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紐約時報》、《科克斯書評》、《出版人週刊》年度最佳書籍
《灰影地帶》、《生命中的美好缺撼》、《口琴使者》等暢銷作家一致推薦
瞬息萬變的世界中,沒有人是局外人
三個動盪不安的時代,三段與命運抗衡的逃難故事,
為了尋找讓自己安身立命的家園,
他們冒險在大海上漂流,航向未知的世界……
約瑟生長在富裕的猶太家庭,為了躲避納粹的迫害,他和家人們搭上前往古巴的渡輪。正當他們編織著對美好未來的幻想,古巴政府卻通過一項政策,拒絕猶太人入境……
古巴面臨嚴重的物資匱乏,依莎貝爾一家決定?下在家鄉的一切,從墨西哥灣偷渡到美國尋找出路,然而才啟航不久,海上的一場暴風雨便把他們自製的小船吹離了航線……
自馬默有記憶以來,敘利亞就因內戰陷入了槍林彈雨,一次空襲更讓他失去家園,不得不逃往千里之外的歐洲。過程中,他和家人們不斷被走私客敲詐勒索,乘坐的橡皮艇也在海中翻覆……
約瑟、依莎貝爾、馬默,三人的年代相隔近一世紀,卻因動盪的局勢同樣在生命中掙扎。在漫長的旅程盡頭,等待他們的將是充滿希望的嶄新人生,或是至親離散的夢魘?而命運又將讓三人產生怎樣不可思議的交會?
◎本書關鍵字:難民、兒童人權、國際議題、種族、戰爭、包容和接納。
◎無注音,適合10歲以上閱讀
◎教育議題分類:人權、家政、海洋
◎學習領域分類:語文、社會、藝術與人文、綜合活動
【少年天下】系列介紹
1. 專屬國中生,給10-15歲「輕」少年的閱讀提案。
2. 夠酷而不幼稚,能吸引少年的包裝和題材。
3. 以少年為本位,提供邁向成長的關鍵字。
4. 有深度但無難度,得以思辨的優質文本。
本書特色
特色1 取材自真實歷史事件,透過巧妙的敘事手法,串起三段不同時空下的逃難故事,主角們在逆境中展現的堅毅和勇氣,不僅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照亮世界中的黑暗角落。
特色2 囊括近代重大國際議題:德國納粹(1938)、古巴移民潮(1994)、敘利亞內戰(2015),同時具備歷史縱深及地域廣度,適合作為社會科補充教材。
特色3 榮獲《紐約時報》、《科克斯書評》、《出版人週刊》等重點媒體年度最佳書籍;《灰影地帶》、《生命中的美好缺撼》、《口琴使者》等暢銷作家一致好評推薦。
得獎記錄
★《紐約時報》年度最佳童書
★《科克斯書評》年度最佳童書(歷史類)
★《出版人週刊》年度最佳童書
★亞馬遜網路書店年度最佳童書Top20
★美國圖書館協會年度最佳小說
★美國圖書館協會精選讀物
★青少年部落客文學獎
★希德妮.泰勒書獎 與三十多項年度大獎
各界推薦
新北市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宋怡慧|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創辦人李苑芳
臺北市永安國小校長邢小萍|兒童文學工作者幸佳慧|戀風草青少年書房店長邱慕泥
臺中市光德國中教師張文銘|親子天下兒童閱讀研究院院長張淑瓊|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公衛博士候選人連加恩
國際NGO工作者褚士瑩|臺中市惠文高中教師蔡淇華|全球在地行動公益協會秘書長賴樹盛
多位名人聲援推薦!(以上按姓名筆劃排列)
各界好評
