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點變態,反而很可以? | 拾書所

為什麼有點變態,反而很可以?

$ 236 元 原價 300



內容簡介:


其實,每個人都有點變態!
那些你不解的(異常)人類行為,心理學家都有答案!


◎人們為什麼會談戀愛?最大關鍵竟然是嗅覺?
◎約會時不看恐怖電影,你就虧大了,為什麼?
◎為什麼有的人特別容易害羞?有的人臉皮卻比防彈衣還厚?
◎為什麼難相處的人薪水反而高?好人真的難出頭?
◎何謂正常?何謂不正常?如何分辨那些讓人不安的精神病態者?

你或許讀過許多關於科普、心理學的冷知識,
閒聊時拿出來嘴,對背後的成因仍是一知半解。
本書作者喬爾.利維是英國知名科普心理學家,
他蒐集了41種很常見,你卻不知裡頭大有學問的人類行為,
用最直白簡單的語言,一次替你講清楚、說明白!
全書單篇獨立,每翻開一頁,都是一個探索解答的開始:

◎想脫魯?你得用聞的!為什麼?
談戀愛還在迷信「速配」?尋找「互補」才是硬道理!
而互補基因就藏在人的體味裡,尤其女性更擅長此道。

◎約會不看恐怖電影,真的不酷?
全世界的人都看得懂恐怖片,這源自生物演化的避險機制。
佛洛伊德說:恐怖片是二手(且安全)的驚悚體驗,滿足本我欲望;
「依偎效應」更直言,約會不看恐怖電影,你就虧大了,為什麼?

◎為什麼我特別容易害羞?他的臉皮卻比防彈衣還厚?
這個問題從古希臘就有研究,從四種體液(咦)上溯到腦袋,
終於發現問題出在大腦皮質(會不會太高科技)?

◎為什麼難相處的人薪水反而高?好人真的難出頭?
真的有證據證明,好人在愛情、人生、金錢上總是最後一名嗎?
研究顯示「好相處」得分低於平均的男性,賺的錢比好心男多18%左右。

◎何謂正常?何謂不正常?
聰明、理想主義者、有強烈好奇心、排行老大或獨生子女……,
很抱歉,在異常心理學家眼中,上述特質都屬「反常」(地圖砲無誤)!

◎那些讓人不安的精神病態者,可能就在你身邊?
‧頂尖商業領袖,「就因為是」(而非「大多是」)重度精神變態才會成功,
所以你極有可能在生活中碰到變態,甚至正在替某個變態工作!

‧別擔心,隨書附贈變態人格小測試,回答10個問題,
你就大概知道對方(或自己)落在「精神變態光譜」的哪裡。

還有更多人類行為Q&A,你一定想知道:
‧小孩子是何時才知道,矇住眼睛不代表自己消失?
‧判斷一張臉是否值得信任,只需要38毫秒(眨眼都沒這麼快)?
‧愛抽雪茄(或香菸),可能是對童年陰影的補償心理?
‧不得不聽朋友抱怨時,怎麼回答能讓對方覺得你有在聽?
‧為什麼感冒發燒,反而覺得冷?(提示:去摸熱烤爐。)

社會在走,知識要有!就算有點變態也可以!
史上最直白有梗的科普心理學大哉問,教你撩妹、防雷、避三寶!

序跋:


前言

不解的(異常)行為,先問心理學


心理學(psychology)是研究人類心智(mind)的學問,這個單字是由希臘字根psyche(意指「心」或「靈魂」),再加上字尾-ology(源自希臘文logos,意指「……的研究」)而成。心理學一詞直到十六世紀左右才創造出來;到了十八世紀才變成廣泛使用的詞彙。事實上,心理學一直到十九世紀晚期才成為一門明確認可的學科,只不過其根源可追溯到更早之前。

