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點變態,反而很可以? | 拾書所

為什麼有點變態,反而很可以?

$ 237 元 原價 237

其實,每個人都有點變態!那些你不解的(異常)人類行為,心理學家都有答案!

◎人們為什麼會談戀愛?最大關鍵竟然是嗅覺?

◎約會時不看恐怖電影,你就虧大了,為什麼?

◎為什麼有的人特別容易害羞?有的人臉皮卻比防彈衣還厚?

◎為什麼難相處的人薪水反而高?好人真的難出頭?

◎何謂正常?何謂不正常?如何分辨那些讓人不安的精神病態者?



你或許讀過許多關於科普、心理學的冷知識,

閒聊時拿出來嘴,對背後的成因仍是一知半解。

本書作者喬爾.利維是英國知名科普心理學家,

他蒐集了41種很常見,你卻不知裡頭大有學問的人類行為,

用最直白簡單的語言,一次替你講清楚、說明白!

全書單篇獨立,每翻開一頁,都是一個探索解答的開始:



◎想脫魯?你得用聞的!為什麼?

  談戀愛還在迷信「速配」?尋找「互補」才是硬道理!

  而互補基因就藏在人的體味裡,尤其女性更擅長此道。



◎約會不看恐怖電影,真的不酷?

  全世界的人都看得懂恐怖片,這源自生物演化的避險機制。

  佛洛伊德說:恐怖片是二手(且安全)的驚悚體驗,滿足本我欲望;

  「依偎效應」更直言,約會不看恐怖電影,你就虧大了,為什麼?



◎為什麼我特別容易害羞?他的臉皮卻比防彈衣還厚?

  這個問題從古希臘就有研究,從四種體液(咦)上溯到腦袋,

  終於發現問題出在大腦皮質(會不會太高科技)?



◎為什麼難相處的人薪水反而高?好人真的難出頭?

  真的有證據證明,好人在愛情、人生、金錢上總是最後一名嗎?

  研究顯示「好相處」得分低於平均的男性,賺的錢比好心男多18%左右。



◎何謂正常?何謂不正常?

  聰明、理想主義者、有強烈好奇心、排行老大或獨生子女……,

  很抱歉,在異常心理學家眼中,上述特質都屬「反常」(地圖砲無誤)!



◎那些讓人不安的精神病態者,可能就在你身邊?

  頂尖商業領袖,「就因為是」(而非「大多是」)重度精神變態才會成功,

  所以你極有可能在生活中碰到變態,甚至正在替某個變態工作!



  別擔心,隨書附贈變態人格小測試,回答10個問題,

  你就大概知道對方(或自己)落在「精神變態光譜」的哪裡。



還有更多人類行為Q&A,你一定想知道:

‧ 小孩子是何時才知道,矇住眼睛不代表自己消失?

‧ 判斷一張臉是否值得信任,只需要38毫秒(眨眼都沒這麼快)?

‧ 愛抽雪茄(或香菸),可能是對童年陰影的補償心理?

‧ 不得不聽朋友抱怨時,怎麼回答能讓對方覺得你有在聽?

‧ 為什麼感冒發燒,反而覺得冷?(提示:去摸熱烤爐。)



社會在走,知識要有!就算有點變態也可以!

史上最直白有梗的科普心理學大哉問,教你撩妹、防雷、避三寶!



★名家推薦

蔡宇哲 (臺灣應用心理學會副理事長、「哇賽!心理學」總編輯)

南琦 (耕莘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

螺螄拜恩 (作家)

鄭國威 (「泛科學」總編輯)

膝關節 (影評人)

臉書粉專「10秒鐘教室」

作者

喬爾.利維(Joel Levy)

  英國歷史與科學領域之專業作家與記者,擁有生命科學學士與心理學碩士學位,長期投注於醫學與科學方面的歷史研究。寫作主題包括科學、心理學、歷史和超自然現象,已在臺出版四本有關科學、歷史和心理的作品。
  利維也替英國《週日獨立報》(The Independent on Sunday)、《每日快報》(Daily Express)和專門報導怪異現象的雜誌Fortean Times撰寫專題報導和文章,並經常受邀參加英國全國性的電視與廣播節目。

目錄
推薦的話 心理學界的《十萬個為什麼》/蔡宇哲

推薦的話 馬桶上的心理學/南琦

推薦的話 科普、瞌睡或蝌蚪,你讀的是哪一種?/螺螄拜恩

推薦的話 好奇寶寶的大哉問,終於得到解答惹/10秒鐘教室



前言 不解的(異常)行為,先問心理學



1. 那些古希臘的瘋子,後來怎麼了?

2. 真的可以從頭上的腫塊預測罪犯嗎?

3. 催眠是真的嗎?

4. 自由意志只是一種幻覺嗎?

5. 雪茄什麼時候不是雪茄?

6. 有人找你吐苦水,怎麼回話最省事?

7. 是什麼讓我們覺得快樂?

8. 人為什麼會睡覺?

9. 人為什麼會做夢?

10. 我們為什麼喜歡恐怖電影?

11. 為什麼感冒發燒反而覺得冷?

12. 你是左腦人還是右腦人?差在哪?

13. 你的腦袋住著兩個不同的人嗎?

14. 這是鴨子還是兔子?

15. 為什麼你沒看見大猩猩?

16. 語言是從哪裡來的?

17. 你有辦法不透過語言便進行思考嗎?

