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七講:活出生命本身的大用 | 拾書所

莊子七講:活出生命本身的大用

$ 253 元 原價 253

我的喜歡,就是唯一的熱門,
走出自己想走的路,活出自己想要的內涵,
就可以超離有用與無用的兩難困境,
不是人間社會的冷門或熱門,
而是我自己的門,獨一無二的門。

國學巨擘王邦雄教授五十年講學、研究不輟,以自家生命的感受,體證莊子哲學思想的宏闊及義理內涵的轉折,論說詮解理路分明,抉發智慧開顯新義,隨著歲月的錘鍊,感悟會通更進一層,真情實感觸動人心,流動在字裡行間的,不是知識理論而是生命智慧。

本書解讀莊子思想最為核心的內七篇,依循貫串其中的縱軸線去展開鋪陳,將莊子的處世哲學與生命態度,以具體的生活經驗說解,道出了莊子獨步千古閒散自在的意態與風貌。

如何突破存在的困局、克服人世的難關?如何在逆境中安頓身心,追求自我的成長?莊子妙道哲理的慧解光照,將解消心靈的桎梏與生命的困苦,引領每一個人走向自在自得的人生旅程。

作者王邦雄

臺灣雲林人,民國三十年生。師範大學國文系、文化大學哲研所畢業,獲國家文學博士學位。曾任鵝湖月刊社社長、中央大學哲研所所長、淡江大學中文系所教授。著有《韓非子的哲學》、《老子的哲學》、《儒道之間》、《中國哲學論集》、《緣與命》、《行走人間》、《道家思想經典文論》、《走過人生關卡》、《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老子十二講》、《莊子內七篇.外秋水.雜天下的現代解讀》、《莊子寓言說解》、《生命的學問12講》等書。

目錄

自序 回歸天真本德的自然美好

1. 逍遙遊——自我的成長

人生的困苦就在我們執著太多,想要太多,「逍」就是把人的執著消掉,「遙」是開發無限的精神空間,沒有束縛,沒有壓力,沒有罣礙,沒有牽累,如此,則世界無限寬廣,人間到處可遊。

2. 齊物論——物我的平等

齊物論講求物我的同體肯定,平齊物論,萬物歸於平等,每一個人彼此欣賞,讓雙方的「是」顯現出來,大家一起得救。想要解開讓生命受苦的無形枷鎖,就必須解消心知的執著分別,在沒有分別的世界裡,我們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解放。

3. 養生主——存在的困局

「養生」之主,在養「生主」,生主即生命的主體。怎麼樣去養生?就在養「心」,無掉心知執著,你無名就無刑,心裡面沒有名,沒有優越感,沒有分別心,人生每一階段便能免於刑害而自在安適,「當下即是」且「所在皆是」。

4. 人間世——人世的難關

人間世界有如天羅地網,我們每一個人都被網羅困住,無所選擇,既然解不開也逃不掉,無所逃又不可解,就安了吧!不討厭自己,不跟別人比,通過人生這兩大關卡,你便釋放了自己,同時也釋放了他人,從自困自苦走向自在自得。

5. 德充符——天生的桎梏

「德」充於內,再符應於外,這樣在與人相處時才不會出問題。顯發我們的心靈,保有天真,讓我們的心更大,可以包容別人。所以每一個人要「善刀而藏之」,把自己的鋒銳收起來,不會因為自身的精采亮麗,而迫使別人黯然神傷。

6. 大宗師——真人的修行

將逍遙遊由下而上的升越,與齊物論由上而下的觀照,統合而成一個圓,天人契合為一,就是「大宗師」。人無心無知無為,不執著造作就是「真人」,真人以天為宗以道為師,把「知」養到「不知」,體現天道的生命人格之大。

7. 應帝王——無冕的帝王

「應」就是因應無心,帝王,是世界上最自由的人。我把自己放下來,我無心,那個時候我最自由,因我不跟人家爭,不跟人家計較,所有的束縛、禁忌、顧慮、壓力都沒有了。所以只要應物無心,我們就是無冕王,就像皇帝般的自在了。

附錄︰內七篇的理路架構

自序

回歸天真本德的自然美好

《莊子道》刊行至今,已歷二十五個年頭,原初是演講實錄,為了保有現場講者與聽眾直接照面的氛圍,儘可能不做潤飾,或許直白的語氣表達,對錯過現場的讀者朋友來說,比較會有親切感而容易接受吧!

