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親美人計:獨抱琵琶出陽關 始化干戈為玉帛 | 拾書所

和親美人計:獨抱琵琶出陽關 始化干戈為玉帛

$ 237 元 原價 237

獨抱琵琶出陽關 始化干戈為玉帛 還記得那些遠去的倩影嗎?

●誰是中國第一位青史流芳的和親公主?

●誰是第一位踏上雪域高原的和親公主?

●誰從沒沒無聞的宮女,搖身一變成為有落雁之姿的王妻?

●誰一心期盼夫家打敗娘家,一場婚姻反而點燃戰爭的烽火?

●誰曾嫁祖孫三代,經歷兩姓、四任的元可汗丈夫?

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冒頓單于勾結韓信,引兵南下圍攻晉陽,劉邦親率大軍往擊匈奴,結果在平城陷入重重包圍,整整七天,只能束手就擒。劉邦為救安邊境,不得不以宗室公主嫁給匈奴單于,首開中國歷史「和親外交」先河。

歷代各朝的和親之約也有不同形式,漢代皇帝迫於無奈,以美人計和匈奴維持長期和平;魏晉南北朝時,少數民族紛紛建立政權,彼此以和親互拉外援,拆台挖腳;隋唐時期,無論是和親對象、地域範圍及目的,都更為廣泛與積極;宋、明兩代理學發達,視和親為屈辱之舉;遼、金、元各代,直至有清一朝,滿蒙一體,親如一家。

從最早的劉細君到王昭君、文成公主等19位和親公主,每個人的環境不一樣,扮演的角色也不同。一部中華民族史,既不乏金戈鐵馬,更少不了兒女情懷,有英雄的熱血,還有美人的熱淚,這些被當做計策而奉獻的和親美人也鑄就了千古青史不可或缺的一角。

作者 李鴻建
1966年生,1997年南京大學古代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在校期間發表有〈韓愈概述〉、〈阮籍詠懷詩初論〉、〈吳均邊塞詩淺析〉等專業論文。1998年到南通電視台工作,先後發表〈新聞報導呼喚平民意識與人文關懷的回歸〉、〈新聞應具有歷史意識〉、〈實話巧說 讓新聞美一點〉等十多篇業務論文。有〈永遠的諾亞方舟〉、〈拯救「小燕子」 〉、〈同是黃酒 不同「釀」法〉等十多部電視作品獲省級以上政府新聞、專題獎。現為南通廣播電視台高級記者。業餘時間主要從事古代文學及古代史方面的研讀,也曾涉足張春研究,發表〈張騫與治淮之緣〉、〈試論張騫的法制思想與實踐〉、〈通海墾牧張騫的新新世界〉等論文。

目錄
劉細君:琵琶幽怨多 青史第一人

劉解憂:烏孫族國母 功成歸故里

王昭君:出塞無怨悔 芳名永憶取

興平、武威、蘭陵、蠕蠕公主:政權更迭頻 多邊和親繁

阿史那公主:大草原天使 樂舞藝術者

千金公主(大義公主):盛衰等朝暮 世道若浮萍

義成公主:家仇國恨,血淚灑大漠 刀劍下亡魂

文成公主:一怒為紅顏 高原格桑花

甯國公主:唐嫁真公主 助平安始亂

光親可敦、崇徽公主:戰火玫瑰凋 回首望鄉關

咸安公主:四嫁回紇王 調解絹馬價

忽都魯揭里迷失:世祖嬌驕女 刁蠻欺夫君

寶塔實憐:宮廷深閨怨 紅杏出牆來

寶塔失里:一婦勇當關 贏得終生情

布木布泰:孝莊文皇后 懿德長在史

精彩試閱
劉細君的祖父劉非與漢武帝劉徹,為同父(即漢景帝劉啟)異母兄弟,比劉徹大十二歲。漢景帝二年(公元前一五五年),劉非被封為汝南王,次年吳楚七國之亂時,年僅十五歲的劉非主動請纓,自告奮勇要求率軍伐吳。漢景帝賜劉非將軍印,血氣方剛的劉非越戰越勇,率部打敗了吳國。景帝遂將吳國改為江都國,封劉非為江都王,國都廣陵(今揚州),並「以軍功賜天子旗」。劉非前後守江都二十七年,他任用董仲舒為江都相,採納其「獨尊儒術」的一系列治國方略,使揚州迎來歷史上第一個經濟社會繁榮發展的鼎盛時期。劉非去世後,其子劉建,也就是細君的父親嗣為江都王。劉建從小在王宮長大,養尊處優,放蕩不羈,父親去世後,他認為江都國就是他的天下了,於是更加荒淫無度,為所欲為起來:「所行無道,雖桀紂惡不至於此。」(《漢書》卷五十三〈景十三王傳〉)更為嚴重的是,他還聯絡不滿朝廷的劉安等人,企圖謀反:「創皇帝璽,鑄將軍都尉金銀印,作漢使節二十,綬千餘。」(《漢書》〈景十三王傳〉),這些事很快就被捕風捉影、添油加醋地捅到漢武帝那裡。漢武帝遂派員前往廣陵查辦,劉建知罪不可赦,於元狩二年(公元前一二一年)以衣帶自縊身亡,其妻子,劉細君的母親則以同謀罪被問斬,除江都國為廣陵郡。

