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詳介 |
內容簡介:科學讓『漢醫』從此不再是『傳奇』從數理到臨床醫學, 從治病到養生, 從傷寒雜病論到周易—— 不管是冬天肆虐的流行性感冒, 夏日好發於兒童的腸病毒, 頭痛、牙痛、器官性疼痛、胃炎 糖尿病、高血壓、睡眠障礙、帶狀皰疹等常見病症, 漢醫學有解! 不只有解,每一次開方,療效到哪裡,透過科學工具脈診儀皆有客觀指標可以評估療效!當代漢醫家診斷不是猜病開方,而是從藥理到病理都是臨床實證。 許多現代西方醫療無法處理的疑難病症,如棘手的癌症治療,漢醫以其整體性療癒觀點提出有效對策。 當代科學的發展,讓我們重新尋回失落的漢醫道,未來不再停留於歷代流傳醫典的矛盾與誤解。相信百年來中醫療效慢,只能調理身體,甚至是迷信的刻板印象終將瓦解。 自《內經》《傷寒雜病論》一路傳承以來與天地和諧的寶貴禮物,落實於治病與養生,助我們於紛亂世界中,體會天地間的共振與美好。 漢醫學家郭育誠醫師整合中西醫學、醫學工程,跟隨王唯工教授多年,運用西方科學方法研究漢醫學;同時跟診當代知名中醫學習,如針灸大師修德祥、經方家張步桃醫師、台中新社張國養醫師等,將各家所學運用於脈診儀臨床驗證。 在王唯工教授實驗室,郭育誠醫師跟隨王唯工老師從事《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驗證研究。一百多年前,醫聖四十六代世孫將辛苦保存一千七百年的家傳原稿《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傳出,至今仍被當成偽書。透過實驗室二十多年來對漢醫科學研究累積的實證,《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不會是偽書,因為在一千七百年前便能實現診斷、病理與藥理的時間與頻率領域共振的多重對應,這樣的醫書不可能是偽本。 作者運用頻率型脈診儀輔助看診,累積二十五萬筆以上脈診資訊,逐年逐條一一驗證《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的『完整』體系,重新尋回失落千年的漢醫,並以人工智能模擬出整本《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認為這一體系是人人可以經由學習而實踐,並且是一可以改良的系統,使之更加完善。 做為一位當代漢醫經方家,郭育誠醫師說他不再困惑——『比對脈診儀量測出來的資訊,張仲景說開什麼方,他就開什麼方。幾乎都是單方,加減不會超過三味藥。』 而《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的實證研究結果除了臨床診治,還可以應用到新藥開發、人工智能、線上診治、遠距醫療、居家照護或是互聯網經濟,若是申請專利,可說是無價之寶。近年來歐、美等大型學術、醫療機構紛紛起而效尤,重視漢學與漢醫領域的深入研究。比起沉默而合法的將本求利據為已有,作者更希望能和世人共享這份寶貴的禮物。 【本書特色】 1.完整呈現台灣中醫脈診科學化歷程,台灣中醫科學研究獨步全球的進展。 2.從中醫歷史、西方數理、臨床醫學不同面向娓娓述說《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驗證過程,帶領讀者從頻率領域理解漢醫學科學體系。 3.解答大眾對中醫的疑惑,為什麼看中醫時常有藥效不確定感。更對於常見的病症提出明確可行的漢醫臨床診治方法。 4.每一章末的『漢醫苑診療室』專欄,及書末由病友提供的推薦分享,讓讀者更清楚明白科學漢醫的臨床診斷過程。 【專文推薦】 鄭永齊(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耶魯大學藥理系講座教授、PhytoCeutica藥廠創辦人、中藥全球化聯盟主席) 李嗣涔(美國史丹福大學電機工程博士、前台灣大學校長) 楊銘欽(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暨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教授) 李玉英(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教授、前衛生福利部政務次長) 潘翰聲(綠色生活達人、樹黨發起人暨策略長、台灣綠黨前秘書長) 郭育誠醫師是王唯工教授唯一一位學習西醫的學生郭醫師將理論實際應用在診病及治病上,這一方面更是遠遠超過他的指導教授。 