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劍恩仇錄(1-4)(大字版) | 拾書所

書劍恩仇錄(1-4)(大字版)

$ 1,140 元 原價 1,140

《書劍恩仇錄》雖是金庸的第一部作品,但已經光芒萬丈。《書劍》是「群戲」,主角是「紅花會」,而不是一個人或兩個人。紅花會一共有十四個「當家」,其中有幾名相當突出,活龍活現,令人激賞!《書劍》採用了「乾隆是漢人」的傳說,借乾隆這個人物,寫出了既得權力和民族仇恨之間的矛盾,在表達這一點意念上,獲得成功。

為了更細膩詮釋陳家洛與香香公主之間生死與之的深情,以及木卓倫、霍青桐族人間的大義,修訂期間,金庸特覓來伊斯蘭教可蘭經全文,反覆研究,增補一章〈魂歸何處〉,約五千多字,從陳家洛口中,引出金庸對於人生、情愛、民族的種種深刻思索,為《書劍恩仇錄》一書,增添一重由歲月錘鍊的智慧光芒!

此外,新修版加強了陳家洛不敢愛霍青桐的內心描述;將曾受爭議的玉瓶美女由香香公主變成瑪米兒;加筆刻劃乾隆的心機重重與運籌帷幄等,也使得陳家洛與乾隆這兩個兄弟主角,其內心的矛盾衝突,更引人入勝!

而為了讓不同階層的讀者都能輕鬆進入金庸俠義世界、一覽武俠文學精粹。金庸大師與遠流特別推出以關懷銀髮族、青少年及體恤眼鏡族為出發點的──新修大字版!特以16開加大版面,內文字體放大為精緻印刷,並選用質地輕巧的高級愛眼漫畫紙,容易翻閱,長時間捧讀不費力。


作者

金庸(一九二四〜二○一八)

本名查良鏞,浙江海寧人。曾任報社記者、編譯、編輯,電影公司編劇、導演等;一九五九年在香港創辦明報機構,出版報紙、雜誌及書籍,一九九三年退休。先後撰寫武俠小說十五部,廣受當代讀者歡迎,至今已蔚為全球華人的共同語言,並興起海內外金學研究風氣。曾獲頒眾多榮銜,包括:英國政府O.B.E.勳銜,香港大學名譽博士,加拿大UBC大學名譽文學博士,法國「榮譽軍團騎士」勳銜,北京大學名譽教授,日本創價大學名譽教授,英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校榮譽院士,臺北清華大學、南開大學、蘇州大學、華東師大等校名譽教授等;亦曾任英國牛津大學中國學術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加拿大UBC大學文學院兼任教授,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教授。其《金庸作品集》分由香港、臺灣、廣州、新加坡/馬來西亞四地出版,有英、日、韓、泰、越、印尼等多種譯文。


目錄

新修大字版《書劍恩仇錄》一~四冊目錄

 

第一回 古道騰駒驚白髮 危巒擊劍識青翎

第二回 金風野店書生笛 鐵膽荒莊俠士心

第三回 避禍英雄悲失路 尋仇好漢誤交兵

第四回 置酒弄丸招薄怒 還書貽劍種深情

第五回 烏鞘嶺口逢鬼俠 赤套渡頭扼軍官

第六回 有情有義憐難侶 無法無天振饑民

第七回 琴聲朗朗聞雁落 劍氣沉沉作龍吟

第八回 千軍嶽峙圍千頃 萬馬潮洶動萬乘

第九回 虎穴輕身開鐵銬 獅峰重氣擲金針

第十回 煙騰火熾走豪俠 粉膩脂香羈至尊

第十一回 高塔入雲盟九鼎 快招如電顯雙鷹

第十二回 盈盈彩燭三生約 霍霍青霜萬里行

第十三回 吐氣揚眉雷掌疾 驚才絕艷雪蓮馨

第十四回 密意柔情錦帶舞 長槍大戟鐵弓鳴

第十五回 奇謀破敵將軍苦 兒戲降魔玉女瞋

第十六回 我見猶憐二老意 誰能遣此雙姝情

第十七回 為民除害方稱俠 抗暴蒙污不愧貞

第十八回 驅驢有術居奇貨 除惡無方從佳人

第十九回 心傷殿隅星初落 魂斷城頭日已昏

第二十回 忍見紅顏墮火窟 空餘碧血葬香魂


魂歸何處

後記

 