父母死時,劉細君還只是個剛剛學會走路的小女孩,漢武帝赦她無罪,並將她召入長安宮中派專人照顧她的起居,教她讀書寫字。由於從小聰明伶俐,且容貌秀美,所以細君很得漢武帝,也就是她的叔祖父劉徹的疼愛。到元封年間,劉細君已出落成能詩善文,精通音律,才貌雙全的大姑娘了。她養成多愁善感的個性與體弱多病的體質,但有叔祖父顧惜,日子過得還算寧靜。然而漢武帝的一紙詔書,卻讓她從此不得不告別焚香撫琴、品茗賞曲的閨房生活,走上一個完全陌生的人生舞台了。

漢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一○五年),盛裝的劉細君在數百名隨從官員、車隊、雜工以及侍女的簇擁下,懷抱漢武帝特命樂工根據琴、箏、箜篌等樂器為她製作的便於馬上彈奏的琵琶,帶著數百輛滿載大量金銀珠寶、綾羅綢緞等陪嫁的車隊,浩浩蕩蕩地一路西進。氈車外,彩旗高飄,鼓樂喧天,可車廂內,劉細君卻是蹙眉緊鎖,雙眸含淚。越往西走,人煙越稀少,服飾越怪異,膻腥之味越來越濃,「野雲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一切都是那樣的陌生,那樣的格格不入,她只能將滿腔幽怨與無奈,化作斷斷續續的琵琶清音,將自己的未來,交予這無盡的大漠草原了。

關於細君公主出嫁,民間還有另外一種傳說。劉細君出嫁的車隊是從她的家鄉江都出發的,當車隊行經安徽一個叫靈璧的地方時,人踟躕,馬不前,細君停車下馬,在一處山岩前悄然佇立,她手撫巨石,東望鄉關,久久不忍離去,以至於劉細君的汗漬在石上留下一枚清晰的手印。一個大大的手印,烙下了細君對故鄉的無限不捨與思念,也顯示她對未來生活的踟躕與無奈。後來,當地的工匠感於細君的思鄉之情,就在她手撫巨石的地方,摹刻了一個石手印。不過劉細君畢竟是以公主的身分出嫁,是皇家嫁女,出嫁時從江都出發的可能性不大,但出嫁前武帝念其即將離鄉去國,身邊又沒有什麼親人,故額外開恩,讓她回一趟江都故國,祭祖拜別,倒是有可能的。

據史書記載:「烏孫國,大昆彌治赤穀城……東至都護治所千七百二十一里,西至康居蕃內地五千里。地莽平。多雨,寒。山多松。不田作種樹,隨畜逐水草,與匈奴同俗。」(《漢書》〈西域傳〉)我們知道,西域游牧民族,大多逐水草而居,他們春天大多生活於河谷地段,夏季隨著氣溫的上升,就開始搬到海拔較高的山地草場,人畜在此度過炎熱的夏天,到了秋天,他們再返回山下的草場,而在寒冷的冬天,他們就又會選擇向陽的坡地定居過冬。烏孫人也同樣有這樣的生活習性,他們有夏都和冬都兩個都城。在烏孫夏都赤穀城,為了迎接遠道而來的這位漢家公主,烏孫人也早早地忙碌起來,數百頂帳篷被收拾得乾乾淨淨,帳前帳後更是花團錦簇。劉細君到達的那一天,大路兩旁官民奏起了胡樂,能歌善舞的烏孫人穿著節日盛裝,載歌載舞,熱情歡迎來自遠方的新娘。烏孫人見劉細君生得纖弱嫻靜,白嫩豔麗,一見面就親切地稱她為「柯木孜公主」(意即膚色白淨美麗像馬奶酒一樣)。烏孫昆莫獵驕靡更是欣喜異常,立即封劉細君為「右夫人」。漢烏聯盟,至此算是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而在此時,不甘失敗隨時都想捲土重來的匈奴單于,聽說烏孫與漢結為秦晉之好,惱怒異常。他馬上也東施效顰,「亦遣女妻昆莫」,匆匆打扮一名女子,嫁給獵驕靡為妻。畢竟烏孫與匈奴為鄰,離漢朝太遠了,無奈之下,「昆莫以為左夫人」。烏孫以左為貴,獵驕靡立匈奴女為左夫人,這是他的謹慎之處,看得出來,此時他及大臣們仍然畏懼匈奴的勢力,希望在漢朝與匈奴之間保持某種平衡。

