有公式可以套用,而是應該適性發展。我們永遠都不會知道什麼樣的方式最適合孩子,也永遠不會知道孩子會面對什麼樣的未來,只有孩子自己知道這一切,只有他們自己才能找出最好的方式迎戰未來。

好評推薦

令人驚嘆並洋溢熱情……(本書)對於以結果導向為主的教養方法,提出使人信服的糾正。
碧.威爾森/《衛報》專欄作家

本書對於父母能將孩童形塑為成功的成人的當代想法,提出質疑……高普尼克的書寫風格平易近人,用字遣詞直白坦率……其中一項深刻的觀察源自於高普尼克自身的掙扎:她和許多父母親和祖父母一樣,對於孩童使用智慧型手機與其他運用螢幕的科技一事感到萬分掙扎……孩童不該變得跟他們的父母一樣,而是從父母身上學習,再行創新。每個世代都和前個世代不同。高普尼克認為這就是身為人類的核心。
寇特妮.亨弗里斯/《波士頓環球報》

經過深度研究……(高普尼克)聚焦於幫助孩童找到自己的路……她描繪了一系列的實驗,指出透過刻意的教導,而非經由觀看、聆聽與模仿,孩童其實學到的比較少。
喬西.格勞修斯/《自然》(Nature)期刊

能找到一本與時下流行的直升機父母相抗衡的書,著實覺得欣慰。本書不僅打破只有一種最佳良好教養典型的迷思,也以真實生活案例和科學研究支持書裡的建議……這本書提供有用的靈感,也能讓某些人重新思考他們的教育策略。
《出版人周刊》

序跋:


前言

父母的矛盾


  我們養兒育女,究竟是為了什麼?身為父母,照顧子女是一件令人身心俱疲的事,然而,多數的我們也從中獲得深深的滿足感。為什麼?是什麼原因,讓我們覺得這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最常聽到的答案,尤其是來自現今中產階級的父母們的答案是,身為父母,可從事一種所謂「教養」的工作。「教養」是一個具有目標的動詞;它代表一項職務,一種工作。某程度而言,其目標就是將您的孩子,變成一個更好或更快樂或更成功的大人—比他們原來要更好,或者是比隔壁鄰居的孩子還要更優秀(雖然我們只能在檯面下討論)。正確的教養方式,會養育出身心健全的孩子,這樣的孩子以後就會變成身心健全的大人。

  當然,人們有時候也會用「教養」這一詞,來形容父母在做的事。但是更常見的是,特別是在當今社會裡,教養代表著是父母應該要做的事。在這本書裡,我會以科學、哲學和政治觀點,以及我個人的想法,來論證這根本就是一種錯誤的先入為主的教養觀念。要了解父母與孩子真正的想法與行為反應,這是一個錯誤的方法,而用此觀念來看親子應該如何思考與反應,當然也是不正確的。事實上,這只會讓親子之間的生活變得更糟,不會更好。

  不證自明且毫無爭議的是,教養是一種無所不在,且吸引著人們目光的一種觀念。不過,於此同時,父母們也感受到有種教養模式不斷牽引著我們,就連撰寫本書的我自己,也有相同感受;而且,父母們總隱約覺得這種教養模式有些不太對勁的地方。我們既擔心孩子在學校表現不好,同時也擔心他們承受著壓力:在學校必須表現良好。我們會拿自己的孩子與朋友的孩子相比較,然後又很憎恨自己這樣做。我們點閱讚揚或攻擊新式教養方式的頭條新聞,然後卻直說自己實際上是依據直覺教養小孩。

  努力達到某特定的成果,是許多重要工作或事業的經營模式。就像是木匠、作家或生意人,這就是他們經營或做生意的方法。你可以從椅子或是書籍的品質,還有財務獲利狀況來評判你是否是一位成功的木匠、作家或是生意人。在教養的世界中,也是依循同樣的方法。父母就像是木匠,然而,其目標並不是製作出某特定類型,例如椅子的產品,而是型塑出某種特定類型的人。

