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詳介 |
內容簡介:「如果你不看新聞,你會與世界脫節;但如果你看新聞,你會與事實脫節。」——丹佐.華盛頓(Denzel Washington) 2013年4月12日,杜伯里應英國《衛報》編輯部的邀請,前往介紹當時剛出版的《思考的藝術》英譯版。現場聚集了大約有50名記者,他們手裡端著早上的咖啡,竊竊私語著等候總編輯洛斯布里傑或許終於會解釋一下,這個在英國全然沒沒無聞的傢伙是誰。就在此時,洛斯布里傑站起身、面無表情地說:「我剛剛上了您的網站,發現一篇狂妄無恥的文章。您說說這篇文章吧,不要談那本新書了。」 洛斯布里傑在杜伯里網站上發現的文章,列出了他對反對消費「某種東西」的最重要論點,而那偏偏是眼前這些專業人士日復一日在生產的:新聞。 措手不及的杜伯里吞下原本為了要介紹《思考的藝術》而練得滾瓜爛熟、希望聽起來令人信服且擬得很漂亮的句子,開始闡述自己為何鼓吹人們少看新聞的種種觀點。四小時後,杜伯里網站文章的精簡版〈新聞對你有害〉(News is bad for you.)一文被刊登在《衛報》網站上,在最短的時間內累積了450則讀者留言(網站的留言上限),並成了當年年度點閱率最高的新聞文章之一。 《拒看新聞的生活藝術:不看新聞卻又能夠掌控資訊流》一書便奠基在該篇文章之上,並更深入、廣泛地含括了更多論點與內容,像是: 新聞不會讓你獲知重要的事,就生意角度來看,重要性不等於「具報導價值」。 新聞不能精進你的能力,因為報導內容多半與你的個人世界或能力圈無關。 新聞無法讓你明辨是非,透過大數據的精準投放,假新聞、業配文的穿透力更為強大。 新聞會讓我們看錯重點、錯估風險,畢竟省事卻聳動的報導方式比較容易引人注目。 杜伯里指出,人類只是穿著西裝筆挺的洞穴人,我們的大腦是為了原始的狩獵採集生活而設計的,能負荷的食物和資訊都很有限。而現在我們的大腦(以及身體)卻活在一個和我們原本的構造設計目的正好相反的世界裡。那會導致巨大的風險以及既不聰明而又危險的行為。 過去幾十年來,我們認識到營養過剩的種種危害(肥胖症、糖尿病),開始改變我們的飲食習慣。但是大部分人還是不知道:新聞之於心智,猶如糖之於身體。新聞很容易消化,媒體不斷餵給我們無關痛癢的小事和八卦新聞,和我們的生活一點關係也沒有,也不要求我們思考。那就是為什麼我們總覺得不飽足。不同於書本或有深度的期刊雜誌(需要我們去思考的那種),我們可以吞下無數的新聞片段,就像是心智的彩色糖果。 現在,我們也要面對資訊超載,正如二十年前的攝食過量。我們開始認識到新聞的毒害有多麼可怕,我們也正在學習如何少看一點新聞。那會使外界的干擾少一點、時間多一點、焦慮少一點、思考深刻一點、洞見多一點。 暢銷書《思考的藝術》、《行為的藝術》作者杜伯里多年來生活在完全沒有新聞的世界裡,我們何不向他看齊,使我們的思考更加清晰、洞見更有價值,做出更聰明的決策,也把更多的時間保留給最重要的事。 目錄:【前言】你會聽到一根針掉下來的聲音01 捨棄新聞的路(上) 02 捨棄新聞的路(下) 03 新聞之於心靈,正如糖之於身體 04 激進的新聞戒斷方法 05 三十天作戰計畫 06 溫和的新聞節食手段 07 新聞並不重要(上) 08 新聞並不重要(下):一個思考實驗 09 新聞非你能力圈內之物 10 新聞會錯估風險 11 新聞不過是在浪費你的時間 12 新聞限制了你的理解力 13 新聞是你身體的毒藥 14 新聞讓我們錯上加錯 15 新聞加劇了後見之明偏誤 16 新聞放大了現成偏誤 17 新聞把意見攪得沸沸揚揚 18 新聞會防礙思考 19 新聞會改變我們的大腦 20 新聞會製造虛名 21 新聞讓我們變得渺小 22 新聞讓人變得消極被動 23 新聞是記者製造的 24 新聞操弄了事實 25 新聞扼殺創意 26 新聞助長了垃圾言論——史鐸金定律 27 新聞讓我們對同理心產生錯覺 28 新聞助長恐怖主義 29 新聞會毀掉我們內心的平靜 30 還沒被說服? 31 那民主政治呢?(上) 32 那民主政治呢?(下) 33 新聞午餐 34 新聞的未來 35 自由的感覺 謝辭 附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