郭醫師將他二十多年來以脈診儀診病的經驗撰寫成書,對不同的案例均有中醫學理的說明,詳細解釋為何要如此治療,相當於把自己的壓箱本領傾囊相授,無私的態度令人激賞。 我相信郭醫師已經運用科學的脈診儀開創出中醫診病治病的新模式。我衷心希望這種新模式能發揚光大,提升中醫在醫療保健的地位。 ——李嗣涔(美國史丹福大學電機工程博士、前台灣大學校長) 目錄:目錄導讀 中醫不是歷史,而是創新的機會 鄭永齊 推薦序1 開創中醫看診治病新模式 李嗣涔 推薦序2 遇見一生健康的貴人 楊銘欽 李玉春 推薦序3 傳統醫學的綠色復興 潘翰聲 自序 漢醫「道」的桃花源 第1章 漢醫藍圖:與癌細胞共舞 ㄧ、西方癌症治療的困境 癌症細胞變化多端的特殊性 免疫療法的侷限 二、漢醫癌症治療方針 三、真正的癌症治療:整體的療癒 東方民族的本草智慧 易經與道 四、美麗寶島福爾摩沙的漢醫藍圖 漢醫人工智能(AI)體系 土地的生物多樣性 繼承古漢文的閱讀力 五、漢醫之道 ________________ 漢醫苑診療室 漢醫經方搭配免疫療法,治療肝癌四期 第2章 探索:脈診與脈診儀 一、醫療工具的創新改變醫療型態 西方家庭醫學專科的困境:缺少醫療工具 中醫缺乏科學工具長期被視為迷信 脈診儀的發明提供中西醫結合的途徑 二、戰後台灣中醫脈診儀的發展 時域型脈診儀的研發:汪叔游教授 頻率領域脈診儀的研發 1.魏凌雲教授 2.王唯工教授 三、其他國家對脈診儀的研究 四、脈診的科學證實 提出脈診的物理證據:共振 五臟六腑十一經脈分別對應H0~H10諧波 以共振解釋血液流體動力學 每個器官有特定的頻率 推導出共振是脈診的生理基礎 五、漢醫客觀實證的病理數據 六、漢醫特有病理名詞客觀實證的定義舉例 七、以脈診儀重現《內經》病程嚴重性的定量指標 低頻血壓諧波變異係數的意義 健康受測者與門診病人血壓諧波變異係數的差別 重症病人血壓諧波變異係數特性 瀕死病人血壓諧波變異係數特性 八、台灣脈診科學獨步全球 漢醫苑診療室 找不出病因的重症,經方治療峰迴路轉 第3章 追隨漢醫家:傳承與經方 ㄧ、跟隨漢醫家學習之路 修氏針法堂奧 初炙經方風采:張步桃老師 沒有醫師執照的一代經方大師:張國養醫師 神乎其技的吳義發醫師 宮廷派醫師:張正懋 中醫高等教育傳承:馬光亞老師 二、經方家與御醫 三、歷代醫家困惑的源頭——《傷寒論》戰亂散佚 三國戰亂原書散佚,已失傳承 唐末戰亂,傷寒雜病論再度面目全非 歷代醫家補其不足 ___________________ 漢醫苑診療室 長期虛弱怪病無法出門,直指病根治療 頭痛多年無解,脈診儀精確診治改善 第4章 《桂林古本》:二千年前漢醫學智能系統 ㄧ、醫聖張仲景的企圖 二、驗證《桂林古本》的完美體系 以藥理講病理 二十多年以脈診儀臨床驗證《桂林古本》 1.不間斷累積臨床病例 2.脈診儀幫助確認統計意義 3.治療效果有指標可以預估 傳承《易經》的東方智慧 1.〈傷寒例〉與〈雜病〉不可分割 2.臨床辯證如《易經》的抽爻變卦 三、《桂林古本》真偽之論 訓詁學角度評《桂林古本》體例不符 1.王雪苔教授對《桂林古本》存疑 2.不適用東南之地 3.比宋本更具教育作用 4.發展中的版本 ------------------------------------------------ 漢醫苑診療室 敏感體質得清晰診斷,加上用藥劑量精確 不孕根據氣血虛實調整,求子不難 第5章 當代經方家的臨床:外感與常見病症 一、常見的外感 牙痛 發燒 疼痛 (1)急性疼痛 (2)慢性疼痛 (3)器官性疼痛 (4)頭痛 便秘與腹瀉 嚴謹的將息法,規範患者服藥法則 二、臨床常見的病症治療 傳染力極強的腸病毒感染 (1)初發症狀 (2)發高燒時 (3)發熱畏寒、心跳近百、寒熱夾雜、高燒不退等複雜症狀 (4)飲食非常重要 睡眠障礙 (1)高頻六條經絡與腦部血液循環的關係 (2)失眠為陰陽無法交通 (3)頭部外傷干擾經絡共振 疼痛難耐的帶狀皰疹 高血壓 胃炎 糖尿病 三、漢醫苑的診所精神 不擔心門診人數 對初診病人的衛教 一進入診所空間就是治療的開始 不想好的病人,醫師也無計可施 醫者並非神 對自己醫德的期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漢醫苑診療室 失眠心悸看診,忌口身體復原 老天自有安排 附錄1 漢醫診治人工智能系統發展 附錄2 當代漢醫苑病友推薦與分享 附錄3 延伸閱讀《上池之水》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