葛拉茲從橫跨近百年的多國歷史與真實人物當中,剪裁成這部青少年小說,跟著約瑟、伊莎貝爾、馬默三名帶位者走一段他們步步賭注的逃難旅程,因著他們的失去與所得,會更理解「沒有流離,就沒有融合」的事實。《逃難者》是一本傑出的小說,更是一部極真實的歷史。——兒童文學工作者幸佳慧
《逃難者》衝撞的不只是國籍限制,更多的是,我們對自己與他者的界定。當面臨人道主義與國家利益的拉扯,你會如何選擇?——新北市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宋怡慧
透過這本書,讓我們「看見」逃難者,進而幫助他們、接納他們!因為,他們不是恐怖份子、更不是囚犯,他們只是想要尋求一個可以讓他們平安活下去的地方。——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創辦人李苑芳
看起來原本毫無關聯的生命故事,透過時間、空間、壓迫的情境與衝突的條件,隱約可以看見生命間彼此的關聯,不得不佩服作者寫作的功力,最後輔以三位主角的逃亡路線圖,更清楚的交代選擇三位主角的脈絡!——臺北市永安國小校長邢小萍
作者利用三個不同時空背景,串連一個核心主題:這個世界依舊有戰火蔓延,依舊有逃難者,依舊有無辜的孩子,因著戰爭而流離失所。用孩子的視角,對這個世界控訴著:大人們利益薰心,自私自利,造成了戰爭禍害,禍延無辜的孩子。何時才能真正世界和平,沒有戰亂呢?是一本值得推薦大人與孩子一同思考的好題材。——戀風草青少年書房店長邱慕泥
艾倫.葛拉茲完美締造出一部佳作,無可挑剔。在跌宕起伏的情緒風暴、冒險患難與懸疑過程當中,仍兼顧了歷史正確性。——《科克斯書評》
緊湊的故事情節,刻劃難以抹滅的慘痛損失,同時見證難民們充沛的毅力,字裡行間交織著現今的難民危機。——《出版人週刊》
這部十足震撼人心的小說將幫助時下年輕人了解當今難民所面臨的種種危機,值得品讀、討論並廣泛分享。——《學校圖書館期刊》
有些小說深入人心,有些小說重要必讀,《逃難者》兩者皆是。——《灰影地帶》作者露塔.蘇佩提斯
三位年輕難民的故事,扣人心弦、刻骨銘心、令人屏息。——《生命中的美好缺憾》作者約翰?葛林
極其重要的一本好書,令人揪心,引人入勝,將移民者在尋求安全與自由時遇到的困境一一揭露在讀者面前。——《口琴使者》作者潘.慕諾茲.里安
《逃難者》述說著一個個奮鬥、英勇及無盡冒險的故事,是一本對你、我都很重要的絕佳好書。——《飛越戰火的女孩》作者金柏莉.布魯貝克.伯萊德利
一部令人驚嘆的小說,深刻描寫難民遭受的苦。傑作!——《娛樂週刊》
作者作足了歷史考證,將史實隱藏在字裡行間,成為這本小說的精髓,有如蛋糕裡的糖。——《平板雜誌》
葛拉茲的小說十足激勵人心,以人道角度探究全世界難民的苦難。——《號角雜誌》
年輕一輩的讀者將在讀完這部作品後捫心自問:我們該做些什麼?——《書架情報》專業版
以文學手法處理歷史事件給予人更深刻的感受。——《書目》雜誌
一個個身處險境的家庭以及渺茫的前途,堆積起這些故事的強烈色彩,讓讀者持續為書中人物的顛沛流離與冒險提心吊膽。這本令人驚心動魄的小說,不僅引人入勝,更是必讀好書!——美國國家圖書獎作家茱蒂‧布藍黛
震撼,扣人心弦。《逃難者》不只是一個關於流亡孩童的故事,更是一個與我們每個人緊緊相連的故事……關於愛、家庭與堅毅的勇氣。——《紅傘》作者克莉絲蒂娜.岡薩雷斯
以緊湊及極具洞察力的敘述手法,探究人們為了尋求一個能以安身立命的地方所做的努力與掙扎,娓娓道出其中的絕望,卻也展現出生命的力量。——美國國家圖書獎作家艾略特.史瑞福
序跋:
【推薦文】誰是逃難者?
