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詳介 |
內容簡介:六千年前的歐亞大草原並非蠻荒之地,而是印歐文明的起源地!草原居民駕著猶如現代跑車的四輪車、馬戰車,循著大草原四處移居, 無形中推動了歐亞大陸的文明演化,開創最早的「全球化」時代! 馴化馬匹+發明車輪=推動文明演化最重要的關鍵! 本書榮獲美國考古學會最佳圖書獎,是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考古學研究 ★★挑戰二百年來「原始印歐語」是否存在的重大爭議★★ ★★透過考古學證據,證明印歐語起源於中央歐亞草原★★ ***** ◎原始印歐語是否存在?如何建構並還原一個已死去的語言? ◎人類最早馴化馬匹約在何時?馬匹最早的功用又是什麼? ◎車輪是什麼時候被發明的?其重要性又是什麼? ◎原始印歐語居民如何透過大草原移居各地?他們的移動路線為何? ◎草原文明的傳播如何推動及影響希臘、埃及、印度等古代文明的發展? ■歐亞文明的起源,要從馬匹的馴化開始說起 從世界史來看,人類文明的黎明期往往都是從四大文明古國開始說起。但是,在古埃及、古美索不達米亞等西亞文明之外,其實還存在著同樣古老的文明體系,那便是發源於歐亞大草原的「草原騎馬者文明」。 「草原騎馬者文明」所處的歐亞大陸的核心地帶,是一片從黑海連綿至蒙古高原、遼闊無際的大草原。草原居民從西元前四千多年開始馴化各種野生動物,包括牛、羊、馬。馬匹最早被當成食用的家畜,直到西元前三千年左右,才開始被當成交通工具,最後成為大草原的社會權力象徵。 草原騎馬者將馴化的馬匹結合車輪等機械技術,發明了由馬匹拉動的有輪車與馬戰車;他們透過創新的技術,將「草原海洋」從原先的無人地帶轉變為四通八達的交通要道,其功能有如今日的「高速公路」。因此,草原騎馬者得以透過「馬與車輪」,四處移居、建立聚落,最終在歐亞大陸形成繁榮的貿易和文化交流網絡,從而開創充滿活力的變革時代。 ■騎馬者使用的原始印歐語,是現代世界的文化之根 在希臘、北歐、西亞、印度等地的古代神話中,都有著駕馭戰車或馬車的神祇形象,比如希臘神話中著名的太陽神。而這些地區所使用的語言,如古希臘語、日耳曼語與印度的梵語,也有著驚人的高度相似性以及文化共通性。 「草原騎馬者」所使用的語言,在今日被稱為「原始印歐語」,其中就有大量關於「馬」、「車輪」的相關詞彙;透過「原始印歐語」所建構的宗教習俗與社會組織,隨著草原騎馬者的開枝散葉而在歐亞大陸廣為傳播,成為許多古文明的文化基礎。 遊牧民族的騎馬者所建立的社會,並非農業文明的邊陲或邊疆,而是與之對等的文明體系;他們所使用的語言,透過騎馬者的移動擴散,最終傳播到歐亞大陸各地,成為今日多數民族在文化上的的「共同先祖」。因此,探索古代草原騎馬者文明的生活痕跡,不只是單純的考古學意義,更具有追尋歐亞大陸歷史起源的文化意義。 ■深入古老騎馬文明的生活,重新理解世界史的開端 馬匹馴化、馬車使用的史前時代考古史,不只反映了草原居民的社會生活,更是理解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全球化」時代的關鍵。本書作者認為,受益於交通革新的草原文明與農業文明之間的交流,基本上是和平與互助的,而與傳統印象中的「軍事侵略」大不相同。 本書所關懷的不只是考古學及語言學,更有著深刻的現實意識。作者將歐亞草原視為一種「文化橋樑」,而草原文明就肩負著重要的文化傳播功能。作者透過大量可靠的考古證據,建構出遠古草原文明的人群遷徙與文化交流的真實圖像。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西元前兩千年左右、晚期草原文明的「斯魯布納亞文化」及「安德羅諾沃文化」,它們統合了整個歐亞草原,並且連結東西兩端的文明區塊,推動歐亞大陸形成一個整體,堪稱是最早的「全球化時代」;正如作者在書中所指出的:「中國的商王朝和希臘的邁錫尼諸王分處古代世界的兩端,他們同時駕馭著馬戰車,並擁有與歐亞大草原青銅時代晚期牧民相同的技術。」 