  在職場上,專業才能夠帶來成功。至於教養,父母們亦可利用某些技巧,某種特殊的專業,幫助他們達到型塑、改變孩子們生命的目標。目前正有一個龐大的產業興起,都是為了提供教養方面的專業知識。在亞馬遜的網站上,與教養相關的書籍就有六萬多本,且從書名標題來看,多數都是指南性質的書籍。

  許多教養指南,都會提供實際的建議,教導你如何成為一位父親或母親。其中,有更多書都在建議家長,多練習一些正確的技巧,更有機會讓孩子們變得更不一樣。

  不過,教養模式並非只要從指南書籍中就可尋出端倪。這個模式型塑了人們一般看待兒童發展的方式。我是一名發展心理學家—我一直努力了解兒童的心理狀態及其原因。但即使如此,曾經針對兒童科學而採訪過我的每個人,也都問過我父母究竟該要怎麼做,以及這麼做之後,會產生什麼樣的長期性影響。

  教養是父母們主要傷神的原因,尤其是母親。它引爆了永無止盡的「媽媽戰爭」。如果你認為教養是某種工作,那麼就必須在這項與其它工作(例如,自己的職業)之間進行抉擇。尤其是母親,一直在成功的母親與成功的工作表現中,處於拉扯與衝突的狀態。她們被迫在「降低母職的重要性」和「放棄職涯」兩者間進行抉擇。父親也有這種進退兩難的窘境,而且內心的撕扯更為劇烈,因為他們比較少說出來或承認。

  或許正因如此,有一股反向拉力產生,將身為父親的重要性之價值降低了—因而大家開始產生了錯覺,認為只有母親才會對照顧孩子,擁有正反並存的感覺。假如當一名父親或母親,這份工作的目標是要創造出一名優秀的大人,這個工作實在是非常的吃力不討好—工時長,沒有薪資也沒有福利,工作繁重。你並不知道這二十年來,這個工作做得是否稱職成功,整個過程令人費心傷神,甚至會引人內疚。然而,假如這若不是一份工作,我們又何必如此?假如重點並不在培育出某一種類型的大人,那麼重點又該是什麼?

  我也是焦慮的父母之一,是一名中產階級的上班族母親,我這輩子一直感受到這股教養模式的拉力與抗力。我的三個兒子已經長大成人,他們相當的快樂與成功,也開始擁有自己的孩子。但我也發現,當孩子在他們人生的高低起伏時,我也一直不斷的評斷自己的工作成績──或應該獲得獎勵。小兒子在8歲的時候,我每天走路陪他上課,這是否過度保護他了?或者,在他快9歲的時候,我不再陪他走路上學,是否又太過疏忽了?我希望我的孩子都可依自己的天性與腳步,去發掘自己的天賦及專長,但是,我當初應該堅持要求大兒子,先完成大學,而非試著當一名音樂家嗎?我當時一直認為,即使到目前依然堅信,公立學校對孩子才是最好的選擇。但是,當我大兒子與二兒子在地區公立高中過得很痛苦時,我當初應該比照小兒子一樣,送他們去郊區的私校念書嗎?我當初應該強迫小兒子關掉電腦去念書,還是應該讓他成為程式語言的專家?我當時要怎麼確定「聰明」的二兒子,擁有很多閒暇時間,可以同時玩、寫作業,還能夠跟著家教上進階數學課,並且學習芭蕾舞?最困難的是,我在小兒子完成高中學業時離婚。我應該把離婚時間提前還是延後,還是根本不該離婚?

  雖然我個人在心理發展上擁有專業與知識,但這並不會讓我比任何人都還要知道正確答案是什麼。回首我近四十年身為母親的日子,我認為最好的答案,就是毋需費力去思考這些問題。

  找出當父母如此值得的原因,有那麼重要嗎?親子間的問題,總是被歸類在生活類文章,或出現在媽媽的部落格裡。但是在這本書中,我想要討論的是,這類天天發生上演的問題與焦慮,事實上則反映出人類本身真實且深層的本質──這是身為人類與生俱來的緊張。從生物學的觀點來看,長期且無助的孩童階段,以及對孩子所投入的心血,這兩者交相激盪之下,成為了形塑一個成人的最關鍵部分。投資於孩子身上的作用是什麼?為什麼會進化及發展?