褚士瑩/人氣作家,國際NGO工作者
生長在和平中的人,很難想像「逃難」是任何時代,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的事。
除了戰爭爆發之外,地震、洪水、大火這些天災,可能發生在地球的任何一個角落,讓我們的身分,瞬間從一個普通人,變成一個逃難者。這是我們很難想像,不願意想像,卻是有可能發生的事。
甚至在富裕的日本,隨著中小型鄉鎮的經濟衰退、高齡老人的超獨居時代來臨,也形成了另外一種「購物難民」。
「購物難民」指的是在自家徒步十分鐘左右的距離內沒有商店,要買生活必需品十分不方便的人。因為經濟太差,許多地方車站商店街原本提供完整生活機能的各種小店,都紛紛因為經營不下去而拉下鐵門,如果是行動不便的高齡者,無法自己開車、騎車,當地也幾乎沒有任何公眾交通工具可以使用,也不會使用電視或網路購物、宅配到府,這些老人家就因此陷入就算有現金,也無法買到生活必需品的窘況,甚至在屋內餓死、熱死、渴死很長時間後,才被發現的情形。這些老人家即使身在富裕、便利的國家,也實質過著難民的生活,但是他們甚至無處可逃。
在閱讀《逃難者》這本結合了德國納粹(1938)、古巴移民潮(1994),到敘利亞內戰(2015)三段史實的逃難故事時,我的記憶立刻回到自己站在維也納車站,看著敘利亞難民前往德國的轉運大站的情景。
一般民眾對於難民的刻板印象就是「又餓又窮又可憐」,但是這用來形容我眼前的這些難民並不符合。
他們很多是醫師、律師,或是有錢人家的青少年,在維也納車站裡的超市結帳的時候,他們掏出五百歐元的大鈔付錢,我這輩子從來沒有用過這種大鈔。
當時,許多人看到敘利亞難民手中的大鈔,或是最新款的iPhone,就下了簡單的結論:他們根本不可憐、不需要幫助。英國《獨立報》因此寫了一篇文章,我很認同這個標題:「很訝異敘利亞難民有智慧型手機嗎?很抱歉我必須告訴你,你是大白痴。(Surprised that Syrian refugees have smartphones? Sorry to break this to you, but you’re an idiot.)」
難民的「樣子」,或許跟我們想像中不同,卻並不代表我們的刻板印象是對的,而他們不需要幫助,只是他們需要的幫助,跟我們想像的不一樣。
敘利亞內戰爆發之前,就是個手機擁有率超過百分之八十七的國家,我在緬甸與內戰區域的難民工作很長的時間,清楚知道智慧型手機是難民最重要的財產之一,對他們來說甚至比食物、衣服還要重要。在富裕國家智慧型手機不是必需品,我身邊只有最簡單的「智障型手機」,甚至沒有手機,但在貧窮、戰亂的地方,無論是敘利亞還是緬甸,非洲還是中東,智慧型手機不是為了炫富,也不是有錢人的專利,而是跟親人保持聯繫、找尋生路的救命工具,不能用我們自己的經驗來套用難民對於智慧型手機的依賴。
我可以簡簡單單的從維也納搭飛機到德國,飛行只有短短一個小時,但是要花眼前維也納火車站裡的難民多長時間?是一個星期?一個月?還是一年?就算站在他們面前不到一公尺的距離,我真的知道眼前穿著光鮮亮麗,口袋隨便就可以掏出五百歐元大鈔,埋頭滑著iPhone的敘利亞難民,他們的人生正在經歷什麼嗎?
