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端中國 | 拾書所

低端中國

$ 363 元 原價 460

書籍詳介

內容簡介:

★2020《經濟學人》年度好書!
★理解中國發展趨勢必讀!

習近平宣稱「全面脫貧」的背後,是半數中國人口的貧弱!
當中國耗盡「人口紅利」之後,成長的動力將難以為繼。

40年改革開放的成功,建立在官僚與企業聯手壓榨農民之上。
過去,他們的廉價勞力是中國製造的原動力、經濟奇蹟的火車頭,
如今,衰老、貧窮、低技術的他們,成為中國最大的潛在危機。

莫路波在13歲那年輟學。但他不打算跟著他的表哥到東莞,而是隻身一人,坐了30小時的火車來到寧波。1993年的夏天,他才一出火車站,就被三個流氓痛毆一頓,搶走身上所有的財物。一輩子第一次坐火車出門的他,舉目無親,不知該如何是好……
莫梅荃唸書到15歲,是村子裡教育程度最高的孩子之一,但她在家鄉找不到工作,農地又太小,於是來到東莞的電子工廠打工,賺一小時一塊人民幣的工資。儘管生活辛苦,她相信要離開村子人生才有希望……
莫姓家族全都來自貴州南方的炳花村。布依族的他們雖然是少數民族,但是像他們這樣因為貧窮而必須遠赴沿海大城市找工作的中國人,占人口總數的一半,高達近六億。他們在家鄉是農民,到了城市裡做工人。從1978年的改革開放開始,「農民工」龐大的人數與其廉價勞力,就是中國經濟起飛的原動力,賺進了無數的外匯,賦予中南海領導人在世界舞台上耀武揚威的底氣。

◆一個中國,兩種身分:農民工雖然對中國經濟無比重要,中國特有的「戶口制度」卻待他們如二等公民,規定農民無法享有城市居民的醫療、社會福利與教育權利。他們子女無法就讀公立學校、生病不能就醫,甚至要忍受警察的隨時盤查,被打入「黑牢」勒索賄賂更時有所聞。
◆國家裡的異鄉人,犧牲自己成就中國經濟奇蹟:農民工既然得不到政府的保障,只得忍氣吞聲接受待遇極差的工作。名義上,共產黨信奉社會主義,實際上,他們踐踏工人福利、嚴禁勞工運動與組織。工廠靠這群廉價勞工累積巨大利益,但平均而言,鄉村人口的薪水只有城市居民的1/3。他們的犧牲成就了中國奇蹟,但也成了貧窮問題的根源。
◆「留守兒童」占青少年人口的1/5:今天全中國有人數高達6100萬的「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去沿海城市打工,但他們無法在當地就讀公立學校。孩子被迫做選擇:與父母分離、回到家鄉就學;或是待在父母身邊,但是不能唸書,只能打零工賺錢,重蹈他們父母淪落底層的宿命。
◆「人口紅利」消失,「路易斯拐點」形成,發展動力難以為繼:然而,隨著中國人口的逐漸減少與老化,過去的發展模式已經走到盡頭。隨之而來的是所謂的「路易斯拐點」,意指農民工越來越少而造成的勞動力短缺。中國應對這項挑戰如果失敗,將會使中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亦即低端產業已喪失競爭力,但又無法轉型為高附加價值產業。
◆既貧且弱的中國農村人口,難以支撐中國的內需市場與「中國製造2025」。在人口逐漸老化的同時,中國也面臨產業升級的壓力,希望AI與自動化生產能彌補勞動人口減少的困難。然而,大量引進機器人是否又將搶走農村人口所剩不多的就業機會?同時,大量貧窮、低教育、低技術的農村人口也難以創造內需市場。

追蹤採訪長達20年,橫跨貴州農村、東莞工廠、秦嶺上的小學、安徽、湖北、海南島,《彭博商業周刊》資深記者為你揭露「大外宣」之外的中國!