  找出當父母如此值得的原因,並非只是個人或生物上的問題,它同時也是社會與政治問題。在人類的歷史上,照顧孩子從來不只是扮演生物上的父親或母親而已。從遠古開始,這已是任一個人類群體之間的主要工作;直到現在仍是如此。例如,教育已被大眾認為是一種幼兒照顧。

  至於在其他社會機構裡,我們照顧孩子的方法在過去已出現轉變,在未來也會持續變化中。假如我們希望對這些變化做出正確抉擇,我們一開始,就必須審慎思考,我們究竟是基於何因來照顧孩子。幼兒園應該要什麼樣的才好?公立學校該如何革新?誰應該為孩童的福利做決定?我們又該如何面對新科技的誕生?照顧孩童是一個政治問題,也是一項科學與個人的任務;過程裡所出現的緊張與矛盾情緒,其實也可大可小。

  世界上肯定有超越「教導指南」或是「依循前人經驗」等對待孩子的方法。把眼光放遠,以科學與哲學的角度來看,或許可以幫得上忙。但我最近當上了祖母,或許這個身分,讓我可以用更好的觀點來看待兒童教養。當了祖母後,我對自己也曾是過來人的新手媽媽們,無論是錯誤或成功之處(她們尚無法辨別這兩者),以及處於親子間的掙扎奮鬥之中,皆能以同理心的距離感待之。

  因此,這是一本由祖母、同時也是科學家暨哲學家—我的猶太祖母應該會稱之為「bubble」所撰寫的書;但我是一位來自於柏克萊大學的bubble 與祖母,我主持一個認知科學實驗室,同時,也在訴說過往故事與烤藍莓鬆餅之間,撰寫著哲學故事。祖母級科學家與哲學家在過去極其少見,因此或許結合了兩者的觀點後,可以幫助我們超越教養的範疇,來了解身為父母的價值。

  兩個矛盾

  因此,做一名父母,只是在愛孩子而已。只不過,愛從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世上已有非常多的討論、著作及歌曲,在論述對性愛的矛盾、複雜及狂熱。而我們對孩子的愛,也是一樣的激烈、矛盾及複雜,也同樣令人瘋狂。然而關於親子之間的討論,特別是年紀很小的孩子,仍僅限於指南類的書籍裡或是記憶之中。

  在這本書裡,我會特別著重在兩個令人感到矛盾之處:愛的矛盾與學習的矛盾。這兩者就存在孩童時期的進化本質上。而一般教養模式正好無法處理這兩問題;當我們用科學和個人角度來思考孩童時期,它們才會浮現。事實上,近期多數科學研究的發現,更凸顯了這些矛盾之處。

  不過,它們並非只是抽象的科學與哲學問題。實際生活中的緊張與進退兩難,就是這兩者的最佳體現,讓家長們十分苦惱。它們亦深植於道德困難與政治抉擇上,當整個社會試圖探討幼兒照護議題時就會顯現。

  愛的矛盾

  第一個令人進退兩難的問題,出現在獨立與依賴間的緊張情緒上。家長與其他照護者必須對眼前這個完全沒有獨立能力的生物—嬰孩,負起全部的責任。但是他們也必須把這個完全沒有獨立能力的生物,變成獨立且自主的成人。我們先從餵食及換尿布開始,幾乎整天抱著我們的孩子,並帶著令人驚訝的滿足感甚至是快樂,完成所有的事。假如幸運的話,偶爾收到孩子從另一個城市所發來的熱切訊息,這將會成為照顧孩子的終點。一段婚姻或友誼像是為人父母一生的兩端點,這樣的人生即使不是非常病態,也是相當古怪的。孩子從一個最需要愛的依附者,搖身變成一個與你有距離且分開的獨立個體。

  在孩子生長的初期,我們處理他們生活上的大小事,遠比孩子自理的部分還多,尤其是嬰兒,一切事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