世界很大,而我們知道的很少。面對無法理解的差異時,我們並不需要批評,但是需要去了解更多,去包容、接納。為了要這麼做,試著站在對方的處境,從對方的角度來設想,而敞開自己,去閱讀別人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練習方法。
我也相信,有一天當一切塵埃落定,難民都會逐漸找回他們的聲音,無論是在德國,在古巴,在敘利亞,在緬甸,還是日本。因為他們會說話,會寫字,會回憶,會記錄歷史,他們會告訴世人以及後代子子孫孫:「當年,這個世界是這樣對待我們的。」
我們對待逃難者的方式,就是我們對待世界的方式,同時也是世界對待我們的方式。印度聖雄甘地說的這一句話:「成為你在世界上想要看到的改變。(Be the change you wish to see in the World.)」一直讓我謹記在心,不是因為我是國際NGO工作者,而是因為我是一個人。
這是難民的故事,也是我們的故事
幸佳慧/兒童文學工作者
當我到佛羅里達時,濃厚的古巴文化提醒我:這裡也是美國。當我到德州南方被墨西哥與南美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圍繞時,一樣被提醒:這裡也是美國。我在美國住過的波士頓、紐約、達拉斯、曼菲斯等地,城裡每個人的膚色跟口音都揭示他們有各自難民或移民的家族史。
因此,每當相關新聞與書寫出現時,我心裡總要播放這段話:「我、我家人、我朋友與其親友,若非曾是難民或移民,也是其後代。聖經創世紀說人類第一男女因不聽從而被驅逐伊甸園;而數萬年的演化史也載明人類為躲避天災與人禍,逃離或遷徙是生存之尋常。難民與移民不是別人或遠方之事,就是我們自身的故事。」
美國作家葛拉茲以多位主角做穿插敘述的形式書寫,正是想讓讀者感受「儘管你、我、他因地理和時間錯開,卻共享人類難民/移民史脈」的事實。不管是1930年代的猶太男孩、1994年的古巴女孩,或是2015年的敘利亞男孩,都是劇院裡的帶位者,他們的工作是引人入座,觀賞一場屬於我們自己的擬真歷史劇。
繼納粹屠殺猶太人那場史上最大浩劫以來,敘利亞這場內戰所造成的龐大死傷與數百萬難民的劫難再次引起世人關注,它高度挑戰聯合國該有的功能,也揭露了文明虛弱的本質,這些落差導致不少作家投入相關寫作,其中兒少文學作家尤其積極,這跟幾個讓人難以忍受的事實有關:
這場中東浩劫始於2011年,敘利亞政府對五名因好玩塗鴉的男童囚禁跟刑求、戰亂中弱勢婦女與兒童的下場尤令人震驚、難民潮湧現許多沒有大人陪同的無依兒童、目前全球未成年的兒少難民統計數目已超過總數的五成。
許多作家看到兒少不但沒受到國際法該有的保障,甚且是關鍵與多數的受害者,於是提筆對各國政府與當權者對難民援助的默然與消極的態度提出抗議,並對大眾呼籲該有的人性溫度。
葛拉茲從橫跨近百年的多國歷史與真實人物當中,剪裁成這部青少年小說,跟著約瑟、伊莎貝爾、馬默三名帶位者走一段他們步步賭注的逃難旅程,因著他們的失去與所得,會更理解「沒有流離,就沒有融合」的事實。
《逃難者》是一本傑出的小說,更是一部極真實的歷史。
我們的名字都叫做「人類」
宋怡慧/新北市立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沒有人想離開熟悉的家園,如果不是有家待不得。
沒有人願意從山顛到水湄,只為尋找一處容身之所?
生命與生命的相遇,可能邂逅於城市一隅的擦肩,可能行旅在文字靈犀的互望。難民,被世界隱藏的名字,我們的愛是否能助其找到自己的樣子?
每隔三秒,就有一個人因為戰爭、迫害、饑饉、恐攻等原因逃離家園,甚至,顛沛流離,成為失所無依的孤者。邁向全球化的時代,面對難民議題,我們不可能是局外人。如果你是他或她,每日都得思索人生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