當初開講莊子,適值先母過世不久,生命承受大悲苦、大哀傷,正與莊子「可不謂大哀乎」的存在感受隱然密合,故流動在字裡行間的,不是知識理論,而是生命悲情。

且多年來自家生命亦困陷在儒家式的深切自責中,俗世人情幾近自我放逐,寫作講學不斷,聊以補過而已!學人英雄的形相,早已解消放下,在人間散步,做個散人罷了!或許,這一分散人的心情,正道出了莊子獨步千古閒散自在的意態與風貌。

這本書先後由漢藝色研與里仁出版,幾經轉折再由遠流重新整編而成《莊子七講》,為了拉近時間的距離,也為了要以全新的面貌跟讀者見面,除了將全書做了讓自己可以接受的大幅修正之外;還在各篇講辭之後,補上了主題寓言的內涵說解,讓讀者可以抓得住其中微妙的義理轉折,且全書七講次皆依循貫串其中的縱軸線去展開鋪陳,某些重要段落只得割捨,所以最後附錄了各篇之理路架構的簡表,內七篇的完整輪廓可以一覽無遺,不會有未見全貌的缺憾感。

在增訂之外,又開顯新義,某些關鍵性的理念解讀,已有所進展與突破。如〈人間世〉說心齋工夫的「心止於符」,當年的理解依據的是近代西方知識論之主客對列的思維模式,做出了「主體的心知,要去符合外在物象」的詮釋。這一說解與莊子所面對的「未達人心」又「未達人氣」之救人反成災人的痛切反省,根本不相應。「心止於符」的意涵,說的是心知最大的功能(即所謂止),就在責求天下人要符合我的心知所執著的價值標準。此把價值標準執定在自身,是人間世界最大的偏見,而責求天下人一定要符合我執定在自身的價值標準,則是不可能被接受的天大傲慢。當前全球人類最大的苦難,就在集偏見與傲慢於一身之意識形態的對抗與決裂。不論在宗教信仰、族群認同、權力鬥爭、黨團分裂、勞資糾紛、階級對抗,甚至東西方的文化歧異,與南北半球的開發失衡,這一心知執著的價值二分,均落在集體禁閉與集體催眠的無解困境中。道家思想開出的鍼砭藥方在,雙方都要真切的體認,人家只是跟我們不同,人家不一定不對。

此所以莊子要我們「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無聽之以心」,是心知不執著,心不在他的心之外,就可以「達人心」;人為不造作,氣也不在他的氣之外,就可以「達人氣」。「心」同在且「氣」同行,人間「救人」就不會扭曲變質而反成「災人」。

此外,〈德充符〉所說的「才全而德不形」,「才」是草木之始生,指稱的是天生本真的「德」,「才全」是保有天真,「德不形」是修養工夫,德不形於外,就是德充於內,既無心天真,也就可以如辦家家酒的兩小無猜一般,沒有嫌隙,沒有猜疑,也無須防衛的符應於外了。故上下兩篇的「符」,〈人間世〉的「心止於符」,是心知的執著,而〈德充符〉的符應於外,則是心知的解消。前者顯現的是負面的意義,後者顯發的則是正面的意義。

人活一生,要保有兩大品質,一是可靠,二是可愛。文化傳統兩大家開啟的人生智慧,儒家說有心,心是天理良心,當然要「有」,教導我們做個可靠的人;道家講無心,心是心知執著,當然要「無」,啟發我們做個可愛的人。當前人生的難題,在人既不可靠,又不可愛,此所以人間街頭滿是人潮,每一個人卻顯得孤單無助,落寞哀傷。因為人尋求可靠,皆往神明找,人尋求可愛,皆往寵物找。

我們要問的是,何以寵物可愛,而人不可愛?常識性的認知,在貓狗對主人的體貼,心智年齡一直保持在三歲半至四歲半之間,正好是最可愛的階段。就莊子的理解來說,人跟飛禽走獸最大的不同,在人為萬物之靈,「靈」在人的「心」已被開發出來,而僅屬萬物之一的貓狗,「心」卻未被開發出來。「心」的靈,可能扮演上帝的角色,也可能以魔鬼的姿態出現。「心」的靈在虛靜明照,可以照現本德天真的真實美好;而「心」有「知」的作用,「知」的本質是執著,心知一起執著反而禁閉了天生而有的本德天真,如只問目的而不擇手段的權謀算計,生命的真實美好就此失落。貓狗的「心」,未見開發,不會擺盪在上帝與魔鬼之間,反而保護了本德天真在每一當下的自然呈現,永遠的無心機無算計,永遠的純真可愛。