每個人都可以是心理學家

廣義來說,所有的人類都可以是大眾心理學家,或是天真心理學家,因為每個人都懂得考慮、解讀、預測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及行為。這種推測他人念頭,並據此修正自己想法和行為的能力,有時稱為社會智力;有一門學派甚至認為,人類的智力就是從社會智力演化而來。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或譯心智推論)與人際心理學(interpersonal psychology)有關,指的是「思考他人想法的能力」,這種能力被定位為正常人際關係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若未能發展出這項能力,會被歸入「自閉症類群障礙」(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所以大家每天(無意識之下)都在做的心理分析,可說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主要原因。

從古希臘時期就開始流行的療法

從學術或職業的角度來看,「通靈」這種前現代(pre-modern)社會的另類模式,以及通靈與世界之間的關係,可說是心理學的前身。舉例來說,遠比瑞士心理學家榮格(Carl Jung)早了兩千五百年,古希臘就流行過一種「夢療」(dream therapy),生病的人會到療癒聖殿(healing temple)祈禱、獻上供品,然後睡覺「孵」夢,神的指引和仲裁等訊息,就會出現於睡夢中。

古希臘的醫療體現了現今所謂的「整體療法」(holistic approach),認可通靈對人體健康所扮演的角色。中世紀與近代早期(Early Modern)的醫療承襲自古典時期的發展,把這種心理元素反映在「四體液」(four humours)——包括血液、黏液、黑膽液、黃膽液——之類的理論上,據說情緒和性情就是由這四種體液主宰,因此當時的人們便將心理疾病視為生理失衡的表現。

與一般的認知相反,當時並沒有把精神錯亂主要歸因至惡魔附身。根據中世紀宗教裁判法庭的紀錄(宗教裁判法庭是透過審理來判定是否精神正常,意即是否為「白痴」),一般對於精神錯亂有個清楚的看法:認為是肉體、身體方面出現問題,幾乎不會訴諸超自然力量。中世紀歷史學家大衛.洛夫(David Roffe)指出:「絕大多數普遍認為,精神錯亂是身體和大腦失調」,(出自《中世紀英國對精神錯亂的認知》〔Perceptions of insanity in medieval English, 1998〕)。大多數的狀況下,人們傾向於將精神錯亂歸因於某些特殊狀況,舉個例子,據說西元一三○九年時,一位名為巴索羅米.迪.薩克維爾(Bartholemew de Sakeville)的男子,在一次急性發熱之後成了白痴;一三四九年時,羅伯特.迪.厄斯靈博勒(Robert de Irthlingborough)則在比武時頭部遭到長矛重創,從此失憶、精神錯亂。

這種以生理學為基礎的心理學,直到十八世紀仍充滿精神病學思維與操作方式,相較於此,體液理論則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式微。從十六世紀的安德雷亞斯.維薩里(譯註:Andreas Vesalius,文藝復興時期的解剖學家、醫生,公認為近代解剖學創始人)以降,醫界對於人體解剖的興趣漸增,並漸漸察覺病變會發生於身體某些特定部位,因而認為某些生理組織的「損傷」或「斷裂」才是疾病起因,而非體液失衡。

同一時間,學者們也越來越強調,心理疾病是情緒狀態造成的,例如悲傷會引起憂鬱、驚恐會導致歇斯底里。不過時至今日,phlegmatic 和sanguine這類詞彙,仍可用於形容性情和個性,證明四體液理論影響之深遠(譯註:phlegmatic是phlegm〔黏液〕的形容詞,意為「黏液的」,另外也有「冷靜的,鎮定的」之意;sanguine的字源意思是「血液的」,意指「樂觀的」)。

自此,心理學與生理學終於有了連結。十六、十七世紀時,不論是法國哲學家蒙田(Montaigne)的《隨筆集》(Essays, 1580);英國作家羅伯特.柏頓(Robert Burton)的《憂鬱的解析》(The Anatomy of Melancholy, 1621);或是莎士比亞的戲劇等作品,都越來越側重於內心世界的描寫,不過此時的心理學其實和哲學並沒有什麼分別。

