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詳介 |
內容簡介:用記者的眼、人類學者的心、地理學家的魂認識我們從未真正理解的東南亞 過去的南向,是投資者尋找商機、謀求生存活路的經濟戰略 新世代的南向,是以更寬廣的角度,誠心探索、建立更深入的文化交流 我們與東南亞的距離 說起東南亞,過去許多人想到的不外是投資經貿的新市場,或是充斥動亂、貧困、社會內部歧異紛雜等既定印象。然而在新移民與移工大量加入臺灣島嶼社會、經歷多元文化洗禮的我們,如何突破刻板印象,採取持平的角度認識東南亞,甚至發展出不同於以往的互動關係? 本書六位身分、研究背景各異的作者,他們或許非「南向」的先行者,卻是抱持著想要真正認識某個邊陲部落,或是挖掘社會議題、關心人權與環境的態度,身體力行在東南亞蹲點做採訪或田野調查。在他們的研究報導中,可以看到許多以往被忽視的議題故事: ◎中國因素:中國的投資計畫,為馬來西亞帶來哪些政治、經濟的影響? ◎填海造陸:新加坡擴張國土的野心,造成哪些跨國界的環境威脅? ◎原住民族:菲律賓的傳統部落,怎麼面對現代的開發課題? ◎邊陲發展:台塑在越南中部設廠,如何影響當地漁民與漁村的處境? ◎世界遺產:從馬來西亞喬治市的燕窩產業,反思文化遺產的意義與價值? 別具意義的是,每一則報導皆以臺灣能找到對比情境的「關鍵字」為切入視角,讓我們不僅理解東南亞相關的案例故事與現象,也有機會為臺灣帶來許多經驗參照與反思。 *亞細安(ASEAN)又稱「東協」,為「東南亞國家協會」的簡稱* 目錄:目錄第一部分 圖解:亞細安的歷史 1.東協是怎麼煉成的? 2.一九四五─一九六七 動盪的東南亞(馬來群島) 3.一九四五─一九六七 動盪的東南亞(中南半島) 4.冷戰時期 5.印度支那─東南亞的冷戰火藥庫 6.國際結盟局勢─一九五○年代冷戰下的東南亞 7.東南亞公約組織 8.萬隆會議 9.東南亞協會 10馬來亞≠馬來西亞 11.大馬來西亞計畫 12.菲律賓和印尼:不!我們反對! 13.馬菲印組織 14.馬來西亞的最終格局 15.東協誕生的最後一哩路 16.亞細安宣言 17.東協成員國演進圖 第二部分 當代亞細安:五大關鍵字,走讀東南亞 1.原住民族──深入菲律賓部落,聆聽居民面對開發案的真實心聲 (文:賴奕諭) 2.填海造陸──沿著海岸線變化,洞見新加坡的小城大國夢 (文:萬宗綸) 3.邊陲發展──從台塑河靜鋼廠,看越南北中部的社會變遷 (文:林佳禾/胡慕情) 4.中國因素──染「紅」的馬來半島:關丹三部曲 (文:林佳禾/游婉琪) 5.世界遺產──馬來西亞檳城喬治市文化遺產與燕窩產業 (文:郭育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