草原文明的影響──不論是技術上或語言上的,儘管歷經數千年地變化,至今依然在今天的生活中留下許多痕跡。且讓我們追尋駿馬與車輪的草原足跡,探索遠古語言建構的文化原鄉,重新理解現代世界的歷史開端。 推薦人 ◎專文導讀 吳曉筠∣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處研究員 ◎聯合推薦 黃銘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朱振宏∣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教授 陳健文∣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蔡偉傑∣深圳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本書特色 ★榮獲美國考古學會最佳圖書獎(Society for American Archaeology Book Award 2010) ★《紐約時報》及各界媒體、學術期刊一致好評 ★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人類學與考古學研究成果之一 ★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處研究員吳曉筠專文導讀 ★結合語言學與考古學等跨領域方法,探索歐亞大陸文明演化的經典 ★透過百張珍貴文物圖片、地圖,重現遠古草原社群生活史 國際書評 本書通過檢驗最相關的語言學議題及綜觀性的考古學材料,試圖解決關於印歐語系起源上長久存在的問題。就我所知,沒有哪一本書在探索印歐語系原鄉的問題上能與之相比。 ——詹姆斯.帕特里克.馬洛利(James P. Mallory),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史前考古學教授 大衛.安東尼他不是第一個試圖證明原始印歐語族人來自烏克蘭及俄羅斯草原的學者,但是鑑於他提供的大量證據,他可能是最成功的人……《馬、車輪和語言》詳細地闡述了歷史上影響最巨大之語言的複雜系譜,並匯集了歷史語言學家和考古學家的研究成果,儘管這些研究者歷來對彼此的方法持懷疑態度。 ——克莉絲汀.肯尼利(Christine Kenneally),《紐約時報書評》 大衛.安東尼的書毫無疑問的是傑作。安東尼是人類學教授,他匯集了考古學,語言學以及對俄羅斯學術研究和氣候變化歷史的罕見了解,從而重塑了我們對早期人類社會形成的理解。 ——馬丁.沃克(Martin Walker),《威爾遜季刊》 《馬、車輪和語言》繪製了俄羅斯大草原的早期地理圖景,並重建了失落的印歐文化世界。這個古老的世界就像任何一部神秘小說一樣令人深深著迷。 ——亞瑟.克里姆(Arthur Krim),《地理評論》 在語言和考古學的融合中,《馬、車輪和語言》總結了解印歐語系語言的起源和早期歷史的內容。我認為,本書取代了以前有關該主題的所有研究。 ——克里斯蒂安.克里斯蒂安森(Kristian Kristiansen),《古物》 如果您想了解英語和相關語言的早期起源,以及我們熟悉的許多習俗,例如節日和交換禮物,那麼本書將為您提供生動活潑,內容豐富的介紹。在此過程中,您將學習到人類何時、以及為什麼要馴養馬匹?何時第一次騎馬?以及為什麼雙輪馬戰車的發明徹底改變了戰爭的性質? ——彼得.威爾斯(Peter S. Wells),《阻止羅馬之戰》作者 目錄:目次.導讀:當世界史由車輪轉動/吳曉筠(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處研究員) 【第一部 語言與考古學】 第一章 母語的承諾與政治 .語言學家與沙文主義者 .母語的誘惑 .舊題新解 .