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詳介 |
內容簡介:21世紀不能錯過的八場對話,直視當代頂尖學者的學思歷程麥克阿瑟獎得主安.布萊爾(Ann M. Blair) 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洛林.達斯頓(Lorraine Daston) 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班傑明.艾爾曼(Benjamin Elman); 波薩獎得主安東尼.格拉夫頓(Anthony Grafton); 塞雷納獎章得主吉爾.克雷耶(Jill Kraye); 麥克阿瑟獎得主彼得.米勒(Peter N. Miller); 巴黎高等研究實踐學院研究中心主任讓-路易.貢當(Jean-Louis Quantin); 劍橋學派政治思想史創始人昆丁.史金納(Quentin Skinner) 八場對話,八位專家, 藉由年輕學者的提問,洞悉如何突破既有思維,開拓全新視野! 如何運用既有資源,規劃未來藍圖! 本書作者亞歷山大.貝維拉夸和費德里克.克拉克兩位年輕學者,訪問八位當代歷史學界的大師。他們彼此來自不同的史學領域,包含書籍史、科學史、非西方知識傳統的歷史、學術史、哲學史、古物學和物質文化的歷史、宗教史、以及政治思想史。 透過問答訪談的形式,這些學者述說了他們投身歷史學的經驗,如何看待過去與現在的聯繫?如何突破既有的思惟,開創全新的視野?與談人之一的吉爾.克雷耶教授,曾經在瓦堡研究所圖書館擔任十六年圖書館員。作為一位圖書館員,她必須掌握圖書館內所藏的書籍,讓她了解到學習歷史不能侷限在自己的舒適圈,要像一間圖書館一樣結合歷史、藝術、文學、哲學、科學等領域,才能臻於至善。 本書揭露歷史學家寫作背後的心路歷程,訴說他們的思想深度與廣度,不僅為以學術為志業的人們,提供一盞指引前路的燈火,更向大眾展現歷史學的本質,引領我們重新思考看待世界的方式! 訪談學者簡介 安.布萊爾(Ann M. Blair) 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博士,自一九九六年開始,任教於哈佛大學歷史學系,其優異的教學與研究表現,使她被提名為「普弗茲海默.哈佛大學講座教授」(Carl H. Pforzheimer University Professor)。 洛林.達斯頓(Lorraine Daston) 哈佛大學科學史博士,歷任普林斯頓、哈佛、布蘭戴斯、哥廷根、芝加哥等大學教席,自一九九五年起出任柏林馬克斯.普朗克科學史研究所(MPI für Wissenschaftsgeschichte)所長。 班傑明.艾爾曼(Benjamin Elman) 賓州大學東方系博士,曾任UCLA歷史系教授,退休前為普林斯頓大學胡應湘漢學講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科學史與思想文化史。 安東尼.格拉夫頓(Anthony Grafton) 芝加哥大學博士,現任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可謂當代最重要的思想史、學術史暨科學史家。他曾於二○○七年主編英美學界重要的思想史雜誌《觀念史期刊》(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二○一一年一月擔任美國歷史協會(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主席。 吉爾.克雷耶教授(Jill Kraye) 於一九四七年生於芝加哥,現為倫敦大學瓦堡研究所文藝復興哲學史的榮譽教授。二○二○年,克雷耶教授因其卓越的學術成就,獲頒英國學術院之塞雷納獎章(Serena Medal)。 彼得.米勒(Peter N. Miller]) 紐約市巴德研究院(Bard College’s Graduate Center)的院長兼教授,研究著作的主要領域大多為近代早期歐洲的文化史與思想史。 讓-路易.貢當(Jean-Louis Quantin) 巴黎高等研究實踐學院(É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Études, EPHE)博士,現任巴黎高等研究實踐學院的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領域為近代早期歐洲的宗教史與思想史。 昆丁.史金納(Quentin Skinner) 現任倫敦大學講座教授,曾任劍橋大學副校長與皇家歷史學講座教授,曾獲波薩獎、沃夫森歷史獎(Wolfson History Prize)與俾勒非德科學獎(Bielefelder Wissenschaftspreis)等殊榮。史金納以研究歐洲政治思想蜚聲於世,特別是關於歷史研究的方法論、共和主義與馬基維利和霍布斯的政治理論等成果。 好評推薦 蔣竹山 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涂豐恩 「故事StoryStudio」創辦人 「在這個被金句和推特主導的時代,我們很難不得出一個令人憂鬱的結論:人文學科處於危機之中,而學術不再是一種精神志業。本書則給了我們堅持信念的理由。我們彷彿置身與畫像僅有咫尺之遙的肖像畫廊,與八位傑出的近代早期思想史家,親密地面對面交流。在這些談話中,我們再次被提醒了博學和語文學追求精確性的這些傳統美德,即使在歷史學思惟似乎受到圍攻的這個時代,這些美德仍舊支撐著這個領域。」 彼得.戈登(Peter E. Gordon),哈佛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本書針對當代好幾位近代早期思想史最優秀的學者,進行了深入訪談,本書對於研究各個時代與地區的學者而言,都會是有益且令人愉悅的。貝維拉夸和克拉克梳理了思想史學界研究的現狀,以及不同的思路和其他各種另類的實踐模式,在我們這個時代的起源中是如何融合和衝突的。儘管針對近代早期歐洲的研究,一直以來是我們在討論該如何撰寫思想史時的爭辯核心,但一些學者預測,在未來,歐洲歷史的重要性將與日遽減。這是本引人入勝的書。」 山繆.莫恩(Samuel Moyn),耶魯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這本書的核心是要將八個傑出思想史實踐者的經驗,轉化為能夠指導下一代思想史家的文本……這是本平易近人的書,相當適合被編入大學高年級的思想史或歷史方法的課程中,也可以作為研究生課程的補充教材,讓學生在閱讀作者專著時一併閱讀……這本書也捕捉住了一場傑出學術會議背後的精神。不鑽研這個領域的一般學者們,也將會發現這本書相當實用且饒富趣味。」 布萊恩.班克斯(Bryan A. Banks),《法國歷史評論》(H-France Review) 目錄:目次導言 資訊、書籍和思想——安.布萊爾(Ann M. Blair) 拒絕不證自明——洛林.達斯頓(Lorraine Daston) 從「中國沒有什麼」,到「中國有什麼」——班傑明.艾爾曼(Benjamin Elman) 總其技藝、方法為「學術」——安東尼.格拉夫頓(Anthony Grafton) 哲學史作為一種研究的方式——吉爾.克雷耶(Jill Kraye) 重新發現地中海世界——彼得.米勒(Peter N. Miller) 教父學與古物學的交會——讓-路易.貢當(Jean-Louis Quantin) 歷史與修辭——昆丁.史金納(Quentin Skinner) 謝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