自序

小說是寫給人看的。小說的內容是人。

小說寫一個人、幾個人、一群人、或成千成萬人的性格和感情。他們的性格和感情從橫面的環境中反映出來,從縱面的遭遇中反映出來,從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與關係中反映出來。長篇小說中似乎只有《魯濱遜飄流記》,才只寫一個人,寫他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但寫到後來,終於也出現了一個僕人「星期五」。只寫一個人的短篇小說多些,尤其是近代與現代的新小說,寫一個人在與環境的接觸中表現他外在的世界、內心的世界,尤其是內心世界。有些小說寫動物、神仙、鬼怪、妖魔,但也把他們當作人來寫。

西洋傳統的小說理論分別從環境、人物、情節三個方面去分析一篇作品。由於小說作者不同的個性與才能,往往有不同的偏重。

基本上,武俠小說與別的小說一樣,也是寫人,只不過環境是古代的,主要人物是有武功的,情節偏重於激烈的鬥爭。任何小說都有它所特別側重的一面。愛情小說寫男女之間與性有關的感情,寫實小說描繪一個特定時代的環境與人物,《三國演義》與《水滸》一類小說敘述大群人物的鬥爭經歷,現代小說的重點往往放在人物的心理過程上。

小說是藝術的一種,藝術的基本內容是人的感情和生命,主要形式是美,廣義的、美學上的美。在小說,那是語言文筆之美、安排結構之美,關鍵在於怎樣將人物的內心世界通過某種形式而表現出來。甚麼形式都可以,或者是作者主觀的剖析,或者是客觀的敘述故事,從人物的行動和言語中客觀的表達。

讀者閱讀一部小說,是將小說的內容與自己的心理狀態結合起來。同樣一部小說,有的人感到強烈的震動,有的人卻覺得無聊厭倦。讀者的個性與感情,與小說中所表現的個性與感情相接觸,產生了「化學反應」。

武俠小說只是表現人情的一種特定形式。作曲家或演奏家要表現一種情緒,用鋼琴、小提琴、交響樂、或歌唱的形式都可以,畫家可以選擇油畫、水彩、水墨、或版畫的形式。問題不在採取甚麼形式,而是表現的手法好不好,能不能和讀者、聽者、觀賞者的心靈相溝通,能不能使他的心產生共鳴。小說是藝術形式之一,有好的藝術,也有不好的藝術。

好或者不好,在藝術上是屬於美的範疇,不屬於真或善的範疇。判斷美的標準是美,是感情,不是科學上的真或不真(武功在生理上或科學上是否可能),道德上的善或不善,也不是經濟上的值錢不值錢,政治上對統治者的有利或有害。當然,任何藝術作品都會發生社會影響,自也可以用社會影響的價值去估量,不過那是另一種評價。

在中世紀的歐洲,基督教的勢力及於一切,所以我們到歐美的博物院去參觀,見到所有中世紀的繪畫都以聖經故事為題材,表現女性的人體之美,也必須通過聖母的形象。直到文藝復興之後,凡人的形象才在繪畫和文學中表現出來,所謂文藝復興,是在文藝上復興希臘、羅馬時代對「人」的描寫,而不再集中於描寫神與聖人。

中國人的文藝觀,長期以來是「文以載道」,那和中世紀歐洲黑暗時代的文藝思想是一致的,用「善或不善」的標準來衡量文藝。《詩經》中的情歌,要牽強附會地解釋為諷刺君主或歌頌后妃。陶淵明的〈閒情賦〉,司馬光、歐陽修、晏殊的相思愛戀之詞,或者惋惜地評之為白璧之玷,或者好意地解釋為另有所指。他們不相信文藝所表現的是感情,認為文字的唯一功能只是為政治或社會價值服務。

我寫武俠小說,只是塑造一些人物,描寫他們在特定的武俠環境(中國古代的、沒有法治的、以武力來解決爭端的不合理社會)中的遭遇。當時的社會和現代社會已大不相同,人的性格和感情卻沒有多大變化。古代人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仍能在現代讀者的心靈中引起相應的情緒。讀者們當然可以覺得表現的手法拙劣,技巧不夠成熟,描寫殊不深刻,以美學觀點來看是低級的藝術作品。無論如何,我不想載甚麼道。我在寫武俠小說的同時,也寫政治評論,也寫與歷史、哲學、宗教有關的文字,那與武俠小說完全不同。涉及思想的文字,是訴諸讀者理智的,對這些文字,才有是非、真假的判斷,讀者或許同意,或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