語言滅絕與思想 第二章 如何重建死去的語言 .語言變化與時間 .語音學:如何重建死去的語音 .語彙:如何重建死去的涵義 .句法與構詞:死去語言的形狀 .結論:從死亡的語言中復活 第三章 語言與時間(一):原始印歐語的最後使用者 .編年窗口的大小:語言能活多久? .原始印歐語的終點:母親成為她的女兒 .年紀最大、最奇怪的女兒(或表親?):安納托利亞語族 .下一個最古老的銘文:希臘語和古印度語 .估算親戚數量:在西元前一五○○年有多少個? 第四章 語言與時間(二):羊毛、車輪與原始印歐語 .羊毛相關詞彙/車輪相關詞彙 .車輪是何時發明的? .車輪的重要性 .四輪車與安納托利亞語族原鄉的假說 .原始印歐語的出生與死亡 第五章 語言與地點:原始印歐語原鄉的位置 .「原鄉」概念的問題 .尋找原鄉:生態與環境 .尋找原鄉:經濟與社會環境 .尋找原鄉:烏拉爾語系與高加索語的聯繫 .原始印歐語原鄉的位置 第六章 語言的考古學 .持久的前線 .遷徙是持久物質文化前線的成因 .生態前線:不同的謀生方式 .小規模遷徙、菁英拉力與語言轉移 【第二部 歐亞大草原的序幕】 第七章 如何重建死去的文化 .東歐大草原的三個時代 .定年和碳定年法革命 .他們吃什麼? .考古文化與生活文化 .未來的大哉問 第八章 首批農民和牧民:東歐大草原上的新石器時代 .馴化的動物與東歐大草原的生態 .東歐大草原地區的首批農民─採集者前線 .農民與採集者的相遇:布格河─聶斯特河文化 .超越前線:牛到來之前的東歐大草原採集者 .眾神賜予牛 第九章 母牛、銅器和酋長 .古歐洲的紅銅時代早期 .庫庫特尼─特里波里文化 .聶伯河─頓涅茨河II期文化 .窩瓦河畔的赫瓦倫斯克文化 .納契克與北高加索文化 .頓河下游與北裏海大草原 .森林前線:薩馬拉文化 .母牛、社會權力與部落的出現 第十章 馬的馴化與騎馬的源頭:馬齒傳說 .馬最早在何處被馴化? .馬為什麼被馴化? .何謂家馬? .馬銜造成的磨損與騎馬 .印毆人的遷徙與德雷耶夫卡的馬銜磨損痕 .波泰和銅石並用時代的騎馬 .騎馬的起源 第十一章 古歐洲的終結與大草原的崛起 .戰爭與結盟:庫庫特尼─特里波里文化與大草原 .瑟斯基島文化:來自東方的馬匹和儀式 .遷往多瑙河流域:蘇沃羅沃—諾沃丹尼洛沃卡集團 .多瑙河流域下游的征戰、氣候變遷與語言轉移 .衰落之後 第十二章 改變草原邊界的種子:邁科普酋長與特里波里鄉鎮 .大草原上五個銅石並用時代末期的文化 .特里波里前線的危機與變革:村鎮大於城市 .第一批城市及其與大草原的接觸 .高加索北麓:邁科普文化之前的銅石並用時代農民 .邁科普文化 .大草原上的邁科普─新斯沃博德納亞文化:與北方的接觸 .原始印歐語:變遷世界中的區域性語言 第十三章 大草原上的拖車住民:原始印歐語的使用者 .為何不算墳塚文化? .跨越東方的前線:從阿凡納羨沃到阿爾泰 .大草原上的四輪車墓/顏那亞層位文化始於何處? .顏那亞層位文化始於何時? .顏那亞人遊牧民? .東歐大草原北方的石碑 第十四章 西方的印歐語系 .庫庫特尼─特里波里文化的終結與西方語族的根源 .草原領主與特里波里附庸:烏薩托韋文化 .顏那亞移民遷徙至多瑙河谷 .顏那亞與繩紋陶層位文化的聯繫 .希臘語的起源 .結論:西方早期印歐語系的傳播 第十五章 北方大草原的馬戰車戰士 .森林前線的盡頭:森林中繩紋陶的牧民 .東方草原上的前辛塔什塔文化 .辛塔什塔文化的起源 .辛塔什塔文化中的征戰:防禦工事及武器 .價值競賽 .辛塔什塔及雅利安人的起源 第十六章 歐亞大草原的序幕 .青銅時代的帝國及馬匹貿易 .巴克特里亞─馬爾吉阿納文明體 .歐亞大草原的序幕 .斯魯布納亞文化:西方大草原的放牧及採集 .烏拉爾山以東、第一階段:彼得羅夫卡文化 .森林─草原帶的塞伊瑪—圖爾賓諾層位文化 .烏拉爾山以東、第二階段:安德羅諾沃層位文化 .中亞接觸帶的原始吠陀文化 .大草原躍升為橫跨歐亞的橋梁 第十七章 言與行 .馬與輪 .考古與語言 .附錄:作者對碳定年的說明 .謝辭 .中英字彙對照表 .注釋 .參考書目 |