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假裝不在乎:《高敏感是種天賦》知名心理諮商師教你脫下「自我保護」的社交 | 拾書所

我只是假裝不在乎:《高敏感是種天賦》知名心理諮商師教你脫下「自我保護」的社交

$ 221 元 原價 280

內容簡介:


為什麼明明在乎你,卻不敢靠近你?

《高敏感是種天賦》知名心理諮商師揭開我們內心不願面對的恐懼!

因為怕受傷,我們在心裡築了一道牆。
然而隔離了痛苦,卻也讓我們離現實越來越遠。
唯有拿掉「自我保護」的偽裝,選擇做自己,
我們才能與他人達成真正的交流。

害怕失去,總是愛上「不愛自己的人」?
認為自己可以扮演公主,將可憐的青蛙王子從黑暗中拯救出來?
夢想完美的對象,堅持要找到百分之百對的人?
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好,沒辦法展現真實的自己?
只要男友跟別人相處,就會哭泣、生氣讓對方覺得愧疚?


為什麼我們會感到孤單,並且無法擁有真誠的親密關係呢?這是因為我們常會不自覺地利用「自我保護」來欺騙自己,在感情中扯自己後腿。

所謂「自我保護」,就是指一切用來避免自己和內在或外在的現實靠得太近的行為,包括迴避眼神、轉移注意力、情感投射、自我麻醉、視而不見、過度樂觀……等等。

有時自我保護可以幫助我們遠離無法承受的心理創傷,但如果自我保護無意識地擅自作主,就可能對我們的生活造成不利的影響。就像許多人為了逃避對親密感、悲傷與失去控制的恐懼,使得婚姻淪為一種「交換關係」,只是彼此交換需求,卻缺乏精神層面上的緊密交流。

《高敏感是種天賦》知名心理諮商師伊麗絲.桑德在本書中便透過具體案例,告訴我們如何辨識和克服那些負面的自我保護行為,一步步引導我們建立正向的人際關係。每個人都渴望愛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這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本能。而只有當我們願意脫下臉上的偽裝,展露自己的脆弱,我們才能更加享受自己的人生。

名家推薦

【臨床心理師】王意中、【情緒管理專家】吳娟瑜、【律師娘】林靜如、【心理學作家】海苔熊、【諮商心理師】、張璇 專業推薦!

閱讀《我只是假裝不在乎》這本書,讓我們有機會停下來,仔細地、好好地、真誠地自我檢視,過往自己如何使用這些自我保護策略。點醒了我們終究還是得要真誠面對內在的自己,更清楚地關注自己內在的需求、想法、感受、經驗,以及與周遭他人的親密關係。——臨床心理師/王意中

不論是親子關係、愛情關係,還是同事關係,有的人就是會用批評、指責,甚至以疏遠、閃躲的方式讓你難受。多數時候,我們真以為錯在自己,可能去乞求原諒,可能長期自責,如今,看了丹麥心理諮商專家伊麗絲.桑德女士著作,一切豁然開朗、真相大白。——情緒管理專家/吳娟瑜

序跋:


【推薦序】誰傷害了你?

情緒管理專家/吳娟瑜


  不論是親子關係、愛情關係,還是同事關係,有的人就是會用批評、指責,甚至以疏遠、閃躲的方式讓你難受。

  多數時候,我們真以為錯在自己,可能去乞求原諒,可能長期自責,如今,看了丹麥心理諮商專家伊麗絲.桑德女士著作《我只是假裝不在乎》,一切豁然開朗、真相大白。

  原來我們碰到善用「自我保護策略」的高手,他們從童年學來的求生技巧,常以轉移情境、轉移話題、轉移注意力的方式,造成旁人心靈受傷而不自知。

  書中有一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一位媽媽怪罪子女碰到問題不找她傾訴,子女勇敢說出真心話——每回求助,媽媽總是轉移話題,切斷內在真實的感受,假裝不在乎,讓子女得不到撫慰和支持。
  
  類似這樣的案例還很多,有的人感受不到愛的渴望、有的人一再愛上脆弱的男人,有的人把父母理想化(認同施暴者),有的人不斷地和自己作對,讓我看了心有戚戚焉,同時心生警覺。

  我需要加深靈敏度來自我察覺,誠如作者提醒的「第一步要關注自己,回顧反省我們自己人生中的策略,檢視該策略是否有助於開拓我們的人生」,千萬別犯了書中所說的「戴著社交的面具」,或活在「偽感受」裡,或過著「捏造的自己」的人生。

  「是誰傷害了你?」

  每當我們心理不舒服,甚至痛哭不已,書裡專業的分析和豐富的案例都將令我們破涕而笑,明白是碰到「自我保護策略」的人,他們或許是故意,或許是不自覺,但是都傷害不了我們,因為從書中的學習,我們將一眼看穿,全身而退。恭喜我們,繼續成長吧!

目錄:



前言

1自我保護策略如何運作
自我保護是為了克服緊急狀況
自我保護是暫時的權宜之計
內在心理自我保護與人際自我保護
疏離內在自我的自我保護策略
內在心理自我保護與人際自我保護間的平衡

2無意識地執行自我保護策略所產生的問題
選擇冷漠又自我中心的人做為伴侶的原因
如果自我保護策略變成人格的一部分

3因為害怕失去的悲傷而逃避親密關係的人
學會面對傷痛非常重要
為了避免悲傷而逃避人際關係
無意識地逃避富含愛的關係

4阻礙感情生活的不幸模式
總是追求不會有結果的對象
選擇不肯敝開心房的人做為伴侶
等待完美對象
拚命想成為「對的人」

5把父母理想化的危機
「關心」有兩種
把父母理想化與把自己理想化
把父母理想化與自我貶抑
當我們竄改現實
重複孩提時期的策略
當我們違背自己的情感
不由自主地向伴侶尋求孩提時代匱乏的事物
從更實際角度看待父母
把父母理想化有礙建立親密關係

6徹底察覺自己的情感
情感會相互重疊、遮蔽彼此
退化

7解除不適宜的自我保護策略
透過心理諮商正視自我保護策略
以惱怒或生氣做為自我保護
悲傷和痛苦
對愛與接觸的渴望
改變對父母的看法

8回歸原本的自我
摘下社交面具
選擇做自己,以便和別人邂逅
拋開「非要夠好不可」的堅持
危機是走入下一個階段的證明
改變人生的痛苦——當我們更靠近內在時
察覺是向前邁進之道

致謝
參考書目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