在《低端中國》書中,作者羅谷深入廣東、貴州、湖北、安徽、海南、陝西各省,透過與當地的底層農民工建立緊密、親切的關係,做長期的追蹤報導。這位《彭博商業周刊》的資深記者指出,雖然中國今日已經雄踞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沿海城市享有驚人的經濟成就,但戶口制度對農民工的剝奪、城鄉發展的落差、中央計畫經濟的僵化以及官員貪腐的遺害,造成中國內陸嚴重的社會不公與發展不足,埋下了危機的種子。

過去,這樣的言論可能被歸類為蓄意唱衰中國的烏鴉,但當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20年6月公開說出「中國有六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人民幣一千元」時,證明了羅谷長期調查的價值與意義。

名人推薦
聯合推薦:矢板明夫(產經新聞台北支局長,著有《曾經以為中國最幸福》)、吳介民(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著有《尋租中國》)、林宗弘(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合著有《廿年民主路 台灣向前行》、《崩世代》)、胡采蘋(財經網美)

媒體好評
「羅谷在中國擔任二十幾年國際媒體特派員,走遍中央到各省市,見過各路官員與老百姓,以平實可親的筆法,生動的故事,為我們娓娓道來「中國奇蹟」背後的真實……他提到的人物,我也曾經訪談過,包括當今中國副總理劉鶴、勞工組織者張治儒等人,他對貴州炳花村和莫姓人家的訪談與描寫,生動地展現了當今中國的農村議題。我熱烈推介此書。」——吳介民(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著有《尋租中國》)
「你曾經仰望著上海的天際線、深圳的鐵路等等這些絢爛的中國都市景象,而不禁好奇它們背後的故事嗎?羅谷的《低端中國》正是答案,他在書中考察中國經濟奇蹟的源頭,挖掘農村的制度、組織與農民,如何為城市的發展做出了沉痛的犧牲。在中國數十億人口當中,有一半來自於鄉村。這本書是我們認識他們的一扇窗。」——何偉(Peter Hessler,《尋路中國》、《消失中的江城》、《甲骨文》等作者)
「當全球都聚焦在中國日新月異、紙醉金迷的沿海大都會時,羅谷走進中國的偏鄉與農村,寫下這本描繪另一個中國的著作:一群永遠不可能翻身為中產階級的農民工的故事。羅谷對中國的經濟問題與歷史文化瞭如指掌。以此為根據,他大膽地推翻了中國經濟將一帆風順的觀點,並警告我們即將到來的危機。」——歐逸文(Evan Osnos,《野心時代》、《拜登傳》作者)
「中國正在上演一場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移民潮,而羅谷呈現了一部最詳盡豐富、理性客觀、也最完整的報導……他告訴我們,這很有可能將是中國經濟,甚至全球經濟,最重大的分水嶺。」——夏偉(Orville Schell,亞洲協會美中關係中心主任、著有《富強之路:從慈禧開始的長征》)
「所有在中國做生意的人都應該讀這一本書……從中國內地的窮鄉僻壤到沿海繁忙的工廠,目睹日以繼夜操勞的農民工、為了達到黨領導的期待而殫精竭慮的基層官僚,羅谷解釋了為什麼我們不該輕易相信中國經濟一定會持續發展的假說,而其後果對全球都會產生衝擊。」——麥健陸(James McGregor,著有《共和國的長子們:揭開中國經濟高速成長的真相》)
「羅谷的生花妙筆讓中國的驕傲與危機躍然紙上。他帶領我們與跨國企業的CEO對談、拜訪綿延無盡的工廠廠區,但是,本書最重要的核心是被北京政府拋棄的中國農村。羅谷花了幾十年時間深度認識當地的農夫、失業的工人,藉此挖掘出中國為何難以克服貧窮的系統性危機。在過去將近四分之一個世紀裡,羅谷見證了中國的轉型。在這本書裡,他針對中國是否必然會成為全球經濟霸主提出了強而有力的質疑。」——張彥(Ian Johnson,普立茲獎得主,著有《中國的靈魂》)

「《低端中國》是近年來我讀過關於中國的著作中,最精彩、觀點最有原創性的一本」
——博明(Matt Pottinger,前美國副國家安全顧問)

「本書毫不避諱地呈現中國農民工的真實面貌,他們是中國經濟爆炸的幕後英雄,但至今仍被當作二等公民。作者羅谷巧妙地結合了尖銳的分析,以及他追蹤長達20年的莫家人的故事。」
——《經濟學人》

「很少有作者能像羅谷這樣有毅力,追蹤他報導的人物長達將近20年。唯有這樣持之以恆的採訪,才能揭露中國經濟奇蹟背後不為人知的陰暗面。」
——《金融時報》

目錄:

目錄
推薦語:中國奇蹟背後的犧牲者——吳介民
書中主要人物簡介
中國地圖
台灣版作者序言

導論 一個中國,兩個世界

第一章 沿海的工廠:莫文吉在東莞的台商五金工廠裡做廚師,由於他特別認真打拚,獲得老闆的加薪鼓勵。不過,大部分的中國工人沒有他的幸運。刻意壓低、苛扣工人工資,是多數企業維持利潤的慣用伎倆。地方官員則透過「戶口制度」剝奪農民工基本的保障權利。官商合謀剝削農民工的體制一度在2003年引發燎原怒火,但中國政府的改革非常有限……

第二章 工人的子女:陳金彥年輕的時候遠赴青島打工,兒子留給年邁的父親照顧。有一天,他發現自己十四歲的兒子輟學逃家,遍尋不著。像是小陳這樣的「留守兒童」,在全中國有高達6100萬人。他們的父母為了生計,離鄉背井至沿海工作,但戶口制度禁止他們在父母生活的城市就讀公立學校。他們不是被迫返鄉、與父母別離,就是輟學去打工,重複上一代的命運……

第三章 賤賣的土地:中國共產黨本以打倒地主、還地於農起家,如今官員卻在土地「集體化」名義的掩護下,一面大肆霸佔民產、搜刮農田,一面賤賣土地以圖開發。土地買賣之獲利成為全國地方政府每年一半以上的收入,同時,抵押土地導致的負債業已趨近三十兆人民幣!荒唐的是,農民本身卻無法享有買賣土地的果實。作者走訪安徽小崗村、海南抱板鎮、與重慶郊區,挖掘出那些土地兼併之受害者的心聲。

第四章 政權的打壓:羅光復在結束工廠工作之餘,仍不辭辛勞地學習中國的勞動法規。同時,像張志儒這樣的勞工權益捍衛者,則積極向勞工普及法規知識,甚至教導他們爭取權益。另一方面,中國政府極為畏懼勞工運動的星火燎原,他們非但不安撫農民工的怒火,而是對他們進行全面性的打壓。張志儒由於率領NGO團體,在勞工運動期間被政府派人強制隔離,平時還得面對來自軍警系統的騷擾。農民工依舊無法獲得應有的勞動待遇,只能將罷工作為武器,憤而向業者發出吶喊。

第五章 機器人是解藥還是災難?苗圩出生於河北貧窮的農村,曾經成功推動「中國第二汽車廠」的裁員與轉型,引進日本等國的資金與技術,後來他被拔擢為「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負責以大量的高端機器人促進中國工業的自動化,以解決中國「人口紅利」遞減、勞工年齡老化的問題,實踐「中國製造2025」的夢想。然而,政府全力推動自動化會不會在促進中國產業升級之前,先剝奪了低端技術人口的生計?這成了著名經濟學家蔡昉的擔憂。在貴州政府的極力拉攏之下,鴻海前往設廠,但郭台銘卻拒絕回答記者所提鴻海能創造多少工作機會的問題……

第六章 回家的困難:改革開放之後,中國憑藉著大量的年輕勞力,迅速擴張為經濟實力強大的世界工廠。然而,四十年後,每年進入中國勞動市場的人口不但變少、變老,也期待更好的薪資與生活品質。越來越多人寧願回到家鄉陪伴家人。莫望清、莫波春紛紛回到荔波縣,期盼能利用貴州的好山好水,吸引外地人來觀光旅遊。這是北京政府樂見的趨勢,有助於他們提振鄉村經濟、創造內需市場。然而,由上而下的計畫並不尊重農民的需求,而習慣城鎮生活的農民也得重新學習適應農村。

第七章 即將到來的危機:2018年,中國經濟的成長率掉到十年來的最低點,同時儘管政府花費了上兆人民幣的扶貧經費,大多數的農村居民仍然窮困。八十年前,中國首屈一指的社會學家費孝通開始撰文探討中國鄉村問題,八十年後,中國鄉村的困境還是不見好轉。如何在人口逐漸減少、老化的同時,往高端技術製造業轉型、擺脫「中等收入陷阱」、避免地方債務危機,更要安撫絕望、憤怒的農民,構成中國政府艱鉅的挑戰。

後記
謝詞
註釋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