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詳介 |
內容簡介:你明明渴望愛,為何盡是用恨在索求?‧薩提爾模式家族治療。 ‧馬來西亞家庭關懷及家族治療推手,完整重現家庭雕塑歷程。 「以前我多麼想要快點離開這裡,現在它竟然屹立在這兒,等我回來療傷。原來我的家,也有充滿溫情的一面。為何當初我只看到恨與傷害?」 ——馮以量 [把傷害還給過去,力量還給自己。] 十歲時,父親遺下巨債,離家出走;十三歲時,父親回家了,不久卻癌末過世;十八歲時,母親也罹癌走了……年輕的以量連遭重創,三度自殺未遂。但隨著由求助者成為陪伴許多脆弱心靈成長的助人者,亦幫助他明白了:心裡那個無底的黑洞一直都會在,那是自己的一部分——然而,我們能為黑洞點亮光。 在本書裡,他如實還原與協助對象的對話、互動歷程,引領我們不僅閱讀著這些真實蛻變,更深入諦聽自我內心。 ‧男人說:「我從小就告訴自己,長大後不要像爸爸那樣不負責任。可是,我現在卻把自己的家弄得一敗塗地!」 (其實,我們往往在複製與自己原生家庭之間的關係模式。) ‧母親說:「請你修理我的孩子!」 (但孩子只是一面鏡子,反映了家庭互動的病態,並不是病態的本身。) [愛自己,為何要允許?] 因為允許自己不再扮演受害者,寬容自己值得擁有愛,才能真正為自己負責,脫出桎梏,創造新生。生命裡的許多「為什麼」是沒有答案的,我們只能讓自己變得更好,把傷害還給過去,力量還給自己。 不是明天。就是現在。 【本書特色】 ◎你可曾想過:在你的生命裡,你的父母曾傳承了什麼給你?而你又打算傳承什麼給你的孩子? ◎過去沒學會的課題如今重現,就是要讓我們做出一個更好的選擇,以擺脫舊有思維帶來的痛苦。你可以選擇給你自己愛,為自己創造愛。 ◎最揉入讀者心裡的是:馮以量不寫理論分析,而是如實還原與協助對象的「對話、互動」歷程。 【名人推薦】 資深心理工作者重磅專文推薦(詳見本書內頁推薦序): ◎「我沒見過馮以量,但我毛遂自薦為他的書宣傳。以量的坦誠與開放,讓我揭開書頁即震撼。」 ——李崇建(心理導師) ◎「作者並不以專家自居,小心翼翼接住一顆顆受傷的心靈,溫柔引導他們找回陽光。我看到一顆溫柔的心。」 ——趙文滔(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伴侶與家庭治療師) 感動推薦:周志建(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許慧貞(臺北國際書展大獎入圍《最後抱他的人》作者)、彭菊仙(知名親子作家)、謝依婷(成大醫院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 (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目錄:目錄【推薦序】愛自己,為何要允許? 文◎李崇建 011 【推薦序】愛不需要理由 文◎趙文滔 017 【自序】允許自己選擇愛 020 【楔子】回到大海的懷抱 029 01 還父母一個愛的位置 031 「你恨你媽媽。那麼,誰來恨你……?」 02 恨是幻覺,愛是真相 041 她二話不說,收拾重要的東西,離開了他──就像當初離開爸爸那般,她離開了丈夫、放下了孩子,足跡停靠在許多國家,就是不願回家。 03 原生家庭的悲劇力量:可摧毀,也可催化成長 053 「小時候,我跪在爸爸面前,求他不要走;沒想到,如今卻是我兒子,跪在我面前,求我不要走……」 04 關係阻塞,互動如何順暢? 071 「你爸爸的原生家庭以打罵來解決問題,你媽媽的原生家庭則以忍讓來解決問題。這樣的一對男女結為夫妻,如何能找出一個共同的方式來解決家庭問題?」 05 你的淚與累,要他來負責? 087 很多受害者的眼淚、埋怨,都是變相的權力,試圖要掌控身邊每一個人,來引發身邊每個人對他產生愧疚感…… 06 把負面的還回去,把正面的傳下去 099 「我真的希望有一天,我終於可以把焦慮和憎恨還給媽媽。不過,我保留了媽媽給我的愛和關懷……」 07 我很愛他們,我卻被孤立了! 111 「為什麼爸爸做這麼多壞事,還是永遠贏我?為什麼他們永遠都聽爸爸的話?」 08 停止聯盟,重建幸福 125 母女兩人變成了同聲同氣的連體嬰,共同生氣、共同進退,偶爾用哄、罵、騙的方式來拉攏大哥與大姊,以認同爸爸是壞人…… 09 從失落的關係裡,找回自己 139 「很多人對我說:『你們這些老公不要的女人,都是怪怪的。』這些話,讓我很難受……」 10 還我力量與愛 157 「你背後有你的父母,還有你所有的祖先支持你、幫助你。還有最重要的是你自己一路走來,也不斷地支持自己、幫助自己。所以,前面的路,它可能是坎坷的,也可能是平順的……」 11 洗吧,泥娃娃! 177 到底在我們的社會裡,有多少泥人家族,不斷地傷害他們的孩子,強迫他們變成泥人?難道在他們的家庭裡,「家庭傷害」才是正常的? 12 沒有壞小孩,只有受傷的小孩 197 他們夫妻倆剩下的共同話題,就只有小康了。如果小康沒有問題,他們就不會再溝通。所以小康一定要有問題,否則,家,就變成一個空殼子了…… 【後記】愛比恨容易 2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