一套更有科學根據的立足基礎

現代心理學的概念,起源於催眠術(hypnosis)和顱相學(phrenology)等當代趨勢。雖然兩者從現在的角度來看都是偽科學,但在當時,這兩門學問確實大大推進、合理化了心智的科學與醫療研究。心理學最早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可追溯至史上第一位心理學家威廉.馮特(Wilhelm Wundt)的實驗室,他於一八七九年在德國萊比錫大學成立「實驗心理學研究機構」(Institute for Experimental Psychology)。馮特擁有醫學背景,師事賀門.馮.赫姆霍茲(Hermann von Helmholtz),習得了現代的「心理物理學」(psychophysics,心理學的分支之一,運用各種仔細測量的刺激研究人的感知)後,便決心賦予心理學一個「有科學根據」的立足基礎。

心理物理學主要研究神經系統對外在物理刺激會有何反應,赫姆霍茲的研究主題包括「人體可察覺得到什麼程度的光亮或聲音大小」,以及「電脈衝在神經裡的傳導速度」等。透過一套「內省」(introspection)的方法(受試者必須報告自己的感覺和思緒),馮特試圖同樣將量化和精密測量應用於內在心智研究,他的目標是將感覺、知覺、思緒拆解成更小的成分或結構,這樣的做法進而孕育出心理學的結構主義學派(structuralism)。為了避免內省法很難避免的主觀問題,馮特訓練學生要盡可能精確,不過這套方法固有的缺陷,最終還是招來後繼「行為心理學派」的毒舌批評。

最終走向實用派的功能主義

馮特在德國工作的同一時間,身兼醫師、哲學家、心理學家身分的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也在美國發展心理學。他的方法是強調行為和思維的功能(也就是目的和效用),因此他的學派逐漸稱為功能主義(functionalism)。詹姆斯對心理學最大的貢獻,或許是他在一八九○年寫成的劃時代教科書《心理學原理》(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這本書奠定了至今仍沿用的心理學主軸,例如大腦功能、意識和自我、感知、直覺、記憶和情緒。

儘管後來詹姆斯有點否定心理學和自己的知名著作,改為投向哲學的懷抱,不過他在《心理學原理》一書中的闡述,仍是現代社會最為人熟知的心理學定義之一:「心理學是『心理生活科學』(Science of Mental Life),研究心理生活的現象與狀態(中略),這些現象包括我們稱之為感受、渴望、認知、推論、決策等。」

推薦的話

心理學界的《十萬個為什麼》


這幾年來,教學與演講的次數多了以後,我發現有許多問題一再被問到。我一方面很高興越來越多人注重自己的心靈與心智,另一方面也覺得知識推廣的腳步好像很難快起來。許多很基本又常見的問題還是很常被問起,每到這種時候,我都心想,如果心理學界也能有本像《十萬個為什麼》那種百科全書就好了。

人是天生有好奇心的生物,從會說話、懂事開始,就不斷地問為什麼、為什麼,儘管隨著年齡的成長,人會懂得越多,但也跟著出現更多的為什麼,而其中一類就是關於自己。人們迫切地想要更了解自己,也因此心理學成了大眾所好奇的一門知識。

但也因為很多人感興趣,此領域很容易出現一些似是而非的謠言。像是坊間聲稱利用右腦學習語言,速度較快且沒壓力,但我就很不解:語言區域明明就在左半腦,用右腦學習真的比較有效率嗎?更有許多課程,聲稱可以訓練左半腦或右半腦,讓孩子更聰明、更有創造力,家長便在未能獲得充分資訊的情況下掏出錢來。這些說法有些是古老的傳說與偏方,有些儘管看似科學卻不見得正確,更有許多是商人為了換取商業利益而捏造的說法,不知情的一般民眾常因此被誤導。

這本《為什麼有點變態,反而很可以?》有點像是心理學界的《十萬個為什麼》,而且是精華版,書裡集結了許多人們好奇、想問的問題。但要精準回答通常並不容易,有些需要從歷史沿革來看,像是過去人們覺得前額/天庭飽滿的人比較聰明,這樣的說法現在來看就是錯的,但在當時,這可是非常熱門、先進的顱相學。由此看來,若能從知識發展的脈絡理解,我們就會更保持自省,因為現在認為是正確的知識,數十年後可能就完全不一樣了。