匈奴公主的到來,無疑使劉細君的日子雪上加霜,因烏孫與匈奴同俗,匈奴公主自然在烏孫大草原上馬上來馬上去,挽弓射鵰,縱橫馳騁。很容易就會被接受認同與烏孫君臣上下打成一片了。而出身於魚米之鄉,長在深閨之中的劉細君,想要一下子就適應這逐水草,住氈房的異族生活,談何容易?好在善解人意的獵驕靡不久就特地為她仿漢建築建了一座宮室,讓她獨居,這才讓她暫時安定了下來。

語言不通,生活方式都與中原不一樣,丈夫昆莫獵驕靡又是一個鬚髮皆白的七十多歲的老頭子,兩人每年相聚才一兩次,所謂夫妻只不過掛個虛名而已,根本談不上有什麼感情可言,現在再加上有左夫人從中作梗,身為右夫人的劉細君四面楚歌,其處境也就可想而知了。但儘管艱難無比,劉細君沒有忘記自己所肩負的使命,沒有忘記漢武帝對她的千叮萬囑。在她的草原宮殿裡,她經常「置酒飲食,以幣帛賜王左右貴人」。她帶去的數百名官員、僕傭也跟她一起,上下疏通,廣泛交遊,大力傳揚漢王朝的繁榮強盛以及跟烏孫結盟的誠心誠意。這樣子沒過多長時間,劉細君不但贏得了老昆莫的信任,而且也贏得了烏孫上下的好感,算是在烏孫站穩了腳跟,沒讓那位匈奴公主專美於前。

轉眼間,細君嫁到烏孫國已是一年有餘了。一年來,她每天看到的就是「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異域風景,無論是桃紅柳綠,鶯飛草長的故國風光,還是彩燈高懸,車水馬龍的長安風情,都只能在夢裡相見了。史載烏孫國「民剛惡,貪狠無信,多寇盜,最為強國。」(《漢書》〈西域傳〉)身處這樣的環境,與這樣的人相處,劉細君其處境與心態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想想自己的身世,感嘆命運的悲涼與現實的無奈,劉細君常常懷抱琵琶,獨自徘徊於伊黎河畔,自彈自唱,以歌聲來抒發心中那無以排解的哀怨: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孫王。

穹廬為室兮旃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

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歸故鄉!



這首被班固收入《漢書》的《悲愁歌》(又名《黃鵠歌》),輾轉傳到長安以後,就連鐵石心腸的漢武帝聽了也不禁潸然淚下。但為了朝廷的大局,他只能「間歲遣使者,持帷帳錦繡給遺焉」。(《漢書》〈西域傳〉)每隔一年派使者攜帶帷帳衣飾等前往烏孫慰問,勉勵細君安心邊塞,不辱使命。

作為烏孫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家,獵驕靡雖然很少與細君相會,但細君的哀怨與處境,他卻是知道的。按照匈奴等北方民族風俗:「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國王死後,他的妻子必須嫁給其子孫為妻的。為了細君的幸福,也怕將來兇險莫測的政局變化可能對細君不利,從而影響了漢烏聯盟,獵驕靡決定在自己生前就將細君嫁給他的王位繼承人,年紀與細君相仿的孫子--軍須靡。

嫁給爺爺,再嫁給孫子,在烏孫國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可在從小接受儒家倫理道德教育的劉細君看來,卻是極其違反倫理綱常大逆不道的啊!她幾次要求獵驕靡收回成命,可獵驕靡就是不聽。萬般無奈下,她不得不上書漢武帝,表示自己萬萬不能接受這一傷風敗俗的安排,她懇求漢武帝,一旦老昆莫歸天,便將她召回,讓她能夠魂歸故里。但是令細君失望的是,她的叔祖父回答卻是:「從其國俗,欲與烏孫共滅胡!」(《漢書》〈西域傳〉)要她為國家大局計,按照烏孫國俗,再嫁軍須靡。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