18. 人為什麼會忘記?

19. 機器會思考嗎?

20. 為什麼好人難出頭?

21. 人為什麼有種族歧視?

22. 你會跟這個人買二手車嗎?

23. 禿頭為什麼當不了總統?

24. 普通人怎麼會犯下滔天大罪?

25. 我們為什麼會墜入愛河?

26. 你記得自己出生時的情況嗎?

27. 嬰兒為什麼那麼愛哭?

28. 小孩為什麼會模仿父母?

29. 小孩何時才知道,矇眼不代表自己消失?

30. 孩子如何學會閱讀?

31. 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暴躁易怒?

32. 為什麼有些人特別容易害羞?

33. IQ測驗到底在測什麼?

34. IQ很重要嗎?

35. 男人真的來自火星,女人真的來自金星?

36. 是先天不良還是後天失調?

37. 悲傷是一種心理疾病嗎?

38. 如何看出精神變態的人?

39. 何謂正常?何謂不正常?

40. 為什麼退伍老兵老愛話當年?

41. 對任何事都沒感覺,真的比較好?



延伸閱讀

專有名詞一覽

不解的(異常)行為,先問心理學 (前言)

  心理學(psychology)是研究人類心智(mind)的學問,這個單字是由希臘字根psyche(意指「心」或「靈魂」),再加上字尾-ology(源自希臘文logos,意指「……的研究」)而成。心理學一詞直到十六世紀左右才創造出來;到了十八世紀才變成廣泛使用的詞彙。事實上,心理學一直到十九世紀晚期才成為一門明確認可的學科,只不過其根源可追溯到更早之前。



每個人都可以是心理學家



  廣義來說,所有的人類都可以是大眾心理學家,或是天真心理學家,因為每個人都懂得考慮、解讀、預測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及行為。這種推測他人念頭,並據此修正自己想法和行為的能力,有時稱為社會智力;有一門學派甚至認為,人類的智力就是從社會智力演化而來。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或譯心智推論)與人際心理學(interpersonal psychology)有關,指的是「思考他人想法的能力」,這種能力被定位為正常人際關係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若未能發展出這項能力,會被歸入「自閉症類群障礙」(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所以大家每天(無意識之下)都在做的心理分析,可說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主要原因。



從古希臘時期就開始流行的療法



  從學術或職業的角度來看,「通靈」這種前現代(pre-modern)社會的另類模式,以及通靈與世界之間的關係,可說是心理學的前身。舉例來說,遠比瑞士心理學家榮格(Carl Jung)早了兩千五百年,古希臘就流行過一種「夢療」(dream therapy),生病的人會到療癒聖殿(healing temple)祈禱、獻上供品,然後睡覺「孵」夢,神的指引和仲裁等訊息,就會出現於睡夢中。
  古希臘的醫療體現了現今所謂的「整體療法」(holistic approach),認可通靈對人體健康所扮演的角色。中世紀與近代早期(Early Modern)的醫療承襲自古典時期的發展,把這種心理元素反映在「四體液」(four humours)——包括血液、黏液、黑膽液、黃膽液——之類的理論上,據說情緒和性情就是由這四種體液主宰,因此當時的人們便將心理疾病視為生理失衡的表現。

  與一般的認知相反,當時並沒有把精神錯亂主要歸因至惡魔附身。根據中世紀宗教裁判法庭的紀錄(宗教裁判法庭是透過審理來判定是否精神正常,意即是否為「白痴」),一般對於精神錯亂有個清楚的看法:認為是肉體、身體方面出現問題,幾乎不會訴諸超自然力量。中世紀歷史學家大衛.洛夫(David Roffe)指出:「絕大多數普遍認為,精神錯亂是身體和大腦失調」,(出自《中世紀英國對精神錯亂的認知》[Perceptions of insanity in medieval English, 1998])。大多數的狀況下,人們傾向於將精神錯亂歸因於某些特殊狀況,舉個例子,據說西元一三○九年時,一位名為巴索羅米.迪.薩克維爾(Bartholemew de Sakeville)的男子,在一次急性發熱之後成了白痴;一三四九年時,羅伯特.迪.厄斯靈博勒(Robert de Irthlingborough)則在比武時頭部遭到長矛重創,從此失憶、精神錯亂。

  這種以生理學為基礎的心理學,直到十八世紀仍充滿精神病學思維與操作方式,相較於此,體液理論則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式微。從十六世紀的安德雷亞斯.維薩里(譯註:Andreas Vesalius,文藝復興時期的解剖學家、醫生,公認為近代解剖學創始人)以降,醫界對於人體解剖的興趣漸增,並漸漸察覺病變會發生於身體某些特定部位,因而認為某些生理組織的「損傷」或「斷裂」才是疾病起因,而非體液失衡。

  同一時間,學者們也越來越強調,心理疾病是情緒狀態造成的,例如悲傷會引起憂鬱、驚恐會導致歇斯底里。不過時至今日,phlegmatic 和sanguine這類詞彙,仍可用於形容性情和個性,證明四體液理論影響之深遠(譯註:phlegmatic是phlegm[黏液]的形容詞,意為「黏液的」,另外也有「冷靜的,鎮定的」之意;sanguine的字源意思是「血液的」,意指「樂觀的」)。

  自此,心理學與生理學終於有了連結。十六、十七世紀時,不論是法國哲學家蒙田(Montaigne)的《隨筆集》(Essays, 1580);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