擁有正確的知識不只是滿足好奇心而已,還能遵循更好的方式來對待自己與看待他人,而這正是文明發展的主要目的。但若是一直被錯誤的資訊引導,就有可能造成反效果。例如「該不該分左右腦學習?」、「什麼叫做精神變態?」、「IQ測驗真的重要嗎?」、「青春期的孩子為什麼暴躁易怒?」等,上述提問都可以在書中找到解答,也讓大眾有個合適的原則可依循。

本書作者喬爾.利維並非學院派的心理學家,但也因此得以不受知識束縛,能用一般人的觀點提出重要的問題,並依多年科普作家的經驗搜尋資料與研究解答。每篇的主題都是一個疑問,該篇內容則充分解答了這些問題,簡短、好讀、無負擔,可引導讀者鑽研後續更多知識。有好幾篇讀完後我都覺得怎麼這麼短?我還想知道更多啊!

本書能幫助不懂心理學的人解答許多內心的疑惑,還能讓對心理學已有點了解的人更加厚實這方面的知識。在此鄭重推薦!

臺灣應用心理學會副理事長、「哇賽!心理學」總編輯/蔡宇哲

(本文作者蔡宇哲,現任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臺灣應用心理學會副理事長、「哇賽!心理學」創辦人暨總編輯。同時也替「泛科學」、「元氣網」、「失戀/失落花園」、《國語日報》科學版、《幼獅少年》等撰寫專欄。著有《神奇的心理學》、《哇賽!心理學》等書。)

推薦的話

馬桶上的心理學


這本《為什麼有點變態,反而很可以?》很適合各位利用片段時間閱讀,藉由獵奇與趣味獲取心理學知識,每篇僅一~兩千字,分量輕巧,蹲馬桶時拿來翻翻剛剛好。如果你不想讓書本沾染廁所異味,當然也能在捷運上、咖啡店裡故作文青狀,悠然地閱讀本書。

既然每則篇幅短,吸引人的題材是必要的,還好心理學界向來不缺聳動題材,甚至處處充滿驚喜。儘管書中內容看似龐雜包山包海,但這就是心理學有趣的地方。它從來就不單只解釋一個人的學問,除了個體之外(人是由先天與後天組合而成,包括各種看得見與看不見的面向),還觀照了個體與外界的種種關聯。人數若少稱為「家族心理」、「人際關係心理」;人數若多則稱「社會心理」、「文化心理」,任何一個子項目,都足以讓喜愛探索心理的人鑽研個沒完。

當年我從中文系畢業後,很大膽地跨領域到心理學,最初研究社會與本土心理學,後來又再次跨到臨床心理學(○○心理學只要前幾個字不同,就足以獨立出科系了)。在學術領域待了八年、臨床領域十五年,我人生最精華的時光都耗在心理學裡,即使如此,心理學工作仍不斷帶給我驚喜,也永遠覺得自己所學始終不夠用。

本書作者喬爾.利維擷取各領域間的特色,用有趣的標題呈現許多人類行為背後暗藏的心理現象,光是詳細闡述當然不夠,但若要引起興趣,他這樣的處理方式已經「很可以」了。例如,假如你對何謂「變態」、「不正常」這類議題有興趣,便可在本書的引導下,進一步瀏覽更多有關變態心理學的著作,了解何謂人格、人格的形成,以及究竟有多少種被精神醫學定義的變態人格。

有些指標並不具臨床意義(例如不是醫學的實證研究,缺乏大規模的樣本數),卻代表某些社會現象。例如作者談到的「反常」(與「不正常」不同),也許正能反映出多變社會下人們的心理因應與改變。書裡也提到了聊天機器人,只要簡單展現「嗯哼」、「你認為呢」的基本傾聽似也足夠,折射出現代人生活上「只要有人肯聽我說就好」的孤寂。

有些論述雖無法量化,但不代表不重要,本書以社會觀察與批判的眼光,提醒我們絕不可以單就某些現象來解釋所有的人。例如兩個天才在一起,很有可能做出白痴結論或破壞行為(〈普通人怎麼會犯下滔天大罪?〉),但這並不表示天才無用;選擇性的知覺,很可能讓我們忽略他人顯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