莊子〈大宗師〉有云:「其嗜欲深者其天機淺。」官能欲求是生理的實然,嗜欲是心知的執迷熱狂,嗜欲深則是人為造作所拖帶出來之情識的陷溺。「天機」成玄英解為「天然機神」,依我的體會,說的是天生自然,可以在生命的每一當下,應機如神,神感神應而與物同在同行。天機淺薄,就是人為干擾妨害了自然,而失去了直接感應的生命靈動。

此外,〈秋水篇〉有則寓言,就在單足之獸與百足之蟲,以及百足之蟲與無足之蛇的對話問答中展開。單足之獸問道,我僅恃一足,在跳躍中顛跛前行,已顯得窘困艱難,閣下還要指揮百足同步並行,請問要如何辦得到?百足之蟲答道,百足同步並行如同唾者噴霧無數一樣的天生自然,「今予動吾天機,而不知其所以然」,百足並行既說是啟動我的天然機神,卻又說我自身也不知何以會如此的道理,實則意謂無心自然的生命靈動本身就可以應機如神。再看,百足之蟲問道,我鼓動百足並行,卻反而趕不上閣下無足可運的速度,請問道理何在?無足之蛇答道,我扭動我的背脊腰脅,快速前行,那純粹是天然機神的啟動,是無可取代的,足對我而言,根本是派不上用場的。

從這兩段對話問答來看,單足之獸、百足之蟲與無足之蛇,與寵物貓狗等同,都是天生自然的天然,也都是應機如神的機神,那是人人天生而有,物物本自具足的本德天真,無須修養就可以「遊乎天地之一氣」(〈大宗師〉)的生命靈動。弔詭的是,人的「心」已開發出來,心知的執著,加上人為的造作,反而禁閉了「天」生自「然」的應「機」如「神」;而鳥獸蟲魚的「心」,未開發出來不會執著造作,反而一直保有天生自然之應機如神的生命靈動。故人物走上人間,展開人生的行程,就莊子道開啟的人生智慧而言,人物要保有純真可愛的品質,就有待「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的修養工夫了。「無聽之以心」可以達人心,而「聽之以氣」可以達人氣,啟動了天然機神的生命靈動,心與萬物的心同在,氣與萬物的氣同行,心開顯道體之一體無別的理境,氣也遊乎天地的一氣之化中。那個時節,人物有限,我可以「逍遙」而遊,人間複雜,我可以平齊「物論」,一切的困境難題,不就可以消解於無形了嗎?

王邦雄 謹序於永和家居

一○七年五月

精彩試閱

無己則人間可遊

梁惠王給惠施一個大瓠之種,即大葫蘆瓜的種子,惠施就去種植,栽培完成,且結的果實有五石那麼大,葫蘆瓜原本可以做酒壺,但是大葫蘆瓜的質地太軟,所以當酒壺的話提不起來,「其堅不能自舉」,它的堅韌度支撐不了自己,軟弱到提不起來;將之剖成兩半,當做水瓢,但是它又太平淺了,「瓠落無所容」是很大,卻容不下多少水。當酒壺不行,當水瓢也不行,所以惠施很生氣,一腳把它踩碎。莊子就跟他說:「這個大葫蘆瓜不能當酒壺用,也不能當水瓢用,這是你惠施站在人的角度,認為它一點用處都沒有,你若站在葫蘆瓜的立場來說,那麼大的葫蘆瓜也可以把它繫在身邊當腰舟,那你不是可以帶著這個葫蘆瓜,浮浪在江湖之上嗎?那是人生多美的事情?幹嘛你一腳把它踩碎呢?」他的意思是人生不要站在我們自己的角度來看世界,以我們自己的觀點來說,大葫蘆瓜要嘛當酒壺,要嘛當水瓢,若它不能當酒壺又不能當水瓢的話,就一腳把它踩碎。你可曾想過站在大葫蘆瓜本身來看,它虛大剛好可以浮在水面上,我們可以帶著這個葫蘆瓜浮浪在江湖之上,這不就是笑傲江湖嗎?為什麼要對自己的白忙一場生那麼大的氣,一腳把它踩碎呢?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